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詩詞

賀知章《回鄉偶書》:成年人的夢,一半是拼搏,一半是回憶

作者:由 楚予微茫 發表于 詩詞時間:2021-02-19

賀知章《回鄉偶書》:成年人的夢,一半是拼搏,一半是回憶

作者:黎遇之,原創文章,禁止轉載。

01

第一次科舉,一戰成名,金科狀元

公元659年,賀知章出生于越州永興,字季真,少年時便以詩文聞名於當地,但因為當時唐朝政權反覆更迭,時局不穩,科舉考試曾一度中斷。

唐武后證聖元年(公元695年),賀知章36歲赴京趕考,和大多數詩人“屢戰屢敗”的戰績相比,他堪稱“錦鯉王”——

初戰告捷,一舉拔得頭籌,順利拿下當年金科狀元,也是浙江省有史料記載以來的第一位狀元。

他幸運嗎?幸運!畢竟唐朝著名詩人當中屢考屢敗的,就不止常建、羅隱,考了很多年終於考上的,也不止錢起、韓愈和孟郊。

科舉之後,賀知章正式步入仕途,最開始的時候,他擔任國子四門博士,後遷太常博士。

02

那年長安,他走過一個盛唐

初入仕途的賀知章以為在國子監只是暫時的,一旦有機遇,自己定能一展抱負,然而沒想到的是,這一等,就是18年。

這個機遇,是他的表弟陸象先帶來的。

陸象先,賀知章族姑的兒子,年齡上比他小五六歲。

可能因為賀知章從小好學,還不是那種悶頭讀書的“書呆子”,總之……陸象先一直是賀知章的忠實粉絲,十分欣賞表兄賀知章的風趣幽默和才學,還經常在公開場合“安利”表哥賀知章:

“賀兄言論倜儻,真可謂風流之士。吾與子弟離闊,都不思之,一日不見賀兄,則鄙吝生矣。”——《舊唐書·賀知章傳》

象先嚐謂人曰:“季真清談風流,吾一日不見,則鄙吝生矣。”——《新唐書·賀知章傳》

很明顯,陸象先是個硬核粉絲,不是那種只會瞎吹的型別。

公元711年,陸象先加授同平章事。就任後,陸象先向李隆基舉薦的第一個人,便是表兄賀知章。

於是很快,短短5年,賀知章就從國子監老師升職到了門下省的起居郎,也就是專門負責記錄朝政大事和皇帝日常。

但在門下省起居郎這個位置上,賀知章並沒有待太久,因為他被調任進陝王府,陪五歲的李亨讀書。

李亨,就是後來的唐肅宗。

公元722年,賀知章遇到人生第二個機遇……

這一年,張說征討突厥叛軍大勝,朝廷上下紛紛向張說獻詩祝賀。賀知章也寫詩將張說美美誇了一番:

荒憬盡懷忠,梯航已自通。

九攻雖不戰,五月尚持戎。

遣戍徵周牒,恢邊重漢功。

選車命元宰,授律取文雄。

……

——《奉和聖制送張說巡邊》

可能有時候,緣分就是這麼奇妙。

張說性格剛烈,脾氣暴躁,跟朝廷很多官員關係都不咋地,但也不知道為啥,可能“閤眼緣”?反正,張說特別喜歡賀知章,非常喜歡那種。

喜歡到什麼程度呢?有啥好事兒都帶上他!比如……

公元723年,張說被玄宗皇帝任命為中書令,他一上任就立刻舉薦賀知章參與編撰《六典》和《文纂》等書。

當然,也因為賀知章有真才實學,在編撰這些書的過程中,表現十分令領導滿意,所以,還沒等這些書修撰完畢,賀知章就從太常博士升職為太常少卿了。

不僅如此,兩年後,已經66歲的賀知章又一次因為張說的關係,再次升職為禮部侍郎,併兼任集賢院學士,

“一時兩加榮命,足為學者光耀”

同一年,公元725年,宰相張說極力遊說之下,唐玄宗決定前往泰山封禪。賀知章在此次封禪中,給出的建議讓玄宗十分滿意,而且封禪結束之後,賀知章又寫了很多歌功頌德的封禪詩,他的忠心和文采再次使玄宗喜悅不已,於是賀知章又兼任了太子右庶子和太子侍讀。

那麼問題來了,他給的建議是什麼?

