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酒的起源及傳說

作者:由 13221819281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8-19

文章來自

酒的來源|醬香酒

1.酒其實是天然產物

科學考證發現,酒其實是天然產物,並非人類發明,科學研究發現,在人們生存的自然界中,確實存在著酒精。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穀物中的澱粉可以逐步分解成糖分和酒精,最終自然轉變成穀物酒。水果和乳汁也一樣,很容易轉變成酒。實際上,古人提出剩飯自然發酵成酒的觀點具有科學性。在遠古時代,人們採集的食物比如野果,其含糖分較高,無須經過液化和糖化,就極易發酵成酒。 這種觀點意味著人類並不是酒的發明者,而是酒的發現者,酒乃自然界的天然產物,其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許多物質透過多種方式可以轉變成酒精,如在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葡萄糖就可轉變成酒,大自然完全具備產生這些條件的環境。

2.果酒和乳酒--第一代飲料酒

酒由酵母菌分解糖類產生,是一種發酵飲品。在遠古時代,祖先主要靠採集和符獵為生。水果是他們的主要食物之一。其採集的野果所含糖分高,極易發酵,從面析成酒精。動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質和乳糖,也很容易發酵成酒。因此,以狩獵為生的遠古人也有可能意外地得到乳酒。可以這樣說,人類第一代飲料酒就是果酒和乳酒,在相關文獻記載中也能得到考證,比如史籍中有所謂“猿酒”的記載。當然,古代猿猴造酒的那種酒充其量只是帶有酒香味的野果面已。《黃帝內經》中有“醴酪”的相關記載,這是關於中國乳酒的最早記載。在舊石器時代,果物和動物的乳汁很容易獲取並極易發酵成酒,而且所需的釀造技術較為簡單。因此,我們可以推測,人類有意識釀造的最原始的酒類也應是果酒和乳酒。

水果本身的糖分被酵母菌發酵成為酒精所產生的酒就是果酒,含有水果的風味與酒精。因此,民間的家庭時常會自釀一些水果酒來飲用。 目前國內市場上銷售的水果酒有多種型別,如構杞果酒、桑葚酒、石榴酒、獼猴桃酒、五味子酒等。獼猴桃、楊梅、橙、葡萄、荔枝、蜜桃、草莓等水果能夠釀造較為理想的果灑。此外,李子、櫻桃、藍莓等也能製成果酒。

3.穀物釀酒始於農耕時代還是先於農耕時代,關於穀物釀酒的起源,目前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穀物釀酒出現在農耕時代之後,現代許多學者基本贊成這種觀點,有人甚至認為當農業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有了剩糧。人們才開始了釀酒。 第二種觀點認為穀物釀酒發生在農耕時代之前。中國考古學家吳其昌先生為此觀點的代表人物,他在1937年曾提出一個很有趣的觀點:我們祖先最早種稻種泰的目的。是為酸酒而非做飯。吃飯是從飲酒中延伸出來的。這種觀點在國外也較為流行,但一直找不到確切的證據來支撐。時隔半個世紀的20世紀80年代末,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人類學家所羅門·卡茨博士發表論文,也提出了類似的觀點,認為人們最初種糧食的目的是釀酒,他們先是發現採集而來的穀物可以釀造成酒,爾後才開始有意識地種植穀物以便保證釀酒所需原料。該觀點的依據是:在遠古時代,人類的主食是肉類而非穀物國外研究發現,在一萬多年前,人類已經開始釀造穀物酒,而事實上,那時的人們仍過著遊牧生活,還不太符合種植穀物的條件。這個觀點還值得商榷,但有一點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古代酒在人們生活中佔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國酒的歷史十分久遠,上可追溯到遠古時代。考古資料顯示,在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了許多形狀與甲骨文、金文的“酒”字十分相似的陶罐。這說明,早在距今6000多年以前,中國酒就已經存在了。然面,釀酒究竟由誰發明,自古以來眾說紛紜。在中國民間有許多關於酒起源的傳說,傳說中的先民在創造酒的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一段段令人心馳神往的美麗傳說如“猿猴造酒說““儀狄造酒說”“杜康造酒說”等。

1。猿猴造酒說

在唐人李肇所撰《國史補》一書中,對於人類如何捕捉一隻聰明伶俐的猿猴,有一。第一簡 白酒的前丗今生段極為精彩的記載。猿猴是一種十分機敏的動物,它們棲息於深山野林之中,跳躍攀緣於巉巖林木之間,出沒無常,人們難以捕捉到它們。經過細緻的觀察,人們發現並掌握了猿猴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嗜酒”。於是,在狼猴出沒的地方,人們擺上幾缸香甜濃郁的美酒,猿猴聞香而至,它們先是在酒缸前躊躇不前,接著便小心翼翼地用指藏酒吮嘗,時間一久,沒有發現可疑之處,終於經受不住香甜美酒的誘惑,開懷暢飲起來,直到酩酊大醉,乖乖被俘。此種捕捉猿猴的方法並非中國獨有,東南亞一帶的群眾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大都採用類似方法,這說明猿猴與酒聯絡緊密。猿猴不僅嗜酒,而且會“造灑”,這在中國許多典籍中都有記載,來自不同時代和不同人的這些記載,起碼可以證明這樣一個事實,即在猿猴的聚居處,多有類似“酒”的東西出現。至於這種類似“酒”的東西是怎樣產生的,是純屬生物學適應的本能性活動,還是猿猴有意識、有計劃的生產活動,這些都需進一步加以考究。

