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作者:由 遙遠經典 近在眼前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6-07

系列連載,目錄: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孝道故事)

本文是第2篇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3)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君臣故事)【附:裴度還帶圖文】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4)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夫婦恩義)【附:舉案齊眉古畫】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5)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朋友義氣)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6)聖諭二:篤宗族以昭雍睦(家風美德故事)【附:張公藝《百忍歌》】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7)聖諭三:和鄉黨以息爭訟(以德化糾紛)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8)聖諭四:重農桑 以足衣食(憫農故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9)聖諭五:尚節儉以惜財用(古人簡樸事蹟)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0)聖諭六:隆學校以端士習(尊師興學)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1)聖諭七:黜異端以崇正學(以正道對待神仙之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2)聖諭八:講法律以儆愚頑+聖諭九:明禮讓以厚風俗(化治民風)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3)聖諭十:務本業以定民意(重農桑的故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4)聖諭十一:訓子弟以禁非為(古人教子故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5)聖諭十二:息誣告以全良善(古代官司)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6)聖諭十三:誡窩逃以免株連(義僕、惡僕故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7)聖諭十四:完錢糧以省催科(代償義舉、急人所難)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8)聖諭十五:聯保甲以弭盜賊(以德化賊,古人仁風)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19)聖諭十六:解仇憤以重身命(寬容化解怨仇)【附:元自實奇遇】

【提醒:文末有更多連結】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康熙皇帝聖諭第一條:敦孝悌以重人倫。

(試作解讀:子孝親兮弟敬哥,一家和氣值錢多。聖賢不出人倫外,留得芳名百代歌)

敦悌 二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76:聖諭第一條:敦孝悌以重人倫 - 敦悌 二【1164x1709畫素】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77:聖諭第一條:敦孝悌以重人倫 - 敦悌 二【1173x1705畫素】

【閱前提醒:】

以下皆為

高畫質較大圖

(在圖片名稱末尾會標明畫素)。

點開圖片可檢視大圖。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77【寵異諸王】(東漢東平憲王劉蒼 )【1168x1696畫素】

上圖:

【寵異諸王】(東漢東平憲王劉蒼 )

劉蒼 (東漢東平憲王),東漢光武帝劉秀之子,漢明帝劉莊同母弟,母為光烈皇后陰麗華。劉蒼於建武十五年(39年)受封為東平公,建武十七年進封為東平王,定都無鹽(今山東東平縣東),漢明帝永平元年為驃騎將軍在朝輔政,永平五年,上疏歸國。漢章帝建初八年(83年)薨。諡號憲王。

在朝輔政

在光武帝劉秀所生的10個藩王中,東平憲王劉蒼是最優秀傑出的一個。

史稱劉蒼自幼便好讀經書,博學多才,智慧頗高。他的眉毛鬍鬚畏得很美,腰帶長八圈,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便對這位親弟弟非常欽佩,繼位稱帝后,對劉蒼更加器重。永平元年(58年),東平王劉蒼被任命為驃騎將軍,留在京師輔政,位在三公之上,置長史掾史員四十人。東漢四府的掾屬都沒有四十人,明帝特別設定來優待劉蒼。

劉蒼因此成為東漢時期唯一在朝輔政的藩王。

同時明帝封劉蒼兒子為縣侯,而且以東郡的壽張、須昌,山陽郡的南平陽、橐、湖陵五縣來贈給東平國。

每當漢明帝出外巡視時,便由劉蒼在京留守,侍衛皇太后。劉蒼輔政時間有五年,為漢明帝時的“太平盛世”作出了較大的貢獻。

制定禮樂

當時,距離光武中興已經三十多年,四方無事,劉蒼認為天下太平,應該制定禮樂制度。於是和公卿大臣共同擬定了南北郊冠祀和冠冕車服等一整套禮樂制度,還有光武廟登歌、八宥之舞,這些都記載在《禮樂》、《輿服志》中。

忠言直諫

永平四年,漢明帝外出觀看城市宅第,不久就傳來將要去河內打獵的訊息,劉蒼立馬上疏勸諫明帝:“我聽說按照時令,仲春應該從事農業,不聚眾而有大的行動。傳說: ‘打獵不合時節,飲食不行享獻之禮,出入沒有節制,那麼便是樹不直不彎。’這是不符合春季時節的做法。我知道陛下如今外出,做事一律儉約節省,經過之處吏人都稱頌陛下具有《甘棠》中談到的德行。雖然如此,行動不按禮儀,不是能以此向四方人民展示的。陛下巡行田野,視察莊稼,逍邏自在,很快又回到京城。到秋冬之時,便振奮威儀,整頓車駕,準備周全的護衛,設立羽旗。《詩》說:‘聖人威儀周密嚴正,內在的美德使外表有端莊的表情。’臣不勝憤懣,伏下來親自寫奏書,乞求在陛下所在之處,盡力陳述我的忠誠之心。”明帝聽取了劉蒼的意見,立馬回宮。

漢章帝繼位之後,想要為原陵、顥節陵設立縣邑,劉蒼聽說此事後,便上疏勸諫說:“我聽說要為二陵設立陵邑,臣以前很認為是小道訊息,懷疑訊息不確實,最近我命從官古霸慰問涅陽主的病情,使者回來之後,才知道詔已頒佈。我私下見到光武皇帝親身履行勤儉節約的行為,深明生死之理,勤勤懇懇,給葬禮制度立下規矩,因而修建陵地,全都符合古代典制,詔上說‘不要修建山陵,水池中只要有流水就行了’。孝明皇帝至孝沒有違背,繼承奉行慣常的作法。至於自我修建,更是儉省,謙遜的美德,至此最為盛大。臣愚昧地認為園邑的興建,從強秦開始。古時候即使是墳墓都不想讓它很明顯,何況是建築陵邑,修建城郭呢!上違背先帝聖明之心,下建造毫無補益的功效,白白耗費國家的費用,勞動百姓,這不是用來得到和順之氣,祈求豐年的作法。又從占卜吉凶世間方術方面來講,也是不能無故修繕墳墓,有所興建。考證古代法制臣,則不符合。考核時宜則違揹人心,祈求吉凶徵兆有沒有見到到有什麼福氣。陛下履行有虞純厚的性情;追尋祖先的深思,然而害怕左右之人過分的議論,牽連拖累聖心。臣劉蒼真心哀傷二帝純美的德行,不能永速暢行下去,希望能蒙受哀憐而觀看我的奏章。”漢章帝聽從他的建議停止興建縣邑。

辭去相位

劉蒼雖位居一人之下、萬民之上的尊貴地位,但毫無驕縱之意。相反,劉蒼因輔政期間“多所隆益、聲望日重”,非常不安,便多次上奏請求辭去輔政之職,出居所封東平王國。劉蒼上疏:“臣劉蒼疲憊且才能低下,受到陛下特殊的慈愛恩惠的庇護,在家中備受仁德的教導,入朝蒙受爵命的首位,陛下下詔褒獎,又向四方頒佈,憑著僅能肩負柴草的能力,卻升任君子之用。即使是一介匹夫,尚且不忘一簞食的恩惠,況且臣位居宰相之位,又是同一家族的親戚呢!應當暴露骸骨於肥沃的野地,在百官之前,然而天資愚笨,又加上一直就有的病,實在為擔任要職而感到羞愧,有辱宰相這一職務,將會受到詩人‘三百赤紱’之頰的嘲諷。如今國內平靜,千里之外沒有敵情,是將要遵循上德無為而治之時,文官尚且可以合併省免,武官職位更不適宜新建。從前象封有鼻,不委任他以政事,實在是由於愛護深厚,不忍心宣揚他的遇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自從漢興建以來,宗室子弟不能擔任公卿職位。希望陛下審慎地察看虞帝優遇供養弟弟的事蹟,遵循繼承舊制,終止陛下深厚的恩澤。我請求上交驃騎將軍的印及絲帶,回到我的封園,希望陛下能同情可憐而答應我的請求。”帝沒有同意且仍優待他。此後他多次陳述乞求,語辭十分懇切。五年,明帝同意他回封國,但不同意他上交將軍印及絲帶。

