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人工智慧-瑜伽師地論-言語行為理論 政治計謀指鹿為馬 表述句和施為句 可能世界之哲學、博弈論、現實意義

作者:由 爵士貓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10-15

瑜伽師地論卷1 妙境法師 眼識「所緣」,眼識要緣所緣境

辰三、表色

  表色者:謂取、捨、屈、伸、行、住、坐、臥,如是等色。

  「表色者」,這個「形色、顯色」,「顯」,是顯著,很明顯的、很顯著的顯現出來。現在說這個「表色」怎麼講呢?「謂取、捨、屈、伸、行、住、坐、臥,如是等色」那麼叫做「表色」。

這個《大乘成業論》,《藏經》上有這部書,它那上面解釋「表色」有四句話,就是那個《大乘成業論》有這麼四句話:

『由外發身語,表內心所思,譬彼潛淵魚,鼓波而自表』。由於『外發身語』,你發動了你的身語在外面,發表在外邊,你身體的行動和語言,那表示了你內心的思想,你內心這樣思想表現在行動上、表現在語言上,那麼就是由外發的身語,就知道你內心所思惟的了。『譬彼潛淵魚,鼓波而自表』,說個譬喻潛藏深淵裡面的魚,它在水裡面動,那個水在外面就有波浪,就表示那個地方有魚,那麼魚在裡面動,表示你心動。那麼水有了波浪,就表現心發出來的身語的行動,所以叫做「表色」,「表色」是這樣的意思。

現在這裡說的「謂取、捨、屈、伸」,說我們手去拿東西叫「取」;或者放棄了;或者「屈、伸」,或者是身體的「屈、伸」,或者是背的「屈、伸」;或者你身體在「行」;或者是「住」;或者是「坐」;或者是「臥」,這樣一切的表現於外的一種色,就是你內心的境界。因為外面的這個身語,他自己是不能動,一定是心先動,才表現在身語上,所以這叫做「表色」。這「表」這個字就是這樣意思。表示你內心的活動,內心的活動表現在外面,這叫做「表色」。這是這一個的解釋。

《大乘成業論》的『由外發身語,表內心所思,譬彼潛淵魚,鼓波而自表』,恰恰就是言語行為理論,也是討論人工智慧技術的極限問題。

言語行為(speechact)指人們為實現交際目的而在具體的語境中使用語言的行為。…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M.Malinovski)於1923年首先提出這一概念。馬林諾夫斯基從人類學的角度,透過觀察一個民族的文化生活和風俗習慣來研究語言的功能,認為與其把語言看成“思想的訊號”,不如說它是“行為的方式”。在語用學興起後,這一術語得到了廣泛的運用,言語行為被理解為人類實現目的的一種活動,構

類總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人們的行為總要受到社會規約的支配,言語行為也就被看成受各種社會規約支配的一種行為。

英國哲學家奧斯汀(J.L.Aus一曲)於20世紀50年代提出“言語行為理論”(speechacttheory),後經塞爾(J.R.Searle)的完善和發展,成為哲學、語言學的重要研究課題,也成為現代語用學核心內容之一。作為一種語言哲學理論,言語行為理論最初由英國牛津學派的哲學家奧斯汀在1955年提出,後經美國哲學家塞爾、格萊斯等人發展形成,其核心思想是把語言理解為一系列行為和實踐,說話就是做事,言即行。

言語行為理論是英國哲學家奧斯汀首先提出的。1957年,他到美國哈佛大學去做講座,以《以言行事》為書名發表了講座的全部內容,在其論述中,貫穿了一個思想:人們說話的目的不僅僅是為說話,當他說一句話的同時可以實施一個行為。言語行為理論的基本出發點是:人類語言交際的基本單位不應是詞、句子或其他語言形式,而應是人們用詞或句子所完成的行為。奧斯汀認為,傳統語法把句子按其功能分成陳述句、疑問句、祈使句等型別,這不利於人們對言語的理解和使用,因為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語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他認為不少話語不僅是提供資訊,而且是完成或幫助完成許多行為。奧斯汀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言語行為理論。

在《以言行事》中,奧斯汀首先區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和施為句(performative)。很久以來,哲學家所持的一種假設是:陳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狀態,或是陳述某一事實,兩者必居其一,別無他用,而陳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陳述只能是真實或者是謬誤。哲學家歷來關心的只限於陳述的可驗證性(verifability),即如何驗證某一陳述是真實的或是謬誤的,以及如何規定某一個真實的陳述必須滿足冉辱條件等。奧斯汀對哲學界語言研究中的這種傳統觀點提出了懷疑。他認為“許多陳述之言只不過是假陳述”(pseudo—state—ment),人們所說的許多話語貌似陳述,但它們根本不以坦直地記敘或傳遞有關事實的資訊為目的,或僅僅是部分地以此為目的。有時沒有必要也無從區分語句的“真”或“假”,因為有些句子一說出來就是一種行為,而行為只有適當不適當之分,沒有真假之分。奧斯汀主張區分有真假之分的句子和有適當不適當之分的句子。有真假之分的句子為表述句,其功能在於斷言或陳述事實和描述狀態、報道事態,所表述內容是可以驗證的,即或是真實,或是謬誤;有適當不適當之分的句子為施為句,它們不具有報道、描述和表述的功能,卻具有實施某些行為的功能。施為句的話語都是不能驗證的,它們無所謂真實或謬誤。

【修行人解答 奧斯汀提出表述句(constative)和施為句(performative)的區分是十分重要的。對於東方社會而言,有時候言語的表達的意思,不在表述語言的真實與否,而是為了表達另外一種行為,所謂指鹿為馬,說話聽音,話外之音,都是為了表達其他的行為。

