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芳魂一縷隨風逝——李師師

作者:由 尋梅聽風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1-03

芳魂一縷隨風逝——李師師

北宋末年的李師師,是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女子,關於她的結局,一直流傳著多種說法。有人說,她在汴京城破後流落亂世,飄零而亡;也有人說靖康之時,她面對金兵大義不屈,最後用自己的金簪刺喉自盡,為宋殉節。在這兩種說法裡,我還是比較傾向於後一種的。李師師和宋徽宗之間,確實有過一段感情糾葛,至於她和燕青的愛情,那就是《水滸傳》中,一種唯美的藝術加工了。

李師師原本姓王,名字不詳,只知她母親早逝,父親王寅,在汴京城內經營著一家染布作坊。李師師自幼身子單薄,經常得個小毛病什麼的。王寅見愛女體弱多病,恐其短壽,便依照當時傳統,特地請一佛寺老僧,讓他為女兒取個帶有佛家寓意的名字,希望她能長命百歲。就在老僧按照規矩為她摩頂的時候,李師師不知怎麼就哭了,老僧認為這孩子有佛緣,於是為她取名“師師”。這一年,李師師剛好三歲。不過這時,她還不叫李師師,她還保留著自己的姓氏,她叫王師師。七年後,師師之父王寅因事入獄,不料最後竟然死在了獄中,而十歲的師師,也就徹底成了孤兒。此後她幾經流轉,最終被經營娼館的李姥姥看中,收為義女,從此改姓為李,成了後來我們耳熟能詳的那個李師師。

李姥姥不惜重金,特地聘請名師,傳授李師師琴棋書畫、茶藝歌舞等事,而李師師天性聰慧,一學即通。李師師生得國色天香,又多才多藝,沒幾年光景,便成了馳名京城的人物。當時,李師師與多位文壇大家皆有來往,這些人還為她寫下了不少好詞佳句。其中張先《師師令》有“學妝皆道稱時宜,粉色有天然春意”句,晏幾道《生查子》也說“遍看潁川花,不似師師好”。在李師師與眾多文人的交往中,最為著名的,恐怕還得數她與宋徽宗和周邦彥三人之間,那段流傳千古的的愛恨糾葛。

李師師本來名氣就大,又有眾多飽學之士為其宣傳,於是李師師的才名,很快就傳到了宋徽宗的耳中。宋徽宗本是個風流人物,如今既知道有李師師這般女子,自然沒有不見的道理,芳容一睹,頓覺相見恨晚,隨即留下金簪一枚,作為信物。此後,徽宗便時常微服出宮來見李師師,後來徽宗覺得,天天出宮太麻煩,乾脆在宮裡修了一條密道,直通李師師住處,從此往來越發便利。周邦彥本與李師師交好,不想如今卻被徽宗奪去,而他也只能趁著徽宗不在的時候,才能悄悄前來與李師師一會。有一次,周邦彥趁著徽宗生病,正在李師師處敘話,想不到徽宗突然而至,周邦彥沒辦法,只能藏在李師師床底下。等徽宗走後,周邦彥越想越氣不過,當即提筆揮毫,寫了一首《少年遊》:

並刀如水,吳鹽勝雪,纖手破新橙。錦幄初溫,獸煙不斷,相對坐調笙。

低聲問向誰行宿,城上已三更。馬滑霜濃,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這首詞裡描繪的,就是此次徽宗與李師師約會的場景,周邦彥寫下此詞,明顯有調侃徽宗的意思。可李師師一時大意,等再次見到徽宗的時候,竟然把這首詞唱給了徽宗聽,徽宗大怒,追問作者是誰。得知是周邦彥後,徽宗馬上就把他流放了。雖然最後在李師師的苦苦哀求之下,徽宗又召回了周邦彥,但周邦彥從此仕途坎坷,世人皆言與這次風波有關。

金軍南下,徽宗傳皇位於欽宗,自己做了太上皇。這時的宋徽宗,雖然不能再像以前一樣,頻繁地去見李師師了,但他也沒有忘了李師師,還是經常派人賞賜財物給她。李師師,則默默把徽宗給她的全部金銀財寶,還有自己的全部積蓄,都捐給了朝廷,作為抗金的軍餉。她只留了一樣東西,那就是當年她與徽宗初見時,徽宗送他的那枚金簪。後來汴京城破,李師師為了避亂,躲進了尼姑庵,金國人早就聽說過李師師,此時更是全城搜捕她的蹤跡,無奈最後還是一無所獲。就在徽宗啟程北去的那天,李師師跑到金軍面前自曝身份。金軍大喜,要帶她一起走。李師師說可以,不過她有個要求,要先見徽宗一面,金人答應了。見到徽宗以後,李師師悄悄對徽宗說,她之所以偷生至今,就是為了再見他一面。如今見也見了,她也沒有什麼好遺憾的了,她再三囑咐徽宗,讓他好生珍重。一番言語方罷,只見李師師從頭上,緩緩拔下了那枚簪子。這簪子徽宗認得,這是當初他送她的定情信物,徽宗還以為,她是要把這金簪給他留個念想,萬萬沒想到,她竟會把它插進自己的咽喉。一代才女的人生,就此戛然而止,留給後世的,也只有故紙堆中,那個隱約的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