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為什麼元朝繼承製為幼子主要繼承?

作者:由 一隻肥餅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17-05-31

為什麼元朝繼承製為幼子主要繼承?AT水戰霸主2017-06-13 12:19:33

幼子守灶制度在生產力低下的遊牧民族中很常見啊。

蒙古為遊牧文化,遊牧經濟需要大量的草地來支援人口,當一個家庭有成年男子,那麼他就應該找自己的牧場,省的大家都在一塊牧場上爭草,所以年齡大的兒子會成年後分家,領著自己的牲畜去尋找自己的牧場,而最小的兒子也就順利成章的不用去找了,繼承老爹的就是了。

成吉思汗的大札薩克規定,兄弟分家時財產按下列原則分配:年長者多得,年少者少得,末子繼承父業 。

這規矩直到忽必烈入主中原後宣告終止,忽必烈受姚樞劉秉忠等文人的儒學思想影響,接受了中原的嫡長子繼承製,從他立自己的嫡長子真金為太子,即便真金死了也立嫡長孫鐵穆耳為繼承人就可以看出。

不過西域未儒化的蒙古人就沒這規矩,否則身為託雷和唆魯禾帖尼的末子的阿里不哥就沒那麼多力量來與忽必烈爭奪汗位了。

從阿里不哥到昔裡吉到海都到乃顏,西域蒙古諸王少有服從忽必烈汗位的,這也是遊牧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衝突的典型之一吧!

滿族入主中原前也是如此,努爾哈赤把兩黃旗分給了阿巴亥最小的兒子多爾袞和多鐸和阿濟格,但當清朝入主中原之後, 多爾袞就下令,“自後問刑,準依明律”;另一方面,加速立法活動,於1647年制定《大清律》,頒行全國。實際上制訂時照《明律》依樣畫葫蘆,無異於《明律》的翻版。滿族之前的很多習俗也都不能適應發展了。幼子守灶這類極早期的風俗習慣也就日漸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繼承漢族的嫡長子繼承製(皇室除外)

為什麼元朝繼承製為幼子主要繼承?gothes2017-06-13 22:16:27

因為大哥們要去開疆擴土,幼子要留在家裡給老頭送終,作為補償,繼承家業也很正常,準確地說,是剩下的家業,因為大哥們也不可能裸奔出去創業的。這是遊牧的特點,兒子是要出去搶地盤的,但涉及到政治的話,可不那麼單純了,託雷繼承了鐵木真的本部,但窩闊臺隨便設個局就把他埋了,而出去創業的拔都,旭烈兀的勢力也不比本部差多少,真要單挑還難說,貴有曾經想幹拔都,也不了了之,當然大汗有政治上的制高點,但蒙哥以後,已經沒有真正的蒙古之主了。農耕相反,首要任務是守成,接班人也越早培養越好,以防萬一,長子就當然是首席接班人了。

為什麼元朝繼承製為幼子主要繼承?哈札爾學會2017-06-23 03:50:29

因為蒙古人的“幼子繼承製”被誇大了,它其實是財產性而不是政治性的。蒙古人的幼子繼承製主要指對家產的繼承而不是對父輩政治權力的繼承。蒙古帝國建立後它對汗位繼承產生了一定影響,但沒有成為固定的制度。進入“元朝”之後影響就更小了。這種過程不僅僅在於首項答案所說的“儒學思想影響”,更在於蒙古人固有的長子繼承製。

所謂“幼子守產”,指的是最年幼的兒子通常不需要像其兄弟那樣離開父母,單立門戶;而是始終留守在父母營帳中盡為子之責,並在父母死後繼承他們名下的全部遺產。疼愛小兒子,應該是天下父母共通的心理。但是固化為繼承製度,顯然與遊牧生產生活方式相關。扯遠些說,實際上關於幼子繼承的隱微記憶在許多民族都傳說中都有保留,比如最小的子女最善良或在某種競爭中得勝的故事母題(野天鵝的故事、三兄弟尋寶)。乃至於最近有研究者認為,春秋晉國繼承製度和重耳故事也與幼子繼承有關。(井長海:《左傳》與口頭傳統——以重耳故事為例)

先看一下《史集》中幾直接說明“幼子守產”的史料:

餘大鈞譯本(下同)第一卷第一分冊p317記述別速惕部落時寫道:“蒙古人有如下的習俗:因為幼子常在家裡,而火又是家庭的中心,幼子便被稱為斡惕赤斤(火的主人)。”而按照拉施特下文的記述,別速惕正是在成吉思汗氏族中擔任正確推行成規和習俗之則的部落。

