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歡歡學長の日常乾貨】普通心理學重難點講義-持續更新(二)

作者:由 平平無奇的小劉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0-02-27

續更

第四章感覺

一、感覺概述

(一)感覺的含義

感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認識。只有在客觀事物的直接作用下,才能產生感覺。感覺是完全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是外部資訊向人腦的最初輸入,無其他加工。關於自下而上加工的解釋參見下一章第五部分的解釋。

(二)感覺的種類

感覺可以根據感受器的不同分為外部感覺和內部感覺。外部感覺是由外部刺激作用於感覺器官所引起的感覺,包括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面板感覺(面板感覺又包括觸覺、溫覺、冷覺和痛覺)。值得注意的是,辣不屬於味覺,屬於痛覺。內部感覺是由身體內部來的刺激所引起的感覺,包括運動覺、平衡覺和機體覺。運動覺反映身體各部分的位置、運動以及肌肉的緊張

程度。平衡覺是由人體作加速度或減速度的直線運動或旋轉運動引起的。機體覺又叫內臟感覺,是由內臟的活動作用於臟器壁上的感受器產生的,它包括餓、脹、渴、窒息、噁心、便意和疼痛等感覺。

(三)感覺測量

1。

絕對感受性與絕對感覺閾限(

標黑的名詞 表示是要背誦的

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叫絕對感覺閾限。人的感官覺察這種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絕對感受性。絕對感受性可以用絕對感覺閾限來衡量。兩者在數值上成反比的關係。絕對感覺閾限並不是固定的。在不同的條件下, 同一感覺的絕對國限可能不同。絕對感覺閾限受很多因素影響,比如活動的性質、刺激的強度和持續時間以及個體的注意狀態、態度和年齡等都會影響閾限的大小。

2。差別感受性與差別感覺閾限

剛剛能引起差別感覺的刺激物間的最小差異量,叫差別感覺閾限或最小可覺差。人對這一最小差異量的感覺能力,叫差別感受性。差別感受性與差別感覺閾限在數值。上成反比。

(1)韋伯定律

韋伯發現,差別閾限隨原來刺激強度的變化而變化,但差別閾限與原來刺激強度的比例是一個常數。

公式: K=OI/I (K是一個常數,O是差別閾限,I是刺激強度)。

感覺不同,韋伯分數就不一樣。韋伯定律只適用於中等強度的刺激。

(2)費希納定律

費希納受韋伯定律的啟發,用實驗測量了刺激強度和它所引起的感覺大小之間的關係,發現感覺的強度與刺激強度的對數成正比。費希納假定最小可覺差在主觀。上都相等。因此,任何感覺的大小都可由在閾限上增加的最小可覺差來決定。

公式:S=KlogR+C(S為心理量一感覺的大小;R是物理量一刺激的強度; K與C均是常數),該公式說明,刺激強度按幾何級數增加,而感覺強度只按算術級數增加。

費希納的研究開創了心理物理學的領域。費希納定律以韋伯定律作為基礎,故也只適用於中等強度的刺激。

(3)斯蒂文斯冪定律

20世紀5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斯蒂文斯提出了關於刺激強度與感覺關係的冪定律,也稱乘方定律。他認為,心理量並不隨刺激量的對數的上升而上升,而是刺激量的乘方函式(或冪函式)。即知覺到的大小是與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的,公式為P=KI“(‘’為n)其中P代表知覺到的大小或感覺大小,I代表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評定的某類經驗的常定特徵。

(四)感覺現象

1。感覺適應

在外界刺激持續作用下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叫感覺適應。例如下文提到的明適應和暗適應。各種感覺都能發生適應的現象,痛覺則難於適應,因為痛覺具有保護性的作用。在各種感覺適應的現象中,暗適應是感受性提高的過程,其他適應過程一般都表現為感受性的降低。

2。感覺對比

感覺對比是指感受器不同部位接受不同刺激,對某個部位的強刺激會抑制其他鄰近部位的反應,不同部位的反應差別會被加強的現象。感覺對比有同時對比和先後對比兩種。

3。聯覺

一種感覺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時,在另-感覺道也產生了感覺的現象叫聯覺。

4。感覺的相互作用

不同感受器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從而使感受性發生變化的現象就叫感覺的相互作用。例如,感冒時吃東西沒有味道,是因為鼻子堵塞,嗅覺失靈、影響味覺了。

二、視覺

(一)視覺的含義

視覺是人眼在光波的直接作用下產生的。380 ~ 780奈米的光波是視覺的適宜刺激。

(二)視覺的生理基礎

視覺的生理基礎包括折光機制、感覺機制、傳導機制和中樞機制。

(1) 眼球

眼球由眼球壁和眼球內容物構成。人的眼球壁分三層:外層為鞏膜和角膜。角膜具有屈光作用。中層為虹膜、睫狀肌和脈絡膜。虹膜在角膜後面、晶體前面,中間有一個孔叫瞳孔。內層包括視網膜和視神經內段。視網膜為一透明薄膜,是眼球的感光部分,其中有感光細胞:錐體細胞和棒體細胞。眼球內容物包括晶體、房水和玻璃體,它們都是屈光介質。這些結構加上眼球前端的角膜,組成眼睛的屈光系統。

