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弄玉:簫韶入青冥

作者:由 明月道心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7-01

我們縱觀秦國五百多年的興亡史,它的發展脈絡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西陲時期、雍秦時期、咸陽時期、帝國時期。而對秦國的未來發展起到承上啟下作用的當屬——雍秦時期。其時間跨度長達304年,上自春秋時期的秦德公(公元前677年),下至秦獻公十一年(公元前374年)遷都櫟陽(yuè今陝西臨潼北)。在此期間執政的共有19位秦國國君,正是這一歷史時期讓秦國從掙扎求存中逐漸發展壯大。(

注:《史記·秦本紀》記載:德公初居雍,獻公徙治櫟陽,孝公作「咸陽」,徙都之

——雍秦時期的秦國已經基本趕走戎狄部落,逐漸控制了關中平原……

秦人經常性地遷徙可能與他們的半遊牧風俗有關。他們為了尋求進一步發展,秦德公時期選擇遷都雍城(今陝西鳳翔南部)。雍城是以河流為城的“城塹(qiàn護城河)河瀕(bīn靠近水邊)”,被稱為“水上秦都”,在秦人“以水禦敵”的200多年後才首築城牆。(

注:《史記·六國年表》記載:秦都雍城就是以雍水河、紙坊河、塔寺河以及鳳凰泉河為自然防禦工事,在岸邊堆土堆為防禦,城中還有水道穿城而過

秦國遷都雍城有以下兩個原因:其一,秦德公即位時,整個關中平原西部已經被秦人透過武力牢牢掌握在手中,秦人勢力範圍到達今關中平原東部的華山一帶,遷都以便進一步東出與中原諸侯爭霸;其二,雍城位於今陝西鳳翔南部,西周時期這裡就屬於周王畿(jī國都附近的地區)的統治範圍。先代秦人幾次遷都之處都在河谷地帶,農業生產力發展十分受限,而雍城地處高原,地勢高且開闊,四周河網密佈,土地肥沃,易守難攻,非常適合建都。(

注:自從上世紀30年代開始,考古工作者就根據古文獻的記載在寶雞一帶尋覓雍城的痕跡,到了今天,考古工作者已經對雍城進行了大致復原。在今陝西鳳翔,發現了2個大型的宮殿遺址:第一個是瓦窯頭宮殿遺址,專家推測是秦德公到秦成公三位國君所居;第二個為馬家莊宮殿遺址,推測為秦穆公到秦夷公九位國君居住

“國之大事,在祀(祭祀)與戎(軍事)”。在中國的古代社會,祭祀神靈無疑是邦國的頭等大事。秦人在雍城附近建立了雍五畤(zhì古代祭祀天地五帝的固定處所),用來祭祀天地等最高神靈。(

注:早期秦人以半遊牧部落的形式遷徙,非常喜歡在祭祀點附近定居,或將祭祀點修建成都邑。《史記·秦本紀》記載:襄公於是始國,與諸侯通使「聘享之禮」,乃用騮駒(liújū黑鬣黑尾巴的紅馬)、黃牛、羝(dī公羊)羊各三,祠上帝西畤zhì

所以,雍城對秦人來說,這裡並不只是一座簡單的都城,而是維繫秦人精神世界之所在。(

注:《左傳》記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fán古代祭祀用的熟肉),戎有受脤(shèn古代王侯祭社稷所用的肉),神之大節也

雍城作為都城的幾百年中,無數秦人的祖先都埋葬在這裡。所以後世歷代加冕(miǎn)的秦公、秦王,每年都必須來此祭祀。(

注:歷代秦人四大陵區:天水陵區、雍城陵區、櫟陽陵區、咸陽陵區

“襄公得其名,穆公得其實”。雍秦時期的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是秦國曆史上第14位國君,在位39年。他執政期間,廣納賢士,大膽任用“非本國”的人才,開秦國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

注1:《史記》記載:景公問孔子曰:昔秦穆公國小處闢,其霸何也?對曰:秦,國雖小,其志大;處雖闢,行中正,身舉五羖(gǔ黑色的公羊),爵之大夫,起累紲(léi xiè牢獄)之中,與語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雖王可也,其霸小矣;注2:《漢書·地理志》記載:霸水亦出藍田穀,北入渭。古曰「茲水」,秦穆公更名,以章霸功。”可見其追求霸業之心切

秦穆公(嬴任好)通過幾次干預晉國的內政,終於把秦國的政治影響力擴充套件到了中原。又透過一系列對戎狄部落的兼併戰爭,從西戎那裡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逐漸把統治範圍擴大到了今甘肅、寧夏等地,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秦國崛起。(

注:《秦孝公招賢令》記載:昔我繆(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dí),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

儘管秦穆公(嬴任好)本人勵精圖治,手下的文臣武將也都鞠躬盡瘁,但是卻沒能成為真正的中原霸主。因為他的霸業被他一手扶持起來的晉文公(重耳)奪去了。之後,秦、晉兩國不斷交戰,在這個過程中秦國敗多勝少,秦國東進的道路始終被晉國牢牢地扼住。

折戟東征,稱霸西戎

秦穆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晉文公(重耳)病死,其子晉襄公(姬驩huān)即位。秦穆公聞訊,便想借此機會打敗晉國,謀求霸業。他對謀士說:我曾幾次幫助晉國平定內亂,就連他們的國君都是我擁立的。理應由我出任諸侯的首領。只因晉國戰敗了楚國(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戰),我才把盟主的位子讓給晉文公(重耳)。如今他已經死了,我還忍讓什麼,是時候和晉國一爭高低了……

這時,剛好鄭國(今河南鄭州一帶)有人向秦國出賣情報說:“鄭人將北門的鑰匙交給了我,如果悄悄地派軍隊來,鄭國就能輕易得到。”秦穆公徵詢蹇叔(jiǎn)和百里奚的意見,兩人回答道:“經過幾個國家繞路去襲擊鄭國,很少有成功的。我軍的行動晉國一定會知道,不能去!”(

注:《左傳》記載:蹇叔曰:勞師以襲遠,非所聞也。師勞力竭,遠主備之,無乃不可乎?師之所為,鄭必知之,勤而無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誰不知?

