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詩人印象系列愁過三秋

作者:由 良人-望書歸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19-08-12

文/銀梭

四川成都西郊外的浣花溪旁,經過現代技術復原修繕保養的草屋靜默佇立在那裡。從外表上看,它似乎並不是多麼破爛,但在一千多年前,沒有現代技術的支撐,一座小小的草屋如何遮風避雨,居住在那裡的人又怎樣苦不堪言。

杜甫形容為“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幾乎是絕境的生活,貧窮而走投無路。杜甫的一生就是一個大寫的“愁”字,愁家,愁國,愁遠方的好友和所有不知名的人。

“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杜甫一生顛沛流離,去家千里。離人總是想回家的,但種種原因總是阻礙著遠行人歸家的步伐。有時,這一阻,就是十年。十年光陰,在那個風雨飄搖的亂世中,誰候得起十年時光,誰能保證十年之後親人尚在,家還是那個家。所以四十四歲的杜甫歸家之時,迎接他的是小兒子的逝世。而後他幾經輾轉,幾番跌宕。大曆三年,杜甫再一次踏上歸家的路程。一葉小舟出三峽,下江陵,轉公安,過岳陽,孤身一人被迫南下,不得北歸,滿腔愁緒下筆婉轉落成“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然而令人嘆惋的是一代“詩聖”到最後也未能歸家再看一眼,一個人孤獨地在小舟上逝去。人之將死,無人陪伴,何其可悲。

年少的杜甫見過了盛唐,歌舞昇平的繁華令人嚮往;中年的杜甫見到了晚唐,原來無論怎樣的繁華都會荒涼。長安城的烽火燃遍了中原大地,黎民百姓受這無妄之災,一朝之間家破人亡。作為一介文士,他寫下文章獻計獻策;作為李唐王朝的子民,他忠貞不二,擁護君王,即使這個國家的上層已經足夠荒唐,即使沒有人欣賞,他也在盡他的力量去挽救大唐。“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曾經自己心中無上的理想只剩理想,壯志難酬,報國無門只能眼睜睜看著佞臣當道,國運衰微。無盡的苦澀在杜甫心中蔓延,滲透了骨血。他有多愛這個國家和人民,就有多憂愁它的前程和命運。所以他說“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時候,流淚的是他自己,驚心的也是他自己,與花鳥無關。

杜甫愁了太多的愁,詩裡的愁亦是連綿不絕,故形容他的詩風為“沉鬱頓挫”。詩家筆寫世間事,他的經歷和那個時期的黑暗一一反應在詩裡,大到當權者黑,小到百姓生活一點一滴。濃郁的現實主義風格使他的詩讀來更像是唐代衰落史,所以又被譽為“詩史”。後世百家對其評價出眾,遠非當時能比,如同梵高的畫生前無人問津,死後大放光彩。縱讀下來,杜甫的詩格律工整,對仗整齊,敘事抒情皆可,行文流暢,動靜自然,雖不似李白的瀟灑飄逸,卻也富有變化,文勢縱橫。如“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一句,視野寬廣闊大,氣勢一筆盪開,意境高遠,予人暢快之感。

李杜詩篇萬口傳,傳到今來仍似當年那般鮮活。杜甫寫下了一個晚唐,他將那個時代一點一點描繪給你看,你隨他哭隨他笑,隨他逐流江上,終是替他看了這天下波瀾浩蕩。

標簽: 杜甫  歸家  十年  詩裡  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