第二卷p29,窩闊臺在推辭汗位時說:“特別是大弟拖雷汗,比我更配授予大權和擔當這件事,因為按照蒙古人的規矩和習俗,幼子乃是家中之長,幼子代替父親並掌管他的禹兒惕和家室,而兀魯黑那顏乃是大斡耳朵的幼子。”(相近的記述見《世界征服者史》第一部第二十九章)

第二卷p238,拔都陳述拖雷之子蒙哥應當即位的理由時說:“大家都知道,按照扎撒和蒙古人的習俗,父位是傳給幼子的,因此,蒙哥合罕具備登臨大位的先決條件。”

第二卷p196,談到拖雷時說“自古以來,蒙古人和突厥人都有這樣一種習俗:在還活著之時,就把自己年長的兒子們分出去,給予他們財產、牲畜和羊群,其餘的東西則歸幼子所有,他被稱為斡惕赤斤,即與火和灶有關係的兒子,以表示他是家屋的根本。”

第一條記載說明了幼子繼承製是蒙古人的“成規和習俗”。而後三條記載都與汗位繼承相關,因此很容易給人以幼子繼承直接就是王權繼承原則的印象。但是,如果我們結合前成吉思汗時代蒙古草原諸部首領的承襲關係,就會發現幼子繼承一般僅限於繼承財產,對父親名位的繼承權力屬於長子。

同樣引用《史集》中的記載:

第一卷第一分冊p228記乃蠻部爭位情況:“有些異密和軍隊投靠於一個兄弟,另一些則歸附於另一個兄弟。但是,世襲的寶座為太陽汗所有,因為他是長子。”

p15-16記成吉思汗先祖孛端察兒的繼承情況,孛端察兒長子名不合,幼子名不黑臺,“不合是父親的繼承者,父親死後,繼承了父親的地位。”

p24記海都汗之子查剌合-領昆的分支:“長子速兒忽都忽-赤那是他的繼承者。”(此人即著名的俺巴孩之父)

P34記成吉思汗四世祖屯必乃汗長子札黑速的身後事:“他有好幾個兒子。後來,他的長子不魯黑繼承了他[的地位]。”

P37列出了“將成為父位繼承者的屯必乃汗的長孫們的名字。”

P41記合不勒汗子合丹把阿禿兒:“合丹把阿禿兒的長子拙赤汗,是他的繼承者。”

一直到成吉思汗的叔父輩都是如此:“這個捏坤太師有許多兒子。長子忽察兒,成為他的嗣位者”(p60)。當然,也有例外,如合不勒汗之就傳給由四子忽圖剌繼承(合不勒汗有六子,因此這既不是長子繼承也不是幼子繼承)。不過從以上諸例可以看出,在政治名位的繼承上,長子顯然比幼子更有優勢。當然,作為“火的主人”,幼子除了在財產上還在宗教觀念上具有一定意義。鐵木真幼年與弟弟別克帖兒發生衝突,別克帖兒懇求鐵木真不要拋棄自己的幼弟別勒古臺時說“請不要斷絕我家的灶火”。但是,長支也有擔任有宗教色彩的“別乞”的權力。成吉思汗曾對屯必乃汗長子之後的兀孫老人說:“你是巴阿鄰為長的子孫,你可做別乞。”

不僅在蒙古部和相鄰部落中長子繼承佔主導,在大蒙古國建立後異姓貴族的繼承關係中也仍然如此。如汪古部首領孛要合與阿剌海公主沒有生育兒子,公主養育了庶子君不花、愛不化、拙裡不花,後來就先由庶長子君不花繼位,再由愛不化繼位,然後傳給愛不化長子闊裡吉思。大名鼎鼎的木華黎後嗣的“國王”名號也是如此。黃溍《札剌爾公神道碑》中言憲蒙哥欲擇速渾察國王子乃燕嗣位,乃燕“力辭曰:臣兄忽林赤長。叩頭涕泣,卒請以王爵歸其兄,而代之理軍國庶務。忽林赤嗣為國王,事無鉅細,必諮而後行。”說明當時蒙古人的長子優先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據謝詠梅《札剌亦兒部顯貴“國王”爵位封授與承襲》一文統計,木華黎家族嗣王爵的13人,,除頭輦哥、囊加歹、也先不花、忽速忽爾位序不詳外,餘下9人中為嫡長者5人,佔半數以上。嫡長繼承王位佔很大的比例,剩下的則是各種因素干擾下的混合繼承。