深受恩寵

六年冬,帝駕幸魯,徵召劉蒼跟從他回京城。第二年,皇太后崩。葬禮之後,劉蒼便回到封國,帝特賜給他官人奴婢五百人,布二十五萬匹,以及珍寶服飾車馬等器物。

十一年,劉蒼與諸王到京師朝拜。一個多月後,回到封國。帝親自送他走後,回到宮中,心中難過且很思念劉蒼,於是便派使者帶著詔書告訴國中傅說:“告別之後,獨自坐在朝中悶悶不樂,便坐車回宮,伏在車扶手上吟誦,眺望遠方無限懷念,我心中感到勞苦,背誦到《采菽》時,更增加了感嘆。

以前我問東平王在家中做什麼事最快樂,王說“做善事最快樂”(注:原話是“為善最樂”),這話太偉大了,符合他的胸懷。

現送來十九枚列侯印,各王子凡是五歲以上能快步上前行拜禮的,都讓他們佩帶上。”

文采翩然

十五年春,帝駕幸東平,賜給劉蒼錢一千五百萬,布四萬匹。帝將自己所寫的《光武本紀》給劉蒼看,劉蒼藉此獻上《光武受命中興頌》,因文辭典雅,漢明帝認為很不錯,特命校書郎賈逵為頌作註釋。

五女加封

漢章帝繼位之後,對劉蒼的尊重和恩寵大大超過了前世,沒有諸侯王能和他向相比的。漢代制度,只有皇帝的女兒才可以封縣公主,諸侯王的女兒封為鄉主、亭主。漢章帝繼位,特意破例封劉蒼的五個女兒為縣公主。

心懷國事

劉蒼雖然不再輔政,然而還是非常關心國家大事,建初元年,發生地震,劉蒼上對策給漢章帝,漢章帝留中不發,章帝回覆劉蒼:“丙寅時所建議的三件事,朕親自觀看閱讀,反覆考慮多次,心胸開闊眼睛明亮,就像是使盲人突然見到了光明。以前官吏報告事情,也有這樣的話,但見解不深,有的人說或許是對的,然後又覺得可能是錯的。為什麼呢?災禍怪異的降臨,是因為政 治而出現的。改元之後,出現荒年人民流亡,這是我的不仁德感應到上天而導致的。而且冬春十分乾旱,遭受地域十分廣大,雖然我內心進行自我責備,但不知如何去做才有效。如今得到王的深謀遍慮,心中痛快地感到了解脫。《詩》不是說:‘沒見到君子,憂心忡忡;見到了君子,我的心就放下了’。思考您的好主意,按照順序執行,希望能蒙受好的應和。為了表彰回報您的崇高德行,特賜給王錢五百萬。”

叔侄情深

三年,帝在南宮宴請衛士,順便跟從皇太后周遊掖庭池塘樓閣,看到了陰太后過去的器物服飾,悲傷得為之變色,便命留下五時衣各一套,以及平時所穿衣共五十箱,其餘多少不等地分給在京城的諸王公主及其子孫。特地賜給割蒼及琅邪王劉京書信說:“中大夫奉命出使,親自探問動靜,多麼應該嘉獎啊!歲月很快地過去了,山陵漸漸遠去,我的心中很淒涼,怎麼辦怎麼辦啊!空閒時在南宮宴請衛士,順便看了一下過去的衣物,我從老師那裹聽說: ‘東西存在,而主人去世,不談論哀傷而哀傷自己來到。’的確是這樣啊。想王孝順友愛的德行,不也是如此嗎!如今送去光烈皇后用來束髮的絲巾各一件,以及衣物一箱,可以隨時供奉瞻仰,用來安慰《凱風》中的寒泉之思念,又想讓後代子孫能見到先後的衣著服飾制度。如今魯園的孔氏,還有仲尼車輿穿戴之物,具有很多聖明德行的人他的光輝神靈也流傳得久逮。那些光武皇帝的器具衣物,中元二年時已經送給諸封國,因此不再贈送。同時贈送宛馬一匹,血從馬的前肩胛上的小孔中流出。

六年冬,劉蒼上書請求朝見。第二年正月,章帝同意了。並特地賜服裝及錢一千五百萬,其餘諸王各一千萬。帝因劉蒼要冒風霜雨雪,因此派謁者賜給他貂皮大衣,以及太官食物珍果,派大鴻臚竇固持節在郊外迎接。而帝則親自到劉蒼下榻處巡梘,事先準備帷幕床鋪,至於錢絲綢器物沒有不準備充分的。帝下詔說:“《檀》說伯父回來探望你國,《詩》說叔父封你們的伯禽,極其尊敬。從前蕭相國披加賜可以不唱名字,這是優待忠良賢臣。何況又是親族尊者呢!那沛、濟南、東平、中山四王,贊者都不要喊他們的名字。”劉蒼來到後,上殿便拜,天子親自答禮。此後諸王入宮中,便用輦車迎接,到省門縷下來。劉蒼因所受恩賜超過儀,心中感到不安,便上害辭謝說:“我聽說地位顯貴之人有永久的尊嚴,地位低賤的人也有等級的威儀,高低按順序排列,上下關係得到治理。陛下德重廣施,愛護骨肉親人,已經恩賜我奉命朝見,天顏近在咫尺,卻委屈尊嚴,對下臣降禮相迎,每次賞賜宴席相見,便起身改變儀容,容許臣在中官拜見,事情超出了從前的典制故事。臣驚慌害怕,心中實在不安,每次趕上朝見,猶豫且不知如何是好。這不是用來向群臣顯示,安定臣子的好做法。”帝看過奏章後十分感嘆,更加褒獎看重他。按照舊的制度,諸王之女都封為鄉主,卻獨封劉蒼的五女為縣公主。

三月,大鴻臚上奏遣送諸王回封國,

帝特地留下劉蒼,賜給他秘書、列仙圖、道術秘方。

到八月飲醇酒之後,有司又上奏讓劉蒼回國,於是帝便同意了。帝賜手詔給劉蒼說:“親骨肉之間的天生情感,的確不因遠近而親近疏遠,然而次見面,感情比從前更深厚。思念王長久辛勞,想得以回去休養,想要同意大鴻臚的奏章,又不忍心下筆,回頭交給小黃門,心中戀戀不捨,因感傷而不能再說什麼。”於是帝親自祭道神送行,流著眼淚相別。又賜乘車服飾用品,珍寶車馬,錢布用億萬計算。

死後榮寵

劉蒼回到封國,生了病,帝迅速派遣名醫,小黃門照看疾病,使者的車駕往來不斷。又設定千里驛馬,傳遞訊息問候起居情況。第二年正月亮,帝下詔告訴中傅,封存然後獻上劉蒼自建垂以來的奏章及所作害、記、賦、頌、七言、別字、歌詩,彙集在一起以便閱覽它們。

章帝派遣大鴻羶持節,五官中郎將副監督喪葬,以及將作使者共六人,命四姓小侯諸國王公主全都到束平奔喪,賜錢前後一億,布九葛匹。

人物評價

漢明帝:東平王蒼,寬博有謀,可以託六尺之孤。臨大節而不可奪,其以蒼為驃騎將軍。

漢章帝:“諮王丕顯,勤勞王室,親受策命,昭於前世。出作蕃輔,克慎明德,率禮不越,傅聞在下。昊天不弔,不報上仁,俾屏餘一人,夙夜焭焭,靡有所終。”

范曄:孔子稱“貧而無諂,富而無驕,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若東平憲王,可謂好禮者也。若其辭至戚,去母后,豈欲苟立名行而忘親遺義哉!蓋位疑則隙生,累近則喪大,斯蓋明哲之所為嘆息。嗚呼!遠隙以全忠,釋累以成孝,夫豈憲王之志哉!

