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米芾的《望海樓》情景交融,開篇極盡誇張,讀來猶如一幅優美畫卷

作者:由 小話詩詞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11-12

雨聲林外盡,秋色望中添。

落日掛疏柳,遠江橫暮簷。

好風疑有意,墮葉故爭簾。

為問樓中客,胡為盡日淹。

——宋·沈括《望海樓》

這是北宋沈括的一首詩,詩中的望海樓,是北宋鎮江城內的一座名樓,登樓可望位於長江南岸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北固山上的甘露寺、金山的美景都可盡收眼底。

宋代書法家蔡襄為此樓題有“望海”二字,望海樓後改名為連滄觀。

米芾的《望海樓》情景交融,開篇極盡誇張,讀來猶如一幅優美畫卷

南宋詞人辛棄疾登上此樓後,當他看到碧波之上飛翔的海鷗時,寫下《瑞鷓鴣·京口病中起登連滄觀偶成》一詞,詞中的名句“卻笑使君那得似,清江萬頃白鷗飛”描寫的就是當時的情景。

據鎮江縣誌記載:望海樓“在府治後,宋蔡襄題曰望海。後改為連滄觀,米芾有詩”。時過境遷,蔡襄的題字早已不存,但米芾在望海樓寫的詩卻流傳了下來。

米芾不僅在鎮江望海樓題詩,他還與這座風景優美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不解之緣。米芾一生愛好遊歷,他遍遊名山大川。

米芾晚年遊歷鎮江,鎮江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美麗的風景,深得米芾歡心,於是他選擇在這裡定居下來

米芾的《望海樓》情景交融,開篇極盡誇張,讀來猶如一幅優美畫卷

擇一城而終老,由此,鎮江成為米芾安度晚年的地方。《望海樓》一詩,就是米芾定居鎮江後,登臨望海樓之後寫下的一首詩,原詩如下:

雲間鐵甕近青天,縹緲飛樓百尺連。

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

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洲起白煙。

忽憶賞心何處是, 春風秋月兩茫然。

米芾祖籍山西,出生於湖北襄陽,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創立了“米點山水”,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

米芾的《望海樓》情景交融,開篇極盡誇張,讀來猶如一幅優美畫卷

米芾不僅是北宋著名的書法家,在繪畫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的繪畫題材十分廣泛,人物、山水、松石、梅、蘭、竹、菊無所不畫。米芾在藝術風格里追求自然、天真、平淡,煙雲掩映的江南美景在他的筆下也是信手拈來。

米芾為人正直,不拘禮法,個性張揚怪異,因其行為異於常人,當時即有“米顛”、“米痴”之稱。由於他生性耿直,不肯隨波逐流,所以在仕途上,他一直兜兜轉轉於各地。

仕途上的失意反倒成全了米芾的藝術創作,隨著米芾遊歷足跡的延伸,他的眼界、視野也開闊起來,這樣的人生經歷也為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

米芾的《望海樓》情景交融,開篇極盡誇張,讀來猶如一幅優美畫卷

米芾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在遠離塵世的喧囂的山水中,他的心靈得到撫慰,他從大自然的神奇秀美中獲得精神的復甦和心境的安寧。

米芾縱情山水,描摹風景、點染江山。他不光將繪畫的天賦寄寓在山水中,多姿多彩的山水也激發了他的詩情。

米芾的詩作內容多以寫景詩為主,而且這些詩歌以書畫家特有的視角和筆韻描繪景緻,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米芾的《望海樓》情景交融,開篇極盡誇張,讀來猶如一幅優美畫卷

這首《望海樓》,可以說是米芾的代表作品。開篇句“雲間鐵甕近青天”,詩人先從這座名樓所在的地理位置開始寫起。詩人站在望海樓前,仰望名樓,只見此樓氣勢雄偉,矗立雲間。

詩人為何稱鎮江為鐵甕呢?原來鎮江自古就有“鐵甕城”之稱。南朝顧野王在《輿地志》中記載鐵甕城的建設經過:“吳大帝孫權所築,週迴六百三十步,開南、西二門,內外皆固以磚壁。”

鐵甕城也是鎮江三國吳文化起源的有力見證。米芾使用了這個古稱。

氣勢宏偉的鎮江望海樓,在詩人眼中,直插雲霄,這當然是詩人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詩人之所以這樣寫,是為了突出望海樓的高聳以及望海樓的形勝。

藝術的誇張就本質而言是形象的強化,是為達到形象塑造的藝術效果所採取的擴大化,從而使人產生美的享受。

米芾的《望海樓》情景交融,開篇極盡誇張,讀來猶如一幅優美畫卷

接著,詩人又從仰視的角度寫眼前的望海樓,“縹緲飛樓百尺連”,是形容樓高如同凌空架構,又是形容樓簷上翹,樓體大有飛騰之勢。一個“飛樓”字,既是實際描寫,又有誇張意味。