(2)視網膜

視網膜為三層,最外層是錐體細胞和棒體細胞,第二層含有雙極細胞和其他細胞,最內層含有神經節細胞。椎體細胞和棒體細胞是視覺的感受器。棒體細胞主要分佈在中央窩周圍及視網膜的邊緣。錐體細胞主要分佈在網膜中央窩。中央窩是對光最敏感的區域。在網膜邊緣,只有少量的錐體細胞。棒體細胞是夜視器官,它們在昏暗的條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體的明、暗。錐體細胞是晝視器官,在中等和強的照明條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體的細節和顏色。在中央窩附近,有一個對光不敏感的區域叫盲點,來自視網膜的視神經節細胞的神經纖維在這裡聚合成視神經。棒體細胞中的視覺色素叫視紫紅質,它由視黃醛和視蛋白構成。在光作用下,視黃醛的形狀在變化,化學結構也在變化,這個過程叫視紫紅質的光化學反應。在視紫紅質分解過程的後一階段,出現放能反應。釋放的能量能激發神經衝動。

(3)視覺的傳導機制

訊號從感受器產生以後,將沿著視神經傳至大腦。傳遞機制由三級神經元實現:第一級為網膜雙極細胞;第二級為視神經節細胞,由視神經節發出的神經纖維,在視交叉處實現半交叉,鼻側束交叉至對側,和對側的顳側束合併,傳至丘腦的外側膝狀體;第三級神經元的纖維從外側膝狀體發出,終止於大腦枕葉的紋狀區。視覺傳導中的側抑制是指相鄰的感受器之間能夠互相抑制的現象。動物研究發現,當一個感受器受到刺激的時候,由此產生的神經衝動將對鄰近部位的輸入訊號會產生抑制性的影響。由於抑制作用,-個感受細胞的資訊輸出,不僅取決於它本身的輸入,也取決於臨近細胞的活動狀態。

(4)視覺的中樞機制

視覺的直接投射區為大腦枕葉的紋狀區,這是實現對視覺訊號初步分析的區域。與紋狀區鄰近的另一些腦區,負責進-步加工視覺的訊號,產生更,複雜、更精細的視覺,如認識形狀、分辨方向等。

(三)視覺現象

1。色覺

(1)顏色的基本特性

顏色具有三個基本特性,即色調、明度和飽和度。色調主要決定於光波的波長。明度指顏色的明暗程度。明度決定於照明的強度和物體表面的反射係數。飽和度是指某種顏色的純雜程度或鮮明程度。純的顏色都是高度飽和的。混雜了白色、灰色或其他色調的顏色,是不飽和的顏色。完全不飽和的顏色根本沒有色調,如黑白之間的各種灰色。

(2)顏色混合

顏色混合分兩種:色光混合和顏料混合。色光混合是將具有不同波長的光混合在一起, 同時作用於眼睛,是不同色光在視覺系統中的混合。顏料混合是指顏料在調色盤上的混合,或油漆、油墨的混合。兩種混合在性質上是不-樣的。色光混合是-種加法過程,即各種波長的光相加,在視覺系統實現的混合;顏料混合是一-種減法過程,即某些波長的光被吸收了,然後作用於人的眼睛的過程。

(3)

色覺缺陷

色覺缺陷包括色弱和色盲。色弱就是對某種顏色感受性的降低。色盲分為全色盲和區域性色盲兩種。全色盲患者只能看到灰色和白色,失去了對顏色的感受性。這種人一般沒有錐體細胞系統,他們的視覺都是棒體視覺。區域性色盲患者缺失了對某些顏色的感受性,還保留了某些顏色經驗,最常見的是紅綠色盲。

2。

視覺對比

視覺對比是由光刺激在空間。上的不同分佈引起的視覺經驗。可分成明暗對比與顏色對比。明暗對比是由光強在空間上的不同分佈造成的。物體的明度不僅取決於物體的照明以及物體表面的反射係數,也受物體所在的周圍環境的明度的影響。顏色對比是指一-個物體的顏色會受到它周圍物體顏色的影響而發生色調的變化。對比使物體的色調向著背景顏色的補色的方向變化。

3。

馬赫帶

馬赫帶是指人們在明暗交界的邊界上,常常在亮區看到一條更亮的光帶,而在暗區看到一條更暗的線條。這種現 象不是由於刺激能量的實際分佈造成的,而是由於神經網路對視覺資訊進行加工的結果。馬赫帶可以用視覺系統中的側抑制作用加以解釋。

