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沉默的螺旋:“基金抱團”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由 人神共奮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1-07-12

擁抱派 · 獨立派 · 沉默派

1/5、傳播現象對投資的影響

“沉默的螺旋”是一個傳播學的現象。

很多網路事件中,我們更容易看到一邊倒的輿論和極端、暴戾的言論,是因為網友中“鍵盤俠”的比例比現實中高嗎?並非如此。

事實上,大部分網路事件,網友都有不同的立場,但如果由於一開始受輿論的影響,讓一種立場佔據了上風,導致持相反立場的網友,因為不願意與“主流”觀點相左而保持沉默。

一方的沉默,又導致更多的聲音加入另一方,表達更加肆無忌憚,就好像一個螺旋,所以被稱為“沉默的螺旋”,“沉默的螺旋”一旦形成,就會自我強化。

公共事件在網路上引爆輿論後,公共事件的當事人都會在第一時間用主流立場包裝自己,以造成“沉默的螺旋”現象。

為什麼投資者要研究一個傳播學的概念呢?因為通訊工具對投資的影響不僅僅體現在交易上。

巴菲特時代,投資經理需要定期聚會才能交換資訊,公司基本面變化到股價變化需要幾個月。而如今,有經驗的投資者可以在十幾分鍾內搞清楚一家新面孔公司的大致投資價值,公司基本面變化到股價變化只需要24小時。基金經理都是一邊看盤,一邊看研報紀要,一邊在十幾個交流群中搜索有價值的資訊,每分鐘都有大量的資訊在空中飛舞。

這些變化,導致傳播現象對投資的影響越來越大。比如說,近年來越來越劇烈的“抱團”現象,與傳播中的“沉默的螺旋”現象,就有很多相同之處。

沉默的螺旋:“基金抱團”是如何形成的

搜圖

編輯

2/5、意見氣候和孤立恐懼

表面上,機構抱團現象很簡單,股價短期是“投票機”,某一個方向,

看好並買入的人越多,股價越容易漲,股價漲,自然吸引更多的人關注,抱在一起容易漲

,這似乎不太需要心理學的解釋。

但細細研究,還是有不少問題的:

為什麼擁有研究力量的機構投資者,會採用“抱團”這種粗暴的獲利方式?

為什麼在一些方向出現“抱團”,而另一些方向上卻“抱團”失敗?

什麼原則導致“抱團”的最終崩潰?

……

這些問題,都可以用“沉默的螺旋”理論解釋。

“沉默的螺旋”出現,建立在兩個心理現象上——“意見氣候”和“孤立恐懼”。

“意見氣候”是一個人周圍看法的分佈情況

,比如,甲看好鋰電池,乙買了很多光伏,丙在白酒上賺了大錢,丁因為看好房地產而規模縮水。散戶看不見機構的即時持倉,但在圈內並不是什麼大的秘密。

但意見氣候是一個非常主觀的判斷

,現實議題中,人們發表迎合主流態度的觀點,投資中,投資者只會曬賺錢的倉位,一個跟你大吹自己在鋰電白酒上賺了幾倍的人,可能鋰電白酒的倉位才一、兩成。

“孤立恐懼”是指,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看法跟主流看法不同,你就會感到恐懼。

價值投資說,“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崇尚有獨立的思考和觀點,但投資又是一個以勝負論英雄的地方,兩者結合,就變成了下面的心態:

你跟別人不一樣,賺了——NB;

你跟別人不一樣,虧了——SB;

你跟別人一樣,賺了——識時務者為俊傑

你跟別人一樣,虧了——運氣不好

所以,即使是崇尚獨立思考的價值投資,跟主流的看法不一樣,也是一個很有壓力的事。

機構投資者是“有限理性”投資者,特別是公募基金,受排名和國企體制的限制,即,我不需要戰勝市場,我只需要站在大部分同行中間的位置,保住飯碗和資金再說。

此時,預判下一個抱團的板塊,並在崩潰之前全身而退,這是排名靠前的基金經理要考慮的事。對於大多數基金經理而言,

只要戰勝排名靠後的就行。而排名靠後都是拒絕抱團又押錯賽道的“倒黴蛋”,那麼事件就簡單了——你需要拿出一部分倉位參與抱團,就成為“有限理性”的選擇。

“意見氣候”與“孤立恐懼”是形成“抱團”的心理機制,但抱團具體是如何形成的,還是要更具體地分析“沉默的螺旋”的形成過程。

3/5、擁抱派 · 獨立派 · 沉默派

按照對主流觀點的態度,可以把大眾分成三類:

第一類:擁抱派

這一類人並沒有什麼個人觀點,或者他們的立場都非常主流,對於任何主流的看法,都樂於擁抱。反過來說,如果一件事,兩派的觀點勢均力敵,他們反而會很痛苦無助,因為不知道該抱誰。

第二類:獨立派

這一類人從來不在乎周圍人的看法,他們永遠堅持自己的觀點,除非他們真心覺得自己錯了。

第三類:沉默派

這一類人有自己的觀點,如果符合大眾主流觀點,他們樂於表達;如果不符合,他們也不會放棄,但會保持沉默。

這三類人,在“抱團”現象中,都有各自的影射。

任何一種市場風格的形成,“獨立派”是核心力量。

他們往往最早堅信某一個行業的投資機會,將主要倉位配置於此,並持續追加資金,就好像那位永遠滿倉半導體的“蔡皇陛下和菜狗”,永遠不跟別人“抱抱”。

他們就是風格的定義者,但市場並不是總有風格,像節後暴跌探底後到6月初賽道風格再次強化的兩個月裡,市場呈現“你方唱罷我方登場”的格局,沒有任何一種風格佔優。

在投資的世界裡,股價是買上去的,“獨立派”就必須等待別人來“抱他”

,有人抱是“蔡皇”,沒有人抱就是“菜狗”。打個不恰當的比方,所有“獨立派”就是市場獨舞者,必須等到有人抱團,他們的價值才會實現。

很多人覺得只要有業績、有邏輯,就自然有資金進來。那可不一定,房地產沒有業績嗎?銀行沒有邏輯嗎?你要說這些行業有邏輯缺陷,哪一個行業的邏輯沒有缺陷呢?

對於“獨立派”,困惑在於邏輯不被他人認同;而對於“擁抱派”,最大的煩惱是“跟誰抱抱”。

明星基金經理上了媒體總是大談價值投資,因為這是主流看法,但實際上,很多基金經理並不在乎自己的風格,關鍵是市場要有風格,他們最討厭的就是那種沒有風格的行情,就像前期說的4、5月份。

沒有風格,就不知道跟誰抱抱,不知道跟誰抱抱,就容易報錯。這種時候,市場越糾結,他們也越糾結,導致市場走勢更糾結。

只要市場風格出現了,那就簡單了,不管三七二十一,抱上去就行了,導致市場的風格一旦出現之後,它必然會被強化。

不過,“擁抱派”並不好當,時機非常重要。

第一個問題是“抱得太早”。在市場風格形成前,會有幾次錯誤的抱團,就是抱了兩天忽然發現無人喝彩,轉眼就變成搶跑遊戲,那就不是尷尬,而是排名直降了——上億的資金,不是說跑就能跑的。

那看清了再抱行不行?可市場風格一旦固定強化之後,其漲勢會非常快,你又不是散戶,一秒鐘從地產變成鋰電。只要抱得稍晚了一點,其實獲利空間也不是很大。

當然,機構投資者中,“獨立派”和“擁抱派”都是少數,大部分人都是“沉默派”,也就是形成“沉默的螺旋”的主要力量。

沉默的大多數,也有自己的喜好,出於前面分析的“孤立恐懼”,不得不屈從於市場的風格,不得不拿出一部分倉位,尋找一些估值不太離譜,或者尚未被髮掘的新票,參與抱團。

這正是抱團形成後的經典走勢,抱團形成之前,會有劇烈的震盪,抱團一旦形成,就會沿10天、20天均線穩穩地上行,這種走勢,正是因為“沉默的螺旋”形成後,後知後覺的機構分批捧場,用一部分資金參與所導致。

“沉默的大多數”們只是淺度抱團,一旦發現抱團有可能被打破,因為對板塊缺乏信仰,他們會率先撤走。

那麼,“沉默的螺旋”是如何被打破的呢?