“縹緲”二字寫出了雲煙繚繞中的飛樓與天際相接,宛如仙境。這二句是詩人從仰視的角度對望海樓進行的描寫,那堅如鐵甕的鎮江城是望海樓的基石,廣闊的天際是望海樓的背景。

米芾在開篇兩句中,鋪陳有序,運筆自如,宛如繪畫構思一樣,勾勒背景,點染主題,高聳、雄偉的望海樓片刻間躍然紙上。

這兩句描寫望海樓的高峻奇偉,詩人以誇張的手法,浪漫主義的想象將人的思緒帶入到穿越時空的廣闊境界中,也為全詩定下了浪漫的基調。

米芾的《望海樓》情景交融,開篇極盡誇張,讀來猶如一幅優美畫卷

接下來兩句“三峽江聲流筆底,六朝帆影落樽前”,寫的是詩人登臨望海樓,俯瞰眼前景物的場景。

望海樓面臨大江,晝夜奔流著的濤聲傳人耳際,觸發了米芾揮筆作詩的雅興,但詩人卻說是江聲流到了筆底;江上片片帆影映入眼簾,這又激發了詩人舉杯飲酒的豪情,但詩人卻說是帆影落到樽前,可謂妙趣橫生。

在詩中,米芾巧妙地運用了“視聽通感”的表現手法。聲音本來是一種聽覺體驗,但在詩人的筆下,聲音流入了他的筆底,這不僅增強了詩作的感染力,同時也提高了詩作的藝術審美。

這本是詩人登臨後的親見親聞親感,但在兩句之首分別冠以“三峽、六朝”二字,景與情就一下子脫開了眼前的實境,空間、時間大大擴充套件。詩人馳騁想象,讓江聲帶著三峽的雄巍,讓帆影映著六朝的繁盛。

米芾的《望海樓》情景交融,開篇極盡誇張,讀來猶如一幅優美畫卷

這兩句,詩人還將繪畫與詩歌融為一體。“畫是無聲詩,詩是有聲畫”,詩畫同源,二者相得益彰。如今詩人登臨望海樓,品著酒,筆下一幅山水畫成竹於胸,這幅畫由“三峽”落“樽前”,由聽覺切換到視覺。

由面到點,畫中有畫,大中有小,小中見大,這不正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完美詮釋嗎?

詩人寫景選擇不同的立足點 遠近、內外、上下,不同的視線 仰視、俯瞰、遠望,因而構成寫景的不同角度,繪成多種特色的畫面,展現出望海樓既有高峻雄奇的氣勢,又有久遠博大的蘊含,還具有雋遠的逸韻。

這兩句中,詩人的視角是自上而下,由遠及近,由聲音到影象。在空間挪移、時空轉換中,詩人又把遠景移到近處,把低處景色挪到高處。讀這兩句詩,能讓人在感受詩句的藝術魅力的同時,不得不歎服米芾的超凡的藝術表現力。

米芾的《望海樓》情景交融,開篇極盡誇張,讀來猶如一幅優美畫卷

就在詩人登臨望海樓,盡情觀賞眼前美景、縱情馳騁想象的時候,黃昏來臨,遠處傳來陣陣畫角聲,像在催促紅日西沉,於是詩人寫下了“幾番畫角催紅日,無事滄洲起白煙”。

“畫角”,唇簧氣鳴樂器,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因角身繪有圖案故名。畫角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製成,因外加彩繪,故此得名。由於畫角音質高亢,古代也用於報時。

詩人從聽覺轉向視覺。當畫角聲響起時,正是日落時分,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白色的霧氣。可是那嗚嗚的畫角聲把詩人從三峽與六朝的想象中引回現實。

黃昏可謂良辰,望海樓可謂美景,對於喜好觀覽的詩人,這該是賞心樂事了,所以詩人竟陶醉在眼前的美景,久久不願離去

米芾的《望海樓》情景交融,開篇極盡誇張,讀來猶如一幅優美畫卷

這兩句寫景的角度值得一提,畫面隨著詩人視線的移動而變換,詩人自樓內向外遠望,視線隨著地平線延伸。詩人從視覺與聽覺上進行描寫、點染,使景物協調有序,層次分明。

紅日、白煙形成色彩的對比,日落、煙起形成趨向的對比,紅日落處、白煙起處形成遠近的對比,詩人將眼前所見所聞,有機地融合起來,從而構成一幅完整的畫面。

最後兩句“忽憶賞心何處是, 春風秋月兩茫然”,詩人登樓望遠,眼前美景在別人看來已是非常賞心悅目,但詩人站在暮色逼迫近的望海樓上,思緒從跨越時空中又回到現實,眼前雖然是人間美景,但詩人沒有真正為美景所動。

米芾的《望海樓》情景交融,開篇極盡誇張,讀來猶如一幅優美畫卷

登樓遠眺,本來是一件怡情盡興的事情,但詩人為何高興不起來呢?或許是詩人想到了自身的光景吧,暮年的詩人面對蒼茫的暮色,滄桑感湧上心頭,這種思緒的變動包含著失意、失落、憂鬱。

面對暮色晚景,詩人心情起伏,詩歌的情調急劇變換,詩人卻想不到什麼才是自己心靈的歸宿。詩歌的情調急劇變換,詩人卻想不到到哪裡才是自己心意歡樂之處。

這兩句顯得有些傷感,但從中卻可以看出詩人內心所隱藏的難以傾訴的苦悶,這兩句更多地寄託了詩人對人生的思考,所以蘊含在字裡行間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深婉多情了

米芾的《望海樓》情景交融,開篇極盡誇張,讀來猶如一幅優美畫卷

他是一位不肯仰人鼻息、不肯隨波逐流計程車大夫,一個時代的書法家、畫家,一位詩人。他一生仕途坎坷,被世人稱為“米顛”,他的理想和抱負得不到施展,蓄積於胸中的鬱結之氣總要有一個出口。

而詩歌無疑為詩人提供了這樣一個出口,所以他才會在詩歌中寄託情感,一吐為快。

標簽: 詩人  望海樓  米芾  鎮江  畫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