4。

視覺適應

視覺適應是由於刺激物的持續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的變化。可分為暗適應和明適應。暗適應是指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時間過程,與暗適應相反,明適應是指照明開始或由暗處轉入亮處時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時間過程。

5。

後像

刺激物對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後,感覺現象並不立即消失,它能保留一個短暫時間,這種現象叫後像。後像分兩種:正後像和負後像。後像的品質與刺激物相同叫正後像;後像的品質與刺激物相反,叫負後像。

6。

閃光融合

斷續的閃光由於頻率增加,人們會得到連續的感覺,叫閃光融合。剛剛能引起融合感覺的刺激的最小頻率,叫閃光融合臨界頻率或閃爍臨界頻率,它體現了視覺系統分辨時間能力的極限。

(四)視覺理論。

1。

三色說

三色說是英國物理學家揚於1801年提出,後為赫爾姆霍茨所發展,合稱為揚。赫爾姆霍茨三色說。假定在視網膜上紅、綠、藍三種神經纖維的興奮都能引起一種原色的感覺。三種神經纖維對光譜的每一波 長都有其特有的興奮水平。當光刺激同時引起三種纖維不同程度的興奮時,便按相應的比率產生各種色覺。

2。

拮抗過程說

色覺的拮抗過程說是黑林於1878年提出的。他假定視網膜中具有三對拮抗的視素:白一黑視素、紅- -綠視素、黃-藍視素。這這三對視素的同化和異化過程就產生各種顏色。黑林的理論認為視錐細胞能感受紅、綠、黃、藍四種顏色,因而也稱為四色說。

3。理論合理之處

在網膜水平。上,色覺是按照三色理論的原理產生的。而在視覺系統更高階的水平。上,存在著功能對立的細胞,顏色的資訊加工表現為對立的過程。

三、聽覺

(一)聽覺的含義

聲波包括三種基本的物理屬性:頻率、振幅和波形。頻率是指發聲物體每秒振動的次數,單位是赫茲(Hz)。低於16 Hz的振動叫次聲波,高於20000 Hz的振動叫超聲波,它們都是人耳所不能接受的。聲波的頻率決定著音調的高低。振幅是指振動物體偏離起始位置的大小,聲波的振幅決定著音響。聲波的波形決定著音色。

(二)聽覺現象

1。音調

音調主要是由聲波頻率決定的聽覺特性。人的聽覺的頻率範圍為16- 20000 Hz,其中1000 40000Hz的聲波是人耳最敏感的區域。

2。音響

音響是由聲音強度或聲壓水平決定的一種聽覺特性。強度大,聽起來響度高;強度小,聽起來響度低。音響和聲音訊率也有關。在相同聲壓水平上,不同頻率的聲音響度是不同的。音響與頻率的關係,可以用等響曲線表示出來。

3。聲音的掩蔽

聲音的掩蔽是指- -個聲音由於同時起作用的其他聲音的干擾而使聽覺閾限,上升的現象。聲音的掩蔽有純音掩蔽、噪聲對純音的掩蔽以及純音和噪聲對語音的掩蔽。

(三)聽覺的生理基礎

1。耳的構造和功能

耳朵是人的聽覺器官,它由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組成。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主要作用是收集聲音。中耳由鼓膜、三塊聽小骨、卵圓窗和正圓窗組成。內耳由前庭器官和耳蝸組成。耳蝸是人耳的聽覺器官,前庭器官中存在平衡覺的感受器。

2。聽覺的傳導機制和中樞機制

毛細胞的軸突離開耳蝸組成了聽神經。它先投射到腦幹的髓質,然後和背側或腹側的耳蝸神經核形成突觸。這些區域的細胞軸突形成外側丘系,最後終止於下,丘的離散區。從下丘開始,經過背側和腹側的內側膝狀體,形成了兩條通道。腹側通道投射到聽覺的核心皮層,背側通路投射到第二級區,最後產生聲音。

(四)聽覺理論

1。 地點說

地點說的基本假設是基底膜的不同地點感受不同頻率的聲音刺激,所產生的神經衝動傳達到腦便產生不同的音高感覺。地點說又分為共鳴說和行波說。

(1)

共鳴理論

赫爾姆霍茨認為基底膜的橫纖維是感音的共鳴要素。基底膜上,底部的橫纖維短,頂部的纖維長。短纖維對高頻率發生反應,長纖維對低頻率發生反應;一條纖維只對一種聲波頻率發生反應。由於橫纖維的振動轉化為神經興奮,傳到聽覺中樞便產生不同音高的聽覺。

(2)