4/5、打破多元無知的狀態

“沉默的螺旋”還有一個心理機制,被稱為“多元無知(Pluralistic ignorance)”,即群體多數成員私下拒絕一種行為模式,但是錯誤地想象其他大多數人都接受它。

打個比方,部門有一筆不小的錢,大家想討論一下怎麼花,結果會一開始,就有人建議公益捐款。大家當然都不希望捐出去,但也不好挑頭反對,每一個人都發現他人不反對,就以為別人都很高尚,自己默默地“狠鬥私字一閃念”。

抱團現象中的“多元無知”是指,大部分基金經理都會高估喜歡“抱團”的同行的比例,並以此作為自己參與“抱團”的理由。

打破“沉默的螺旋”,需要有人站出來,戳破“多元無知”的狀態,讓大部分人看到,“抱團”的力量並不如看上去那麼牢固。

一個群體中,總有一些人不在乎主流意見。小眾的聲音一開始並不引人注意,但當週圍只有一個聲音時,這些人的觀點反而格外引人注意,它們的作用是在打破大眾關於主流的看法——原來也有人這樣想——從而影響更多的人站出來,打破螺旋甚至逆轉螺旋。

“抱團”的第一個反制力量,來自堅決抵制抱團者,會以自己“悲壯的犧牲”來喚醒世人。

每一次抱團的高潮,都會發生“抽血效應”,即資金從底部的板塊流出參與抱團,導致“損不足以奉有餘”。此時,總有一些堅守深度價值投資的昔日大佬,或者被爆倉,或者被大幅贖回,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這些理想主義色彩的“過時大佬”主要供散戶嘲笑,但卻觸動了參與抱團的大資金,

畢竟“沒有永恆的風格,只有永恆的利益”,賺多了,就會想著為自己的倉位留一條後路,特別是大型基金,不可能等到抱團股崩盤再走。

“抱團”的瓦解,來源於這些“背叛者”,價值投資畢竟是最主流的投資,估值是懸在每個人頭上的劍,只要業績擺脫了排名的壓力,就可以率先跳出“沉默的螺旋”。

“抱團”行情一般會有幾次假摔,本質上是一些撤走的資金留下的籌碼被“抱團”遲到者瘋搶一空,但資金的撤退是真實的,只要有人開始行動,這一波抱團的終點就不遠了。

沉默的螺旋一旦被打破,其逆轉只是早晚的事,而“抱團”的末日瘋狂,主要來自散戶的“最後一棒”。

抱團形成的前半段,散戶大多是“又想騙我雞腿錢”的旁觀者心態。但當媒體在討論“抱團”這件事時,終於把更多的資金推向“抱團”,大量抱團行業的邏輯開始向散戶傳播,散戶這才“如夢初醒”。

散戶大規模參與抱團,往往是在幾次“假摔”之後。這是一個互為因果的關係,正是因為“假摔”,才說明散戶也認同這個方向;而

正是因為散戶的大規模介入,才讓抱團的機構有機會脫身,導致“沉默的螺旋”被打破,“抱團”最終崩潰。

5/5、小結

總結一下“沉默的螺旋”形成的抱團現象背後的心理機制:

1、傳播現象對投資的影響越來越大,“抱團”現象與“沉默的螺旋”現象,有很多相同之處。

2、“意見氣候”是一個人周圍看法的分佈情況;“孤立恐懼”是指,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看法跟主流看法不同,你就會感到恐懼。

3、任何一種市場風格的形成,“獨立派”都是核心力量;“擁抱派”只要市場風格出現了,就會抱上去;“沉默派”會拿出一部分倉位參與抱團。

4、“抱團”的第一個反制力量,來自堅決抵制抱團者,真正崩潰,來自抱團的背叛者。“抱團”行情一般會有幾次假摔,但資金的撤退是真實的,只要有人開始行動,這一波抱團的終點就不遠了。

5、散戶最後的大規模介入,讓抱團的機構有機會脫身,導致“沉默的螺旋”被打破。

這就是抱團形成的過程,

“沉默的螺旋”一旦形成就有自我強化的能力。只是其中還有一個關鍵問題,市場從無風格到有風格,到底發生了什麼?到底什麼樣的風格更容易“被抱”?

這是一個比“抱團”更復雜的現象,需要結合基本面與行為金融學判斷,也是下一篇的主題。

標簽: 抱團  沉默  螺旋  風格  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