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收藏

是什麼原因導致了北宋王朝的滅亡?

作者:由 厲建強 發表于 收藏時間:2021-01-21

北宋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王朝,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美稱。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地區。由於重文輕武的國家政策的限制,在重要人事方面又用人失誤,導致了文治官場腐敗,武治軍事力量薄弱。一直都沒能解決北方遼國的壓制問題,遼國(907~1125年)建國時間要比北宋(960~1127年)早53年,這也可能是個重要因素吧,但相對來說政權還是穩定的,直到遼國北方的金國建立,才逐漸改變了北宋的命運。

首先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當時遼國的馬植,馬植(?-1126)是遼末、北宋末燕(今河北省北部地區)人,世為遼國大族,是漢民族燕雲十六州的居民,任職遼國。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樞密使童貫出使大遼國,馬植趁機秘密晉見童貫,提出收復燕雲十六州的計劃並獻上“聯金滅遼”之策。歸宋以後,童貫改其姓名為李良嗣,他獻策:“女真恨遼人切骨,若遷使自登(今山東半島蓬萊縣)萊(今山東省掖縣)涉海,結好女真,與約攻遼,興國可圖也。”帝(宋徽宗)嘉納之,賜姓趙,叫趙良嗣,以為秘書丞,圖燕之議自此始。從宋徽宗接受了這個建議開始,也就意味著北宋王朝的麻煩也即將到來。

北宋重和元年(1118年)、金天輔二年、遼天慶八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逼遼國冊封為帝時,要遼冊其為大聖大明皇帝。雙方几經使臣來往,未取得統一。遼朝方面認為”大聖”二字與其先世稱號相同,要金重議稱號,天慶十年(1120,金天輔四年)二月,遼派使者向金轉達了這一,意見。阿骨打大怒,認為這是遼不願冊封而又害怕金進攻所用緩兵之計,當即決定出兵攻遼。同年四月,阿骨打親自出徵,分兵三路,日行數百里晝夜兼程,直奔遼都城上京(今內蒙古昭烏達盟巴林左旗林東鎮)。當時,天祚帝正在外地狩獵。五月,金軍抵達上京城下,金太祖親自督戰,從早晨發起進攻,不到中午,遼上京留守撻不也就率眾出降,上京城即為金所攻佔。至此,遼已失去了將近一半的州郡。

國內方面,宋徽宗重用的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政治形勢一落千丈。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在汴京修建“艮嶽”。宋徽宗尊通道教,大建宮觀,自稱“教主道君皇帝”,並經常請道士看相算。在宋徽宗集團的腐朽統治下,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梁山起義和方臘起義先後爆發,北宋統治危機四伏。

浙江睦州青溪縣人方臘因不滿北宋末年的腐朽統治,不堪花石綱之擾,於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10月)率眾在歙縣七賢村起義,建立了農民起義政權,年號“永樂”,設定官吏將帥,建立政權。不到十天就有數萬人參加義軍,在息坑打敗並殺死宋將蔡遵。十一月攻佔青溪,十二月攻佔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殺死郡守彭汝方;北面橫掃新城、桐廬、富陽各縣,進逼杭州。杭州郡守棄城逃走,義軍佔領杭州,殺制置使陳建、廉訪使趙約,放火燒了六天,死者不計其數。