光武十子,胙土分王。沛獻尊節,楚英流放。延既怨詛,荊亦觖望。濟南陰謀,琅邪驕宕。中山、臨淮,無聞夭喪。東平好善,辭中委相。謙謙恭王,寔惟三讓。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79【煮藥燃須】(唐玄宗為弟弟薛王李業熬藥)【1173x1698畫素】

上圖:

【煮藥燃須】(唐玄宗為弟弟薛王李業熬藥)

有一次唐玄宗的弟弟薛王李業生了病,唐玄宗親手為李業熬製湯藥,旋風吹來,燃著玄宗的鬍鬚。玄宗說:“只要薛王服下這碗藥以後病能痊癒,朕的鬍鬚有什麼值得可惜呢?”

《題養正圖六十首 · 其五十一 · 煮藥然須》(作者:清乾隆皇帝 弘曆)

薛王屬有疾,煮藥然帝須。病痊須何惜,史傳頌友于。友于貴中庸,僕寺豈一無。

《資治通鑑》第二百一十一卷記載:

【白話譯文:】

宋王李成器和申王李成義是玄宗的兄長;岐王李範和薛王李業是玄宗的弟弟;豳 [bīn] 王李守禮是玄宗的堂兄。唐玄宗一向對兄弟十分友愛,這一點是近世帝王比不上的。

玄宗剛剛即皇帝位時,特意讓人做了一套長長的枕頭和一床特別寬大的被子,以便他能夠與兄弟們同床共寢。

諸王每天早上在側門朝見天子,退下後便聚在一起進膳飲酒、鬥雞、擊球;或者是到京城近郊去狩獵,或者是到別墅裡觀賞遊玩,奉命前去問候的宦官絡繹不絕。唐玄宗在每天臨朝聽政之後,經常與諸王在一起遊樂,兄弟們在宮中相處時,彼此跪拜都依照家人的禮節,飲食起居也無分別。

玄宗還下令在宮中設定五座帳幕,自己與諸王輪流在裡面住宿。他們有時在一起談論、一起賦詩,有時飲酒,有時玩博戲下圍棋,有時策馬縱犬外出打獵,有時手持絲竹樂器吹拉彈唱;李成器擅長吹奏笛子,李範擅長彈奏琵琶,他們都曾和玄宗在一起輪流演奏。

諸王中倘若有哪一位生了病,玄宗甚至急得終日吃不下飯、終夜睡不著覺。有一次薛王李業生了病,當時玄宗正在臨朝聽政,一會兒功夫就十次派使者前往問候。

唐玄宗還親手為李業熬製湯藥,旋風吹來,燃著玄宗的鬍鬚

,左右侍從趕忙上前幫他撲火。唐玄宗說道:“只要薛王服下這碗藥以後病能痊癒,朕的鬍鬚有什麼值得可惜呢?”

宋王李成器平日尤其恭敬謹慎,從不談起有關朝政的事,也從不與他人結交;玄宗也因此而越發信任他,所以破壞和離間兄弟感情的話也無從進入。即使如此,玄宗也只是一味用聲色犬馬、衣食器玩等來儘量使他們得到快樂,而從不任命他們什麼具體的職務。

群臣認為宋王李成器等人地位逼近皇帝,便請玄宗按照歷朝的慣例放他們到地方任刺史。六月,丁巳(初二),唐玄宗任命宋王李成器兼任岐州刺史,申王李成義兼任豳州刺史,豳王李守禮兼任虢州刺史,要他們到任之後只管重要事條,其他的行政事務都委託長史、司馬負責處理。從此以後諸王任都護、都督、刺史的也都照此辦理。

……

宋王李成器等人請求將興慶坊的宅第貢獻出來作為供皇帝用的離宮;甲寅(二十九日),唐玄宗釋出制命,接受了他們的請求,同時開始了興慶宮的修建工程,並將環繞興慶宮的宅第分別賜予李成器等人。

唐玄宗又下令在興慶宮的西南邊建造兩座樓,西邊的樓題名為“花萼相輝之樓”,南邊的樓題名為“勤政務本之樓”。有時玄宗在樓上聽到諸王在自己的宅第裡奏樂的聲音,便將他們全都召到樓上與自己一起吃飯,有時玄宗則親臨諸王家中與大家同樂,對諸王的賞賜也十分優厚。

乙卯(三十日),唐玄宗任命岐王李範兼任絳州刺史,薛王李業兼任同州刺史,並規定自宋王李成器以下各王,每季度有兩人入朝,週而復始。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81【頻問寒飢】(北宋司馬光愛護兄長)【1153x1691畫素】

上圖:

【頻問寒飢】(北宋司馬光愛護兄長)

司馬溫公(司馬光)一生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忠於朝廷。他地位顯赫,德高望重,他不僅德行極為人們所推崇,他發乎真誠的友愛兄弟的情懷,更是流傳千古。

司馬光的哥哥

司馬旦,字伯康

,兄弟兩人的感情特別好。當司馬光退居在洛陽的時候,每次返鄉探親,總會探望兄長,他對哥哥既敬重又極為關懷。當時伯康已八十歲了,而司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長就如同侍奉父親一樣地盡心盡力。尤其老人家體質較弱,消化不佳,為保康健常需少量多餐,故照顧頗為費神。所以

每當吃完飯不久,司馬光總會親切地問候哥哥:“您餓了嗎?要不要再吃點東西?”

幾乎是時時刻刻地關注,就如同照顧嬰兒般地無微不至。季節交替,氣溫變化很大,老人最怕的是著涼。所以天氣稍稍轉涼,

司馬光就常常輕撫著兄長的背,並關切地問道:“衣服會不會太薄?會不會冷?”

日日噓寒問暖。

司馬光雖然身居顯貴,但照料兄長從不委由僕人代勞,鉅細靡遺,都非常操持,這種至情至親的手足之愛,與下人照顧是全然不同的。我們可以想象,兩位白髮蒼蒼的老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顧,那是何等感人的畫面!對於兄長伯康,司馬光是恭敬到了極處,也愛護到了極處,所謂“友愛至極,無以復加”。《禮記》雲:“聽於無聲,視於無形。”難道不正是如此嗎?

司馬光在母親去世之後,悲痛至極,三天三夜都滴水不進,哀痛逾恆。

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也繼承父志,不僅學識淵博,更通曉經史,又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史學功底,參與了父親《資治通鑑》的編纂工作。司馬康為人恭敬謹慎,不苟言笑。在路上,人們見到他溫文的舉止和脫俗的氣質,即使不認識他,也知道他一定是司馬光的兒子。因為司馬光曾在家訓裡說

“留財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留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於冥冥當中積陰德,以為子孫長久之計”

。嚴謹的家風,薰陶了司馬康非凡的氣宇,他能如此優秀,都與父親的教誨息息相關。

司馬光在六十八歲逝世時,哲宗皇帝為安排司馬光的葬禮,撥千兩銀子給司馬康,司馬康拒而不受,後來沒有辦法才收下,但在治喪期間,則一切從儉,遵從了司馬光生前的願望。朝廷根據他生前的品德和政績,贈他為

太師溫國公

,用一品禮服裝殮,諡號“文正”。在過去“文正”二字是不輕易諡人的,因為“諡之美者,極於文正”,司馬光得到這一最為嘉美的諡號。百姓們聽到司馬光去世的訊息,京城裡停止買賣,四方的人不僅紀念他,而且還將他的畫像供奉在家裡,每餐前,都默默地祝禱他。

【提醒:】

司馬光的私人園林“獨樂園”,古畫與詩文欣賞,詳見文末連結。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82【癘氣自銷】(晉朝庾袞)【1177x1705畫素】

上圖:

【癘氣自銷】(晉朝庾袞)

《搜神記》卷十一記載了

“庾袞不畏瘟疫、照顧兄長、安然無恙”

的神奇事蹟:

【白話譯文:】

庾袞,字叔褒。晉武帝咸寧年間(275-280年)瘟疫流行,他的兩個哥哥病死,二哥庾毗又病得很嚴重。瘟疫正盛行,他父母和幾個弟弟都離家外出居住,

庾袞獨自留下不走。

父兄們硬要他離開,他就說:

“我向來不怕病。”