行波理論

貝克西,聲波的振動作用於卵圓窗時,基底膜便產生相應的振動。根據他的行波學說,基底膜便產生相應的振動。振動從蝸底開始,逐漸向蝸頂推行,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加大,到基底膜的某-一個部位,振幅達到最大值,然後振動停止前進而消失。聲波頻率越低,最大振幅部位越靠近蝸頂;頻率越高,最大振幅部位越接近蝸底。耳蝸底部的基底膜對高、低音都能發生振動,而頂端只對低音刺激發生振動。

2。頻率說

(1)

頻率理論

羅●費爾德在1886年提出的。他認為聲音的頻率是由聽神經中神經元發放的速率來編碼的。但生理學的研究表明,聽覺通路中的單一神經元衝動發放速率根本不能快於1000赫茲,也就是說,單一的聽覺神經纖維是不能傳遞人類聽覺範圍的所有頻率的。

(2)

神經齊射理論

韋弗爾認為聲音訊率在400赫茲以內時,單-神經纖維以符合頻率的發放速率發放衝動。但當頻率增高時,由於神經纖維之間存在著合作和相互聯絡,就產生神經齊射現象。這樣,神經纖維發放衝動的總效應就能體現聲波的頻率。

四、其他感覺

(一)觸覺

由非均勻分佈的壓力(壓力梯度)在面板上引起的感覺,叫觸壓覺。觸壓覺分觸覺和壓覺兩種。外界刺激接觸面板表面,使面板輕微變形,叫觸覺。外界刺激使面板明顯變形,叫壓覺。觸壓覺的感受器是分佈於真皮內的幾種神經末梢。面板的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的觸覺感受性。

(二)嗅覺

嗅覺的適宜刺激是有氣味的氣體物質,感受器是嗅細胞。嗅覺是唯一不透過丘腦而直接傳入大腦的感覺。嗅覺感受性受許多因素的影響:首先,對不同性質的刺激物有不同的感受性;其次,它和環境因素、機體狀態有關;最後,適應會使嗅覺感受性明顯下降。

(三)味覺

味覺的適宜刺激是溶於水的化學物質。味覺的感受器是分佈在舌面上的味蕾。味覺主要有甜、鹹、酸、苦四種。舌尖對甜味最敏感,舌中對鹹味最敏感,舌兩側對酸味最敏感,舌後部對苦味最敏感。味覺存在著明顯的適應和對比現象。

(四)動覺

動覺也叫運動感覺,它反映身體各部分的位置、運動以及肌肉的緊張程度,是內部感覺的一種重要形態。動覺感受器存在於肌肉組織、肌腱、韌帶和關節中,分別命名為肌梭、腱梭和關節小體。動覺是隨意運動的重要基礎。

(五)內臟感覺

內臟感覺也叫機體覺,是由內臟的活動作用於臟器壁上的感受器產生的。這些感受器把內臟的活動及其變化的資訊傳入中樞,併產生飢渴、飽脹、便意、噁心、疼痛等感覺。內臟感覺性質不確定,缺乏準確的定位,因此又叫”黑暗”感覺。

第五章 知覺

一、知覺概述

(一)知覺的含義

知覺是人腦對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客觀事物的各個部分和屬性的整體的反映。知覺與感覺一樣,都是在事物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時產生的,同屬於對現實的感性反映形式。知覺以感覺為基礎。但知覺不是個別感覺資訊的簡單總和,它比個別感覺的簡單相加要複雜得多。知覺中帶有相當的主觀成分,受人的知識經驗和態度的制約,它既包括自下而上的加工,也包括自上而下的加工。

(二)

知覺的組織原則

1。鄰近性:空間。上接近的部分,容易組成整體。

2。相似性:視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組成圖形。

3。對稱性:在視野中,對稱的部分容易組成圖形。

4。良好連續:具有良好連續的事物,容易組成圖形。

5。共同命運:是個體在知覺過程中傾向於將知覺物件中具有共同命運的

要素結合在一起。

6。封閉:視野中封閉的線段容易組成圖形

7。線條朝向:視野中同朝向的線條容易組成圖形。

8。簡單性:視野中具有簡單結構的部分,容易組成圖形。

二、知覺的特性

(一)

知覺選擇性

人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事物當作知覺的物件,知競得格外清晰,而把其他物件當作背景,知覺得比較模糊,這種有選擇地知覺外界事物的特性叫作知覺的選擇性。被我們選擇知覺的目標稱之為物件,其他部分稱之為背景。知覺選擇性的影響因素包括物體本身的特點和人的主觀因素。知覺物件與背景可以相互轉化。當注意從一個物件轉向另一個物件時,原來的知覺物件就成為背景,而原來的背景便成為知覺的物件。另外,知覺的物件與背景互相依賴。人們知覺某一物件時, 不僅取決於物件本身的特點,而且受物件所處背景的影響。在不同的背景下,人們對同一對 象的知覺是不同的。

(二)