秦穆公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們不必再說。”於是派遣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蹇(jiǎn)叔的兒子西乞(xīqǐ複姓)術和白乞丙帶兵去攻打鄭國。百里奚和蹇叔哭著為軍隊送行,秦穆公(嬴任好)很生氣,說:“我出兵征討鄭國,你們卻哭著影響我軍士氣,這是為何?”

二老答道:“我們並不敢影響士氣。只是我們年紀大了,兒子要出征,怕以後再也見不著了!”二老對兒子說:“你們的軍隊一定會吃敗仗,晉人將在崤山(xiáo今河南省洛寧縣)阻擊。”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春,秦國軍隊向東進發,穿過晉國,從周朝都城(洛邑)的北門經過而不按周禮去朝拜周天子。周朝的王孫滿看著秦國的軍隊說:“秦軍不懂禮儀,不打敗仗還等什麼!”

秦國軍隊開進到滑邑(huá今河南睢suī縣西北),鄭國商人弦(xián)高帶著十二頭牛準備去周朝都城出售,碰見了秦軍,他害怕被秦軍殺掉或俘虜,於是就獻上他的牛,撒謊道:“聽說秦國要去討伐鄭國,鄭君已認真做了防守和抵禦的準備,還派我帶了十二頭牛來慰勞貴國士兵。”

秦國的三位將軍一起商量說:“我們要去襲擊鄭國,現在他們已經知道了,偷襲肯定不成了。不如順手滅掉滑(huá)邑吧?”(

注:《史記·秦本紀》記載:兵至滑,鄭販賣賈人弦高,持十二牛將賣之周,見秦兵,恐死虜,因獻其牛,曰:聞大國將誅鄭,鄭君謹修守禦備,使臣以牛十二勞軍士。秦三將軍相謂曰:將襲鄭,鄭今已覺之,往無及已。滅滑

——這下麻煩大了,因為滑邑是晉國的邊境城邦。本來秦穆公(嬴任好)只想滅掉鄭國後再趁機跟晉國抗衡,現在變成了“滅鄭”的戰略目標沒實現,反而在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滅滑”,提前跟晉國之間形成正面軍事對抗的態勢。

這時候,晉文公還沒有安葬。晉襄公(姬驩huān)憤怒地說:“秦國欺侮我剛剛喪父,趁我辦喪事的時候攻破我國的滑邑。”晉國的大將先軫(zhěn古代車廂底部四面的橫木)認為這是打擊秦國的好機會,勸說新即位的晉襄公在崤山(xiáo今河南省洛寧縣)地方攔擊。晉襄公把喪服染成黑色(遂墨衰絰cuī dié),以“哀兵”的形象激勵將士,發兵在崤山偷襲秦軍。

崤山本來就是地勢十分險要的地方,孟明視率領的三萬秦軍一進崤山,就中了埋伏,進退兩難之際,被晉軍打得大敗,全軍覆沒。

——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三員秦國大將全都被活捉了……

晉襄公(姬驩huān)得勝回朝。他的後母懷嬴(上一期節目的主人公)原是秦國公主,當然不願同秦國結仇,她便對晉襄公說:“秦國和晉國原是親戚,一向彼此幫助。孟明視他們為了自己要爭功,讓兩國傷了和氣。要是把這三個人殺了,恐怕兩國的冤仇越結越深。不如把他們放了,讓秦君自己去懲辦他們吧。”(

注:《史記·秦本紀》記載:文公夫人,秦女也,為秦三囚將請曰:繆(穆)公之怨此三人入於骨髓,願令此三人歸,令我君得自快烹之

晉襄公(姬驩huān)聽母后(懷嬴)說得有道理,就把孟明視等三個俘虜釋放了。

大將先軫(zhěn)聽說孟明視被放走了,立刻對晉襄公勸諫道:“將士們拼死拼活才把他們捉住,怎麼能輕易把他們放走呢?”一面說,一面氣得往地上吐唾沫。

晉襄公聽了,也感到後悔,立刻派將軍陽處父帶領一隊人馬飛快地追上去。孟明視三人被釋放之後,拼命地逃跑。到了黃河邊,發現後面已經有晉兵追上來。在這緊急的關頭,幸好有一隻小船停在河邊,他們就跳上船。

等陽處父趕到,船已經離了岸。陽處父在岸邊大聲喊道:“諸位請留步!我們主公忘了準備車馬和禮品,請你們收下!”

孟明視三人哪裡肯上這個當。他們站在船頭上行了禮,說:“承蒙晉君寬恕了我們,已經萬分感激,哪裡還敢再收受禮物。”說完便划船離去……

陽處父回去向晉襄公彙報了孟明視的話,懊悔不及,但也無可奈何了。

秦穆公(嬴任好)聽到全軍覆沒的訊息,穿著白色喪服到郊外迎接他們……

孟明視三個人跪地請罪。秦穆公哭著說:“寡人因為沒有聽從百里奚、蹇叔的話,以致讓你們三位將軍受了戰敗的屈辱,你們有什麼罪呢?今後要拿出全部心力洗雪這個恥辱,不要懈怠。”並恢復了三個人的官職俸祿,更加厚待他們。(

注:《史記·秦本紀》記載:繆(穆)公素服郊迎,向三人哭曰: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子其悉心雪恥,毋怠

秦穆公三十四年(公元前626年),秦穆公再命孟明視領兵攻打晉國,以雪“崤山戰敗”之恥。兩軍遇於秦國西部的彭衙(今陝西渭南市白水東北),雙方列陣後,被先軫(zhěn)罷免的車右將軍狼曋(shěn)率部下二百餘人首先衝入敵陣,殺的秦軍陣腳大亂。晉軍主力隨之發起攻擊。秦軍大敗,狼曋戰死。

秦穆公三十五年(公元前625年)冬天,為進一步遏制秦國勢力東進,以鞏固晉之霸主地位,晉襄公命大夫先且居率軍聯合宋、陳、鄭國再度攻擊秦國的邊界。孟明視囑咐將士守住城池,不準隨便跟晉軍交戰,被四國聯軍相繼攻克秦邑汪(今陝西澄城西)及彭衙(今陝西白水東北)後撤兵。(

