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曲藝

漢語詞彙相對於英語、法語等歐洲語言的詞彙是否帶有更多感情色彩?

作者:由 牧雲笙 發表于 曲藝時間:2015-05-14

漢語詞彙相對於英語、法語等歐洲語言的詞彙是否帶有更多感情色彩?匿名使用者2015-05-15 06:27:24

這很可能是因為你對外語陌生而有的錯覺

漢語詞彙相對於英語、法語等歐洲語言的詞彙是否帶有更多感情色彩?王贇 Maigo2015-05-15 10:14:29

我還以為題主想說的是同樣的意思漢語的表達方式比外語多,各種表達方式之間有細膩的不同呢。

具體到題主的例子。“積極”“消極”這兩個詞,只是因為在漢語中常用於形容人對待生活、困難等的態度,才讓人感覺感情色彩濃厚。這只是個別詞語在不同語言中的使用習慣不同,無法推廣。

Zeitgeist就是“時代精神”的意思,Google把“年度熱門話題”命名為Zeitgeist,只能看作是一個產品的名稱,並不代表Zeitgeist是“年度熱門話題”的意思。

漢語詞彙相對於英語、法語等歐洲語言的詞彙是否帶有更多感情色彩?Chris Xia2015-05-16 05:51:13

謝題主喵。有這種

感覺

沒錯,而且絕對不會只有你一個人會有這種

感覺

,在知乎上這麼問,估計也會有很多贊同你的人。但是問題在於,

你的感覺是有偏差的,因為你只有一種母語

,看你的描述,其他的語言——不管是不是歐洲語言——都不是你的母語,因而就算它們的語言裡有細微的情感差別、豐富的感情色彩,你也不得而知。正如大街上隨便走來一個老太太,你未必會對她自然而然有親切感,因為她並不是你的親人。

我們依然從positive和negative開始談起。且不論positive和negative在術語翻譯時是不是永遠翻譯成“積極”和“消極”(答案顯然不是,這個我在後面會舉例),我們先回到英語裡,反觀這兩個詞在英語中的用法,在描述情感的場合,positive也是褒義的,negative也是貶義的,一個積極向上一個憂鬱消沉,詞典裡經常會這麼表示,這點和漢語裡的“積極”與“消極”如出一轍。但是,當用於術語的時候,positive和negative就會相應地失去其褒貶含義,我對positive/negative liberty定義不熟悉,還是用一個大家更耳熟能詳的吧:positive/negative integer。這一組詞對應到中文裡,是指“正整數”與“負整數”,數學上的概念我們都熟悉,那麼在提到positive integer或者正整數的時候,你會不會有一種積極向上的感覺呢?大概未必吧。

外行人對於術語總有可能會望文生義,哪怕術語是在自己的母語裡實現的——或者說,

越是在自己熟悉的語言裡接觸到術語,越容易受到術語外一般詞彙慣用法的困擾

。在我們這行(語用學)裡,有一對定義:positive politeness vs。 negative politeness;在學習的過程中,我也不止一次聽到英語為母語的人說:既然positive politeness是對人有禮貌,那麼negative politeness是不是就是impoliteness(不禮貌)的學術化說法啊?即使是英語母語者,也會明顯地被negative的“負面”、“消極”含義帶跑——negative politeness實際上是指以疏遠的方式提出請求、以避免與對方針鋒相對的“避讓式”交流方式,因此被稱為“消極禮貌策略”。而如果我們把英語母語者和題主這樣的漢語母語者放在各自的對等語境下看待,那麼英語母語者們誤認為negative politeness傳遞的是消極的資訊的現象,與題主“積極、消極這兩個詞,對於未受過較高教育的人來說帶有明顯的褒義、貶義色彩”的感覺,實質上是同質的。

那麼,最後折回來:positive和negative,有沒有可能完全清除掉“積極”和“消極”的意味?當然有可能。如果一個英語母語者看到自己的化驗單上有一項HIV positive的話,我想,就算positive再怎麼積極向上,他也很難得能積極樂觀起來吧。在中文裡這個術語被翻譯成了“陽性”和“陰性”。當然,扯得遠一點,“陽”是正面,光明正大、陽光燦爛,“陰”是背面,陰險狠毒、秘不見人,我想這可能是很多漢語母語者都會有的感覺;但是說起“大三陽”、“HIV陽性”,估計也會把“陽”的好處拋到九霄雲外了吧。

