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一句話概括:風能會成為主力。

作者:由 老白乾啊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9-18

借用@Janish Wang在《除了核能,哪一種新能源最有可能成為未來的主流清潔能源?》的回答做標題,是因為這一句話真的很概括,但並不主觀。

關於“乘風破浪”的各種文史資料,註釋了風能在人類的動力能源發展史中獨一無二的地位。據說,在公元前2900年前後,埃及人最先使用帆船。(船_360百科)

一句話概括:風能會成為主力。

源於: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129/17/1630322_251003909。shtml#

一句話概括:風能會成為主力。

源於:https://tieba。baidu。com/p/2102127264?red_tag=2324292516&;amp;amp;amp;amp;amp;amp;amp;amp;traceid=

或許,作為一個缺乏航海傳統的內陸農耕民族,我們更傾向風車才是鼻祖!

一句話概括:風能會成為主力。

一句話概括:風能會成為主力。

源於:風車(利用風力驅動的機械裝置)_百度百科

一句話概括:風能會成為主力。

源於:以全球史視野審視中國傳統科學技術_央廣網

那為什麼是

而不是

呢?

如果純粹的基於能量形式的轉換與能源應用的關係去解構,就不難發現:即使是在當下,佔據壟斷地位的能源生產形式都離不開“

流動

”這個中間環節!哪怕是活塞式內燃機,甚至是光伏發電。一句話概括:熱能必須透過

對流

輻射

才能轉變為機械能和/或電能。或許將來,直接基於熱傳導換能的技術途徑也能佔據一席不可忽略的地位,但至少現在還沒有。

那麼,在面臨能源與環境衝突的現代,作為已經由大自然完成了熱/機換能後的風能,何以僅僅因為人類個體對能源需求趨於

任性

更或說

肆意

就將其視為雞肋?更有甚者僅出於私利而極盡貶抑,豈非等同於行拐騙之術!

從地球的熱力學迴圈這個角度觀察,目前所說的“

溫室效應

”僅僅是工業發達國家出於維護自身利益、推卸自身責任而丟擲的

假命題

。因為:從蒸汽機開始,工業化水平就一直基於對

礦物能源

的瘋狂攫取,同時又造成了

植被面積

的急劇萎縮。前者為地球注入了大量

額外的熱能

,後者則急劇削弱了地球熱力學迴圈中的自適應調節功能——

化學熱沉

!這種將自然

固碳

環節瀕臨崩潰僅僅解釋成“

有礙地球散熱

”的說辭,無非是要掩蓋現代工業的輝煌是以透支全人類的生態環境為代價這一事實。怎麼可以這麼冠冕堂皇的

無恥

好吧,憤青一把之後,還得平心靜氣的回頭來說說風能的地位。

風是地球基於

物理熱沉

,透過對流,耗散區域性過量太陽能的自然應對措施。相對於同理的水迴圈熱擴散而言,“風是雨頭,雨是風尾”已經將二者的依存關係刻畫的淋漓盡致。而水力開發對地表環境的影響無疑是客觀存在的,僅僅是程度與否有待商榷而已。

開發礦物能源的後遺症已有巨量的科學研究。在此要強調的是:

用肺發電

只是對能源工業過去三百年的寫照,而對核能,恐怕至少要百八十年後才會有“一言以蔽之曰……”的經典名句來一句話概括。那時或許是用核能火箭來處理核垃圾。遺憾的是:面對和平還需要靠核反應維繫的國際政治現實,任何堅持政治獨立的國家都被迫因為必須同時能源自給而對具有典型性“平戰結合”特徵的核技術給予最高級別的重視!

就基於材料科學的光伏技術而言,在以量產穩產求得經濟效益的能源工業中,制約其地位的不僅僅是換能裝置在生產和廢舊回收環節的汙染和能耗問題,其先天不足的罩門是其在光線垂面內一次性有效的單位面積功率!更何況還要面臨如何與“萬物生長靠太陽”的生物圈鐵律和植被的化學熱沉求得共生平衡。所以,一切掩飾、迴避這些問題的片面論述都是耍流氓!!!

又要很自豪的敲黑板劃重點啦:風能是依據距地表的高度範圍考證其能源蘊藏量的,其範圍上限可直至因空氣密度下降而喪失經濟開採價值的高度。這種僅僅受限於高度是否“夠得著”的能源蘊藏形式,有哪種能源能與其比肩?再借用複合材料的技術術語——比強度,風力機的比功率又有那種從採集到出力的整套能源生產裝備能勝其一籌?!所以,風能必然仍將在未來的清潔能源中保持其獨一無二的主流地位!

遺憾的是,當前風能採集技術只能在距地表高度200m以下獲取尚餘經濟價值的風能。於是,少數基於自然地理地貌形成的不低於2kh/a的地域就成了“種電”寶地。面對在絕大部分人類活動區域中,位於距地表高度300~12,000m空間內的優質風能,現代工業技術的領跑者們還沒有為所有人的能源自給提供技術方案。或許是因為那意味著鉅額“剩餘價值”的損失!

雖然祖居內陸,但筆者還是傾向帆動力始於水上航行。因為它不像風車,不僅必須身負魯班的傳承和技藝,還要具備對哪怕最原始的輪系機械的認知。所以,最原始的風能利用應該是基於最原始的索膜結構(索膜_百度百科),其靈感或許僅僅是源於一次“高舉著迎風招展的旗幟前進”;又或許僅僅是經歷過一次“輕風拂來船自行”……

好吧,跟隨乘風飛揚的思想,聰明的你大概已經注意到了最經典、最令人自豪、最具文化標誌的索膜結構——中國風箏。或許,你已經不禁想到:

中國風箏

應該不只是文化遺產

那麼,就不打擾你的暢想了……

標簽: amp  能源  風能  基於  或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