於是

他親自服侍二哥,白天晚上都不睡覺。這期間又在靈柩旁邊祭奠,哀傷哭吊死者不停

,像這樣過了十多旬。

瘟疫退了以後,家裡人才返回來。庾毗的病好了,庾袞也平安無事。

朱熹《小學·善行》裡也記述了庾袞不畏瘟疫的事蹟:

【原文:】

晉咸寧中大疫。庾袞二兄樛 ,次兄毗復危殆。癘氣方熾,父母諸弟皆出次於外。袞獨留不去,諸父兄強之,乃曰:“袞性不畏病”。遂親自扶持晝夜不眠,其間復撫柩哀臨不輟。如此十有餘旬,疫勢歇,家人乃反,毗病得差,袞亦無恙。父老鹹曰:“異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歲寒然後知松柏後凋。始知疫癘之不能相染也。

庾袞,字叔褒。晉朝外戚大臣,明穆皇后伯父。少履勤儉,篤學好問,事親至孝。州郡交命,皆不降志。元康末年,擔任潁川功曹,剛正不阿。

庾袞事蹟見《晉書•孝友》

,節選如下:

【白話譯文:】

庾袞 [yǔ gǔn],字叔褒,以侍奉父母孝敬友愛親人而受人稱許。

咸寧年間發生大疫,他的兩個兄長都死於疫病,二哥庾毗又病危,癘氣正嚴重的時候,庾袞的父母和幾個弟弟都離開家,暫時住在外地,

惟獨庾袞留下來不離開。於是親自伏侍照顧二哥,晝夜不休息

,在這中間又撫著兩位亡兄的靈柩,致哀不止。像這樣十多旬後,疫病流行的情勢已經停止,他的家人才返回家中,庾毗病也好了,庾袞也沒有什麼毛病。鄉親們都說:

“這人真是不同尋常,能夠堅守他人不能堅守的崗位,能做他人所不能做的事情。”開始懷疑瘟疫是否傳染。

庾袞以慈愛之心撫育兄長的遺孤,以仁愛之心侍奉寡嫂們,對他們凡事多加優待,並教給他們做人的正道,讓年幼的人忘記自己的孤獨。

把家裡的老宅給了他大哥的兒子庾賡、庾翕。在庾翕死的時候,庾袞哀憐他早早就沒有父親的孤苦,傷痛他雖成人卻未娶妻的不幸,就撫柩大哭,那種悲傷之情連過路的行人都為之感動,聽到他的哭聲的人沒有不落淚的。

碰上荒年,他家的野菜湯中一點米粒都沒有,

他的門人要給他送飯來,他總是說已經吃過了

,也就沒人敢送來。

又與鄉人一起進山採拾橡子,按道路艱險、平坦分開,按長幼排出序列,把容易去的地方讓給別人,自己選擇難處【注】。

當初,庾袞的伯父叔父們都顯貴有勢,只有他的父親獨自過著清貧的生活。

庾袞親自種莊稼,來獲取供養親人的東西;他做事勤勉認真,和弟子們一起樹籬笆,跪在地上接受籬笆條。

有人說:“現在隱退在家,先生為什麼要這樣過分的恭敬?”庾袞說:“因隱退和顯達的變化而改變志節,這不是君子的志向。”

庾袞曾經和兄長們拜訪同鄉陳準兄弟,兄長們把陳氏兄弟當作朋友,都對他們的母親行拜禮,惟獨庾袞不拜。陳準的弟弟陳徽說:“你為什麼不拜見我母親呢?”庾袞說:“我不知道行拜的緣由啊。對人家的父母行拜禮,就將自己等同於人家的孩子,那種義是很重的,我哪敢小看這件事呢?”最終沒有行拜禮。陳準、陳徽感嘆道:“你是明達耿直的人,你如果掌管國事,一定會是國家的棟樑!朝廷現在正在徵聘賢人,你實在應當前往。”於是鄉里推薦他,察舉他做孝廉、秀才,他操行純潔,沒有汙點,始終都不改變自己的志節,世人就稱他為“異行”。

元康末年,穎川太守徵召他做功曹,將(官家)的車子裝飾一新來迎接他,庾袞婉謝辭退公車,請求自己徒步進入郡裡,奉命而來的差役就強拉著他上了車,送到功曹居住的地方。不久庾袞又自己叫車,找地方住了下來,外表雖然恭敬,但神情上卻有不可動搖(不為官)的神色。太守知道不可以讓他改變,就給予庾袞豐厚的禮物,然後遣他回去了。

【注:】

元朝胡炳文撰《純正蒙求》046:

“庾袞序行,劉璡拱立”。

(“庾袞序行”指的是庾袞入山拾橡、循禮而行的事蹟:)

晉庾袞,字叔褒,以孝稱。與弟子植籬,跪以授條,或曰:“今在隱屏,先生何恭之過?”袞曰:“幽顯易操,非君子之志也。”

入山拾橡,分夷、險,序長、幼,推易居難,禮無違者。

時大疫,二兄俱亡,次兄毗復殆,癘力方熾,父母諸弟出次於外,袞獨不去。父兄力強之,曰:“袞性不畏病。”親自扶持,晝夜不息,復撫柩哀臨不輟。如此十餘旬,兄瘥,袞亦無恙。父老鹹曰:“異哉!此子守人之所不能守,行人之所不能行。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始信疫癘之不能相染也。”

【鳳麟按:《晉書》卷八八:“庾袞,字叔褒,明穆皇后伯父也。少履勤儉,篤學好問,事親以孝稱。咸寧中,大疫,二兄俱亡,次兄毗復殆,癘氣方熾,父母諸弟皆出次於外,袞獨留不去。諸父兄強之,乃曰:‘袞性不畏病。’遂親自扶持,晝夜不眠,其間復撫柩哀臨不輟。如此十有餘旬,疫勢既歇,家人乃反,毗病得差,袞亦無恙。父老鹹曰:‘異哉此子!守人所不能守,行人所不能行,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始疑疫癘之不相染也。’初,袞諸父並貴盛,惟父獨守貧約。袞躬親稼穡,以給供養,而執事勤恪,與弟子樹籬,跪以授條。或曰:‘今在隱屏,先生何恭之過?’袞曰:‘幽顯易操,非君子之志也。’父亡,作筥賣以養母。母見其勤,曰:‘我無所食。’對曰:‘母食不甘,袞將何居!’母感而安之。袞前妻荀氏,繼妻樂氏,皆官族富室,及適袞,俱棄華麗,散資財,與袞共安貧苦,相敬如賓。母終,服喪居於墓側。”】

(“劉璡拱立”指的是劉璡莊敬待兄的事蹟:)

《南史》:劉璡,兄瓛,夜隔壁呼,璡不答,下床著衣拱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璡曰:“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

【鳳麟按:《南史》卷五十《劉璡傳》:“兄瓛夜隔壁呼璡,璡不答,方下床著衣立,然後應。瓛怪其久,璡曰:‘向束帶未竟。’其立操如此。”】

【注】《純正蒙求》簡介:

元朝胡炳文於1310年在自己的家鄉考川建立明經書院,親自編寫兒童啟蒙教材《純正蒙求》,後人如此評價這部著作:“養蒙之教,取其顯明易曉,不貴以淹博相高。此書循諷吟哦,以資感發,與朱子《小學·外篇》足相表裡,固未可以淺近廢也。”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84【敬事寡嫂】(東漢大將軍馬援)【1168x1691畫素】

上圖:

【敬事寡嫂】(東漢大將軍馬援)

《後漢書·馬援傳》記載,東漢馬援,年十二而孤,後其兄馬況卒, “援行服基年,不離墓所,

敬事寡嫂,不冠不入廬。

”馬援必衣冠整齊才進入,也能看出當時有教養計程車人以不戴冠為不禮貌。

古代男子20歲舉行冠禮後,冠就成了已經成人的標誌,所以公開場合都要戴冠。該戴冠而不戴是非禮的行為。

《後漢書·馬援傳》裡記載:

馬援,字文淵,扶風茂陵人。十二歲父親去世,年輕時有大志向,幾個哥哥都驚奇。曾學《齊詩》,感到自己不能墨守傳注,就告別馬況,想到邊疆郡縣種地放牧。馬況說:“你有大才,一定會大器晚成。好的工匠不把沒有雕琢過的玉給人看,你可隨你的愛好去做。”

後來做郡督郵,押送囚犯到司命府,囚犯有大罪,馬援可憐他而放跑了他,於是自己也逃到北地。

建武二十年秋季,馬援曾說:“當今匈奴、烏桓還在騷擾北方邊境,我打算自己請求率領軍隊攻打他們。

男兒若死應當死在邊野,用馬革裹屍,送回來安葬了事,怎麼能躺在床上,在兒女手中消磨時光呢?