注:《左傳·文公二年》記載:春,秦孟明視帥師伐晉,以報餚之役。二月晉侯御之。先且居將中軍,趙衰(cuī)佐之。王官無地御戎,狐鞫(jū)居為右。甲子(七日),及秦師戰於彭衙。秦師敗績。晉人謂秦「拜賜之師」

秦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秦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渡船全部焚燬,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秦軍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晉軍選擇堅守不出,秦軍只能從茅津渡過黃河,到達南岸崤地,為“崤山之役”中死去的將士樹立標記,最後無功而返。

——秦穆公三次揮師東進,卻只收獲了累累白骨和慘敗的教訓……

秦國東進的戰略意圖只能暫時擱置,秦穆公(嬴任好)此時才認識到戰略方針有問題,就像當年蹇叔到秦國的時候所說:想稱霸天下的雄主有三戒:不可以貪、不可以忿(fèn發怒)、不可以急功近利。貪圖小便宜往往要吃大虧,憤怒時不知忍耐就會失去理智,急於求成則難免有失誤。只有一步一步地把每件事情都做好,才能為“富國圖霸”打下堅實的基礎。最後,撫天下之背,雄視中原,一旦中原無主,就可以伺機長驅直進,恩威兼用,則霸業可成。(

注:《史記·秦本紀》記載:蹇(jiǎn)叔謂秦穆公:夫霸天下者有三戒:毋貪,毋忿,毋急。貪則多失,忿則多難,急則多蹶。夫審大小而圖之,烏用貪?衡彼己而施之,烏用忿?酌緩急而布之,烏用急?君能戒此三者,於霸也近矣

可後來事態的發展讓秦穆公(嬴任好)偏離了這個正確的戰略方針,而深陷到了與晉國的恩恩怨怨之中,白白浪費了幾十年的大好光陰……

春秋時期,在今陝甘寧一帶,生活著許多戎狄的部落和小國,如隴山以西有

昆戎

(昆夷、犬戎的並稱。唐劉知幾《史通·雜說下》記載:敦煌僻處西域,昆戎之鄉也)、

綿諸

(mián zhū今甘肅天水市北道區社棠鎮有綿諸村。《括地誌》記載:綿諸城,秦州秦嶺縣北五十六里,漢綿諸道,「天水郡」)、

(Dí音狄,今陝西延安市東北),涇北有

義渠

(今甘肅慶陽西南,寧縣)、

烏氏

(今寧夏六盤山東)、

朐衍

(qúyǎn今寧夏鹽池縣一帶)之戎,洛川有

大荔

(lì今陝西大荔東)之戎,渭南有

陸渾

(今河南省洛陽伊川)之戎。

他們生產落後,披髮衣皮,各有酋長,不相統屬。時常突襲秦國的邊境,搶掠糧食、牲畜,擄奪子女,給秦人造成很大的困擾。

當時,西戎諸部落中較強的是:

綿諸部落

(今甘肅天水市東)、

義渠部落

(今甘肅寧縣北)和

大荔部落

(今陝西大荔東)。其中,綿諸(mián zhū)的首領駐地在秦的故土附近,與秦國疆土接壤。(

注:唐魏王李泰《括地誌》記載:綿諸城,秦州秦嶺縣北五十六里,漢綿諸道,屬「天水郡」

秦穆公三十四年(公元626年),綿諸王聽說秦穆公(嬴任好)賢能,便派大臣由余出使秦國。秦穆公隆重接待由余,向他炫耀秦國壯麗的宮室和豐裕的積儲,並試圖瞭解戎狄的兵力部署以及西戎部落的地理形勢。(

注:《史記》記載:由余,其先晉人也,亡入戎,能晉言

可沒想到,由余參觀完秦國的建築與財寶後,說:這些宮室積蓄,如果是讓鬼神營造,那麼只能讓鬼神勞累;如果是讓百姓營造,那麼也只能讓百姓受苦。觀察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是看百姓是否富足,民心是否安定。這樣的國家才難以戰勝。否則若只是國進民退,勞民傷財,那不過是一時的強大,遲早會被民眾所拋棄。(

注:《史記·秦本紀》記載:由余曰:使鬼為之,則勞神矣。使人為之,亦苦民矣

秦穆公(嬴任好)來了興趣,繼續追問西戎治理國家的方法:“中原人整治國家是根據《周禮》的法度,即便有這樣賢明的標準,國家還是難免陷入政息人亡的境地。戎夷沒有“詩書禮樂”的法度,要整治國家也許更加難吧?”(

注:《史記·秦本紀》記載:穆公曰:中國以詩書禮樂法度為政,然尚時亂,今戎夷無此,何以為治,不亦難乎?

由余說:“中部地區的君王,一個比一個驕奢淫逸,倚仗著詩書禮樂的法度,強迫老百姓遵從這種指令。君主與老百姓之間相互有怨氣,以致於國家內戰不已,政權頻繁更迭,乃至君王被殺的禍患,便是這種宗廟法度產生的結果。戎族整治國家如同一個人能夠隨便操縱自身的軀體一樣,根本不需要宗廟法度這種方式 ,我覺得這才算是真實的聖賢之法。”(

注:《史記·秦本紀》記載:由余笑曰:此乃中國所以亂也。夫自上聖黃帝作為禮樂法度,身以先之,僅以小治。及其後世,日以驕淫。阻法度之威,以責督於下,下罷極則以仁義怨望於上,上下交爭怨而相篡弒,至於滅宗,皆以此類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懷忠信以事其上,一國之政猶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聖人之治也

由余所闡述的治國理論,更是秦穆公(嬴任好)所期盼的。當即決定要留住由余這個人才,遂召來內史廖(liào),告訴他說:我聽說鄰國如果有聖人,那將是我國的隱患啊。現在由余就是我們鄰國的聖人,我決定把由余留在秦國,請先生為寡人出出主意吧!