說完positive和negative,我們再來說Zeitgeist(雖然說英語應該小寫,但是這麼明顯的德語詞不大寫感覺對不起自己的良心和室友)。這個詞很明顯是德語發源的(維基上說可以追溯到黑格爾,我已經放棄了哲學,所以輕拍),Zeit是“時間”,Geist可以大略地翻譯成“含義”,因而漢語裡對譯為“時代精神”並不為過。那麼Zeitgeist究竟是什麼意思呢?引用一下維基消歧義頁面的解釋:

Zeitgeist is the intellectual fashion or dominant school of thought of a certain period。

也就是說,Zeitgeist的原意,是指在特定一段時間裡,在一個社會群體內部(以下稱為“共同體”,包括後文)佔據主導位置的思想與學說。維基解釋裡的“intellectual fashion”,我很想把它翻譯為知識界的時尚:和服裝、化妝乃至電視電影裡的時尚一樣,它們是具有明顯時代性的,正如“在二十一世紀談論結構主義語言學是過時的”一樣,一旦流行過後,就會被新的時尚風潮代替。如此說來,在漢語裡用“時代精神”來表述這個概念,實際上是基本符合的——哪怕是一個很負面的學術風潮,那畢竟也是當時時代的精神,誰說一定要有褒義色彩了?

谷歌用Zeitgeist來作為產品的名稱,透過搜尋詞監測年度熱門話題,自然是一個很好的命名:畢竟流行語和熱門話題與學術意義上的時代精神一樣,會在特定一段時間內對一個共同體的成員產生明顯影響,在這些地方大詞小用,連產品瞬間都變得高階洋氣起來了。但是誤以為流行語和熱門話題就等於英語(或者德語)裡Zeitgeist的原意,甚至認為它等於漢語中“時代精神”一詞所指的物件,是完全錯誤的,因為一個已經變成了專名,一個則是既有的學術概念,兩者生拉硬拽在一起,是完全沒有對比意義的。

在進行跨語言的語義比較之前,一定要意識到自己在比較什麼,否則這樣的比較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那麼,現在可以討論題主的問題了:是不是相對於英語等語言來說,漢語比較缺乏中性的表達用語?

我的回答是:不是。

那也許有人會再問一句了:既然你對上一個問題說了“不是”,那麼是不是相對於英語等語言來說,漢語反而有更多的中性的表達用語?

我的回答還是:不是。

我們所感到的“褒義”、“貶義”,會有兩個完全不同的來源。一個是詞本身所具有的含義,是詞彙語義層面的,另一個則是詞並不具有的、只是我們能夠“感覺”出來的含義,而這個含義就不再是詞彙語義層面的了,而是上升到了語用的層面,成為內涵義(implicature)的一種了。

詞彙語義層面的褒義和貶義很容易理解:“好”就是好,“壞”就是壞,在一個普遍的廣義語境下,“美德”就是一個褒義詞,而“邪惡”就是一個貶義詞,這是根據詞彙產生時所代表的概念而產生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

並不會發生改變。我們平時用到的“這個人很積極”、“他對於這件事態度十分消極”,包括英語裡的positive和negative,實際上是屬於這一部分的含義的,正如positive在劍橋詞典裡的解釋是“full of hope and confidence, or giving cause for hope and confidence”,而negative最基本的意思則是“not expecting good things, or likely to consider only the bad side of a situation”。

而語用層面內涵義的褒義和貶義就非常微妙了:它們是隨著慣用法的出現而逐漸形成的,是屬於慣用法附加上去的“特別”的含義。舉個很極端的漢語裡的例子吧:最近這兩年大家很喜歡用“狗”這個詞,什麼“單身狗”、“留學狗”、“生狗”、“博後狗”,或者是“今天累成狗”、“晚上失眠白天困成狗”、“被導師罵成狗”,一說起“狗”,就覺得自己滿臉血淚、渾身上下都是塵土,卑微委屈得不行。但是一旦迴歸到詞彙語義的層面,“狗”只不過是一種動物,並無其他特別的含義,你無法指著一條薩摩耶或者哈士奇說“這玩意兒有一種貶義的情緒”——大家不都還覺得哈士奇很可愛很蠢萌麼?“狗”所攜帶的貶義感情,實際並不與它的語義有關,而是我們在長期語用裡依靠慣用法完成的附加物,這和“negative”所表達的負面含義是完全不同的;“時代精神”給人的宏大、壯麗感,自然也屬於這一類而不是詞彙語義類。(針對這方面的更多分析,可以參照我之前的回答