宣和二年(1120年)臘月初,起義軍攻陷睦州,殺官兵千人,佔據壽昌、分水、桐廬、遂安等縣;臘月末,方臘揮師向西,攻克歙州(今安徽歙縣)。

宣和三年(1121年)正月,方臘派大將方七佛率眾六萬進攻秀州(今浙江嘉興),秀州統軍王子武乘城固守,不久宋軍援兵趕到,大敗起義軍。二月,宋軍包圍杭州,宋徽宗下詔“招撫方臘”,被方臘拒絕。方臘親自指揮抵抗,由於城中缺糧,起義軍被迫撤出杭州。三月,方臘率起義軍再次進攻杭州,在城外被王稟打敗。杭州失守,形勢急轉直下,叛軍從節節勝利變成節節敗退。歙州、睦州、衢州先後失守,方臘從富陽、新城、桐廬一路退到青溪縣,最後退守幫源洞。此時起義軍尚有二十萬人,但戰鬥力大大下降,“與官兵力戰而敗。”四月二十四日(1121年5月12日),宋軍包圍幫源洞。方臘在石洞中躲藏起來。由於石洞極為隱蔽,官軍不知如何進入。當時在宋軍中任裨將的韓世忠偵查到路徑,便率驍勇進入方臘所藏洞中,格殺數十人。四月二十七日(1121年5月15日),方臘和妻子、宰相方肥等人被忠州防禦使辛興宗所俘虜,藏匿在洞中的七萬起義軍被殺,方七佛等人逃走,方臘等人被押往汴京。八月二十四日(1121年10月6日)方臘被殺。轟轟烈烈的方臘起義,至此才以失敗告終。方臘起義前後將近一年時間,時間雖不長,但也不算短。起義鎮壓了一批貪官汙吏和地主土豪,從而沉重地打擊了宋朝地主階級在東南地區的黑暗統治。雖未能從根本上動搖北宋王朝的統治,但卻嚴重削弱了北宋的國力,加速了它的滅亡。

宣和二年(1120年),餘姚縣汪思溫(1077~1157年)任縣令,字汝直,四明人,汪洙長子,汪大猷之父,自幼讀父親所編的舉業書,成績頗佳。徽宗政和二年進士。任職到宣和六年,由江曉接任,宣和八年再任,一直任職到建炎二年(1128年)才由李穎士接任。汪思溫延譽後進,樂善好施,濟危扶困,對於“一時寓公寄客睏乏不能自存而死,而無所斂葬者”協助料理後事,所以四方遊士皆以公為歸”,後人遂以“世德”為堂號。遷餘姚始祖厲俊,字豫卿,也是在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自晉陵(今江蘇武進)遷居餘姚縣。字號中的“字”只是限於古代有身份的人。在整個方臘起義期間,餘姚城都沒受到影響。

對外外交方面,宋徽宗派趙良嗣七次赴金與阿骨打約定攻遼,趙良嗣並因功被加官光祿大夫。宣和二年(1120年、金天輔四年)秋,趙良嗣出使金國回朝後,向朝廷報告了金朝的意見,說金太祖認為燕京(今北京)、西京(今山西大同)一帶均是宋舊地,金從遼手中收復後,都將送還給宋。宋徽宗信以為真,九月,即命馬政與王瓖為使臣,再次出使金朝,並送金使勃堇、曷魯等回金。馬政此次使金所持宋給金的國書中稱,為了履行前(趙良嗣)與金所定共同攻遼的協議,已命童貫勒兵待發,只等馬使金歸來,約定日期,即可舉兵攻遼。國書還根據趙良嗣一面之辭,要金答應前所承諾的將五代以後被遼佔領的幽(今北京市)、薊(今河北薊縣)等十六州及整個長城以南地區在滅遼以後歸宋,宋金雙方今後以長城為界,而宋將原向遼所貢銀絹轉貢給金(這也證明了北宋崇寧間(1102—1106),朝廷畝數一貫文足為燕山用,鄞縣周半州家賣地換錢給朝廷確實是向遼國納貢用)。馬政抵金後,留金月餘,雙方爭議不決。主要是金不同意西京歸宋,又認為平(今河北盧龍北)、灤(今河北灤縣)、營州(今河北昌黎)不屬燕京所管,亦不能歸宋。馬政不敢強爭。當時,金太祖已有取代遼朝進而侵宋之意,他對大臣們說,如果將西京地區歸還宋朝,金就只能退守長城以北,也就無法控制宋朝,更不能兵臨宋境,向南擴充套件。但金在回報宋的國書中只是說,前次趙良嗣來,已有約在先,如宋與金一起攻遼,當將燕京東路州鎮歸宋。至於西京地區,要宋自己設法收取,如果宋難以攻取,可通知金。對宋提出的對西京的要求未作明確回答。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金、宋以“海上之盟”聯合攻打遼國。宋按約攻打燕京(今北京西南)及西京(今山西大同)地失敗。金大勝,佔領遼國大部。遼國守將張覺以平州投降金完顏宗翰,被封為臨海軍節度使,平州知州。