內史廖(liào)說:“我聽說綿諸王居住的那個地方,荒僻簡陋又道路遙遠,他們根本就沒聽過我們中原的聲樂。大王您不妨就贈給綿諸王一些善長歌舞的美女,去擾亂他們的注意力;然後我們再請求綿諸王延長由余回國的時間,這樣綿諸王就疏於由余的勸諫了。如此他們君臣之間必將產生隔閡,到時,我們就不愁由余不來投奔我國了!”秦穆公聽完此計後立刻照辦。(

注:《史記·秦本紀》記載:內史廖曰:戎王處辟匿,未聞中國之聲。君試遺其女樂,以奪其志;為由余請,以疏其間;留而莫遣,以失其期。戎王怪之,必疑由余。君臣有間,乃可虜也。且戎王好樂,必怠於政

秦穆公立即給綿諸王送去女樂十六人(

注:古代歌舞分為兩列,每列八人。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凡兵車百乘,歌鐘二肆,及其鎛磬(bóqìng),女樂二八。杜預注:十六人

)。動聽美妙的秦國音樂舞蹈,使綿諸王大飽眼福。他終日縱情享樂,無心朝政,長期不遷徙而導致大批牛馬死亡。等到綿諸(mián zhū)國內政事一塌糊塗,秦穆公(嬴任好)這才讓由余回國。

由余的多次勸諫,遭到綿諸王的拒絕。在秦人的離間和遊說下,由余終於投奔秦國。秦穆公舉行了隆重的儀式迎接由余,並拜他為上卿,和他討論統一西方戎族的策略。

秦穆公三十七年(公元前623年),秦軍以由余之計攻打西戎,以雷霆萬鈞之勢,包圍了綿諸(mián zhū)部落,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戎王。(

注:《史記·秦本紀》記載:(穆公)三十七年,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秦穆公(嬴任好)乘勝西進,十二個西戎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遂闢地千里,國界南擴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lín táo),北臨朐衍戎(qúyǎn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今河南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以西),幾乎將陝甘寧廣大地區全部納入秦國的控制範圍,史稱“秦穆公稱霸西戎”。周襄王(姬鄭)還派遣召公過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

注:《史記·秦本紀》記載:(穆公)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過賀繆(穆)公以金鼓

——歷史小細節: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嬴任好)去世後,殉葬而死的有177人,其中包括子輿(yú)氏的三個兒子奄息(yǎn xī被譽為“百夫之特”)、仲行(zhòng háng被譽為“百夫之防”)、針虎(qián hǔ被譽為“百夫之御”)。這三人十分善戰、勇武,國人對此悲痛萬分,賦《黃鳥》之詩,唱道:“彼蒼者天,殲我良人;如可贖兮,人百其身!”以此表達對秦穆公用人殉葬制度的憤怒。

然而,對於這件事,北宋的蘇東坡卻有不同的見解。他認為秦穆公生前不誅殺喪師之將孟明視,更不會忍心讓“三良”殉葬的。三良之死,就像田橫自殺後,跟隨他行至洛陽的兩個門客“自刎殉主”一樣,完全是“士為知己者死”的忠義。(

注:漢高祖劉邦統一天下,齊國田橫(héng)不肯稱臣於漢,率五百門客逃往海島,劉邦派人招撫,田橫被迫乘船赴洛陽,在途中距洛陽三十里地的偃師首陽山自殺。安葬完田橫之後,兩個門客自刎方式追隨田橫。海島五百部屬聽聞田橫死,亦全部自殺

今人不理解春秋時期“古人感一飯,尚能殺其身”這種殺身圖報的“尚義”精神,反而以如今的世俗之見責難古人,相比之下,愈見古人之可敬,今人之可傷。(

注:北宋·蘇東坡《秦穆公墓》記載:橐(tuó)泉在城東,墓在城中無百步。乃知昔未有此城,秦人以泉識公墓。昔公生不誅孟明(孟明視),豈有死之日而忍用其良。乃知三子徇(殉)公意,亦如齊之二子從田橫。古人感一飯,尚能殺其身。今人不復見此等,乃以所見疑古人。古人不可望,今人益可傷

——我們的女主人公:弄玉的故事便發生在這個歷史時期……(

注:“弄玉”傳說發生在“咸陽”“長安”的說法,又見元人《類編長安志》卷三《館閣樓觀·樓》“秦樓”條:“《新說》曰:‘長安舊有秦樓。《古詞》雲:秦樓東風裡,燕子還來尋舊壘。又云:吞漢武之金莖沆瀣(hàng xiè夜間的水氣),吹弄玉之秦樓鳳蕭。又曲名有《秦樓月》。’”有“弄玉迎蕭史”句的庾信《奉和趙王西京路春旦》為乾隆《西安府志》卷六七所收錄。編者也是相信“弄玉之秦樓鳳蕭”的故事是發生在長安的。有“嬴女偷乘鳳去時,洞中潛歇弄瓊枝”句的白居易詩,也編入《長安志》

弄玉:簫韶入青冥

弄玉舞鳳,蕭史乘龍

弄玉,傳說是春秋時期秦穆公的小女兒。據說,在她週歲抓周時,她對許多精美華貴的物品都視而不見,唯獨對西戎國進獻的一塊美玉情有獨鍾,抓在手裡不放。秦穆公大喜,於是給她起名叫“弄玉”。(

注1:抓周,也叫試兒、試周。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的古俗,在民間流傳至今。它是嬰兒出生週歲禮中一項很重要的儀式。與產兒報喜、三朝洗兒、滿月禮、百日禮等一樣,同屬於中國民間傳統的誕生禮儀,其核心是對生命延續、順利和興旺的祝願,反映了父母對子女的舐犢情深,具有家庭遊戲性質,是一種具有人倫味、以育兒為追求的信仰風俗;注2: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記載:江南風俗,兒生一期(即滿一週歲),為制新衣,盥(guàn)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紙、筆,女則用刀、尺、針、縷,並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發意所取,以驗貪廉愚智,名之為「拭兒」;注3: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育子》記載:(生子後)至來歲生日,羅列盤盞於地,盛大果木、飲食、官誥、筆硯、算秤等經卷針線應用之物,觀其所先拈者,以為徵兆,謂之「試晬zuì」,此小兒之盛禮也;注4:宋代蘇軾《洗兒》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卻聰明誤一生。惟願兒子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

