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規範 GB 50176-2016

作者:由 喬心心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17-06-14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公告第1263號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於釋出國家標準《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規範》的公告

現批准《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規範》為國家標準,編號為GB 50176-2016,

自2017年4月1日起實施

。其中,第4.2.11、6.1.1、6.2.1、7.1.2條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原《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規範》GB 50176-93同時廢止。

本規範由我部標準定額研究所組織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16年8月18日

變化:

規範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總則;2.術語和符號;3.熱工計算基本引數和方法;4.建築熱工設計原則;5.圍護結構保溫設計;6.圍護結構隔熱設計;7.圍護結構防潮設計;8.自然通風設計;9.建築遮陽設計。規範:

http://www。

zzguifan。com/webarbs/bo

ok/1033/2904544。shtml

眾智建築資源

規範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細化了熱工設計分割槽;2.細分了保溫、隔熱設計要求;3.修改了熱橋、隔熱計算方法;4.增加了透光圍護結構、自然通風、遮陽設計的內容;5.補充了熱工設計計算引數。

1 總 則

1.0.1 為使民用建築熱工設計與地區氣候相適應,保證室內基本的熱環境要求,符合國家節能減排的方針,制定本規範。

1.0.2 本規範適用於新建、擴建和改建民用建築的熱工設計。本規範不適用於室內溫溼度有特殊要求和特殊用途的建築,以及簡易的臨時性建築。

1.0.3 民用建築的熱工設計,除應符合本規範的規定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2 術語和符號

2.1 術 語

2.1.1 建築熱工 building thermal engineering

研究建築室外氣候透過建築圍護結構對室內熱環境的影響、室內外熱溼作用對圍護結構的影響,透過建築設計改善室內熱環境方法的學科。

2.1.2 圍護結構 building envelope

分隔建築室內與室外,以及建築內部使用空間的建築部件。

2.1.3 熱橋 thermal bridge

圍護結構中熱流強度顯著增大的部位。

2.1.4 圍護結構單元 building envelope unit

圍護結構的典型組成部分,由圍護結構平壁及其周邊梁、柱等節點共同組成。

2.1.5 導熱係數 thermal conductivity,heat conduction coeffi-cient

在穩態條件和單位溫差作用下,透過單位厚度、單位面積勻質材料的熱流量。

2.1.6 蓄熱係數 coefficient of heat accumulation

當某一足夠厚度的勻質材料層一側受到諧波熱作用時,透過表面的熱流波幅與表面溫度波幅的比值。

2.1.7 熱阻 thermal resistance

表徵圍護結構本身或其中某層材料阻抗傳熱能力的物理量。

2.1.8 傳熱阻 heat transfer resistance

表徵圍護結構本身加上兩側空氣邊界層作為一個整體的阻抗傳熱能力的物理量。

2.1.9 傳熱係數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在穩態條件下,圍護結構兩側空氣為單位溫差時,單位時間內透過單位面積傳遞的熱量。傳熱係數與傳熱阻互為倒數。

2.1.10 線傳熱係數 linear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當圍護結構兩側空氣溫度為單位溫差時,透過單位長度熱橋部位的附加傳熱量。

2.1.11 導溫係數 thermal diffusivity

材料的導熱係數與其比熱容和密度乘積的比值,表徵物體在加熱或冷卻時,各部分溫度趨於一致的能力,也稱熱擴散係數。

2.1.12 熱惰性 thermal inertia

受到波動熱作用時,材料層抵抗溫度波動的能力,用熱惰性指標(D)來描述。

2.1.13 表面換熱係數 surface coefficient of heat transfer

圍護結構表面和與之接觸的空氣之間透過對流和輻射換熱,在單位溫差作用下,單位時間內透過單位面積的熱量。

2.1.14 表面換熱阻 surface resistance of heat transfer

物體表面層在對流換熱和輻射換熱過程中的熱阻,是表面換熱係數的倒數。

2.1.15 太陽輻射吸收係數 solar radiation absorbility factor

表面吸收的太陽輻射熱與投射到其表面的太陽輻射熱之比。

2.1.16 溫度波幅 temperature amplitude

當溫度呈週期性波動時,最高值與平均值之差。

2.1.17 衰減倍數 damping factor

圍護結構內側空氣溫度穩定,外側受室外綜合溫度或室外空氣溫度週期性變化的作用,室外綜合溫度或室外空氣溫度波幅與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波幅的比值。

2.1.18 延遲時間 time lag

圍護結構內側空氣溫度穩定,外側受室外綜合溫度或室外空氣溫度週期性變化的作用,其內表面溫度最高值(或最低值)出現時間與室外綜合溫度或室外空氣溫度最高值(或最低值)出現時間的差值。

2.1.19 露點溫度 dew-point temperature

在大氣壓力一定、含溼量不變的條件下,未飽和空氣因冷卻而到達飽和時的溫度。

2.1.20 冷凝 condensation

圍護結構內部存在空氣或空氣滲透過圍護結構,當圍護結構內部的溫度達到或低於空氣的露點溫度時,空氣中的水蒸氣析出形成凝結水的現象。

2.1.21 結露 dewing

圍護結構表面溫度低於附近空氣露點溫度時,空氣中的水蒸氣在圍護結構表面析出形成凝結水的現象。

2.1.22 水蒸氣分壓 partial vapor pressure,partial pressure of water vapor

在一定溫度下,溼空氣中水蒸氣部分所產生的壓強。

2.1.23 蒸汽滲透係數 coefficient of vapor permeability

單位厚度的物體,在兩側單位水蒸氣分壓差作用下,單位時間內透過單位面積滲透的水蒸氣量。

2.1.24 蒸汽滲透阻 vapor resistivity

一定厚度的物體,在兩側單位水蒸氣分壓差作用下,透過單位面積滲透單位質量水蒸氣所需要的時間。

2.1.25 輻射溫差比 the ratio of vertical solar radiation and in-door outdoor temperature difference