”孟冀說:“人們真要想成為一個有抱負、有操守、建功立業的男子,就應當像你講的這樣呵!”

《後漢書·馬援傳》裡記錄了一些馬援的日常談話,他說話非常漂亮,有哲理。

“閒於進對,尤善述前世行事。”“聞者莫不屬耳忘倦。”

他的

《誡侄書》

尤有名,幾乎家傳戶曉。像

“窮當益堅,老當益壯”

,這些成語,都是他留下來的。他言行一致,年六十歲,還上馬給皇帝看看哩!

馬援興趣很廣泛,能經營田牧,還善相馬。他留下的“銅馬相法”,是很科學的一篇馬經。

《後漢書·馬援傳》的末尾,范曄論馬援:然其戒人之禍,智矣,而不能自免於讒隙。豈功名之際,理固然乎?

耕堂曰:馬援口辯,有縱橫家之才,齊家修身,仍為儒家之道。好大喜功,又備兵家無前之勇。其才智為人,在光武諸將中,實為佼佼者。然仍不免晚年悲劇。范曄所言,是矣。功名之際,如處江河漩渦之中;即遠居邊緣,無志竟逐者,尚難免被波及,不能自主沉浮,況處於中心,聲譽日隆,易招疑忌者乎?雖智者不能免矣。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85【讓封遺孤】(唐太宗名臣魏徵)【1162x1720畫素】

上圖:

【讓封遺孤】(唐太宗名臣魏徵)

出自:《舊唐書》魏徵列傳,摘錄幾段:

【白話譯文:】

太宗在洛陽積翠池宴請群臣,酒酣時和群臣各以一事為題賦詩。太宗賦《尚書》說:“日昃玩百篇,臨燈披五典。夏康既逸豫,商辛亦流湎。恣情昏主多,克己明君鮮。滅身資累惡,成名由積善。”

魏徵賦“西漢”說:“受降臨軹道,爭長趣鴻門。驅傳渭橋上,觀兵細柳屯。夜宴經柏谷,朝游出杜原。終藉叔孫禮,方知皇帝尊。”

太宗說:“每次魏徵說話,必定以禮約束我。”

不久,因魏徵修訂《五禮》,按例應當封一個兒子為縣男,

魏徵請求讓孤兄的兒子叔慈受封。

太宗傷感地說:“你的這份心意,可以勉勵民俗。”遂應許了他的請求。

【注:】“五禮”:祭禮、朝天子禮、軍禮、婚禮、喪禮。以祭祀之事為吉禮;喪葬之事為凶禮;軍旅之事為軍禮;賓客之事為賓禮;冠婚之事為嘉禮,這五大型別合稱“五禮”。

從古至今,中國人都注重“禮”,在咿呀學語的時候,家長就會教導孩子,一定要懂禮貌並約束個人行為。可以說,“禮”是一種道德約束,同時也是作為高尚與低劣的重要界限。

【提醒:】

魏徵與唐太宗的治國之道,系列連載,詳見文末連結。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86【仙授青囊】(東晉名臣顏含)【1149x1683畫素】

上圖:

【仙授青囊】(東晉名臣顏含)

顏含,東晉著名大臣。復聖顏子(即顏回)的第26世孫。以孝聞名於世。

顏含去世後,李闡撰碑文述其生平,曾孫顏延之作銘。400多年後,顏含十四孫顏真卿罷撫州刺史,途經南京,為顏含重新立《顏含大宗碑》。1958年,南京顏氏墓群發掘,陪葬物盡是石制物品和硯臺,不見金銀飾物,足以證明顏含制定的家訓“正、清、節”名不虛傳。

《晉書·卷八十八·孝友傳》裡記述了顏含的事蹟

,摘錄如下:

【白話譯文:】

顏含字弘都,是琅邪臨沂人。祖顏欽,是給事中。父顏默,是汝陰太守。顏含自幼有操行,以孝順聞名。

顏含的兄長顏畿,在咸寧年間患病,找醫生治病,於是死在醫生家裡。家人迎遺體,引魂幡總是纏在樹上解不開,引喪的人跌倒,嘴裡說著顏畿的話道:“我壽命沒死,只是服藥太多,傷了我的五臟。我將要復活,千萬不要埋葬。”他父親祝禱說:“如果你有命復活,豈不是親人們盼望的事!現在只是要回家去,不埋葬你。”幡才解開。回家後,他妻子夢見他說:“我將要復活,可趕快開棺。”妻子很高興。當天晚上,母親和家人又夢見他這麼說,就要開棺,可是父親不同意。

顏含當時年紀還小,他慨然地說:“不尋常的事情,自古就有,現在神靈到了這裡,開棺的悲痛,與不開棺而對不起他哪樣更厲害?”父母同意了,就一起開啟棺材,果然驗證他仍活著,用手刮棺材,指甲都刮壞了,但是氣息很微弱,生死有點分不清。於是護理餵食他,他幾個月都不能說話,飲食等事情,都以託夢告知。全家人照料護理,生計都廢棄了,即使是母親妻子,也都免不了倦怠了。

唯獨顏含拋棄了世間其他事情,親自服侍奉養,足不出戶過了十三年。

石崇看重顏含的品行,贈給他奉養親人的甘美食物,顏含辭謝不接受。有人問他為什麼,回答說:“病人衰弱而神志不清,既不能進食,又不懂得別人的恩惠,如果不合宜地留下來,難道是贈者的本意嗎?”顏畿最終沒能治好病。

顏含父母已死,兩位兄長相繼去世。二嫂樊氏因病眼睛失明,顏含督促勉勵家人,盡心奉養,每天親自檢查嘗試藥食,察問病情好壞,必定穿戴整齊。醫生開的藥方,需要髯蛇膽,可是四處尋求,無法得到,顏含憂慮嘆息多時。

顏含有一次白天獨自坐著,忽然有一個青衣童子年約十三四歲,拿一個青囊交給顏含,顏含開啟一看,裡面是蛇膽。童子退出門去,變成一隻青鳥飛走了。

有了蛇膽,藥配成了,嫂嫂的病就痊癒了。顏含因此事而出名。

【注:這些都是正史《晉書·卷八十八·孝友傳》裡的記載】

顏含被本州徵召做官,他不就職。束海王司馬越任顏含為太傅參軍,出補任闓陽令。元帝初鎮下邳時,又任顏含為參軍。過江後,任顏含為上虞令,改任王國郎中、丞相東合祭酒,出任東陽太守。東宮剛建立時,顏含憑儒德篤行補任太子中庶子,遷任黃門侍郎、本州大中正,歷任散騎常侍、大司農。參加征討蘇峻有功,封為西平縣侯,授任侍中,除任吳郡太守。

王導問顏含說:“卿現在蒞任名郡,政務中將把什麼放在首位?”他回答說:“王師連年征戰,編入戶籍的人家家中空竭,南北的權豪競相招募遊食之人,使得國家疲睏而私家富足,這是管事的官員的憂慮。將把這些人從權勢之家中徵出,讓他們回到農桑之業中去,幾年之內,將使戶給人足,至於禮樂教化,還要等賢明的長官。”

