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孟子》卷13盡心章句上詩解5志道非利執中能權

作者:由 琴詩書畫情醫易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1-07-13

《孟子》卷13盡心章句上詩解5志道非利執中能權

題文詩:

孟子

曰:登東山而.孔子小魯;登泰山而,

小天下

也;

觀於海者,故難為水;遊於聖門,

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

容光必照.流水為物,盈科

行;

真情

君子,

之志於道,

厚積薄發,文

章不成,不達

至道。

孟子

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舜之徒也;

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蹠之徒也.舜蹠之分,

欲知無他,利與善間.孟子

曰:楊

者,

取為我,不拔一毛,而利天下.墨子兼愛,

摩頂放踵,為利天下.子莫執中,執中近之.

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惡執一者,為其賊道,

舉一廢百.孟子

曰:飢者甘食,渴者甘飲,

是也未得,飲食之正,飢渴害之.豈口腹有,

飢渴之害?人心亦有.人能無以,飢渴之害,

貧富貴賤,

為心害

也,

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柳下惠

也,

不以三公,易其介

直。

孟子

曰:

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

半途而廢,

猶為棄井.

真情仁義,

堯舜性之;

湯武身之;五霸假之.久假不歸,惡知非有.

【原文】

孟子曰:“孔子登東山1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日月有明,容光2必照焉。流水之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於道也,不成章不達3。”

【譯文】

孟子說:“孔子登上東山之巔,便覺得魯國渺小;登上泰山之巔,便覺得天下渺小;所以見過海洋的人,別的水波便不值得他一看了;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別的議論便不值得他一聽了。觀看水波也有講究,一定要看它洶湧澎湃的壯觀。太陽月亮的光輝,一點小縫隙都能透過。水流的特性是,不把土坎灌滿,不再向前流;有志於道的君子,沒有一定的修為,便不走仕進之路(不厚積薄發,文章見於外,則不通達。)。”

【註釋】

(1)東山:即蒙山,在今山東蒙陰南。

(2)容光:小縫隙。

(3)不成章不達:成章,事物達到一定的階段,具有一定的規模;不達,不達目的。

【原文】

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蹠之分,無他,利與善之間1也。”

【譯文】

孟子說:“雞一叫就起床,孜孜不倦行善的人,是舜一類人物;雞一叫就起床,孜孜不倦求利的人,是蹠一類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蹠的區別何在,不用到別處去找,它就在‘利’和’善’的中間。”

【註釋】

(1)利與善之間:利和善的中間;這是比喻的說法,在利和善的中間地帶,即面臨著對利和善的抉擇。《孟子譯註》說:“間,音諫(jian)。《論語·先進篇》雲:‘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朱熹《集註》以’異’字解之;異,不同也。”按,朱說不妥。“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和“利與善之間”兩“間”字所處的語法位置完全不同,不能以此例彼。《孟子》成書年代的語言中,“N+N+之間”是個常見結構,不煩列舉。“利”“善”因為都是抽象名詞,所以用了個連詞“與”來連線。類似的如:“子罕言利與命與仁。”(《論語·子罕》)詳見楊逢彬《孟子新注新譯》。

【原文】

孟子曰:“楊子取為我1,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子兼愛,摩頂放踵2利天下,為之。子莫3執中。執中為近之。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

【譯文】

孟子說:“楊子採取‘為自己’的主張,拔一根汗毛而有利於天下,都不肯幹。墨子主張兼愛,從摸禿頭頂開始,一直摸到腳後跟,〔弄得全身上下沒有一根毛,〕只要對天下有利,一切都幹。子莫就主張中道。主張中道其實差不多對了。但是主張中道如果不知權變,便是拘執於一點。為什麼厭惡拘執於一點呢?因為它有損於仁義之道,只是舉其一點不及其餘了。”

【註釋】

(1)楊子取為我:楊子,楊朱;取,採取(……的主張)。

(2)摩頂放踵:趙岐《注》:“摩禿其頂,下至於踵。”放,音fǎng,同《梁惠王下》“放於琅邪”的“放”。

(3)子莫:有學者認為是《說苑·修文》的顓孫子莫。

【原文】

孟子說:“肚子餓的人什麼食物都覺得好吃,乾渴的人任何飲料都覺得甘甜。這樣是不能品嚐到飲料食品的正常滋味的,因為飢渴損害了他的味覺。難道只有口舌肚腹有飢渴的損害嗎?人心也有這種損害。如果人們能夠〔經常培養心志,〕不使人心遭受口舌肚腹那樣的飢渴,那比不上別人優秀的憂慮就會沒有了。”

孟子說:“柳下惠不因為有大官做便改變他的操守。”

【註釋】

(1)介:耿介,有操守,不趨時。(耿直。)

【原文】

孟子曰:“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軔1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1 孟子曰:“堯舜,性之也;湯武,身之也;五霸,假之也。久假而不歸,惡知其非有也。”

【譯文】

孟子曰:“飢者甘食,渴者甘飲,是未得飲食之正也,飢渴害之也。豈惟口腹有飢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無以飢渴之害為心害,則不及人不為憂矣。”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1。

【譯文】

孟子說:“要有所作為譬如掏井,掏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泉水,〔若半途而廢,〕就等於挖了一眼廢井。”

孟子說:“堯、舜愛好仁德,是出於天然本性;商湯和周武王是身體力行;五霸是借來運用,以此匡正諸侯。但是,久借不還,又怎知他不會最終擁有呢?”

【註釋】

(1)軔:同“仞”(rèn),七尺為一仞。

標簽: 孟子  孟子曰  飢渴  天下  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