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零零一折扇,入骨情傷君可嘆——詠扇以寄情

作者:由 經綸風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1-09

杜雯媞——《浮生盡》

中國古代文人素有託物言志的傳統,他們詠扇,通常不是為了客觀地再現扇子的外部形態,也不是想具體說明扇子的實用功能。他們在文學創作中多以借詠扇來言志抒情,表達自己的人生體驗,如“團扇悲秋”。

中國古代文學創作中存在的一種“團扇悲秋”的抒情模式,開啟這一模式的是西漢女詩人班婕妤,班婕妤並不是這位女詩人的名字,婕妤是漢代宮廷嬪妃們的等級稱號,史書上並沒有她名字的記載,我們只知道她是漢代著名史學家班固的祖姑。漢成帝初年,入選宮中,因才華與美貌並存而受到漢成帝的寵信,被封為婕妤,但後來因為趙飛燕姐妹的陷害,她失寵,不得以請求供養在太后的長信宮中以打發餘生。

漫長而寂寞的冷宮生涯讓她備受煎熬,於是寫下了一首“怨歌行”,來抒寫自己不幸的人生。“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來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颼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班婕妤在詩中借扇喻人,她巧妙的利用了扇子與天氣變化的關係,把自己從受寵愛到被拋棄的人生真實地展示了出來。團扇在秋天被棄之篋笥中就是她本人被打入冷宮的不幸身世的寫照。由於這首詩構思新穎比喻貼切,情感真摯動人,因此引起了強烈的歷史反響。後世文人以“怨歌行”或者“婕妤怨”為題,書寫人生失意之悲的作品不勝列舉。

在唐代有一位姓劉的女詩人被班婕妤抒寫身世的“怨歌行”所打動,她創作了一首“婕妤怨”來抒寫自己同樣不幸的人生。“君恩不可見,妾豈如秋扇。秋扇尚有時,妾身永微賤。莫言朝花不復落, 嬌容幾奪昭陽殿。”,由於史料缺乏我們無法具體瞭解這位女詩人的生活境況,但是透過她的描寫與哀傷,我們不難感受到劉氏內心的痛苦與不甘。

“秋扇被棄”不僅僅是廣大女性不幸人生的真實寫照,它同樣可以作為男性政治失意的命運象徵。唐代傑出的政治家和書法家張九齡,在擔任丞相期間,恪盡職守、竭盡忠誠。張九齡每次上朝面見皇帝都毫無顧忌的指陳朝政的得失,以至於龍顏不悅。奸相李林甫趁機進讒言誹謗,這時正值秋天,唐玄宗賜給張九齡一把白羽扇,警告之意十分明顯,張九齡拿到蒲扇內心十分不安,他立刻寫了一篇“羽扇賦”獻給玄宗,張九齡深知秋扇被棄的歷史典故,也明知自己所面臨的政治危機,可是他不敢怨更不敢怒,為了保全性命,還得明確的表示,即使自己被拋棄,還要謝主不殺之龍恩。

封建專制制度下為人臣任人宰割的歷史命運,由此可見一斑。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唐玄宗讀了“羽扇賦”或許是被張九齡的忠心所打動,他做了批示,大致是我賜給你秋扇只是為了助你消暑避熱,你回覆的很快很有感情,我十分感動,然而那把扇子的羽毛還十分堅固哪裡談得上“棄捐篋笥”呢,你理解錯了。在這裡唐玄宗是強詞奪理,秋天哪裡還要用扇子呢?其實是藉以表示自己還要重用這位忠心耿耿的丞相。

在中國古代,張九齡的尷尬處境絕不是個別現象,懷才不遇、無地效忠是一代一代知識分子共同的政治命運。也正因為如此,借秋扇喻人生才成為一種長盛不衰的創作現象。

——文/紅塵一場夢

零零一折扇,入骨情傷君可嘆——詠扇以寄情

標簽: 秋扇  張九齡  婕妤  班婕妤  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