知覺整體性

知覺的整體性是指把物體或現象的各種屬性或各個部分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來反映。人在知覺某-事物時,不是隻對其中一個屬性或某個部分加以反映,而是把各種屬性或各種部分有機地組合起來形成完整的映像。人的知覺系統具有把個別屬性、個別部分綜合成整體的能力。知覺的物件有不同的屬性,由不同的部分組成,但我們並不把它感知為個別孤立的部分,而總是把它知覺為一個有組織的整體。甚至當某些部分被遮蓋或抹去時,我們也能夠將零散的部分組織成完整的物件。知覺的這種特性稱為知覺的整體性或知覺的組織性知覺的整體性是知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它不僅依賴於刺激物的結構,包括刺激物的空間分佈和時間分佈,而且依賴於個體的知識經驗。

知覺的整體性大大提高了人們知覺事物的能力。但是,由於知覺的整體性,人們有時會忽略部分或細節的特徵,這是由於整體知覺抑制了個別成分的知覺。

(三)

知覺理解性

在知覺外界事物時,人們總要用過去的經驗和知識基礎對其加以解釋,知覺的這種特性叫作知覺的理解性。因此,對於相同的事物,每個人由於經驗和知識基礎不同,會有不一樣的知覺結果。知覺的理解性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理解幫助物件從背景中分出。其次,理解還有助於知覺的整體性。人們對自己理解和熟悉的東西,容易當成一個整體來感知。相反,在不理解的情況下,知覺的整體性常受到破壞。最後,理解還能產生知覺期待和預測。人們已有的知識結構在當前的感知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當前環境啟用的知識結構不同,產生的知覺期待也不一樣。

(四)

知覺恆常性

在一定範圍內,知覺的條件發生了變化,而知覺的映象卻保持相對穩定不變的知覺特性叫知覺的恆常性,簡稱常性。知覺的恆常性是人們知覺客觀事物的一個重要特性。知覺恆常性的種類包括:

(1)形狀恆常性。指從不同角度觀察同一物體時,物體在網膜上投射的形狀是不斷變化的,但我們知覺到的物體形狀並沒有表現出很大的變化。比如,在教室的不同位置所看到的教室門]的形狀是一樣的。

(2)大小恆常性。指對物體大小的知覺經驗,不因物體距離的遠近所構成的網膜大小而有所變化的現象。也就是, 我們看到的事物的大小,並不隨著網膜成像的大小而隨時改變,尤其是對我們熟悉的事物,我們的知覺並不隨著事物離我們距離的遠近而改變。比如,從不同距離看到的汽車的大小。

(3)明度(或視亮度)恆常性。在照明條件改變時,物體的相對明度或視亮度保持不變,叫明度或視亮度恆常性。比如,月光下的粉筆仍是白的,。日光下的煤球仍是黑的。

(4)顏色恆常性。一個有顏色的物體在色光照明下,它的表面顏色並不受色光照明的嚴重影響,而是保持相對不變。這就是顏色恆常性。比如,在不同的室內照明條件下,傢俱的顏色總是保持相對不變。知覺恆常性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中視覺線索有重要的作用。所謂視覺線索是指環境中的各種參照物給人們提供的物體距離、方位和照明條件的資訊。視覺線索的作用說明了人的知識經驗對恆常性有重要的影響。當觀察條件改變時,人們利用生活中已經建立的這種聯絡,就能保持對客觀世界較穩定的知覺。另外,研究表明,酒精會破壞大小和形狀知覺的恆常性,這是酒後駕車事故率極高的原因之一。

三、空間知覺

空間知覺是人對客觀世界物體的空間關係的認識。它包括形狀知覺、大小知覺、深度與距離知覺等。

(一)形狀知覺

形狀知覺是腦對物體形狀特徵的反映。透過視覺,人們得到了物體在網膜上的投影形狀;透過觸覺和動覺,人們探索著物體的外形。它們的協同活動就提供了物體形狀的資訊。

1。形狀的特徵分析

人對形的識別開始於對原始特徵的分析與檢測。這些原始特徵包括點、線、角、朝向和運動等。視覺系統對這些特徵的檢測是自動的,無需意識努力的。

2。輪廓與圖形

在圖形中,輪廓代表了圖形及其背景的一個分介面,它是在視野中鄰近的成分出現明度或顏色的突然變化時出現的。圖形正是藉助可見的輪廓從其他部分中分離出來的。當客觀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變化時,人們在-片同質的視野中也能看到輪廓,這種輪廓叫主觀輪廓。主觀輪廓也叫

錯覺輪廓

3。

形狀識別

人們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當前獲得的資訊,確定知覺到的形狀是什麼,叫作形狀識別或模式識別。

4。注意的作用

注意在形狀知覺中起著重要作用。當個體的注意指向某個物體時,經常會對周圍其他的物體視而不見,這種現象叫作“不注意盲視”。另外,在形狀知覺中,注意對各種特徵的整合起著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表明,在沒有注意的參與時,特徵可能是遊離的,因而可能出現錯誤的結合。