——弄玉長大後,姿容絕世,通曉音律;聰明無雙;善吹笙竹。

秦穆公對這個小女兒也是百般疼愛,還為弄玉專門修建了一座“鳳樓”,樓前築有高臺,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鳳凰臺”。(

注1: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載:(雍)又有鳳台、鳳女祠。秦穆公時有簫史者,善吹簫,能致白鵠(hú)孔雀。穆公女弄玉好之,公為作鳳台以居之。積數十年,一旦隨鳳去。雲:雍宮世有簫管之聲焉,今臺傾祠毀,不復然矣;注2:北宋《太平寰宇記》記載:寶雞縣有玉女祠。秦穆公女弄玉鳳台之地也;注3:明代·李賢《大明一統志》記載:鳳女祠在縣東南六十里;注4:南北朝·江總《鳳台曲》詩:弄玉秦家女,蕭史仙處童。來時兔滿月,去後鳳樓空。密笑開還斂,浮聲咽更通。相期紅粉色,飛向紫煙中;注5:唐代·李白《鳳台曲》詩:嘗聞秦帝女,傳得鳳凰聲。是日逢仙子,當時別有情。人吹彩簫去,天借綠雲迎。曲在身不返,空餘弄玉名;注6:唐代·胡曾《鳳凰臺》詩:秦娥一別鳳凰臺,東入青冥更不回。空有玉簫千載後,遺聲時到世間來

“易求無價寶,難得有情郎”,弄玉到了適婚年齡,秦穆公(嬴任好)有意將其許配給鄰國王子,讓她做國君夫人。但弄玉有自己的喜好,她想找的是志同道合的人,不然寧可不嫁。

在弄玉居住的鳳樓中,經常會傳出美妙的笙竹之音。有天晚上,她又坐在鳳樓中,對著滿夜星空吹奏笙竹。

深夜寂靜,輕柔幽婉的笙竹之音好像一縷輕煙,在空中迴旋悠盪,弄玉忽然覺得自己並不是在獨奏,耳邊似乎傳來了一縷簫聲,正與自己合鳴。

弄玉回房休息,睡夢中有一個騎著綵鳳翩翩飛來的英俊少年,說道:“我叫蕭史!住在華山。我很喜歡吹簫,因為聽到你的吹奏笙竹,特地來這裡和你交個朋友。”說完,他就開始吹簫,簫聲悠揚,聽得弄玉芳心暗動,於是也拿出笙竹合奏。

——弄玉醒來後,不禁回想起夢中的情景,久久不能忘懷……

後來,秦穆公知道女兒的心事,就派人(孟明視)到華山去尋找這位夢中人。沒想到果真找到一位名叫蕭史的少年,而且他也真會吹簫。弄玉非常開心,等到兩人成婚後,如膠似漆,經常一起笙簫合奏,到處都留下他們美妙的樂聲。

幾年後,弄玉得到蕭史的真傳,兩人的笙簫合奏經常能引來鳳凰,後來兩人便雙雙成仙,乘鳳飛天去了。秦國人在雍宮中建了「鳳女祠」以示紀念,雍宮裡還不時地會傳出笙簫合奏的聲音。(

注:西漢·劉向《列仙傳》記載:蕭史者,秦穆公時人也。善吹簫,能致孔雀白鶴於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鳳鳴。居數年,吹似鳳聲,鳳凰來止其屋。公為作「鳳台」,夫婦止其上不下數年。一旦,皆隨鳳凰飛去。故秦人為作「鳳女祠」於雍宮中,時有簫聲而已

這個美麗的愛情傳說最早被記錄在西漢劉向的《列仙傳》。西漢時期有很多辭賦大家(賈誼、王褒bāo、司馬遷、司馬相如、班固、揚雄、張衡、劉向、劉安),他們都很擅長鋪陳排敘,而且這些大家撰史立文都受到朝堂的支援(漢代選拔人才採用的是“察舉徵辟”制),更在社會上形成濃厚的文學風氣,也才會有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記》。

司馬遷的《史記》偏重於紀實,而劉向的《列仙傳》更擅長於“五行易學”。他喜歡用“災異學說”以諷諫當世,《列仙傳》中出現的71位仙家姓名、身世和事蹟。這些人在正史中卻少有提及,蕭史和弄玉的傳說就是出現在這本書中。

我覺得《列仙傳》更像是作者天馬行空的想象,是小說家的作品。或許弄玉這個人物寄託著劉向對“修道成仙”的一種歌頌,他認為美妙絕倫的音律或可讓人成仙。

因此,“弄玉”這個人物,到底在歷史上存不存在,或可斟酌。有學者猜測:“弄玉”這個人物原型很可能參照的是秦穆公的女兒“簡璧”,因為她們的名字裡都有一個“玉”字作為特徵。

古人描述會吹笙簫者,演奏時都有“鳳鳥伴舞”,給人營造一種仙氣十足的感覺。所以,在此後的諸多傳奇、筆記、雜談中,凡吹笙簫出場者,大多有“鳳鳥伴舞”的場景。

唐末五代時期杜光庭的《列仙傳拾遺》又把這個故事加以擴充,到明代時期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和仇(qiú)英所作《吹簫引鳳圖》則更是將這個故事渲染得家喻戶曉。(

注:杜光庭,唐末五代道士、文學家。字聖賓,一說字賓至,晚年自號東瀛子,一作登瀛子。京兆杜陵(今陝西省長安縣東北)人

玄鳥圖騰,以簫為名

在中國古代的神仙傳說中,“吹簫引鳳”的故事在思想上、藝術上是不可多得的民間傳說精品。

這主要是因為它的想象優美動人,在男女主人公追求愛情和求仙引鳳的描寫中,交織著簫、簫聲、鳳凰、鳳聲這些美麗臆想(yì xiǎng),瑰麗且浪漫。

男女主人公的姓名也是妙趣橫生,蕭姓諧“簫”,而唐代的《藝文類聚》、《初學記》等引作“簫史”,更是直接以“簫”為姓。

弄玉之名也頗雋秀(jùn xiù),“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個美好、高尚的字眼。在古代詩文中,也常用“玉”來比喻和形容一切美好的人或事物。(