原來這一次封禪在定日子的時候,朝堂上兩派大臣吵了起來。

一派認為時間要定在清明,另一派認為時間要定在開國之日。

兩派各說各有理,吵得玄宗一個頭兩個大,又不好偏袒哪一方。

這時賀知章說,“封禪,最重要的是一顆為民祈福的心,何必拘泥於時間呢?”

玄宗一聽,簡直太有道理了!既不得罪朝堂上的兩派,又圓滿解決了此事,玄宗對賀知章太滿意了!

於是也懶得再聽兩派人廢話,直接定了三天後封禪。

可見,張說屢次“關照”賀知章,也並非私心,而是賀知章真的值得有更好的機遇與平臺去發揮他的價值。

公元738年,開元二十六年,太子李瑛被廢殺,李亨被立為皇太子,此時賀知章已經80歲了。

這一年,賀知章再次榮祿加身,被升職為正三品的太子賓客、銀青光祿大夫、兼正授秘書監,因而人稱“賀監”。

賀知章與其他大多數官員不同,他入仕較晚,在別的官員已經退休或去世的年紀,他的輝煌才真正開始。

賀知章《回鄉偶書》:成年人的夢,一半是拼搏,一半是回憶

03

人過中年,生一場病

看清生活的真相

賀知章一直是一個活得通透的人,作為唐朝詩人中最大的“錦鯉”,他的仕途可謂是順風順水,狀元及第,官至三品,太子恩師……就連皇帝唐玄宗有什麼事情,都常常聽他的意見,但就是這麼一個人,在一場病後突然“清醒”了。

如果不是86歲那年的一場病,也許,賀知章會這麼一路順風順水到臨終吧,畢竟他做事兢兢業業,沉穩大氣,為人亦親切隨和,從不憤世嫉俗,批評時政,更不與統治階級為敵,這就相當於職場上不犯錯,偶爾有功,不爭不搶,性格隨和,和大家關係都不錯的員工,不僅同事喜歡,老闆也喜歡啊!

天寶三年(公元744年),86歲的賀知章病了,不同於以往的小病小痛,這一次,賀知章病得躺在床上,幾乎不省人事。

上天終究還是眷顧這位當了一輩子“錦鯉”的老人,這場病,他熬過來了。

但這一次身體好些之後,時任秘書監的他立即上書唐玄宗(李隆基),請求告老還鄉,想要在家鄉頤養天年。

玄宗皇帝最初沒答應,因為實在不捨。

賀知章的家人也勸,已經在長安居住了近五十年,家鄉的事情早已不甚瞭解,加之老人身體不大康健,何苦折騰回去?

也許這場病,讓他突然明白“樹高千丈,落葉歸根”。

背井離鄉的人,年紀越大,越深切地明白“故鄉”的含義,“老家”在心中的重量

,只有故鄉,才能讓他的靈魂有了歸宿感。

於是賀知章多次上書請辭,並希望把自己在長安的房子捐為道觀,對此,玄宗皇帝也是十分無奈了。

也許是君王的無奈,也許是對86歲老人的不忍拒絕,總之,玄宗皇帝允了賀知章的請辭,並親自給道觀賜名“千秋觀”。

“天寶二年,太子賓客賀知章,……志期入道。朕以其年在遲暮,用循掛冠之事,俾遂赤松之遊。正月五日,將歸會稽。遂餞東路,……乃賦詩贈行。”

他還鄉那天,玄宗皇帝在京城東門設立帳幕,與百官一同,設宴為賀知章餞行。

送行的人群中,除了玄宗李隆基,還有太子李亨,左相李適之,右相李林甫,以及三十多位“六卿庶尹大夫”。

為了表達不捨,玄宗皇帝還寫詩來讚揚賀知章:

