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蘇軾《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賞析

作者:由 曦微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1-09

《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

其一

一朵妖紅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

化工只欲呈新巧,不放閒花得少休。

其二

花開時節雨連風,卻向霜餘染爛紅。

漏洩春光私一物,此心未信出天工。

其三

當時只道鶴林仙,能逢秋花發杜鵑。

誰信詩能回造化,直教霜卉放春妍。

其四

不分清霜入小園,故將詩律變寒暄。

使君欲見藍關詠,更倩韓郎為染根。

言在意外,是詠物詩常用的寫法。讀詠物詩,弄清楚作者的心境是很重要的。

這是一組酬和詩。從詩題可知,詩人好友陳襄(字述古)寫了一組《冬日牡丹》的詩給他,他便和了這四首詩。據考證,宋神宗熙寧四年(公元1071年),蘇軾上書陳說王安石新法的弊端,得罪了王安石。蘇軾自感在朝廷難以立足,於是自請外任,被授以杭州通判(相當於州府副職)。熙寧六年(公元1073年),陳襄出知杭州(杭州長官)。這一年陰曆十月,陳襄到一僧寺遊玩,見寺中開牡丹數朵,於是作《冬日牡丹》絕句四首。蘇軾於是和了四首絕句。

陳襄原詩現已不可尋,現在能見到的,就是蘇軾這組和詩。和詩,就是在原唱(作)的基礎上,依原唱的韻附和的詩。和詩分三種:一是次韻,也叫步韻,是按照原詩的韻腳字順序附和的詩,這種和詩的題目一般用“次”或“步”表示;一種是從韻,即用原詩韻腳的字,但不必按原詩韻字的順序;還有一種是依韻,即只用原詩的韻部,但不必用原詩的韻字。後兩種和詩的題目可用“和”表示。這組詩就屬於只用原詩同韻相和,而沒有按原詩韻腳順序。

這是一組描寫冬日牡丹的詩。牡丹,一般花開暮春時節,穀雨過後便盛放。以其花朵碩大、色澤豔麗、雍容華貴、清香四溢而豔壓群芳,被稱為“花中之王”。中唐詩人白居易更是盛讚它“絕代只西子,眾芳惟牡丹”;詩人劉禹錫的《賞牡丹》說“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牡丹因此而享有“國色天香”的盛譽。

然而蘇軾這四首冬日牡丹卻寫得與眾不同。

首先,組詩通篇採用託物言事的寫法。借物喻人或託物言志的手法,古今皆同,詩文亦是。所以,讀懂這組詩,當從這個角度入手。周敦頤《愛蓮說》一文中有“牡丹,花之富貴者也”。可見,在古代,特別是唐宋時期,牡丹被看作一種富貴的象徵。聯絡蘇軾的生平,結合組詩,我們大概可以推知詩裡的牡丹是隱喻朝中當權者。蘇軾不滿革新派的某些政治措施,曾對這些改革發表了許多反對意見。也正因為如此,後來被反對派從他的詩中找出很多反對新政的詩句作為罪證,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在這組詩裡,作者說牡丹“不放閒花得少休”。據《烏臺詩案》:“這首詩諷刺當時執政大臣,‘以比化工,但欲出新意擘畫,令小民不得暫閒也’。”我們從第二首詩中的“未信出天工”也可以看出,作者對牡丹的造作和矯情是持否定態度的。還有第三首詩中的“誰信詩能回造化”,更是明顯看出作者對新政的諷刺。“造化”指的是造福人民,“誰信”表達的是對改革的否定。第四首詩中“更倩韓郎為染根”是化用典故。韓弘是中唐時期的將領,據說他不喜牡丹,晚年住在長安永崇裡的私宅時,見有牡丹,他命人將其除去,說:“我豈能效仿兒女輩人!”作者用“染根”說它是汙染人、禍害人的東西。這裡對韓弘的羨慕,實際就是對新政的厭惡。

