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文明總是被野蠻所征服,這是真的嗎?(上)

作者:由 再論秦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1-12

2020年6月28日,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釋出訊息,土耳其慶祝其建軍2229週年,並稱之為“世界最古老軍隊之一”。

據報道,土耳其總統、土耳其外交部在推特上釋出了慶祝建軍2229週年的推文,土耳其武裝部隊還在推特上釋出了一段慶祝影片。土外交部在推文中說,“土耳其陸軍是土耳其光榮歷史的組成部分,是土耳其的神聖勝利的締造者。”

土耳其副總統福亞特·奧克泰、土耳其國防部長鬍盧西·阿卡爾則發出了慶祝土陸軍建軍2229週年的書面宣告。阿卡爾在宣告中說土陸軍“將一如既往”、“將繼續成為國家的驕傲”。

土耳其到處認祖宗,認了一長串祖宗(匈奴帝國,西匈奴帝國,歐洲匈奴帝國,白匈奴帝國,格克蒂爾克帝國,阿瓦爾帝國,哈扎爾帝國,回鶻汗國,喀喇汗國,伽色尼國,塞爾柱帝國, 花剌子模,金帳汗國,帖木兒帝國,巴布林帝國,奧斯曼帝國),當中最早的一個是匈奴,網上都在忙著嘲笑它的謎之操作。不過,這個新聞中還有其他值得注意的問題。

土耳其把它的建軍日一直上溯到匈奴帝國建立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前209年,我們知道,蒙恬率領秦朝大軍進攻匈奴是在前214-213年間,他取得輝煌勝利,重創了匈奴。

問題來了,一個剛遭到重創的部族,為什麼僅僅過幾年功夫,它就像朝陽一樣冉冉升起,變成一個控弦數十萬的強權,建立起帝國?大家不覺得這事很奇怪嗎?明面上的戰績和實際結果完全相反,蒙恬做的事情到底是在削弱匈奴實力還是在增強匈奴實力?

一,匈奴,秦始皇下的蛋。

首先宣告,秦朝之前的戰國時代,北方遊牧民族當中,匈奴原本屬於相對較弱的一個,

(史記·匈奴列傳:“當是時,東胡強而月氏盛。”)

東胡曾經很無禮地一次次向它勒索馬匹,女人還有土地,把它當做取款機。冒頓單于曾經到月氏做人質。當時的東胡和月氏都在欺負匈奴。

長平之戰後趙國大大削弱,但李牧依靠趙的部分兵力就能把匈奴打的落花流水。

東胡和月氏很強嗎?也不是。燕國在七雄當中屬於最弱一檔,它僅憑自己就能夠大敗東胡,闢地千里,欺負匈奴的東胡遇到七雄馬上變成被欺負一方。

彼此混戰數百年的戰國時代,外人漁翁得利的機會隨時都有,但是,沒有一個遊牧民族能夠插手進來,渾水摸魚,撈到一些好處,這說明當時遊牧民族普遍都弱。

正是在蒙恬進攻匈奴之後,匈奴突然崛起,它先是反殺了東胡,又擊敗月氏和其他民族,所向無敵,君臨漠北,統一蒙古高原,繼而對南方的漢朝形成嚴重威脅。

(匈奴列傳:及冒頓以兵至,擊,大破滅東胡王,而虜其民人及畜產。既歸,西擊走

月氏

,南並

樓煩

、白羊河南王。後北服

渾庾

、屈射、

丁零

鬲昆

、薪犁之國)

所以,可以把秦朝猛攻匈奴看做一個歷史轉折點,經過這個轉折點之後,遊牧民族突然變得強大。匈奴正是引領這一場大轉折的先驅,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它在這個過程中得到好處,趁勢崛起。

秦朝的猛攻對匈奴是大好事,它的國運從此開始蒸蒸日上,這個觀點乍聽上去極其荒謬,如果我們仔細思考,它有一定道理可講。

一城一地之得失對遊牧民族來說並不重要。蒙恬北逐匈奴,聲勢很大,很嚇人,但他並沒有象李牧那樣消滅多少匈奴有生力量,匈奴領教了中原先進武器和戰術的威力,提高了眼界後,帶著被一個龐大帝國進攻造成的危機感,被迫離開生活條件較好的河套地區,逃往大漠,和其他遊牧民族展開了爭奪漠北有限資源的生存鬥爭。

秦國剛剛佔領河套地區,需要遷入大量人員經營開發。秦始皇想把原來秦趙燕三國修建的長城連線起來,河套恰好是秦長城和趙長城的缺口所在位置,這裡工程任務很繁重,也需要投入大量人員。

