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資本論》第一卷的摘錄和筆記(三:商品二重性,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和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

作者:由 無產者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11-12

第一冊 資本的生產過程

第一篇 商品和貨幣

第一章 商品

3. 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

(1)商品二重性

1、

商品是以鐵、麻布、小麥等等使用價值或商品體的形式出現的。這是它們的日常的自然形式。但它們所以是商品,只因為它們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價值承擔者。因此,它們表現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於它們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價值形式。

2、

商品只有作為同一的社會單位即人類勞動的表現才具有價值物件性,因而它們的價值物件性純粹是社會的,那麼不言而喻,價值物件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係中表現出來。

我們實際上也是從商品的交換價值或交換關係出發,才探索到隱藏在其中的商品價值。

(2)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注:有人可能會對上述等式表示質疑——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這麼簡單的等式有什麼好討論的?數學家告訴我們1+1=2,但其存在的意義正在於弄清楚到底為什麼1+1=2;馬克思的工作則在於研究上述等式究竟是如何成為現實的,又是如何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變化的。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版序言中所言:“

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而對資產階級社會說來,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價值形式,就是經濟的細胞形式。在淺薄的人看來,分析這種形式好像是斤斤於一些瑣事。這的確是瑣事,但這是顯微解剖學所要做的那種瑣事。

3、

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是同一價值表現的互相依賴、互為條件、不可分離的兩個要素,同時又是同一價值表現的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兩端即兩極;這兩種形式總是分配在透過價值表現互相發生關係的不同的商品上。

注:上述為價值表現的兩極: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它們只有在交換關係中才能顯露出來,才能具有意義。

4、

一個商品的價值性質透過該商品與另一個商品的關係而顯露出來。

5、

一個商品的價值表現在另一個商品的使用價值上。

6、

透過價值關係,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價值形式,或者說,商品B的物體成了反映商品A的價值的鏡子。

商品A同作為價值體,作為人類勞動的化身的商品發生關係,就使B的使用價值成為表現A自己的價值的材料。在商品B的使用價值上這樣表現出來的商品A的價值,具有相對價值形式。

7、

價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現價值一般,而且要表現一定量的價值,即價值量。

注:價值量是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詳見《資本論》第一卷的摘錄和筆記(一:商品,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中的14。

8、

一個商品的等價形式就是它能與另一個商品直接交換的形式。

9、

充當等價物的商品的物體總是當做抽象人類勞動的化身,同時又總是某種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產品。因此,這種具體勞動就成為抽象人類勞動的表現。

注:商品的使用價值表現出其(交換)價值。使用價值是肉眼可見的、可以切實感受的,但(交換)價值則隱蔽於其後,需要抽象力才能將其發覺。

10、

等價形式的第二個特點,就是具體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即抽象人類勞動的表現形式。

11、

等價形式的第三個特點,就是私人勞動成為它的對立面的形式,成為直接社會形式的勞動。

12、亞里士多德沒有能從價值形式本身看出,在商品價值形式中,一切勞動都表現為等同的人類勞動,因而是同等意義的勞動,這是因為希臘社會是建立在奴隸勞動的基礎上的,因而是以人們之間以及他們的勞動力之間的不平等為自然基礎的。

價值表現的秘密,即一切勞動由於而且只是由於都是一般人類勞動而具有的等同性和同等意義,只有在人類平等概念已經成為國民的牢固的成見的時候,才能揭示出來。而這隻有在這樣的社會里才有可能,在那裡,商品形式成為勞動產品的一般形式,從而人們彼此作為商品佔有者的關係成為佔統治地位的社會關係。

注:“這樣的社會”指資本主義社會或至少是受資本主義啟蒙了的社會。

13、

在一切社會狀態下,勞動產品都是使用物品,但只是歷史上一定的發展時代,也就是使生產一個使用物所耗費的勞動表現為該物的“物件的”屬性即它的價值的時代,才使勞動產品轉化為商品。由此可見,商品的簡單價值形式同時又是勞動產品的簡單商品形式,因此,商品形式的發展也是同價值形式的發展一致的。

注:在後文中將會看到,商品形式、價值形式的發展本來就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縮影。

(3)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z量商品A=u量商品B,或=v量商品C,或=w量商品D,或=x量商品E,或=其他

14、

現在,一個商品例如麻布的價值表現在商品世界的其他無數的元素上。每一個其他的商品體都成為反映麻布價值的鏡子。這樣,這個價值本身才真正表現為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凝結。

因為形成這個價值的勞動現在十分清楚地表現為這樣一種勞動,其他任何一種人類勞動都與之等同,而不管其他任何一種勞動具有什麼樣的自然形式,即不管它是物件化在上衣、小麥、鐵或金等等之中。

因此,現在麻布透過自己的價值形式,不再是隻同另一種個別商品發生社會關係,而是同整個商品世界發生社會關係。作為商品,它是這個世界的一個公民。同時,商品價值表現的無限的系列表明,商品價值是同它藉以表現的使用價值的特殊形式沒有關係的。

15、

不是交換調節商品的價值量,恰好相反,是商品的價值量調節商品的交換比例。

注:前一種觀點是庸俗的商品供求決定價值的理論,它只是浮於表面,未能揭示價值的本質。

(4)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的缺點:

16、

第一,商品的相對價值表現是未完成的,因為它的表現系列永無止境。每當新出現一種商品,從而提供一種新的價值表現的材料時,由一個個的價值等式聯結成的鎖鏈就會延長。第二,這條鎖鏈形成一幅由互不關聯的而且種類不同的價值表現拼成的五光十色的鑲嵌畫。

最後,像必然會發生的情形一樣,如果每一個商品的相對價值都表現在這個擴大的形式中,那麼,每一個商品的相對價值形式都是一個不同於任何別的商品的相對價值形式的無窮無盡的價值表現系列。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的缺點反映在與它相適應的等價形式中。因為每一種商品的自然形式在這裡都是一個特殊等價形式,與無數別的特殊等價形式並列,所以只存在著有侷限性的等價形式,其中每一個都排斥另一個。同樣,每個特殊的商品等價物中包含的一定的、具體的、有用的勞動,都只是人類勞動的特殊的因而是不充分的表現形式。誠然,人類勞動在這些特殊表現形式的總和中,獲得自己的完全的或者總和的表現形式。但是它還沒有獲得統一的表現形式。

注:上述論述將一般等價形式和貨幣形式水到渠成地引出,將在後文中進一步闡述。

17、

擴大的相對價值形式只是由簡單的相對價值表現的總和,或第一種形式的等式的總和構成。

注:總和的形式只是量的疊加,尚未發生質變;一般等價形式和貨幣形式則是質變了的結果。

標簽: 商品  價值  價值形式  形式  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