其次,這組詩寫物形神俱備。牡丹多在初夏開放,而這組詩寫的卻是反季節開放的冬日牡丹。那麼,扣住冬日的特點寫牡丹,也是這組詩讓人稱道的地方。

第一首,“一朵妖紅”是牡丹色彩特徵,“翠欲流”寫的是牡丹葉,“欲流”一詞,寫的就是那些權貴的“物慾橫流”之態,寫出他們的慾望之盛。這裡既是寫物,也是寫人,不但形似,更是神似。寫景抓住特徵,這一點在蘇軾的詩中很突出。“春光回照雪霜羞”一句,緊緊扣住“冬日”來寫,用“雪霜羞”反襯牡丹盛極一時。然而,這只不過是造物主意欲“呈新巧”的做法而已,言下之意,改革無非是為了譁從取寵,想弄點新花樣而已。畢竟,這花不是正常開放的,不屬於自然的規律,這是相對正常暮春開放而言的,自然,也就扣住“冬日”這一關鍵特點了。

第二首,“花開時節雨連風”是對正常開花而言的。牡丹在春末夏初開放,這個時期風雨較多,所以花開時節應該是“雨連風”的。但這花不按正常季節來開,“卻是霜餘染爛紅”。“霜”就是冰霜,這是對冬日而言的,讓霜來染爛紅,意思是說,改革是非常不合時宜的。一個“卻”字,冷嘲熱諷便蘊含其中。因為這枝牡丹是開在冬末春初的,所以作者說它“漏洩春光私一物”,並以“未信出天工”表示否定。這都是扣住冬日牡丹的特點來寫。

第三首,以杜鵑花為對比,再對冬日牡丹的不合時宜進行了諷刺。杜鵑花一般在春季開放,作者借用佛教的“鶴林仙”能讓杜鵑在秋天發花,對於這件事,只用一個“誰信”就表明這是不可能的。所以,“直教霜卉放春妍”這種做法,作者也認為是不合時宜的。也就是說,這種做法完全是違背了自然規律的,是註定失敗的。當然,作者這裡表面是說花,實際上是隱喻王安石的變法。作者委婉地告訴大家,新法是一件讓春花秋髮的荒唐事,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這裡的“霜卉”,也是扣住“冬日”來寫的。

第四首寫得更為含蓄。“不分清霜”是說這個牡丹也不看情形,是亂來的。甚至把“詩律”這些很嚴格的要求,變成了很隨便的日常“寒喧”話,說得明白一點,就是把一切當作兒戲。這也是針對新政說的。“使君欲見藍關詠,更倩韓郎為染根”兩句,用了兩個典故,一個是韓愈的典故,一個是韓弘的典故。據韓愈《昌黎先生集》記載:韓愈早年在京師做官時,他的侄孫韓湘到京師求學。有一天,韓湘指著庭院內的牡丹花說,我能讓花兒頃刻間開放。他往地上培了一小堆土,扣上個盆子。不一會兒,韓湘把盆子移去,土堆上果然有兩朵牡丹花開得正豔。韓愈湊近一看,花葉上還有兩行金色小字:“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後來韓愈被貶到潮州,路上寫下名篇《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裡面就有這兩句。這就是“藍關詠”的來歷。這兩句化用典故,也是寫牡丹。很巧的是,韓愈後來不幸遭貶與牡丹上的詩句似乎有著某種冥冥的註定,作者是不是想透過這來表達自己的遭遇,藉以回答陳述古呢?因為陳原詩我們看不到,對此也只能作一種猜測。

蘇軾這組冬日牡丹詩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特色:一是用事貼切,作者熟練運用前人典故入詩,起到言簡意賅的作用;二是善用隱喻,作者看似處處在詠牡丹,但卻處處在借牡丹諷政敵,意在言外,既緊扣物的特點,又暗喻得當,這組詩充分體現了蘇詩“含而不露”的特點;三是以文為詩,趙翼《甌北詩話》說:“以文為詩,自昌黎始,至東坡益大放厥詞。”如詩中“不放”、“卻向”、“直教”等詞,與一般文章用詞無異。總之,蘇軾這組詠牡丹詩,形象突出,而又說理含蓄,是一組形神俱佳的詩篇。

關注公眾號:學寫詩詞,與更多詩詞愛好者一起交流學習

蘇軾《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賞析

蘇軾《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賞析

標簽: 牡丹  冬日  組詩  原詩  蘇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