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魏晉南北朝關於士庶不婚 真的有這麼嚴格嗎?士族又是怎麼跟庶民區分開來的?

作者:由 十四郎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10-31

魏晉南北朝關於士庶不婚 真的有這麼嚴格嗎?士族又是怎麼跟庶民區分開來的?十四郎2022-10-31 08:50:33

高門家族間有個“聯姻圈”,是不是圈裡人一問姓名籍貫就知道,這個造不了假。所以區分還是很容易的。

南邊比如東晉時期的王、謝、汝南袁、太原王、潁川庾就是頂級大族。他們就會世世代代互相婚姻,從而形成一個穩固的“圈”——即利益集團。

二等的如吳郡的顧、陸、朱、張,會稽的孔、沈、魏、虞。也是如此。

南北雖然有天塹,又是敵國,但是在這種事情上驚人的一致。如山東的崔、盧、李、鄭,關中的韋、杜、楊、李,河東裴、博陵崔、渤海高都是心照不宣的透過聯姻來形成了利益閉環。

因為在當時人的觀念中,婚與宦是人生的兩件最重要的事情。婚是保持血統純淨、並藉此攀附高門的重要手段,宦則是門閥權力得以穩固的基礎。

自漢末開始,門閥為了保持自身血統高貴以及政治特權,因此集體自覺遵守士庶禁婚的社會信條。因此就出現了開頭說的情況——高門自覺的將婚姻侷限在集團內部範圍,這種情況到了南北朝逐漸發展成士族人員必須遵守的習慣層面的制度。

以至於時人謂:

士庶之際,實自天隔。

士人

視寒素之子,輕若僕隸,易於草芥。

即便庶族物產豐饒、政治地位顯赫,在士族眼裡也不過是暴發俗夫。所以在士族的角度看,與庶族通婚是莫大的恥辱。士庶不婚,以及士族階級內部的望族與卑族、大姓與微姓、高門與寒門之間杜絕婚姻的風氣不但民間認可,而且王權政治也支援。

北魏曾有“

皇族貴戚及士民之家,不得與非類婚偶

”的命令。同等級內的婚姻結果是全社會的婚姻層層排列,婚配也就成了社會分層的手段之一。

婚姻雙方對此都有執念,如果跨層結婚,必然引起全社會反應——比較高門的一方會被同階層的其他家族以及上層的輿論譴責,嫌棄他自暴自棄,汙染了他們集團的血統和尊嚴。當事人以及全家就此聲名掃地,被圈內除名,是為“失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楊佺期,即便出身弘農楊,但是因為失親,處處被排擠。

至此人們已經忽略士庶不婚的初衷了,所有的只是與寒族通婚的屈辱感。

如太原王氏的王元規,幼年喪父,家境貧困,兄弟三人隨母親渡江依附臨海郡的舅舅。當地的庶族地主劉玉真想將女兒嫁給他,並且“

嫁妝鉅萬

”。他母親想答應,他卻滿心的屈辱說:“

姻不失親,古人所重。豈得苟安開壤,轍姻非類

。”

又如博陵崔巨倫的姐姐自幼殘疾,只有一隻眼睛。在士族中無人求婚的情況下,其家想將她嫁給庶族。結果她的姑姑聽說後十分難過,生怕她成婚後有損門庭,

“吾兄盛德,豈能令女屈事卑族?”

乾脆將她迎進門做了自己的兒媳婦。

到後來甚至還發展為因為與寒族通婚而被罷官的事情。如南齊的王源將女兒嫁給富陽滿氏而被沈約彈劾:“

……豈有六卿之胄,納女於管庫之人。宋子河魴,同穴於輿臺之鬼。高門降衢,雖自己作,蔑族辱親,於事為甚。此風弗剪,其源遂開……宜寘以明科,黜之流伍……請以見事免源所居官,禁錮終身。”

可見當時的社會輿論對於此事的容忍度比今天對於涉du藝人的容忍度更低。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帝王家也不能脫此窠臼。兩晉司馬家本來就是士族,而南朝開國君主劉裕、蕭道成、蕭衍、陳霸先門第都低,所以他們登基後都急於與士族高門通婚。就如劉裕提倡的那樣“

諸尚公主者,並用世胄,不必皆有才能。

”琅琊臨沂王氏在南朝共有婚姻27宗,其中與皇室聯姻就有19宗。其他高門也與此相捋。

《世說新語》中也有記載這樣一則故事:

王文度為桓公(桓溫)長史時,桓為兒求王女,王許諮藍田。既還,藍田愛念文度,雖長大,猶抱著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藍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惡見文度已復痴,畏桓溫面!兵,那可嫁女與之!”文度還報雲:“下官家中先得婚處。”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耳。”後桓女遂嫁文度兒。

可見當時攀附高門的觀念已經如此深植人心,上至帝王權臣,下至寒門百姓。無不夢想著與高門聯姻。哪怕自己比對方有權勢,哪怕對方家中一貧如洗,哪怕對方是殘疾,都趨之若鶩。這種社會觀念甚至優先於皇權與生命威脅。如宇宙大將軍侯景打下京城拿捏皇帝時,曾妄想通過樑武帝向王謝求親,結果梁武帝自己都不自信,回絕道“

王謝門高,可於朱張以下求之。

不過隨著社會動盪,人們對一切感到無常,需要把握大量生產資料來尋求心理安慰,彌補缺失的安全感時,以錢財定婚姻的觀念愈加有市場。再加上士族本身的腐朽和權力的崩潰,士庶不婚的觀念也就逐漸衰落了。

標簽: 高門  士族  士庶  文度  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