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如何理解「向死而生」?

作者:由 劉秩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2-02-08

如何理解「向死而生」?劉秩2022-02-08 18:22:32

最早是在海德格爾那裡接觸到的,卻又也不禁聯想到孔老夫子的“未知生焉知死”,所謂經歷過瀕臨死亡的境地,具體對自己的影響在哪,有事例更好,我也曾設想過死亡,不過想象之中死的總是別人,究竟是怎樣一種特殊體驗我並無經驗(又想牽扯多一個問題,經驗能多大程度上決定自我選擇?)

相關問題:

怎樣理解海德格爾的「向死而生」?

如何理解「向死而生」?2018-02-08 22:58:29

有幸研一時旁聽過哲學院的現象學課程,上課時老師帶著我們解讀了海德格爾的《存在與時間》,看到這個問題試著說一些自己的理解,但相隔時間已經很久,本人的領悟水平也很有限。如有疏漏,請多見諒。

在的概念 / 存在的意義

Being-towards-death,除了翻譯為向死而生之外,也可翻譯成向死而在。按照現象學的觀念,我們對在的理解並不應該理解為一個瞬時的狀態,在是一個包含著過去-現在-未來的不斷生成變化的過程,問一個事物存在的意義,不是問在或不在,而是去理解存在的過程。因此向死而生,意味著在朝向死亡的恐懼下理解存在。

此在在世之中 / 生活世界中的每個人

然而為什麼要去刻意強調死亡呢,在簡簡單單的希望和快樂中活著難道不是更好麼?對於從來沒有思考過生死問題的人來說,當然是這樣想的。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會被各種各樣雞毛蒜皮的事情所糾纏,大量瑣碎的事情佔據了絕大部分生活的時間,這些事情確實都是小事,但每一件事情卻是都有著屬於自己的那份意義。而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將這些各種各樣的意義掛在一張網上,一天天不斷跟人和物打交道形成的,用意義構成了一個關係整體,這個關係就是屬於你的生活世界(life world),而你無法離開這個有限的世界,就像一隻蝸牛,永遠要揹著自己的殼。既然無法離開這個生活世界,就不得不與這個生活世界和平相處,因此第一層次存在的意義來自生活世界,也就是說生活需要接地氣。

最無法逃避的事 / 面對自己的本真性

如此多的瑣碎生活的意義充斥在生活世界裡,然而,這就是人生的全部麼?答案是否定的,我們遺忘了最無法逃避的事——死。一個人的生活究竟應該在生活世界之中還是應該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面對這個問題,海德格爾創造了本真性這個概念,即感受是否面對自己。如果把時間和空間、世界和歷史納入到本真性的說法,那麼時間線和歷史性是本真的,而世界性和空間性是非本真的。在每個人的生活世界裡,或多或少會受到別人的影響,也就是按照異見的方式而活,因此人總是活在世界之中的,然而這種活法是非本真的、不真實的,也就是說這種生活並不是屬於你自己的。那麼在什麼情況下,我們的生活才能真正的面對自己?唯一的答案是面臨極限情景(limit situation),諸如絕望、失業、分手時。面臨真正的極限情景之時,即使痛哭也無法減輕你的一絲痛苦,絕望瀰漫著你的整個內心以至於可以因此忘掉全部的生活世界。只有在這時,你的心面對的才是你自己,而不去考慮外在的世界。相比於自己此刻心靈的苦痛來說,那些外在世界的所有事情都是多麼的無聊,你會忽視他們的存在,因為在此時此刻,需要一個人獨自面對自己和世界的人,只有你自己。

先行決斷 / 在死亡之前唯一能做的事

如果我們仔細去思考生活的本質,我們會發現生活是由曾在-現在-未來三者共同構成的,三者缺一不可,每個人需要擁有三者才能擁有完整的生活。如果說曾在(過去)是為了理解現在,而未來是為了有所希冀,那麼現在就是需要我們去做出決斷的瞬間,在這個瞬間並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包含著對過去的有所持留再加上對未來的盼望,但旁人和世界是無法理解你的現在的,所以每一個瞬間都是面對著自己的一道窄門,能夠做決斷的人,只有你自己。我們只有意識到一個事物存在之後,這個事物對我們來說才是真正的存在。只有在本真決斷之後才能擁有自己的時間性,意識到時間有限,才會珍惜利用時間,只有意識到自己會死,才會在真的死亡之前做出相應的決斷,去直面死神的來臨。因此向死而生,在世想到去世——意味著我們面臨死亡之前必須順應自己的良心做出本真性的決斷,當所有日常生活全都脫落了,崩潰了,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否則非本真的平面生活,會是一種拖延症,給自己一種包裹感,安全感。只有在突然的危機到來之前,面對臨死的場景,你才會去想想你最後的陳詞是什麼?

向死而生的自己 / 被拋與丟擲

向死而生並不意味著真的選擇去死,而是意味著在鄰近絕望和死亡的那一刻,選擇更好的去生存。海德格爾認為每個人的生命最初都不是自己選擇的,每個人的基因、國家、民族、性格、家庭和階級,這一切都是未經我們自己選擇而強加到我們身上的,因此是一種被拋的狀態,而這種被拋的不平等性也使得很多人只是抱怨而不去努力。面對被拋的情景,很多人選擇了投降於生活的種種不堪,被生活所壓迫而忘記自己的本真,或者是相信宿命論,認為一切皆是天意,自己什麼也無法改變,於是這種從出生開始的被拋就成為了一種永恆的被拋。然而,另一些人面對這種情景的時候,選擇了承擔此在命運,並且透過先行決斷將未來轉化為此在命運,也就是說先行決斷為我們帶來時間性的綻出,使未來的可能性回到現在,使我們可以承擔自己的曾在(被拋的處境)——在世界之中存在。不難發現,先行決斷其實就是一種將自己丟擲的過程,作為對被拋處境的反向迴應,承擔最初的命運和那個被拋的自己,面對可能性的世界透過本真決斷確定自己的未來,將未來的可能性收回到現在的自己身上。當我們做出先行決斷的時刻,既領悟了真實的此在,又承擔了真實的世界,這時的自己,相比於那個曾經沉淪於日復一日的重複生活又遺忘了自己的本真的自己來說,才真正達到了雙重的真。

如何理解「向死而生」?2019-03-07 22:02:18

就是反脆弱

標簽: 自己  生活  決斷  世界  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