當時北宋用海上的盟約想求得燕京和西京這兩個地方,金太祖把燕京、涿、易、檀、順、景、薊這些地方給了他們。平州自從入契丹籍另外編成一軍,所以沒有把平州給北宋,而是把平州當成南京,張覺出任留守。

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五月,張覺認為降宋為上策,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康公弼到廣寧去,經過平州,張覺便派人在慄林中殺死了他們,於是佔據南京叛離金朝而投降了北宋,北宋接納了張覺。趙良嗣知道後反對收納張覺,並說,國家新與金國盟,如此必失其歡,後不可悔。朝廷不聽。宋徽宗的這個錯誤決定給金國的入侵北宋留下了口實,也埋下了禍根。提建議的趙良嗣反被坐奪職,削五階。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南侵之時,趙良嗣外貶郴州,坐罪處死。

完顏宗望是金太祖第二子,宗望經常跟從太祖征伐,常在左右,屢建殊功。宋人稱之為“二太子”。他知道張覺就在燕京城,責備宋人收納反叛之人,讓交出張覺。燕京宣撫王安中於是把張覺藏在甲仗庫裡,欺騙完顏宗望說:“沒有這個人。”完顏宗望索要的更加急迫,王安中才殺了一個相貌類似張覺的人代替張覺,金朝有認識張覺的人說:“不是張覺。”王安中不得已,把張覺帶出來,數落他的罪狀,張覺大罵宋人不容人講話,王安中於是殺了張覺,包了他的頭顱送給了金人。燕京投降的將領和常勝軍都流下了眼淚。降將郭藥師(生卒年不詳),字藥師,渤海鐵州(今遼寧省蓋州市)人。宋遼金對峙時期歷史人物。容貌偉岸,沉毅果敢。初仕大遼,擔任“怨軍”小帥,鎮壓高永昌起義。北遼時期,授諸衛上將軍,不得重用。帶著涿、易二州歸順宋徽宗,授恩州觀察使,參與“聯金滅遼”的戰爭,歷任安遠軍承宣使、武泰軍節度使,累遷檢校太傅、燕山知府,大敗奚國皇帝蕭幹。宣和五年,率眾投降金朝,授燕京留守,成為金兵攻打北宋的先鋒力量。事後,失去“常勝軍”的兵權,出任平州刺史。郭藥師看到北宋這樣處理張覺,自語說:“如果來索要藥師又當怎麼樣呢?”從此以後,降將及軍卒都解體了。金兵攻伐北宋的時候,竟然以接納平州的叛軍為藉口。

北宋宣和五年(1125年)八月,完顏宗望以張覺事變為由奏請攻宋。十月,金朝出兵伐宋,最終導致“靖康之變”。

從以上可看出,北宋是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國力衰弱,再加上宋徽宗的領導能力有限,才導致了北宋的最終滅亡。先從戰略格局上來講,最初四國並存,遼國在北宋的北邊,金國在遼國的東北邊,西夏在北宋的西北邊,當時的四國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平衡關係,互相之間都有牽制,遼國不敢攻打北宋,如果岀兵,東北方向的金國便會乘虛而入攻打遼國,假如遼國向東北方向攻打金國,又會遭到北宋的兩面夾擊。所以說哪方都不會輕易出手。這種短暫的平衡卻被宋徽宗的一個錯誤決定給打破了,那就是聯金抗遼。遼國在宋、金二國夾擊下滅亡了,隨後北宋就直接面對了強大的金國,軍事力量的平衡以被打破。緊接著宋徽宗又犯了一個低階錯誤,那就是接納了金國那邊前來投降的張覺,在趙良嗣提出了合理化建議後仍不能及時採納,給金國岀兵留下了很好的藉口。宋徽宗犯的二個低階錯誤,直接導致了北宋王朝的滅亡。

標簽: 張覺  北宋  遼國  宋徽宗  方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