那麼,幼子繼承製對汗位繼承沒有影響嗎?並不是,作為家產製國家,家產的繼承和分割與政治權力的多少息息相關。首先,許多具有幼子身份的家族成員都因此懷有爭位的野心,自認為在眾多同齡的男性皇室成員中具有優勢。從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蒙哥幼弟阿里不哥,一直到忽必烈的兒子那木罕。其次,成吉思汗按照這一傳統把財產、宮帳和最多的軍隊留給了拖雷,從而讓拖雷系在後來的爭位中擁有了最多的砝碼。這一分配的意義不僅僅在於讓監國時期的拖雷擁有巨大的聲望和權力,讓窩闊臺即位時感到巨大的壓力,還在於把隱性的軍事支援給予了拖雷的後嗣。因為蒙古領袖與軍隊之間的聯絡常常是私人化而不是官僚化的,這種分配就等於是軍隊的千戶、百戶與拖雷系之間建立起了人身依附關係。但是,能夠最大化利用這一資源,在連續兩代人之後仍然能夠翻身稱汗,靠的還是拖雷系人物尤其是唆魯禾帖尼的政治智慧。

在大蒙古國時期,顯性的、可以稱之為制度的汗位繼承因素,恐怕只有前汗指定和召開忽裡臺這兩個了(當然,有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就是成吉思汗後裔)。每一次汗位繼承都要召開忽裡臺,每一個前汗的生前指定都有巨大的權威。成吉思汗指定的窩闊臺即位得到了貫徹。窩闊臺指定的失烈門雖未即位,但拖雷系也不敢公開對抗,而是以窩闊臺系另立貴由、率先破壞先汗遺訓的詭辯迴應的(蒙哥即位的忽裡臺會議上,蒙哥弟末哥回覆窩闊臺系使者八剌詰問的時的話),乃至於宣稱蒙哥也曾經被窩闊臺指定可以君天下(《元史·忙哥撒兒傳》)。而召開忽裡臺,就意味著政治實力的直接比拼。幼子繼承製雖然兩次都在關鍵的忽裡臺會議上被提及,但是一次也沒有得到遵行(如果要貫徹這一原則,那麼貴由死後拔都就該直接扶立阿里不哥了)。拖雷系雖然口口聲聲維護這一原則,但實質上他們維護的是拖雷這一特殊的幼子身份,而不是作為通則的幼子繼承。而且,我們還要考慮拖雷系篡改史書的問題——他們在《秘史》中公然改竄成吉思汗遺言的事情的發生過,何況給窩闊臺加上幾句話呢?

考察進入“元代”之後的情況,那麼幼子繼承製的影響就更微弱了。忽必烈幼子那木罕一度作過爭位努力,但是失敗了。即位的元成宗鐵穆耳似乎是真金的嫡幼子,但是長子甘麻剌庶出的嫌疑很大(《顯宗紀》雲甘麻剌、塔剌麻八剌、鐵穆耳三子皆闊闊真所生,《后妃傳》又說闊闊真僅生後兩子。在忽必烈死後的忽裡臺上,闊闊真明顯偏向鐵穆耳),其兄塔麻剌八剌早死,因此並不能作為幼子繼承的例子。再後來,元代政治程序所體現出來的繼承原理有“支子不嗣”(李孟排斥安西王阿南達的理由)、兄終弟及(武宗傳仁宗)、父死子繼(仁宗傳英宗)、漠北重心與“惟我是薛禪皇帝嫡派”(泰定帝那份萌萌噠白話文詔書),一直到明宗、文宗兄弟相殘和順帝的末日。在這近百年間,幼子繼承製在帝位世襲裡幾乎沒有什麼反映。

綜上,在大蒙古國建立前,蒙古人中並行著家產幼子守灶的家產繼承製度和長子優先的政治權力繼承製度。大蒙古國建立後,在家產分配中實行幼子守灶的制度仍然保留,並對汗位繼承尤其是拖雷系的最終勝利造成了一定的影響。元朝建立後,幼子繼承製的影響完全從皇位繼承的過程中淡出。

為什麼元朝繼承製為幼子主要繼承?關毛2018-02-14 12:15:33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啥子。

為什麼元朝繼承製為幼子主要繼承?