累年1月南向垂直面太陽平均輻照度與1月室內外溫差的比值。

2.1.26 建築遮陽 shading

在建築門窗洞口室外側與門窗洞口一體化設計的遮擋太陽輻射的構件。

2.1.27 水平遮陽 overhang shading

位於建築門窗洞口上部,水平伸出的板狀建築遮陽構件。

2.1.28 垂直遮陽 flank shading

位於建築門窗洞口兩側,垂直伸出的板狀建築遮陽構件。

2.1.29 組合遮陽 combined shading

在門窗洞口的上部設水平遮陽、兩側設垂直遮陽的組合式建築遮陽構件。

2.1.30 擋板遮陽 front shading

在門窗洞口前方設定的與門窗洞口面平行的板狀建築遮陽構件。

2.1.31 百葉遮陽 blade shading

由若干相同形狀和材質的板條,按一定間距平行排列而成面狀的百葉系統,並將其與門窗洞口面平行設在門窗洞口外側的建築遮陽構件。

2.1.32 建築遮陽係數 shading coefficient of building element

在照射時間內,同一視窗(或透光圍護結構部件外表面)在有建築外遮陽和沒有建築外遮陽的兩種情況下,接收到的兩個不同太陽輻射量的比值。

2.1.33 透光圍護結構遮陽係數 shading coefficient of trans-parent envelope

在照射時間內,透過透光圍護結構部件(如:窗戶)直接進入室內的太陽輻射量與透光圍護結構外表面(如:窗戶)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的比值。

2.1.34 透光圍護結構太陽得熱係數 solar heat gain coefficient(SHGC)of transparent envelope

在照射時間內,透過透光圍護結構部件(如:窗戶)的太陽輻射室內得熱量與透光圍護結構外表面(如:窗戶)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的比值。

2.1.35 內遮陽係數 shading coefficient of curtain

在照射時間內,透射過內遮陽的太陽輻射量和內遮陽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的比值。

2.1.36 綜合遮陽係數 general shading coefficient

建築遮陽係數和透光圍護結構遮陽係數的乘積。

2.2 符 號

2.2.1 通用符號:

A——面積;

C——寬度;

c——比熱容;

CDD26——以26℃為基準的空排程日數;

d≤5——日平均溫度≤5℃的天數;

d≥25——日平均溫度≥25℃的天數;

fi——複合圍護結構中,第i部分面積佔總面積的百分比;

h——高度;

HDD18——以18℃為基準的採暖度日數;

l——長度;

s——間距;

T——波動週期;

tmin·m——最冷月平均溫度;

tmax·m——最熱月平均溫度;

π——圓周率;

ρ——密度;

ρ0——幹密度;

δ——材料層的厚度。

2.2.2 傳熱計算:

a——保溫材料導熱係數的修正係數;

D——熱惰性指標;

D——非勻質複合圍護結構的熱惰性指標;

Droof——屋面構造層的熱惰性指標;

Dsoil——種植屋面綠化構造層的熱惰性指標;

g——門窗、幕牆中透光部分的太陽輻射總透射比;

I——太陽輻射照度;

I——太陽輻射照度平均值;

IRT——輻射溫差比;

K——傳熱係數;

Km——平均傳熱係數;

K

*

x——不同朝向外牆的非平衡傳熱係數,腳註x用s、n、e、w表示南、北、東、西朝向;

Q

2D

——二維傳熱計算得到的傳熱量;

R——熱阻;

R——非勻質複合圍護結構的熱阻;

R0——傳熱阻;

Ri——內表面換熱阻;

Re——外表面換熱阻;

Rmin·x——滿足允許溫差要求的非透光圍護結構熱阻最小值,腳註x用w、r、g、b表示牆體、屋面、地面、地下室牆;

Rgreen——種植屋面植被層的附加熱阻;

Rroof——屋面構造層的熱阻;

Rsoil——種植屋面綠化構造層的熱阻;

S——蓄熱係數;

SHGC——透光圍護結構太陽得熱係數;

td——空氣露點溫度;

te——室外空氣溫度;

te——採暖期室外平均溫度;

te·min——累年最低日平均溫度;

te·max——累年日平均溫度最高日的最高溫度;

ti——室內空氣溫度;

tse——室外綜合溫度;

tse·x——不同朝向外牆的採暖期平均室外綜合溫度,腳註x用s、n、e、w表示南、北、東、西朝向;

tw——採暖室外計算溫度;

△tx——非透光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與室內空氣溫度的溫差,腳註x用w、r、g、b表示牆體、屋面、地面、地下室牆;

αe——外表面換熱係數;

αi——內表面換熱係數;

ε1——熱阻最小值的密度修正係數;

ε2——熱阻最小值的溫差修正係數;

θe——地面、地下室外牆與土體接觸面的溫度;

θi——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

θi·max——圍護結構內表面最高溫度;

θi·x——非透光圍護結構內表面溫度,腳註x用w、r、g、b表示牆體、屋面、地面、地下室牆;

λ——導熱係數;

λc——保溫材料導熱係數計算值;

標簽: 圍護結構  遮陽  溫度  係數  熱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