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道家和儒家,關於名和利不同的觀點

作者:由 抱朴講堂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5-25

在盜蹠這篇中,盜蹠和孔子的對話多不清晰,邏輯混亂不堪。子張與滿苟得的辯論可謂是相當精彩。

道家和儒家,關於名和利不同的觀點

下面兩段要講明的是信義和名利,子張和滿苟得的觀點。

子張問於滿苟得曰:「盍不為行?無行則不信,不信則不任,不任則不利。故觀之名,計之利,而義真是也。若棄名利,反之於心,則夫士之為行,不可一日不為乎?」

滿苟得曰:「無恥者富,多信者顯。夫名利之大者,幾在無恥而信。故觀之名,計之利,而信真是也。若棄名利,反之於心,則夫士之為行,抱其天乎!」

此段對話主要是兩家核心價值觀的不同,儒家的仁義不等同於名利,名利只是仁義外帶的附加品。以名利為附加品則可,以仁義為名利則不可。

道家和儒家,關於名和利不同的觀點

道家滿苟得的“天道”,乃是自然而然,順天而行,視一切從自然而外的社會文化都為虛假,都為名利而產生。

因此在滿苟德的心目中,一切都必須跟從著“我”心目中的“天道”走,如果不跟從“我”心目中的天道走,那其他的都是假的,都是為名利而逐。顯然在滿苟德的心目中已先有定見,故不見其他價值觀的存在。

因而他的心目中除“自我認同”的“天道”外,其他的都必不為從道而生。然則,儒者的仁義與道者的逍遙自適皆是不同於名利的存在,甚至兩者皆是超現實價值(名利)的存在。

道家和儒家,關於名和利不同的觀點

不必非此即彼,而至於對本派哲學價值的認定,則是自我選擇的面向。而需要注意的是,仁義的目的非為成就名利,天道的目的亦非為成就名利。

儒者若為成就名利而為,其道德力量與價值觀內在便等而下之,不稱其為真儒。

道者若故意標榜本派哲學價值而否認其他哲學價值存在的必然性,因自我假飾自身為莊子派哲學的大成者,便掉入名利的坑陷之中。少了一分真性情,灑脫存在。

道家和儒家,關於名和利不同的觀點

標簽: 名利  滿苟得  天道  仁義  心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