這個時期的河套地區可以看做一個由秦朝軍隊監管的勞改營地,數量眾多的普通民眾和刑徒聚集在這裡服勞役。他們受不了艱鉅工作和殘酷虐待,不斷地逃亡。他們隨便一想,往南方內地逃亡容易被抓,往北方匈奴地盤逃亡更安全,那就往北方逃吧。

匈奴短時間內湧入大量漢族人口,甚至形成了漢人專門聚居的營地,叫做‘秦人營’。 一直到西漢後期,匈奴還習慣於把逃亡漢民稱為“秦人”。

衛律為單于出謀劃策,“穿井築城,治樓以藏谷,與秦人守之。漢兵至,無奈我何。”《漢書•匈奴傳》

匈奴崛起的契機就來自這一批逃亡漢人,我歷數一下。

1,技術領域。

漢人工匠們掌握著先進手工業技術,匈奴有著豐富實踐經驗,兩者結合產生化學反應,短時間內就造成遊牧騎兵的技術水平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各種工具,武器,馬上用具(弓箭,刀槍,馬轡,馬鞍,嚼子,)都得到改進,匈奴騎兵的裝備水平,作戰能力瞬間把其他遊牧民族甩在背後。

2,思維觀念領域。

和漢人頻繁接觸導致匈奴人的思想,觀念,意識大幅度進化。比如,此前幾百上千年間,漠北高原始終處於分裂和混戰之中,連走向統一的一點跡象都沒有,草原民族就不具備這樣的政治觀念,他們想都不會朝這方面去想。

就在秦漢之交,漠北高原毫無預兆的突然完成統一,應該是漢人把統一觀念傳入了匈奴。

3。 文化領域。

戰國末期,秦盡滅六國的前夕,趙國燕國國土被秦國佔領,為了躲避秦軍追捕,趙公子嘉,燕王喜,太子丹在邊疆地區四處逃亡。他們從來沒有想到逃亡到遊牧民族控制區,請求遊牧民族的庇護。不是他們不想,而是做不到,當時的遊牧民族文化水平太低,都沒有翻譯,完全無法溝通。

還沒有過多久,到了漢初,我們就看到,層出不窮的漢人軍閥和官員投奔匈奴,和匈奴勾結起來禍害中原,有臧荼,韓王信,曼丘臣,陳豨,盧綰,王黃,趙利等。

這個時候雙方溝通起來已經毫無困難,匈奴知識文化水平提升速度相當的驚人。

4,戰爭領域。

春秋戰國幾百年亂世,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和不斷的理論總結,中國人的戰略戰術指揮水平發展到一個極高境界,匈奴人也非常欽佩,他們喜歡使用漢人來替他們出謀劃策,指揮戰爭,比如,有一個叫中行說的人頗得單于重用。

經過文景之治後,漢朝內部政局穩定下來,出逃者越來越少,到了漢武帝時期,漢朝和匈奴展開大戰,匈奴一方負責指揮的人叫趙信。趙信曾經投降漢朝,後來又迴歸匈奴,單于覺得,實在找不到漢人官員的時候,那就只能找像趙信這種人,趙信曾經在漢朝呆過,眼光,見識還是比一般匈奴人強。

5, 政治領域。

匈奴模仿中原王朝建立起統一帝國,它的治理方式,方法,政權組織形式也盡其可能的模仿中原王朝。

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圍,冒頓把全部匈奴軍隊都集中在白登山這一個地方和劉邦決戰,當時的匈奴是集權制的。後來,匈奴看到漢朝分封諸侯,它也依葫蘆畫瓢,開始分封諸侯,史書記載的有左賢王,右賢王,白羊王,樓煩王,休屠王,渾邪王,折蘭王、盧侯王等。它規定這些諸侯王只能在一個區域內遷徙,放牧,不能越界。

遊牧民族的一大優勢是機動力非常強,分封諸侯限制了自己的機動力,結果,在漢匈大戰中這些諸侯王被衛青,霍去病各個擊破。

分封制並不適合匈奴,

匈奴連分封制都學,說明它對中原王朝的模仿到了一個很機械,很盲目的程度。

秦朝的殘暴統治使得中國人對中央政權產生了一種恐懼心理,直到漢這個中央政權建立起來,人民的心理創傷還在,他們還是一遇事,“非北走胡,即南走越耳。”

不僅是匈奴,南越在這個時期也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期,南越本來在秦末還是一片蠻荒之地,只有一些分散的原始部落,剛過了幾十年,它文明程度已經變得非常高了,南越王墓即為證明。

南越達到的技術和文明水平,不可能僅靠趙佗一個人的聰明才智,就能在這麼短時間把文明提升好幾個等級,

它也是依靠中原流亡人士的集體貢獻。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秦始皇發動的戰爭從軍事角度看是獲勝,從政治角度看卻是失敗的,給敵方帶來了好處,問題在於,他沒能在軍事目標和政治目標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