顏含所任之職政務簡約而有恩惠,明察而能決斷,然而以威嚴控制下屬。王導嘆息說:“顏公在位,吳人將束手不知所措呀。”還沒有到任,又任侍中。不久除授國子祭酒,加授散騎常侍,遷任光祿勳,因年老而退位。成帝讚美他的高尚純樸的品行,就加授右光祿大夫,門前設定行馬,賜給床帳被褥,敕命太官四季送膳食,他堅決辭讓不接受。

當時議論者認為王導是皇帝的師傅,名位隆盛,百官應當為他降節行禮。太常馮懷拿這件事問顏含,顏含說:“王公名位雖高,但沒有偏敬的道理,降節行禮的事,可能是諸君的事宜。鄙人已經老了,不識時務。”過後他對人說:“我聽說進攻國家不去問仁人。前時馮祖思向我問討好巴結的事,難道是我的德行不正嗎?”人們曾經討論少正卯和盜蹠誰為惡更重。有人說:“少正卯雖然奸邪,但尚不至於剖人當飯吃,還是盜蹠為惡更重。”顏含說:“為惡彰著,人人都想要誅戮他;隱伏的奸邪,如果不是聖賢就看不出來他是應當誅伐的人。由此看來,少正卯為惡更甚。”眾人都信服他的說法。

郭璞

曾經碰到顏含,想為他占卜。顏含說:

“壽命在天,地位在人,注意自我修養而上天不佑助,這是命;堅守道義而別人不知道,這是本性。我自有性和命,不煩占卜。”

桓溫向顏含求婚,顏含認為他權勢過盛,沒有答應。只和鄧攸深交。有人向他問江左群士的優劣,回答說:“周伯仁的正直,鄧伯道的清廉,卞望之的節概,其他的人我就不知道了。”他的正直莊重行為樸實,厭絕浮華虛偽就像這樣。

辭官二十多年,九十三歲時去世。臨終囑咐用簡樸的棺木薄殮。謐號叫靖。

【注:】

仙人郭璞的故事,詳見之前連載的《有象列仙全傳》(版畫+神仙故事),見文末連結。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88【誠感讓田】(明朝嚴鳳,感動了施佐和施佑兩兄弟)【1162x1674畫素】

上圖:

【誠感讓田】(明朝嚴鳳,感動了施佐和施佑兩兄弟)

嚴鳳對兄弟的友愛,感動了他的兩個同鄉——施佐和施佑。

明朝的施佐和施佑兄弟二人,都當過知州(一州的長官),後來辭官回家,因為田產而起了紛爭,互不相讓,結下怨仇,親友勸說都無效。

同鄉之中有一個叫嚴鳳的人,素以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而著稱。有一天,施佐見到嚴鳳,就把自己和哥哥爭田產的事情告訴了嚴鳳,嚴鳳聽後,就皺著眉頭長嘆道:

“可惜我的兄長身體太弱,如果他能像你的哥哥那樣強壯有力,把我所有的田產都奪去,我又有什麼憂慮的呢?”

說到這裡,想到自己的哥哥身體很痩弱,不禁哭出聲來。施佐看了,非常感嘆與感動,他就拉著嚴鳳的手來到哥哥的家裡,向哥哥道歉,說自己不應該和哥哥爭田產。他的哥哥也非常感動,從此以後,他們各以田產相讓。

這件事告訴我們,嚴鳳自己能夠力行孝道與悌道,正是他的那種發自內心的、對兄長的友悌之情溢於言表,所以才能夠真正地感動施佐、施佑兩兄弟,不再因為田產而紛爭了。

湖州蔡振紳先生1930年編輯的《德育課本》輯錄“二十四悌”故事,裡面有

“嚴鳳敬兄”

的故事:

二十三、【嚴鳳敬兄】嚴鳳宴客。進箸稍遲。兄批其頰。欣然受之。

【白話譯文:】

明朝的嚴鳳,天性非常的孝友。服事他的哥哥,像服事他的父親一般。後來嚴鳳做官告老回來。他的哥哥年紀已經老了,家裡又很窮苦,嚴鳳就把他迎養到家裡。每逢請客的時候,必定叫他的哥哥去遞杯,自己執了筷子跟在哥哥的後面。有一天,嚴鳳把筷子送上去遲了一些,他哥哥生了氣,就給他一個耳光,嚴鳳欣然順受,仍舊在酒席上盡歡才散。他的哥哥醉了,嚴鳳就親自送哥哥去睡了。

第二天天還沒有亮,他已經在哥哥的臥榻前面等候了,並且問哥哥昨天的酒,喝得暢快不暢快,睡得好不好。過了不多時候,他的哥哥死了。嚴鳳痛哭安葬,都很盡禮。

【原文】

明嚴鳳、性孝友。事兄如父。致仕歸。兄老而貧。迎養於家。凡宴客。必兄遞杯。自執箸從。一日進箸稍遲。兄怒。批其頰。欣然受之。終席盡歡。既醉。送兄歸臥。日未明。已候榻前。問昨飲暢否。臥安否。兄尋卒。哭葬盡禮。

先生悌德素著。裡中施佐施佑兄弟爭產。先生謂佑曰。吾兄懦。吾恆憂之。使得如若兄之強力。能奪吾田。吾復何憂。因揮涕不已。佑因此悟。佐亦慰解。乃各以田相讓。友愛終身。其篤愛之感人如此。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90【煮粥燃須】(唐朝名臣李勣(徐懋功))【1149x1716畫素】

上圖:

【煮粥燃須】(唐朝名臣李勣(徐懋功))

湖州蔡振紳先生1930年編輯的《德育課本》輯錄“二十四悌”故事,裡面有

“徐懋功為姐姐煮粥燃須”

的故事:

唐朝名臣,

李勣

[jì]

(即:徐懋功)

,表字懋 [mào] 功。原來姓徐,太宗皇帝愛惜他,所以賜給他也姓了李。並且因為功勞很大,被封做英國公。

當李勣做宰相的時候,他的姐姐偶然生起病來,李勣就親自替他姐姐燒著火去煮粥。哪裡曉得吹了一陣風來,竟把李勣的鬍鬚燒著了。他的姐姐看見了,就說“我們家裡男的女的傭人多得很,為什麼要你自己辛苦到這個地步呢。”

李勣回答姐姐說道,“我難道是為了沒有人的緣故,才自己給您做粥的嗎?我是因為現在姐姐的年紀已經老了,我的年紀也老了,雖然要想常常替我姐姐煮粥,時間哪裡能夠呢。”

【提醒:】

徐懋功位於唐太宗二十四功臣之一,其傳記與古畫,詳見文末連結。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91【誠止兇虐】(晉朝王覽友愛哥哥王祥)【1147x1694畫素】

上圖:

【誠止兇虐】(晉朝王覽友愛哥哥王祥)

湖州蔡振紳先生1930年編輯的《德育課本》輯錄“二十四悌”故事,裡面有

“王覽友愛同父異母哥哥王祥”

的事蹟:

六、【王覽爭鴆】王覽護兄。爭鴆捨生。感母悔悟。九代公卿。

【白話譯文:】

晉朝時,有個以友悌而聞名的人,他叫

王覽

。他的母親打他異母哥哥

王祥(就是那個“二十四孝”裡的著名孝子)

的時候,王覽每每流著眼淚,抱住哥哥;他的母親虐使王祥和王祥的妻子,王覽同了他的妻子,也一定趕去同做。

後來王祥漸漸地有了名譽,王覽的母親很妒忌他,就用毒酒要藥死他。王覽知道了,就拿了藥酒來搶著喝。他的母親就急忙把藥酒奪來倒在地上。因為這件事,他母親的心裡也就感悟了。當時呂虔有把佩刀,看佩刀上面刻著的字,帶了這佩刀的人,做官可以做到三公。呂虔就把這佩刀送給王祥了,王祥拿來給了弟弟,果然弟弟王覽後代的子孫,做公卿大官的有九代。

【原文】晉王覽、母撻其異母兄祥。覽輒流涕抱持。母虐使祥及祥妻。覽與妻亦趨共之。祥漸有時譽。母疾之。乃鴆祥。覽知。取酒爭飲。母遽覆酒。遂感悟。呂虔有佩刀。相其文。佩者至三公。虔與祥。祥以授覽。後果九代公卿。

