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什麼叫問鼎中原?就是說!來中原吃飯啦。可以吃軟飯啦 !吃軟飯是個很高階的詞彙,真的!!!

作者:由 漫展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3-26

作者:遠方青木

連結:

https://www。

zhihu。com/question/2010

0349/answer/2108971498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絡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這個鼎,不是拿來烤大餅的,而是拿來煮東西的。

蒸煮過的東西,更細膩,更鬆軟,更容易被消化,但有一個重大的缺點,就是極其容易腐爛變質。

如果把麵粉烘培脫水,把牛奶做成乳酪,那是可以儲存數月乃至於數年的,但你一旦蒸煮,幾天不吃就徹底浪費掉了,甚至一夜就變質了。

因此,蒸煮文化要求這個民族擁有較為充沛的食物,同時擁有可以天天烹飪的工具。

在古代,歐洲長期缺糧,國力匱乏,老百姓只能靠硬麵包和乳酪活命,和中國西北的遊牧民族差不多。

而中原人在幹嘛?

一開始,只有大貴族才有鼎,後來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鍋,人人都可以天天動火烹飪,石磨絕大多數家庭都有,和歐洲那邊每年去幾次公共磨坊,然後去公共烘爐攢夠全年麵包的貧窮情況成了鮮明的反差。

在有了這麼多鍋的前提下,人民群眾的才智被充分的發揮了出來,幾千年裡發明了無數的烹飪辦法。

只要年景好,手裡有糧,中原人就使勁折騰。

“炒、爆、熘、炸、烹、煎、溻、貼、瓤、燒、燜、煨、焗、扒、燴、烤、鹽焗、燻、泥烤、氽、燉、熬、煮、蒸、拔絲”,如此之多的中國菜做法說明了什麼?

這麼多做法被髮明出來,只能說明一個問題,這群廚師吃飽了撐的。

在中世紀晚期,義大利發明了義大利麵條,這麼簡單的東西居然售價三倍於等重的白麵包。

為什麼西方的烹飪技術如此單調落後,因為歐洲餓了幾千年,真沒那閒工夫去折騰食物。

因此,饢餅這種烘製辦法只在西北地區這種糧食匱乏的地方成為了主流,一旦進入中原,無論是燒餅還是鍋盔,都只是輔助的小食,完全不能撼動主食的地位。

糧食越多,節約和儲存糧食的需求越越低,對口感的需求就越高。

饅頭、麵條、餃子,一旦做好很快就會腐壞發黴,再可口也不會被缺糧地區納入考慮。

歐洲缺糧,一直缺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直到農業科技產生突破才有所改觀。

1916年英國推出的戰爭麵包,雜糧含量高達76%。

1918年,戰爭麵包的雜糧含量達到了92%,還添加了馬鈴薯等非穀物成分,烤出來之後非常的黑。

這種戰爭麵包,剛出爐的時候並不難吃,還有一定的香氣,但冷卻下來之後卻異常堅硬且不好吃。

能吃上剛出爐麵包的人,只有後方的貴族,平民百姓和前方的戰士是絕沒有這個福氣的。

為了平衡國內矛盾,英國食品部在當時甚至還頒佈了一個《麵包令》,在麵包出爐12個小時之內不允許銷售。

這個法令的目的,就是為了讓麵包變硬,所有人都吃不到剛出爐的麵包,部分平息百姓的怨氣。

這就是數千年來的歐洲飲食文化。

但隨著國際交流,一部分中國人慢慢的來到了西方世界,小部分去了歐洲,大部分去了美國。

二戰前後,歐美世界的糧食產量飆升,這讓很多抵達歐美世界的中國人有了餘力做一些其他事情。

什麼事情?

歐美人是靠牛奶和麵包活著的,中國人去了之後也要跟著吃牛奶和麵包。

牛奶勉強湊合,那個麵包是真的不合中國人口味。

千年前的古代壁畫上,就清楚的記載著中國人的主食,饅頭、包子、麵條、糕點等,全部都是非常鬆軟的發酵類麵食,以蒸煮做法為主,中國人根本就吃不慣歐美人烤出來的硬麵包。

什麼叫問鼎中原?就是說!來中原吃飯啦。可以吃軟飯啦 !吃軟飯是個很高階的詞彙,真的!!!

漂洋過海的中國人,對老家的饅頭包子念念不忘。

什麼叫問鼎中原?就是說!來中原吃飯啦。可以吃軟飯啦 !吃軟飯是個很高階的詞彙,真的!!!

於是,這幫中國人就地取材,中洋結合,把麵糰發酵後加入糖、奶油和雞蛋,然後同樣用烘培的辦法,做出來了一種新奇的麵包。

這種麵包是一種烘培出來的饅頭,很鬆軟,很甜,很香,但這既不是歐洲的傳統麵包,也不是歐洲的甜點。

說它是甜點,它很像麵包。

說它是麵包,它又很像甜點。

歐洲人甚至不知道這玩意應該叫什麼,但總體來說更偏向於麵包。

最後,這種東西最後還是被歸類成了麵包,但被稱之為中國麵包。

標簽: 麵包  歐洲  蒸煮  烹飪  烘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