佛學中提出的【表色】思想,就是瑜伽師地論已經深入的明瞭,眼耳鼻舌身的五識,所緣的色就有一種人的心法在其中,除了人的情緒之外、倫理價值判斷之外,還有就是表達一種表色的行為。對於 言語行為理論中的表述句和施為句的區分,表色包含的人的情緒、倫理價值判斷,人工智慧是無能為力的。

可以假設,如果又出現了指鹿為馬的情景,一個高度發展的人工智慧裝置或者說超人,他如何回答才可以讓提問者秦二世滿意呢?是簡單的回答是,或者不是嗎?也許秦二世需要透過觀察回答者的情緒並推測回答者的真實內心態度,提問者才能獲得自己滿意或者不滿意回答的結論。

中國歷史上有多次禪讓的故事,近代就有袁世凱登上皇帝位的故事。為了袁世凱登上皇位,楊度等人控制輿論,組織請願呼籲團,甚至在袁府搞假報子,袁世凱也是反覆推遲,這其中的真真假假,正常人有幾人看得懂,就是楊渡本人、袁世凱本人都是真真假假的搞不清楚,又是假戲又是真戲。假設一個人工智慧的超人,就可以判別真偽了?真是大笑話!袁世凱都在審世度時,根據事件的發展而定下一步的決策,在世間發展過程中就完全是一個存在多種可能的結果的【可能事件與可能的世界】,這就比量子世界的薛定諤貓,或生或死,皆有可能。

所以以為人工智慧的超人可以超越人類智慧、人類的政治計謀的人,這種人本身就是心智不全,根本不懂人的智慧與計謀有多深!】

奧斯汀的學生、美國哲學家塞爾是言語行為理論的主將,他也意識到虛構話語不能被排斥在言語行為理論的視界之外。塞爾主張把虛構人物的存在與真實人物的存在區別開來。虛構人物,如福爾摩斯等,雖然不存在於現實世界,可確實存在於寓言、小說、神話作品中,因此,在關於現實世界的言談中,代表虛構人物的語詞是沒有指稱物件的,但在關於虛構世界的言談中是有指稱物件的。塞爾顯然在言語行為視野中為虛構指稱留有餘地。1975年他發表了極有影響的《虛構話語的邏輯地位》一文,試圖集中解決虛構話語與言語行為的關係問題。他提出一個重要觀點:虛構話語也屬於一種言語行為,但這是一種假裝的、模仿的特殊言語行為,是作者在假裝作出一系列好像正常的言語行為。

“可能世界”作為一個術語和概念,在西方最早由18世紀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提出。在1710年的著作《神義論》中,萊布尼茨提出了一種對上帝創世過程的特殊理解。他認為在上帝的心目中實際包含了無限數量的可能世界,而人類所在的現實世界是上帝根據充足理由律創造的,在所有可能世界中是最好的一個。(23)萊布尼茨把現實世界看作眾多可能世界中平等的一個,是已經實現的可能世界。

1735年鮑姆加登在《關於詩的哲學默想錄》中,運用該理論解釋詩歌的虛構成分,認為詩歌的虛構事物雖然不存在於現實,但存在於其他“可能世界”中,他還明確提出“詩人宛如一個製造者或創造者,所以,一首詩應該像一個世界”(24)。

在現代西方哲學中,許多哲學家如羅素、維特根斯坦、卡爾納普等,都不同程度地討論過可能世界問題,但最集中的主要是在模態邏輯領域展開的。“模態”,是對英語modal的音譯,含有事物的存在方式或命題的樣式之意。模態邏輯就是處理用模態詞如“可能”“或許”“一定”“必然”等限定的句子的邏輯。20世紀中期以來,為了滿足模態邏輯發展的迫切需要,美國哲學家克里普克等人改造和發展了萊布尼茨的可能世界概念,形成一種模態語義學理論,又稱可能世界語義學。

可能世界語義學不僅對模態邏輯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語義工具,而且其包含的哲學思想和提供的在可能世界框架內討論問題的方法,影響遠遠超出了模態邏輯領域,波及語言學、心理學、數學、物理學、倫理學、宗教學、美學和文學藝術以及人工智慧等領域,逐步演變為一種廣為人知的跨學科範式。

修行人解答,【可能世界】的提出首先具有三層意思。

【可能世界】具有重大的哲學意義,人類的哲學思考建立於對【可能世界】的描述與表達。【可能世界】是人類在現實世界的前提下,對未來的種種推測,推測包含了當下可獲取的大資料、邏輯關係、推測人的價值與倫理立場等等。人類從4萬年前的智人時代開始就在對【可能世界】做種種推測。對【可能世界】的推測與希望,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關鍵能力。

在【可能世界】的哲學意義上,人工智慧的超人,是不可實施【可能世界】的執行的。除了大資料的掌控之外,情緒。價值、道德倫理關係等哲學意義,就根本不是可以用人工智慧的超人來實施的。你無法想象袁世凱在是否登上皇帝問題上,會聽取人工智慧的超人的參謀與建議。

【可能世界】具有博弈論的意義。此種博弈論,不是數學模型的博弈,而是人類古老計謀的博弈,是情感、價值與利益的博弈。中國歷史書籍,記載了太多的皇權、軍權、政權的博弈,三國演義,你能指望人工智慧的超人出現,可以戰勝曹操、諸葛亮、孫權嗎?

【可能世界】具有現實生活的意義。人類的男女戀愛,朋友的友誼過程,就是一種【可能世界】與【現實世界】的轉換,你能指望人工智慧的超人,與你談一場刻苦銘心的戀愛嗎?你不會是大腦出現錯亂了吧!

標簽: 行為  世界  言語  表色  奧斯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