注: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記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潤澤以溫,仁之方也;勰(xié協和)理自外,可以知中,義之方也;其聲舒揚,專以遠聞,智之方也;不橈(náo彎曲)而折,勇之方也;銳廉而不忮(zhì違背),潔之方也

弄玉、蕭史“一日,皆隨鳳凰飛去”、“秦人為作「鳳女祠」於雍宮中”。從《列仙傳》的敘述中,我們能明顯感覺到存在著“秦人圖騰文化”和“漢代方術神話”兩種元素雜糅的痕跡。

首先,圖騰是原始時代的人們把某種特定物體(動物、植物或非生物)當作自己的親屬、祖先或保護神,用來做他們氏族的徽號或象徵。在《史記·秦本紀》記載關於秦人的來歷中大量出現“玄鳥”、“鳥語”、“鳥身”、“鳥聲”等詞彙,嬴秦氏族祖先也多有與鳥類通靈的傳說。所以,蕭史、弄玉傳說中的“鳳鳥神話”應該是秦人鳥類圖騰崇拜的其中一例。(

注:贏姓出自少昊,他少年時進入鳳鴻氏歷練,迎娶鳳鴻氏女子為妻,成為鳳鴻部落的首領,最終統一整個東夷部落。《史記·秦本紀》記載:女修,玄鳥隕卵,女修吞而生大業;《史記·秦本紀》記載:《詩秦風譜》:大費,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能知禽鳥之言,綜聲鳥語;《史記·秦本紀》記載:大廉,號“鳥俗氏”;《史記·秦本紀》記載:孟戲,鳥身人言,人首鳥身,鳳凰隨與之止;《史記·秦本紀》記載:中衍,鳥身人言,人而鳥嘴;《三輔黃圖》記載:飛廉,神禽,能致風氣;《藝文類聚》記載:秦仲,知百鳥之音,與之語,皆應焉

“鳳鳥”的圖騰崇拜使嬴姓氏族的人們處於母系社會關係中,由單線的血緣聯絡,逐漸發展成為一種共同的精神連結。(

注:鳥紋圖案在考古資料中還是比較豐富的,從彩繪到陶塑,都有鳥的形象。在寶雞北首嶺、華縣柳子鎮、陝西廟底溝等遺址分別有鳥紋影象的出現

透過圖騰崇拜,原始的人類最初確認了自己和部落氏族在天地之間的歸屬。儘管他們從中得不到科學或正確解答的庇護,卻還是執著於信仰、真誠的崇拜,這也為他們自己找到了一種心靈寄託的方式。

在中國的原始時代,鳥形圖騰的出現比較普遍,這不僅存在於黃河流域的史前人類中,而且在長江流域的原始遺存中也有普遍發現。比如: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發現有雙鳥朝陽象牙雕刻、鳥形象牙雕刻、圓雕木鳥,甚至在古人進餐使用的骨匕上也刻有雙頭連體的鳥紋影象。

——由此可見,鳥形圖騰在原始人的自然崇拜中屬於一種常見的現象。

中國原始社會的鳥形圖騰,所表現的大多是“人與自然”的關係。雖然原始人特別崇拜自己氏族的圖騰物,但還沒有在人們的心目中形成氏族圖騰就是至高無上的“天神”概念,更沒有把氏族圖騰看作能夠主宰萬物的“神靈”。

蕭史、弄玉以“簫”為媒介,以“音樂”為共同愛好:情投意合,至深至愛;感化天地,引鳳昇仙。雖然《列仙傳》講述的這個故事極力想渲染“鳳鳴成仙”,但給我的感覺卻毫無“仙風道骨”可言。

我感受最大的是由“簫聲”和“鳳鳴”交織成的美妙樂章和浪漫氛圍。它既滿足了青年男女對“婚姻自由”的美好向往,又安排了“得道成仙”為這對神仙眷侶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注:顧頡剛先生認為:春秋時期“得道成仙”的觀念還沒有產生,當時人們思想中只有等級森嚴的天神和山鬼,沒有自由遊逸的仙人

蕭史無疑是求仙修道者,但劉向的《列仙傳》並未明確交代,只是突出他“善吹簫”的特點,其簫聲具有神奇魔力,可以招來孔雀、白鶴。這裡的“簫”,應該指的是——排簫。(

注1:《詩經》記載:簫管齊舉,喤喤厥聲;簫雍和鳴,先祖是聽;注2:《尚書·益稷》記載:簫韶九成,鳳凰來儀

傳說華夏先祖黃帝曾命樂官伶倫(líng lún)製作樂器,他用竹做了“參差cēn cī”,這種樂器是由長短不一的竹管組成。從形制看,竹管參差,排列如鳳翼,有呈單翼狀的;有呈雙翼狀的。(

注:《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伶倫自夏之西,乃之阮隃之陰,取竹於嶰溪之谷,以生空竅厚均者,斷兩節間,其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吹曰含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隃之下,聽鳳凰之鳴,以別十二律。其雄鳴為六,雌鳴亦六,以比黃鐘之宮,適合。黃鐘之宮皆可生之。故曰:黃鐘之宮,律呂之本。黃帝又令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音。——這是有關“伶倫作樂”最早的文字記錄

所以人們常說“參差不齊”。“參差”實際上就是古人所說的“排簫”。從製作材料看,“排簫”除竹質外,還有骨質、石質的。

排簫是在距今有3000年曆史的中國西周初期發現的。中國古代樂器分為“八音”,它們分別是:金、石、絲、竹、匏(páo葫蘆的變種)、土、革、木八類樂器,其中“竹”就是指簫和篪(chí竹管樂器)。目前所知的最早竹質排簫實物為戰國早期曾侯乙十三管“排簫”,距今已2400多年。(