為什麼有的詞說多了就會變成貶義的? - Chris Xia 的回答

和專欄

超市物語·用爪子投票 - 聽雨庭院工作室謝喵圖書館 - 知乎專欄

那麼,這樣的區別,就出現了一個問題:

詞彙的語義是可以直接習得的,但是語用層面的內涵義區別很難習得

。內涵義的產生與固定和in-joke一樣,是在一個共同體內部完成的,由所有的共同體成員“投票”決定;在決定內涵義的時候,這一個共同體的成員是一種語言的母語者(或者是母語者的子集)。外語者是被排除在這個共同體之外的,因而無法參與內涵義的固定;更進一步,由於內涵義並不是直接能夠反映在語言結構上的,因此外語者甚至無法直接透過聽說讀寫來判斷內涵義的存在和內容,從而對內涵義的存在知之甚少乃至一無所知。說回題主在問題回覆裡的例子:ambition,以及它的形容詞態ambitious,至少在五年前還是一個帶有負面色彩的詞語,對應為漢語的“野心”。題主沒有感受到這一點,並不是因為不熟悉ambition的字面含義,而是沒有感覺到它存在的內涵義。當然,現在如果我們谷歌一下的話,就會看到很多人寫文章說“Ambition is not a bad word”——不過試想,如果沒有之前的負面色彩,哪裡會有現在的“洗白”呢?

題主的毛病正出在此:

能夠感覺到自己母語裡的詞彙語義和內涵義兩重褒貶,但是隻能感覺到外語裡的詞彙語義

(對於一些外語水平有限的人來說,連詞彙語義都無法正確感知,就更別提內涵義了)。由於這完全不對等的對比,導致認為“相對於英語等語言來說,漢語的表達方式更容易表達出感情”,或者按照題主自己的話來說,“相對於英語等語言來說,漢語比較缺乏中性的表達用語”。我相信,對於一個學習漢語或者日語的英語母語者來說,他也可能會覺得,“相對於漢語、日語來說,英語比較缺乏中性的表達用語”。

最後說回之前留下的一個小尾巴:詞彙語義層面的褒義和貶義是根據詞彙產生時所代表的概念而產生的,

在大多數情況下

並不會發生改變。既然我說有“大多數情況”,自然也會有少數情況:特定的語境、專有名詞(實際上,在我的分類法裡,專名也算一種特定的句內語境),會導致語用層面的中性的內涵義反過來覆蓋掉詞彙層面的語義,從而消除掉原有的褒義或貶義。positive politeness和negative politeness,positive integer和negative integer,“正相關”、“負相關”、“正電子”、“負電子”,都是這樣的例子,語境拔高從而覆蓋掉了“正負”的“好壞”,也就無所謂精神層面上的“積極”和“消極”了。

有感覺是好的——但是跟著感覺走,往往會掉到坑裡的。與各位共勉。

漢語詞彙相對於英語、法語等歐洲語言的詞彙是否帶有更多感情色彩?知乎使用者2015-05-16 13:33:23

我覺得一個人對一個詞的情緒感受和他接觸這個詞的時候的情境關係特別大,總體來說是個語境學習過程。

positive liberty 和 negative liberty本來用的就不是positive/negative來給感情色彩的,而是liberty的感情色彩。。。 自由啊,而且不是freedom,是liberty啊,這感情還不夠強烈麼?其實我也不知道freedom和liberty的區別,但是從用詞語境能觸發不同感受啊——看到freedom總會想到華萊士(被砍頭那個,不是被談笑風生那個),看到liberty則必然是Liberté, égalité, fraternité(自由,平等,博愛)。

至於“時代精神”,看到這個詞,一大群政治書和人民日報就出現在了我的腦海中。。。

漢語詞彙相對於英語、法語等歐洲語言的詞彙是否帶有更多感情色彩?Zhihong2017-08-18 08:12:34

漢語詞彙相對於英語、法語等歐洲語言的詞彙是否帶有更多感情色彩?

漢語詞彙相對於英語、法語等歐洲語言的詞彙是否帶有更多感情色彩?

標簽: negative  positive  母語  漢語  語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