(二)大小知覺

1。大小-距離不變假設

我們知覺的物體大小與物體在視網膜上投影的大小有關係。視網膜投影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成正比,與距離成反比,用公式表示為: a=A/D, a指視網膜成像的大小,A指物體的大小,D指物件與眼睛的距離。

2。大小知覺的影響因素

(1)物體的熟悉性對大小知覺的作用

當物體距離改變時,雖然視網膜投影的大小會隨之改變,但是,如果是熟悉的物體,那麼,這種熟悉性可以使人們能夠比較準確地知覺到物體的實際大小。

(2)鄰近物體的大小對比

當一個物體處在大物體的包圍中,它看上去顯得小;而把它放在小物體的包圍中,它就顯得大了。

(3)體態變化與大小知覺

人類通常以直立的姿勢感知外部世界。身體姿勢和環境間的正常關係是維持大小恆常性的重要條件。當觀察者的身體姿勢發生變化時,大小知覺恆常性就會受到影響。當人俯視或仰視時,知覺物件都會縮小。

(三)深度知覺

關於物體遠近距離或深度的知覺,叫深度知覺,也叫距離知覺。深度知覺的線索有:

1。生理線索:眼睛的調節和雙眼視軸輻合

2。單眼線索(視覺線索、物理線索) :遮擋、線條透視、空氣透視、相對高度、紋理梯度、運動視差與運動透視

3。雙眼線索:雙眼視差

(四)方位知覺

方位知覺是指對物體的空間關係、位置和對機體自身所在空間位置的知覺。方位知覺是各種感覺協調活動的結果。視覺和聽覺在人類的方位知覺中起重要作用。

1。視覺方位定向

人的視覺方位定向需要藉助於各種主客觀的參照物,比如,天空和地面就是上下判斷的主要參照物。視覺方位定向的線索受文化、習俗等的影響,尤其受經驗的影響,是後天習得的一種能力。生活在沙漠、草原中的人,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提煉出各不相同的線索來判斷方位。人一旦處於完全無參照資訊的環境下,方位知覺就會發生困難。

2。聽覺方位定向

聽覺主要用於判斷髮聲物體的方位。聽覺方位定向的能力主要來自兩耳聽覺的差異,因為兩耳有一定的距離,聲音到達兩耳會產生時間差、強度差和位相差。人的聽覺定向具有以下規律:

(1)對來自人體左右兩側的聲源不會混淆,容易分辨。

(2)頭部中切面。上的聲音容易混滑。

(3)如果以兩耳連線的中點為頂點作圓錐,則圓錐面上各點發出的聲音容易混淆。

四、時間知覺和運動知覺

(一)時間知覺

1。定義

我們知覺到客觀事物和事件的連續性與順序性,就是時間知覺。時間知覺具有四種形式:對時間的分辨,對時間的確認,對持續時間的估量,對時間的預測。

2。時間知覺的各種依據

時間知覺是透過各種媒介間接地進行的,具體包括:根據自然界的週期性現象、根據有機體各種節律性的活動、藉助計時工具等。

3。

影響時間知覺的各種因素

(1)感覺通道的性質。在判斷時間的精確性方面,聽覺最好,觸覺次之,視覺較差。

(2) 一定時間內事件發生的數量和性質。

(3)人的興趣和情緒。

(二)運動知覺

1。定義

運動知覺就是人腦對空間中物體運動特性的知覺。又分為真動知覺和似

動知覺。

2。真動知覺

真正運動是指物體按特定速度或加速度,從一處向另-處作連續的位移,

由此引起的知覺就是真動知覺。

3。似動知覺

似動是指在-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人們在靜止的物體間看到了運動,或者在沒有連續位移的地方,看到了連續的運動。由此引起的知覺,就是似動知覺。似動的主要形式有:

動景運動、自主運動、誘發運動、運動後效

五、知覺的資訊加工

1。

自下而上的加工(資料驅動加工)

自下而上的加工也稱資料驅動加工,是指知覺者從環境中一個個細小的感覺資訊開始,將它們以各種方式加以組合便形成了知覺。

(1)模板說

認為人們在頭腦中儲存有無數的模板集,這些模板非常詳細,從而使我們有可能辨認出各種客體。也就是說,把觀察到的客體模式與頭腦中的模板集進行比較並選出與之匹配的最佳模板,我們就識別了該客體。但是模板匹配理論難以解釋字母知覺中的問題。我們能辨認一個字母在大小、方向和形式上的種種變化,很難想象在我們頭腦裡會儲存有那麼多的模板而不感到累贅。這個假設顯然是很不經濟的。

(2)原型說

認為原型不同於模板,它不是一個具體的特定樣式,而是一類事物最典型的例證。知覺的識別過程不是與模板精確、等同的匹配,而是與原型相一致。研究發現,即使人們從來沒有見過完全與原型匹配的樣例,人們也能夠形成一種原型,識別出該客體。