注:《廣雅·釋樂器》記載:簫,大者二十四管,無底;小者十六管,有底

排簫是把若干支同種材質的音管,用粘接、捆綁、或框架固定的方式把它們結合成一個整體樂器。

在音管的內部用蜂蠟或軟木塞堵住,吹奏時,氣流從吹口上方滑過,撞擊對側的內管壁,氣流在音管的內腔震動,就會產生音樂。

——“排簫”的音色純美,輕柔細膩,空靈飄逸。這種樂器既可以獨奏又可以合奏。

——“排簫”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它的名字也不相同。

在中國古代,“排簫”有許多美名:雅簫、頌簫、舜簫、秦簫、鳳簫、鳳翼、雲簫。

“排簫”還有些我們不太熟悉的別名:參差、比竹、短簫、底簫、龠(yuè)、籟等。在世界各國,“排簫”都有各自獨特的名字:西瑞克斯(希臘) 、菲斯圖拉(古羅馬)、弗萊斯特爾(中世紀法國);伊夫尼塔(羅馬尼亞)、安塔拉(秘魯)、龍達多爾(厄瓜多)、西庫(玻利維亞),此外,吶伊、穆斯卡、郝伊拉、 普乎拉也都是“排簫”的名字。

排簫一管發一音,管數不一。古排簫由10至24根管組成。它的音色宛若風吹的聲音,靈動自然;音律如天上的流雲,超凡脫俗。所以,人們習慣把排簫之音贊為“天籟”。

中國曾是排簫的發源地,但“排簫”的發展卻是一部斷代史。“排簫”的吹奏技藝沒有被承傳下來,在清朝中後期排簫音樂就從中國樂壇中銷聲匿跡,這對於中國人而言,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仙侶飛昇,詩歌傳頌

在我們的認知體系中,一提到“神仙”是否就會想到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呢?(

注:神仙,是中國道教神話傳說中一些無所不能、並且跳出三界、長生不死的超人

“神仙傳說”是中國古代先民對於大自然中未知事物的恐懼而集體創造出來的,它代表著當時人們最原始、最純粹的極致理想。而道教則是由西漢時期——張道陵所創立,他以“黃老之學”為基礎,並引入了上古時期的神仙傳說。

“神仙傳說”自古以來便在中國民間社會中有著廣泛基礎,且時常突破“民間”範疇而被社會各個階層所關注。

縱觀目前中國民間傳說的探討和研究,就會發現史學界將“神仙傳說”視作虛構性故事的文學特質和民俗風俗文化學術的研究案例非常多,但對“神仙傳說”作為歷史事件的討論則相對較少。

這當然不是說“神仙”本身可信,而是強調某個具體“傳說”作為社會觀念的成立及傳播有其客觀的歷史過程,並會在現實中激起大眾的共鳴。

在中國古代,類似於“弄玉”的傳說可能根源於某個真實事件(秦穆公女兒簡璧,跟著母親穆姬登上薪臺,演了一出欲引火自焚的戲碼,救了自己舅父晉惠公夷吾一命),尤其是在社會上引起廣泛影響的那些“得道昇仙”案例,更是擁有名人碑銘、官員表奏、朝廷敕旨(chìzhǐ)、怪談筆記等多種世俗材料的“佐證”。(

注:劉向《列女傳》記載:秦遂興兵與晉戰,獲晉君以歸。秦穆公曰:“掃除先人之廟,寡人將以晉君見。”穆姬聞之,乃與太子罃(yīng)、公子弘,與女簡璧,衰絰(cuī dié古代用麻做的喪帽喪帶)履薪以迎。且告穆公曰:“上天降災,使兩君匪以玉帛相見,乃以興戎。婢子娣姒,不能相教,以辱君命。晉君朝以入,婢子夕以死。惟君其圖之。”公懼,乃舍諸靈臺

因此,對這些“神仙傳說”的討論,我們不妨將之視作社會上神仙思想的理想化投影外,更可將之放在當時的政治、社會、人際網路背景中進行探討,發掘其獲得公眾認可的過程、持續影響以及參與其間的各色人等的訴求和妥協等一系列社會心理問題。

當我們在對“神仙傳說”進行有層次、有目的性的探討之後,一系列有價值的思考自然而然地就產生出來。例如:

——我們心中的“神仙傳說”最初如何虛構出來?

——何人虛構,目的是什麼?預期受眾是誰?

——“神仙傳說”獲得承認的歷史價值和社會背景以及演變過程是怎樣的?

——演變後的“神仙傳說”如何在流動性的社會價值觀中產生持續性影響?

——哪些影響屬於“神仙傳說”創造者的情理之中,哪些又是意料之外?

——不同時代、地域、文化階層中的受眾群體,如何看待和利用某一特定“神仙傳說”達到各自目的?

——創作者在對“神仙傳說”的書寫中,選擇維持哪些記憶、遺忘哪些內容、篡改哪些細節?

我們幾番思考後,帶有虛構成分的民間傳說,便進一步與政治史、地方史等領域產生關聯後,就會一起構成更為完整也更富層次感的歷史畫卷。

這樣的歷史透視,都有意識地在“神仙傳說”的演化軌跡中嵌入“真實人類”的存在。本質上是將故事焦點回歸到創造和改寫歷史的“人”的角色,以此將“神仙傳說”的討論由“從道聽途說到異想天開”的梳理範疇中解脫出來,重新投射回廣闊無垠的現實生活中。

其實在春秋戰國時期,“硃砂煉丹”早已盛行於世,到了秦始皇時期更是發展到鼎盛。當時無數方士為皇帝煉製丹藥,成了中國古代人追求“長生不老”的唯一途徑。而硃砂(又稱辰砂、丹砂、赤丹、汞沙)就是天然的硫化汞(HgS),是中國古代用它作為煉丹的重要原料。(

注:秦始皇時期著名的女企業家巴清就是依靠丹砂而發家致富,我們後期的節目會做詳細介紹,大家敬請期待

——男人們忙著“長生不老”;女人們卻忙著“青春永駐”……

我們從各種文獻記載來看:至少在先秦時期,女性們就有用“鉛白”作化妝品的習慣。(

注:西晉·崔豹《古今注》記載:輕粉,秦穆公作「輕粉」,見物原,蕭史與秦穆公煉「飛雪丹」第一轉與弄玉塗之,今之「水銀膩粉」是也

最古老的妝粉有兩種成分:一種是以米粉研碎製成,古“粉”字從“米”從“分”;另一種妝粉是將鉛白化成糊狀的面脂,俗稱“胡粉”。鉛的美白作用,並不是指“鉛單質”,而是指“鹼式碳酸鉛”這種本身就是白色的粉末狀顆粒。它可以遮蓋瑕疵,效果具體可參考戲劇演員臉上塗的那種白色粉底。