送賀知章歸四明

遺榮期入道,辭老竟抽簪。

豈不惜賢達,其如高尚心。

寰中得秘要,方外散幽襟。

獨有青門餞,群僚悵別深。

也許玄宗皇帝是真的愛才吧,在寫完這首《送賀知章歸四明》後,李隆基仍為賀知章的辭官離開而感到意難平,於是仍不住又寫了第二首詩:

筵開百壺餞,詔許二疏歸。

仙記題金籙,朝章拔羽衣。

悄然承睿藻,行路滿光輝。

有了皇帝的帶頭,當時隨行的文人們,紛紛寫詩為賀知章踐行,玄宗皇帝還當場讓人整理併合編成冊,親自作序,再題上卷名,算是給賀知章的一份送別禮物。

人生彷彿一場大夢,夢裡繁花錦繡,醒來只剩自己……

有人說:“我漸漸明白,我步履匆匆,腳步不停,其實不是為了走多遠,而是為了回家。”

大概在賀知章看來,一場病,一夢醒,忙碌了一輩子,臨到老了,只想回到生命開始的地方,迴歸心靈的寧靜鄉。

回到故鄉,回到他一生的起點,也是他一生的終點。

賀知章《回鄉偶書》:成年人的夢,一半是拼搏,一半是回憶

04

人一旦過了中年,

最深的執念,是回家

現在每當人們想起賀知章,總會先想起《回鄉偶書》和《詠柳》,雖然是著名大詩人,但他的詩歌今存共十九題二十首,包括斷句一則。而真正讓人們記住賀知章這個詩人的,卻是那首家喻戶曉的《回鄉偶書·其一》。

唐天寶三年,久客異鄉的遊子,沿著記憶中的道路,重返故鄉江南。

一別五十載,幾多滄桑遲暮,唯有鄉音不敢忘,卻不曾想,村口幾個孩童笑望著自己,問是哪裡來的客人。

那一個瞬間,詩人是悲傷和蒼涼的,自己竟成了故鄉的客人……百感交集之下,他寫了這首《回鄉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陸游曾說: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賀知章的《回鄉偶書》正是經典在此:這首詩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彷彿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在不知不覺之中把讀者引入了詩的意境。

就連歷代名家對這首《回鄉偶書》亦是讚揚極高:

劉宏煦《唐詩真趣編》說:

人皆知氣象開展、音節宏亮為盛唐,不知盛唐中有如此淡瘦一種,卻未嘗不是高調。

王堯衢《古唐詩合解》說:

此作一氣渾成,不假雕琢,興之偶至,舉筆疾書者。

唐汝詢在《唐詩解》道:

摹寫久客之感,最為真切。

宋宗元也在《網師園唐詩箋》裡讚揚道:

情景宛然,純乎天籟。

但對於賀知章來說,這些生前身後名,都已是飄渺雲煙,他最惦念的依舊是故鄉……

也許在很多時候,人一旦過了中年,在歷經生活的種種之後,難免會有一種深深的疲憊感,可能在某個瞬間,想要放下一切,想要回家,回到故鄉,記憶深處的那個家。

可惜,賀知章在這個他念了一輩子,遲暮之年終於歸來的故鄉,沒有真正頤養天年,因為就在他回到故鄉的這一年又病了,這一次,這個在外漂泊大半生的遊子沒有熬過去,終究長眠在了故鄉的青山綠水裡,實現了落葉歸根……

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他在鏡湖故居過著安寧的生活,我想,他這一生是無憾了吧,因為《回鄉偶書·其二》中他說: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作者簡介】黎遇之,願在充滿忙碌的生活裡,尋一隅靜處,清茶一盞,閒書一本,讀一首詩給自己,聆聽萬物的聲音

標簽: 賀知章  宗皇帝  張說  故鄉  封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