政權繼承方面,無論蒙古汗國還是換馬甲之後的元朝都不存在幼子繼承。

窩闊臺不是成吉思汗的幼子。

貴由不是窩闊臺的幼子。

蒙哥壓根就不是貴由的兒子。

忽必烈壓根就不是蒙哥的兒子,被網民視為“正統”的阿里不哥既不是蒙哥的兒子也不是貴由、窩闊臺的兒子。

鐵穆耳壓根也不是忽必烈的幼子……

誰倒是舉個幼子繼承的例子撒……

然後我們從成吉思汗往前推。

成吉思汗之前的蒙古可汗,是忽圖剌。忽圖剌是成吉思汗的爺爺輩,而且也不是老么。

忽圖剌之前的蒙古可汗,是俺巴孩,俺巴孩壓根就不是孛兒只斤氏,而是泰赤烏氏。

俺巴孩之前,是合不勒,合不勒是忽圖剌的爸爸。

合不勒之前,蒙古沒有可汗,只有首領,那麼我們放低標準,既然都說“幼子繼承”,那麼我們看看蒙古首領是不是“幼子繼承”。

合不勒之前的蒙古首領,是屯必乃,合不勒是屯必乃的

長子

。合不勒的幼子是薛出列。

屯必乃之前的蒙古首領,是屯必乃的爸爸伯申豁兒(拜姓忽兒),伯申豁兒就這一個兒子。

伯申豁兒之前的蒙古首領,是海都。伯申豁兒是海都的

長子

,海都的幼子叫抄真。

海都之前,蒙古首領連叫個首領都有點不配,乾脆叫族長吧,既然你們認為是“幼子繼承製”,那麼是不是族長就能“幼子繼承”了?

不是!

海都之前,蒙古的族長是合赤曲魯克,合赤曲魯克就海都一個兒子。

合赤曲魯克之前的蒙古族長,是合比赤,不好意思,合赤曲魯克是合比赤的

長子

。合比赤的幼子叫納臣。

合比赤之前的蒙古族長,叫孛端察兒。不好意思,合比赤的孛端察兒的嫡

長子

。孛端察兒的幼子叫沼兀列歹。孛端察兒還有兩個野兒子,一個叫札只剌歹(孛端察兒搶來的孕婦自帶的孩子),一個叫巴阿里歹(孛端察兒搶來的孕婦生的第二胎,年齡沒合比赤大)。

孛端察兒之前,蒙古就是一個小家庭,連族長都不是,叫家長吧。那麼我們看看,既然你們說幼子繼承製,那麼家長總該“幼子繼承”吧。

孛端察兒的確是幼子,但孛端察兒

自幼就被哥哥們趕出了家門

,後來是靠著自己能打能扛,自己成了家長。

孛端察兒之前,蒙古小家庭的家長,是孛端察兒他媽阿蘭豁阿。

阿蘭豁阿的丈夫朵奔篾兒幹,倒還真是個幼子,但家裡窮的叮噹響,屁遺產都沒有。朵奔篾兒幹自幼就要跟著哥哥都哇鎖豁兒去搶劫。

這兄弟倆能幹、膽兒肥,都搶出了一片天地成家了。

結果倒好,大哥都哇鎖豁兒死後,幾個兒子把二爹朵奔篾兒幹趕出了這個小家庭。大哥的後代就成了蒙古朵兒邊部落。朵兒邊,意思是四個,因為都哇鎖豁兒有四個兒子,是這四個把二爹轟走的好漢繁衍出來的,所以叫朵兒邊部。

這兄弟倆之前就不說了,這時候他們就是個到處流亡混吃喝的普通牧民而已……

所以說,在權力方面,就幼子繼承製這個概念來說,就是個狗屁。壓根不存在,連家長、族長很多都是長子來當,為什麼呢,因為長子年齡大有威望,當哥的自帶領袖氣質啊。

所以說,幼子繼承製,只是一種遊牧民族傳統的照顧小兒子的財產繼承製,在這種傳統下,當爹的出外搶劫死後,就不至於被大哥們欺負的把幼子餓死了。也就僅此而已。本來當爹的也就那幾只羊,幾個破爛的鍋碗瓢盆。哥哥們的羊和傢俱自己去搶啊,弟弟還小沒能力搶,爹的東西留給弟弟就行了。也就這個道理。

如果一旦涉及到權力,別說可汗了,就是個家長,幼子繼承的可以說幾乎都不存在,原因很簡單,當弟弟的打發哥哥幹活,你打發的動嘛?

為什麼元朝繼承製為幼子主要繼承?寒冬將至2018-02-14 13:57:28

幼子守灶根本沒人遵守,元朝為什麼會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元朝沒有設定服眾的或者說約定俗成的傳位體系。元朝死一個皇帝,打一仗爭皇位;死一個又打一場。社會極度不穩定,不到百年,百姓就起來揭竿而起了

標簽: 幼子  繼承  長子  端察兒  拖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