——鉛的氧化物具有一定遮蓋作用,當然就會起到一定的美白效果。

所謂“鉛粉”,實際上包含了鉛、錫、鋁、鋅等各種化學元素。最初用與婦女妝面的鉛粉還沒有經過脫水處理,所以多呈“糊狀”。

自漢代以後,鉛粉多被吸乾水分製成粉末或固體形狀。由於它質地細膩,色澤潤白,並且易於儲存,所以深受婦女喜愛,久而久之就取代了“米粉”的地位。

唐代時期,婦女飾面用的“水銀膩粉”,相傳就是蕭史煉出來的“飛雪(雲)丹”給弄玉塗面用的。(

注1:唐代·馬縞《中華古今注》記載:粉,自三代以鉛為粉。秦穆公女弄玉有容德,感仙人簫史,為燒水銀作粉與塗,亦名「飛雲丹」,傳以簫曲終而同上升;注2: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冠冕首飾·輕粉》記載:《實錄》曰:蕭史與秦繆(穆)公煉「飛雲丹」,第一轉與弄玉塗之,名曰「粉」,即輕粉也,此蓋其始也(《實錄》乃《三儀實錄》也)。是燒其水銀者也。又胡粉條曰:《墨子》曰:禹作粉。張華《博物志》曰:紂燒鉛作粉,謂之胡粉;宋代王子昭《雞蹠集》:《二儀録》: 蕭史煉雪丹與弄玉塗之,即今「水銀粉」;注3:膩粉,秦穆公女弄玉善吹簫,蕭史降於宮掖,煉「飛靈丹」,第一轉與弄玉塗之,名曰「粉」,今之「水銀膩粉」也

在我看來,剝開這個“弄玉引鳳,蕭史乘龍”浪漫傳奇的外衣,內裡恐怕隱藏著一個非常可怕的悲劇……

——那就是:我們的女主人公——弄玉,可能是由於“鉛汞超標”而被毒死的。鉛、汞這些重金屬化合物除了可以透過吸入或食入,還可透過面板的表皮、汗腺、皮脂腺和毛囊等面板附件進入體內。除了會對人體的腎臟造成傷害導致腎病綜合徵外,還可對神經系統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

注:明代·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二·水銀粉》記載:水銀乃至陰毒物,因火煅丹砂而出,加以鹽、礬煉而為「輕粉」

女性朋友可能都知道:新增鉛汞的化妝品可以起到美白的效果。因為汞化合物會破壞面板表皮層的酵(jiào)素活動,使面板的黑色素無法形成。

如今的一些非法廠家為了讓自己化妝產品在短期內起到美白的效果,違規性地大劑量加入這些化學成份——鉛汞化合物,當然會給女性的面板造成嚴重傷害。所以,化妝品中汞的含量是必檢物質,在我國制定的《化妝品衛生規範》中明確規定:汞在化妝品中的限量為小於1毫克/公斤。

在這裡,我們節目組也提醒各位女性朋友:如果要想臉面“顏如玉”,必須體內“清如水”。只要大家平時保持充足睡眠,多喝水,多食水果蔬菜,戶外時注意防風防曬,還可以定期口服維生素C和維生素E都可以達到美白的效果哦。

單靠外用產品來達到美白祛斑的效果,那一定是鉛汞化合物或者激素嚴重超標的美容產品。大家不要圖一時之快,而不顧自己的身體健康。

最後,我們欣賞一下關於“蕭史、弄玉”這個神話傳說在中國古代詩文裡經典的作品,比如著名的唐詞《憶秦娥》: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

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

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憶秦娥·簫聲咽》這首詞是李白所作,被譽為“百代詞曲之祖”。他借用“蕭史弄玉”的典故,描述了一位女子思念愛人的痛苦心情。(

注:自明代以來屢有質疑者,一般認為是晚唐五代詞人所作,後被誤歸於李白名下

——由此開始,秦妃、秦娥、秦樓客、鳳台、秦鸞、乘鳳仙人、乘龍騎鳳、乘龍快婿、仙鸞綵鳳、吹簫仙子、吹簫伴侶、吹簫女、弄玉吹簫、弄玉簫、玉簫祥鳳等這些詞彙被固定下來特指“蕭史弄玉”的傳說,更被歷代文人墨客用大量的吟詩作賦歌誦這段佳話。(

注:杜牧: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李頻:重上鳳樓追故事,幾多愁思向青春;李群玉:麗質仙姿煙逐風,鳳皇聲斷吹臺空;李商隱:豈知一夜秦樓客,偷看吳王苑內花;戴叔倫:回首吹簫天上伴,上陽花落共誰言;姚合:寂寞空餘歌舞地,玉簫聲絕鳳歸天;唐彥謙:吹罷玉簫春似海,一雙綵鳳忽飛來;元稹:行雲無處所,蕭史在樓中;獨孤及:金屋瓊臺蕭史家,暮春三月渭州花;白居易:帝子吹簫雙得仙,五雲飄颻飛上天;楊巨源:瑤草秋殘仙圃在,彩雲天遠鳳樓空;楊凝:瑤華瓊蕊種何年,蕭史秦嬴向紫煙;李端:日暮吹簫楊柳陌,路人遙指鳳凰樓;岑參:昔來唯有秦王女,獨自吹簫乘白雲;戎昱:鳳凰樓上伴吹簫,鸚鵡杯中醉留客;吳融:粉貌早聞殘洛市,簫聲猶自傍秦宮;於季子:若非載筆登麟閣,定是吹簫伴鳳台;杜甫:遂有馮夷來擊鼓,始知嬴女善吹簫;秦韜玉:豈獨座中堪仰望,孤高應到鳳凰城;蘇東坡:不慚弄玉騎丹鳳,應逐嫦娥駕老蟾

標簽: 弄玉  秦穆公  秦國  記載  排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