許止淨曰。祥覽二人。頗與衛公子伋壽相類。惟彼則均不得其死。此則富貴壽考。聲施爛焉。則有幸有不幸也。而彼朱氏者。徒以我執太甚。愛其子反以傷其心。貽惡名於後世。亦太愚哉。

【提醒:】

王祥“孝感動天,巧遇神蹟”的連環畫,詳見文末連結。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93【家法可師】(北魏大臣崔孝芬)【1147x1676畫素】

上圖:

【家法可師】(北魏大臣崔孝芬)

崔孝芬,字恭梓,北魏時期大臣。

其家族事蹟,參見湖州蔡振紳先生1930年編輯的《德育課本》輯錄“二十四悌”故事:

十、【崔挺世悌】崔挺愛弟。讓宅推田。全家行悌。啟後承先。

【白話譯文:】

北魏時候,崔挺的家裡,本來是三代同住的。有一年,年成荒歉,才分了家產。崔挺和弟弟崔振對於好田好屋,都推讓不要。兩兄弟只守著祖宗墳墓前面的幾畝田,一同耕著。

崔挺有六個兒子,兒子們都很友愛。

大兒子叫崔孝芬,他的弟弟崔孝暐等,看待長兄崔孝芬像父親一樣的尊敬。媳婦們也都相親相愛,你有的給我,我有的給你,一些兒也不存私見。

崔孝演、崔孝政先死了,崔孝芬和他的弟弟們哭得非常悲傷,並且斷絕了肉食,吃著素菜。在以前的時候,他們的叔父崔振死了,崔孝芬等一班兄弟,奉養叔母,像奉養母親一樣尊敬。家裡的事務,都要稟告過叔母,才可以決定。一切財物,就是連很瑣小的東西,也一定歸到庫房裡去。到了四季分賞的時候,就請叔母作主分派著。

【原文】

北魏崔挺三世同居。歲飢。始析。與弟振推讓田宅。僅守墓田。挺有六子。共敦悌道。長孝芬。諸弟孝暐等奉如父。諸婦亦相親愛。有無共之。孝演孝政先卒。孝芬與弟慟哭。絕肉蔬食。初、振亡。孝芬等奉叔母。若所生。家事悉諮決。財物尺寸皆歸庫。四時分賚。叔母主之。

崔氏全家。皆敦悌道。挺愛其弟。讓宅推田。其諸子效之。則敬事叔母如母。芬喪其弟。慟哭蔬食。諸弟化之。則奉事長兄如父。夫行婦效。兄友弟恭。孝芬有子八人。半皆顯貴。蓋一門和氣所醞釀耳。

以下一段摘錄自:《魏晉南北朝宗族組織試探》

……以宗族法規管理控制宗族。《陳書》卷二三《王瑒傳》記載:

“場兄弟三十餘人,居家篤睦,每歲時饋遺,遍及近親,敦誘諸弟,並稟其規訓。”

這個記載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家族和宗族都有自己的家規和族規。……我們可以透過一些事例知道這些規矩之嚴。

北魏崔挺有六個兒子,崔孝芬是長子,弟弟崔孝暐等“奉孝芬盡恭順之禮,坐食進退,孝芬不命則不敢也。雞鳴而起,旦參顏色”

。弘農楊椿兄弟“昆季相事,有如父子”。楊椿居長,楊津為弟。楊津總是

“旦暮參問,子侄羅列階下,椿不命坐,津不敢坐。椿每近出,或日斜不至,津不先飯,椿還,然後共食。食則津親授匙箸,味皆先嚐,椿命食,然後食”

。楊椿曾在外面喝酒大醉而歸,楊津“扶侍還室,仍假寐閣前,承候安否”。從這些表現來看,宗族兄弟長幼之間似乎有嚴格的宗法規範。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95【恩同鞠育】(唐朝“仙宗十友”之一的畢構)【1151x1670畫素】

上圖:

【恩同鞠育】(唐朝“仙宗十友”之一的畢構)

畢構的繼母去世的時候,他還有兩個非常小的妹妹,於是畢構就親自撫養兩個妹妹,經過畢構的認真照顧,他的兩個妹妹終於長大成人。

畢構去世後,因為他對兩個妹妹有撫育之恩情,故而他兩個妹妹不僅非常難過,並且為他守孝三年,以報其恩。

《舊唐書 · 卷一百 畢構傳》記載:“

構初喪繼母時,有二妹在襁褓,親加鞠養,鹹得成立。

及構卒,二妹號絕久之,以撫育恩,遂制三年之服。其弟栩亦甚哀毀,併為當時所稱。栩官至荊州司馬。”

唐朝劉肅《大唐新語》卷六·友悌第十二 記載畢構撫養二妹的事蹟,則比較神奇(見加黑字型):

【原文:】

畢構,為益州長史,兼按察使,多所舉正,風俗一變。玄宗降璽書以慰之:“卿孤潔獨行,有古人之風。自臨蜀川,弊訛頓易。覽卿前後執奏,何異破柱求奸。諸使之中,在卿為最。”乃賜以衣服。終於戶部尚書。

構性至孝,初丁繼親憂,

其蕭氏、盧氏兩妹,皆在襁褓,親乳之,乳為之出。

及其亡也,二妹皆慟哭,絕者久之,言曰:“雖兄弟無三年之禮,吾荷鞠育,豈同常人。”遂三年服。朝野之人,莫不涕泗。

構弟栩,任太府主簿,留司東都,聞構疾,星馳赴京,侍醫藥者累月。既而哀毀骨立,變服視事,逾年未嘗言笑,深為朝野所重。

【畢構簡介:】

畢構,字隆擇,曾做過陝州刺史、御史大夫、河南尹、戶部尚書等職,封為魏縣南,其去世後,被追贈為黃門監,諡號為景。畢構和李白、陳子昂、司馬承禎、王維、宋之問、孟浩然、王適、盧藏用、賀知章並稱為

“仙宗十友”

李德裕曾評價畢構:“畢構政事,為開元第一。”

主要成就:①請停斜封官:盡力扼制當時的非制度性賣官現象。大理少卿李元恭,為長寧、安樂二公主所引用,任吏部侍郎時掌東都選,同樣因贓汙聞名天下,當時有人作了一首歌謠諷刺之:“長寧安樂並狂顛,既教翻地亦翻天。賣弄大家猶未足,便使元恭來取錢。”景雲元年(710年)八月,姚元之、宋璟及御史大夫畢構上言:“先朝斜封官悉宜停廢。”睿宗同意了。因此被罷免的斜封官有數千人。

②處理韋氏黨羽:李隆基平滅韋后、武氏之後,大肆逮捕審訊其黨徒,朝臣多所連坐。畢構被召回京處理此事,以大局為重,詳比輕重,以法處置,未曾冤枉一人好人。

③畢構曾使用“五行相生法”給子孫命名,這種命名之法對後世很有影響。其名畢構為“木”字旁,畢構之子名為畢炕,父子之名構成木生火的關係,畢炕之子名為畢坰和畢增,又構成火生土的關係。這種命名法影響甚廣,後世如宋代朱熹、秦檜家族,乃至明朝皇室均有使用。

更重要的是:畢構以身作則,留下“孝悌”的一段佳話。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97【涉旬潼流】(唐朝元德秀)【1158x1698畫素】

上圖:

【涉旬潼流】(唐朝元德秀)

參見湖州蔡振紳先生1930年編輯的《德育課本》輯錄“二十四悌”故事:

十八、【德秀乳孤】德秀嫂亡。遺孤期月。抱乳湩生。能食湩竭。

【白話譯文:】

唐朝的元德秀,表字紫芝,幼小就沒有了父親。服事母親,非常孝順。母親死了,他就在墳旁邊搭起茅房子住著。後來他的哥哥和嫂嫂都死了,遺下了一個侄子,還是週歲的孩子。元德秀沒有法子想了。日夜很悲哀地哭著,抱了侄子,把自己的乳頭給他含著。過了差不多十天的時候,他竟流出了乳汁來。等到侄子自己能夠吃飯的時候,他的乳汁才沒有了。