(3)特徵說

認為人們對事物的知覺,就是把事物的特徵與記憶中所儲存的特徵相匹配,而不是把整個事物與模板或原型相匹配。研究者不僅區分出不同的特徵,還區分出不同型別的特徵,如整體特徵和區域性特徵等。

2。

自上而下的加工(概念驅動加工)

自上而下的加工也稱概念驅動加工,指知覺者的習得經驗、期望、動機,引導著知覺者在知覺過程中的資訊選擇、整合和表徵的建構,也稱為建構知覺理論。

在知覺中,我們快速形成並測試關於知覺物件的各種假設,這些都以所感覺到的(感覺資料)、所知道的(記憶中儲存的知識)以及能推斷的(利用高階認知加工)為依據。但這種假設和推論往往是無意識的。

六、錯覺

1。定義

錯覺就是對客觀事物的歪曲的、不正確的知覺。

2。種類

錯覺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大小錯覺、形狀和方向錯覺、形重錯覺、傾斜錯覺、運動錯覺、時間錯覺等。

3。錯覺產生的原因

關於錯覺產生的原因一般有三種解釋:

第一,把錯覺歸結為刺激取樣的誤差,如眼動理論;

第二,把錯覺歸結為直覺系統的神經生理學原因,如神經抑制作用理論;

第三,用認知加工的觀點解釋錯覺,如深度加工和常性誤用理論。

第六章 記憶

一、記憶概述

(一)

記憶的含義

記憶是在頭腦中積累和儲存個體經驗的心理過程。用資訊加工的術語講,就是人腦對外界輸入的資訊進行編碼、儲存和提取的過程。

(二)記憶的過程

記憶是一個過程,包括識記、保持和回憶三個階段。這是傳統的心理學的看法。目前,認知心理學認為,記憶包括編碼、儲存和提取三個基本過程。編碼是對外界資訊進行形式轉換,以便更好儲存和提取的過程。主要的編碼方式有視覺編碼、聽覺編碼和語義編碼。儲存是把感知過的事物、體驗過的情感、做過的動作、思考過的問題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的頭腦中。

提取是指從記憶中查詢已有資訊的過程,是記憶過程的最後一個階段。再認和回憶是提取的基本形式。記憶好壞是透過資訊的提取表現出來的。

(三)記憶的種類

1。

情境記憶和語義記憶

圖爾文將長時記憶分為兩類:情景記憶和語義記憶。

情景記憶是指人根據時空關係對某個事件的記憶。這種記憶受一定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資訊的儲存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因此記憶不夠穩定,也不夠確定。

語義記憶是指人們對一般知識和規律的記憶,與特殊的地點、時間無關。語義記憶不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干擾,比較穩定,提取也比較容易。

2。

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

內隱記憶是指在個體無法意識的情況下,過去經驗對當前作業產生的無意識的影響,又叫自動的無意識記憶。

外顯記憶是指在意識參與的條件下,過去經驗對當前作業產生的有意識的影響。過去經驗對行為的影響是個體能夠意識到的,也叫受意識控制的記憶。

3。

陳述性記憶和程式性記憶

安德森將記憶劃分為陳述性記憶和程式性記憶。陳述性記憶是指有關事實和事件的記憶,可以透過語言傳授而一-次性獲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識的參與。程式性記憶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記憶或者如何掌握技能的記憶,包括對知覺技能、認知技能和運動技能的記憶。這類記憶往往需要透過多次嘗試才能逐漸獲得;在利用這類記憶時往往不需要意識的參與。

4。

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

記憶是一-個系統,可分為三個不同的部分: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感覺記憶保持感覺刺激(光、聲、氣味和觸壓等)的瞬時映像,其保持時間很短,大致不超過1- -2秒,因而也稱為瞬時記憶。短時記憶保持的時間約為20秒,-般不超過1分鐘,除非積極加以複述,否則資訊會很快在短時間內遺忘。長時記憶保持資訊的時間極長,從1分鐘以上直至伴隨人的終生。進入長時記憶的資訊,首先必須經過感覺記憶和短時記憶的加工,進入短時記憶的資訊則來自感覺記憶和長時記憶。

(四)記憶的神經生理機制

1。記憶的腦學說

(1)整合說:拉什利認為記憶是整個腦皮層活動的結果。

(2)定位說:記憶由腦特定部位負責。

(3) SPI 理論:圖爾文提出,假定存在五種記憶和記憶系統(程式記憶系統、知覺表徵系統、語義記憶系統、初級記憶系統和情景記憶系統),圖爾文假定這些系統編碼序列、儲存並行、提取獨立。

