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作者:由 詩意春潮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1-14

公元88年4月9日,東漢漢章帝劉炟逝世。

漢章帝是東漢王朝第三位皇帝,漢光武帝劉秀之孫。他年少寬容,愛好儒術,三歲即被其父漢明帝立為皇太子。他即位之後,勵精圖治,注重農桑,興修水利,減輕徭役,衣食樸素,實行“與民休息,好儒術”,實現思想活躍、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局面,其統治與漢明帝統治時期合稱“明章之治”。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漢章帝還有一個很大的歷史功績在於,經歷過西漢末年的動盪之後,與西域的關係再度惡化,漢章帝兩度派班超出使西域,使得西域地區重新稱藩於漢。

班超是東漢時期最為著名的人物之一,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皆是歷史上著名的史學家,班固所撰寫的《漢書》更是繼《史記》之後中國古代又一部重要史書,“前四史”之一。但與其父兄不同,出身於史學世家的班超,卻毅然“投筆從戎”,出擊北匈奴,遠赴西域,在三十一年的時間裡,收復了西域五十多個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他本人也官至西域都護,封定遠侯,世稱“班定遠”,成為超越父兄的家族第一人而名垂青史。

憑後世流傳的史料,班超智勇雙全、威震遠域、萬里封侯的故事流傳至今,但我們依然很難體會班超在出使西域中所面臨的險境和困難。一去西域三十年,待回頭已是滿頭白髮。長期的西域生活讓他無限思念家鄉,而此時已年逾七十的班超,無奈之下也說出了“臣不願到酒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這樣的話。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塞上曲

唐·戴叔倫

漢家旌幟滿陰山,

不遣胡兒匹馬還。

願得此身長報國,

何須生入玉門關。

註釋

旌幟:旗幟。

陰山: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東西走向,海拔1 500—2,000米。。

遣:派;打發。

胡兒:指胡人。多用為蔑稱。

譯文

我巍巍大唐(漢)的獵獵旌旗在陰山飄揚,

突厥胡人膽敢來犯定叫他有來無還。

作為子民我願以此身終生報效國家,

大丈夫建功立業何須活著返回家園。

賞析

戴叔綸的《塞上曲》共兩首,為七言絕句。這兩首詩少有被同選的,多是選了第二首。至於為什麼,不妨將這兩首統一說完後再做分析。(一)中提到了個婁敬。這婁敬是漢初時人。他最早一個勸說後來的高帝劉邦建都長安,佔得地利之優,因此被賜以劉姓,且封為建信侯。後稱之為劉敬。漢初那個時候匈奴兵強,他曾提出和親之策,並遷徙原六國貴族後代及豪強大族十萬餘人充實關中(今東西橫貫陝西、北經西安的渭河流域地區),以增實力。歷史對其當時的這個舉措是肯定的。但此詩對這個故事是持否定態度的。該詩先在上一聯讚頌了武力靖邊、匈奴歸降的一劍橫行之功,而後是諷刺漢高祖劉邦詐誇婁敬的和親之策,卑下地將漢之公主嫁與匈奴王單于。搞清了這是一首和親靖邊的諷刺詩,也就弄清了為何屢屢被漏選。原來人們對邊事的處置天然的存有尚武意識,也天然的鄙視和親靖邊,似乎那是一種掉大價的舉動。(二)則較之(一)淺明瞭許多,只是裡面也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門關”。這“生入玉門關”原本是定遠候班超的句子,是說班超出使西域30多年,老時思歸鄉里,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願生入玉門關”。班超30年駐使西域,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老而思鄉求返,本無可咎。但以戴叔綸之見,班超的愛國主義還是不夠徹底——-他不應提出“生入玉門關”,也無須提出 “生入玉門關”,安心報國是了。戴叔綸的愛國之切是好的,義無返顧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這個實際例子上看,總覺得不是那麼太近人情。知道了這個典故,全詩也就沒啥費解的了。前一聯講的是漢家重兵接敵,對胡兵一騎都不會放過。而後就是方才說過的那個典故——-不回玉門關了,以必死信念戰勝胡兵,報國靖邊以寧。我以為,戴詩同前人述志慷慨的邊塞詩風一體同出,大都是吟詠壯士一去不復還的豪言志向,至於時代特徵的分析、判斷及有關主張,則稍嫌抽象,倘如不將上詩注為唐中期的戴詩,而隨便說成為別個時代的,也是很難提出疑問來的。

第一首全詩如下:

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餘。

漢祖謾誇婁敬策,卻將公主嫁單于。

作者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省)人。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進士。曾任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等職。晚年出家為道士。戴叔倫的詩構思新穎,委婉有致。有《戴叔倫集》,存詩近三百首,《全唐詩》編為二卷。

回顧

04。08春潮|故宮事往憑誰問,無恙是朱顏。 ——《眼兒媚》

04。07春潮|茅簷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書湖陰先生壁》

04。06春潮|雖有匡濟心,終為樂禍人。 ——《避地司空原言懷》

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

標簽: 班超  生入  西域  玉門關  戴叔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