實際上,酒是一種發酵食品,由一種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類而得以產生的。酵母菌是一種分佈極其廣泛的菌類,在廣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較高的水果中,這種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長。含糖的水果,是猿猴鍾愛的食品。當成熟的野果墜落之後,由於受到果皮上或空氣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成酒,這是一種自然現象。日常生活中,人們在腐爛的水果攤床附近,或在垃圾堆旁邊,都能常常嗅到由於水果腐爛面散發出來的陣陣酒味兒。在水果成熟的季節,狼猴大量收貯水果於“石注中”,其堆積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發酵。石注中的酒液散發出一種特別的香味。由此可見,猿猴在不自覺中“造”出酒來,既合乎邏輯也合乎情理。當然,猿猴從最初嚐到發酵的野果到“醞釀成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究竟經過了多久,尚待考證。

2。儀狄造酒說

相傳夏禹時期的儀狄發明了釀酒。史籍中有多處提到儀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似乎儀狄乃制酒之始祖。這是否屬實,有待進一步考證。一種說法叫“儀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這裡並無時代先後之分,似乎是在講他們作的是不同的酒罷了。“醪”,是一種糯米經發酵後而成的“醪糟兒”,性溫軟,其味甜,多產於江浙一帶。醒糟兒潔白細膩,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頗近於酒。“秫”,高粱的別稱。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如果硬要將儀狄或杜康確定為酒的創始人,只能說儀狄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是高粱酒的創始人。

另一種說法叫“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於儀狄”。意思是說,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造酒方法流行於民間,儀狄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總結出來,使之流傳於後世。能進行這種總結推廣工作的人,當然不是一般的平民,所以有的書中認定儀狄是司掌造酒的官員,這不無道理。儀狄究競生活於什麼時代呢?相比杜康,古籍中的記載大體一致,例如《世本)中國白酒文化局產業;《呂氏春秋》《戰國策》都認為他是夏禹時代的人。他到底從事何種職務?是司酒造業的“工匠”還是夏禹手下的臣屬?他生於何地、葬於何處?都沒有確雷的史精可考。那麼,他是如何發明釀酒的呢?根據《戰國策》中的記載,情況大體如此:夏禹的女人令儀狄去監造釀酒,儀狄經過一番努力,做出來的酒妹道很好,於是奉獻給夏禹品嚐、夏禹飲用之後,覺得的確很美。可是這位被後世人奉為“聖明之君”的夏禹,不僅沒有獎勵造酒有功的儀狄、反而疏遠了他,不再信任和重用他,讓自己從此與美酒絕了緣。他還說,後世一定會有因為飲酒無度而誤國的君王。這段記戰流傳於世,一些人對夏禹銘加尊崇。推他為廉潔開明9君主,因為“禹悉行酒”,競使儀狄成了專事諂媚避奉的小人,這實在是修史者始料未及的。

那麼,儀狄是不是酒的“始作”者呢?有的古籍中還有與《世本》相矛盾的說法。銅如孔子八世孫孔鮒,他稱帝堯、帝舜都是飲酒量很大的君王。黃帝、堯、舜都早於夏禹,既然早於夏禹的堯、舜都善飲酒,而酒源於禹,那麼堯、舜飲的是誰人制造的酒呢?可見,說夏禹的臣屬儀狄“始作酒醪”是不大確切的。事實上,用糧食釀酒是一件程式和工藝都很複雜的事,單憑個人力量難以完成。如果說儀狄是位善釀美酒的輕人、大師。或是監督釀酒的官員,他在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和完善了釀酒的方法之後終於酸出了質地優良的酒醪,這還是有可能的。因此,郭沫若認為禹臣儀狄開始造酒,造的是比原始社會時代的酒更甘美濃烈的旨酒。這種說法似乎更可信。

3。杜康造酒說

有一種觀點認為杜康將未吃完的剩飯放置在桑園的樹洞裡,剩飯在洞中發酵後,有芳香的氣味傳出,這就是酒的做法。由生活中偶然的機會作契機、啟發創造發明之靈感,這很合乎一些發明創造的規律。這段記載經後世流傳,杜康便成了善於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並能及時開啟創作靈感的發明家了。

杜姓到村康的時候,已經是禹之後很久的事了。然而,在此上古時期,就已經有“堯酒千鍾”之說了。如果說酒是杜康所創,那麼堯喝的是何人所造之酒呢?

關於杜康,歷史上確有其人。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說文解字)等古籍書中,都有關於杜康的記載。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重修的《白水縣誌》中,也有對杜康較詳的記載。白水縣(今陝西渭南白水縣)、歷史悠久,位於陝北高原南緣與關中平原交接處,因流經縣治的一條河水底多白色石頭而得名。白水因有所謂“四大賢人”遺址而名蜚中外:一是相傳為黃帝的史官、創造文字的倉頡,出生於本縣陽武村;二是死後被封為彭衙土神的雷祥,生前善製陶器;三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發明者東漢人蔡倫,不知何因也在此地留有墳墓;四是相傳為釀酒的鼻祖杜康的遺址了。一個黃土高原上的小小縣城,一下子擁有倉頡、雷祥、蔡倫、杜康這四大賢人的遺址,那顯赫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

標簽: 杜康  儀狄  猿猴  造酒  釀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