天寶年間,他在魯山地方做了縣官。天下的人敬重他的品行,都叫他元魯山。那時候的宰相房琯見了元德秀,就歡喜地說:“一看見紫芝的眉宇。使人爭名奪利的心都沒有了”。元德秀死了以後。他被諡為文行先生。

【原文:】

唐元德秀,字紫芝。少孤,事母孝,母亡廬墓。兄嫂亡,遺孤朞月。德秀晝夜哀號,抱其子,而以己乳含之。涉旬日,乳湩流。至其子能自食時,乳湩乃止。天寶中,任魯山令。天下重其行,稱曰元魯山。房琯每見德秀,嘆曰:

“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

。卒諡文行先生。

李文耕曰:

哀遺孤而遂有乳,至誠之所感,殊不可以常情測。

許止淨謂:

德秀刺血寫經以盡孝,為貧而仕以成慈。

至見其眉宇,能使人名利心都盡。可見粹面盎背氣象,宜天下高其行而不名也。

【元德秀正史小傳】

《舊唐書 · 列傳第一百四十》記載:

【白話譯文:】

元德秀,河南人,字紫芝。唐朝開元二十一年中進士。

德秀小時候喪父,生活貧苦,侍奉母親因孝順而聞名。開元年間,由鄉里舉薦,常年在京城遊學。不忍心離開母親,每次出行就自己肩負板輿(揹著母親),和母親一起到長安。中進士後,母親去世。在母親墓地之側建廬居孝,不吃鹽,不吃酪,睡覺時底下不墊茵席,刺出血來畫像寫佛經。

時間長了,憑著是孤兒,人又小,(按照法令)領俸祿做官,調任邢州南和尉。輔佐治理事務有很好的政績。黜陟使向上報告了。朝廷召他任龍武錄事參軍。

德秀很小就失去了父母,接連為父母服喪,沒有趕上在母親活著的時候娶妻。成為孤兒後,於是不再娶親。元氏家族的人用絕後來規勸他,德秀說:“我的哥哥有兒子,可以承繼先人的香火。”因為侄子結婚娶妻,家裡窮沒有什麼可以拿來辦婚禮,所以請求作魯山縣令。

這之前,德秀從車上掉下來摔傷了腳,不能慢跑拜禮,汝郡郡守便用客禮來對待他。縣中有個人偷盜,官吏逮捕了他,關在牢裡。恰好魯山境內有猛獸作亂,偷盜者自己說:“願意拼殺了猛獸來贖自己的罪。”德秀答應了他。官吏說:“這盜人使用詭計只求逃走,你擅自放走了官府的囚犯,豈不是要受到牽累嗎?”德秀說:“我不想違反承諾,受到牽累我一個人擔罪,一定請求不連累諸位。”於是開啟枷鎖放出偷盜者。第二天,那個人殺了猛獸回來了。德秀以誠信感化他人,大多都是這種做法。

任官期滿,德秀向南遊覽陸渾山。

看見了好山水,不期然便有了長期隱居的想法

,於是在山岡上修了房子。

有一年遇到饑荒,廚房裡煙火不生,而德秀彈琴讀書,怡然自得。

好事的人拿著酒和菜餚拜訪他,德秀不分賢能與否,都和他對飲,樂陶陶地,超然物外。彈琴喝酒之外,偶爾吟詩作文。任情而寫,語言沒有雕琢。他所著的《季子聽樂論》、《蹇士論》,受到高人稱讚。

天寶十三年德秀故去, 時年五十九歲,門人共同諡他“文行先生”。士大夫認為德秀品性高潔,不直呼他的名字,稱他元魯山。

《聖諭像解》清朝版畫+古代故事(2)聖諭一:敦孝悌以重人倫(兄弟友悌故事)

《聖諭像解》清 梁延年編。清康熙二十年承宣堂刊本。1681年。p98【分書付火】(晉朝趙彥霄愛護哥哥)【1149x1687畫素】

上圖:

【分書付火】(晉朝趙彥霄愛護哥哥)

趙彥霄,一說晉朝人,一說明朝人。

參見湖州蔡振紳先生1930年編輯的《德育課本》輯錄“二十四悌”故事:

八、【彥霄析箸】彥霄析箸。兄產蕩然。置酒焚券。迎兄歸焉。

【白話譯文:】

晉朝有個趙彥霄,他的哥哥叫趙彥雲。父母死了以後。兩兄弟同鍋吃飯有十二年。後來趙彥雲喜歡遊蕩,廢棄了正當的職業。趙彥霄去勸他,可是他哥哥總是不肯聽。於是趙彥霄就向哥哥要求分家。兩兄弟分家後,過了五年,他哥哥的家產都用光了,欠債很多。來向他討債的人,差不多把門檻也踏斷了。他哥哥因為沒法還債,就想逃走了事。

趙彥霄就辦了酒,迎接哥嫂過來吃酒。對他們說,我起初並沒有要分家的心思,不過因為哥哥的用度太不節省了,所以要求分家;這也就是給先人遺下來的產業,儲存了一半的意思啊;現在就把我所儲存的歸還了,仍舊請哥哥和嫂嫂主持家裡內外的事務。說完話,就把分家的書契拿出來,用火燒掉了!又拿出了積蓄下的錢,給哥哥償還債務。趙彥雲看了他弟弟這樣的行為,不知不覺也慚愧起來了。因此改了過,不再像以前的放蕩了。

《文昌帝君陰騭文》裡也收錄了這則故事:

【白話譯文:】

愛敬交至

明朝趙彥霄與兄長趙彥雲,在父母過世後,仍住在一起生活十二年。後來彥雲整天遊手好閒,荒廢本業,彥霄只好向兄長提出要求分家。不到五年,彥雲的家產就被耗損殆盡了。一天,彥霄擺下酒席招待彥雲,對兄長說:“弟弟我原本並沒有分家的意思,只因為哥哥平時不知節制,我只得敬為兄長守護先人的一半產業,至少還可以勉強維持生活。所以我想請哥哥回家,仍主持家政。”言畢,取出分家的字據燒掉,把鑰匙都交給兄長,並且代兄長償清各種債務。他兄長很慚愧,接受弟弟的請求,從此改過自新,力圖進取。第二年,彥霄父子同時考中進士。

【原書按:】面對財物的時候,兄弟之間最容易產生衝突。所以當需要為雙親花錢時,就互相藉故推脫;等到分雙親的遺產時,就彼此極力競爭。《功過格》上說得好啊:“為人子女,對父母生前的贍養和死後的殯葬,應作譬如父母少生一個孩子想;當分家接受產業時,應作譬如父母多生一個孩子想。”我們看趙彥霄君的舉動,哪裡有財產的觀念在他心中呢?

【提醒:】

本文版畫皆為

高畫質較大圖

(在圖片名稱末尾會標明畫素)。

點開圖片可檢視大圖。

(未完待續,請見下篇——連結在本文開頭處)

【相關閱讀:】

《有象列仙全傳》明朝版畫200多幅,附神仙故事(8):皇初平,費長房,藍采和,王質,孫登、嵇康,許遜

司馬光個人園林《獨樂園》(仇英畫):君子品德(上)【古畫賞析+遺址探尋】

司馬光個人園林《獨樂園》(下):獨樂園裡編史班子【遺址探尋】

三字經解讀(16)+連環畫:王祥臥冰求鯉,孝德感天【圖文欣賞】

【隋唐英雄傳記之一】李勣(即徐懋功)與單雄信的選擇

【隋唐英雄傳記之十一】唐太宗的良臣:魏徵納諫

正述帝王學之《貞觀政要》筆談【連載目錄】 (←唐太宗治國之道)

專欄:

傳統文化·古籍經典·圖文共賞析

古人正、古風淳、古道遠

以藝載道:古代繪畫、文物、文藝欣賞

————————————————————————————————————————————-

標簽: 聖諭  像解  劉蒼  庾袞  顏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