2。記憶的腦細胞機制

(1)反響迴路:白鼠跳臺實驗證明其可能是短時記憶的生理基礎

(2)突觸結構:長時記憶的神經基礎包含神經元突觸的永續性改變,神經元和突觸結構的改變可能是短時記憶向長時記憶過度的生理機制。

(3)長時程增強作用:長時程增強指傳遞資訊的神經元和接收資訊的神經元之間突觸連線強度的增加。利用長時程增強機制,海馬能對新習得的資訊進行持續數週的加工,然後再將這種資訊傳輸到大腦皮層中一些相關部位作更長時間的儲存。海馬可能是長時記憶暫時性儲存場所。

3。記憶的生物化學機制:核糖核酸、激素。

4。與記憶有關的腦區:顳葉中部、海馬、杏仁核、前額葉。

二、感覺記憶

(一)含義:客觀刺激停止後,感覺資訊在一個極短的時間內儲存下來,這種記憶叫感覺記憶。斯拍林使用部分報告法證明了感覺記憶的存在

(二)資訊加工:

1。影象記憶(主要編碼形式) :斯伯林,部分報告法,9-12 個。

2。音響記憶:莫瑞,部分報告法,4秒。

(三)特徵

1。進入感覺記憶中的資訊是依據它具有的物理特徵編碼的,並以感覺到的刺激資訊的順序被登記,具有鮮明的形象性;

2。感覺記憶的容量由感受器的解刨生理特點決定,進入感覺器官的資訊幾乎都能被登記,其資訊的儲存量大於可被利用的資訊量;

3。保持時間極短(視覺約在1秒內衰退,聽覺資訊約在4秒內衰退) ;

4。感覺記憶向短時記憶轉換取決於注意。

三、短時記憶

(一)含義:短時記憶一般是指保持時間在一-分鐘之內的記憶。

(二)資訊加工:

1。聽覺編碼(康拉德) 為主,也存在視覺(波斯納)和語義編碼

2。編碼影響因素:

(1)覺醒狀態:覺醒狀態即大腦皮層的興奮水平,它直接影響到記憶編碼的效果。個體在一-天不同的時 間的學習效率不同,這可能與不同時間的覺醒狀態不同有關。

(2)組塊水平:雖然短時記憶的容量有限,但是它是以組塊為單位的,可以提高記憶的容量和效率。

(3)。 加工深度:認知加工深度是影響短時記憶編碼的重要因素。

加(

(4)材料的數量和質量。材料數量越多,對材料的編碼效果越差。越具

體、越有意義、越形象的材料,編碼效果越好。

(5)材料的系列位置。材料中間位置的資訊編碼效果較差。

(三)儲存和提取

1。儲存: 7土2個組塊,米勒

2。提取:斯滕伯格,完全系列掃描(此外兩種假設:平行掃描,自動停

止系列掃描)

(1)平行掃描:即被試同時對短時記憶中儲存的所有專案進行檢索。

(2)自動停止的系列掃描:即被試對專案逐個進行檢索,_旦 找到目標項

目就停止查詢。

(3)完全的系列掃描:即被試對全部專案進行完全的檢索,然後再作出

判斷。

(四)特徵

1。保持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1分鐘;

2。容量有限,一般為7土2個組塊;

3。短時記憶是唯一對資訊進行有意識加工的記憶階段;

4。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複述(維持性複述和精製性複述)

(五)

工作記憶

巴德利和赫奇的工作記憶系統包括以下三個組成部分: 一個不受感覺道影響的有點類似於注意的中樞執行系統; -一個以語音形式(基於言語的)保持資訊的語音環;一個專門進行視覺和1或空間編碼的視空影象處理器。工作記憶的關鍵成分是中樞執行系統。它雖容量有限但可以參與任何認知活動。語音環和視空影象處理器從屬於中樞執行系統併為特定目的服務。語音環儲存單詞呈現的順序,而視空影象處理器用來儲存和加工視覺和空間資訊。

四、長時記憶

(一)含義:長時記憶是指儲存時間在一分鐘以上的記憶。它儲存資訊的時間可以是數年甚至終生。

(二)資訊加工

1。編碼方式:。

①按語義關係分類,是長時記憶的主要編碼方式;

②以語言特點為中介進行編碼;

③其他編碼方式:主觀組織

2。影響因素:

(1)編碼時的意識狀態:有意編碼,自動編碼,是否有記憶的意圖

(2)加工深度

(三)儲存和提取

1。儲存

(1)儲存的動態變化:

①量:隨時間推移減少

②質:簡略和概括,內容更加完整合理有意義,內容更加具體,更加誇張和突出。

大多數心理學家傾向於用網路模型來解釋長時記憶中資訊的儲存。該模型認為頭腦中的記憶資訊是按網路結構組織起來的。用網路模型可以解釋記憶的重整作用。

(2)資訊儲存的條件和方法

①組織有效的複習;

②利用外部記憶手段;

③注意腦的健康和用腦衛生。

(3)提取

長時記憶的資訊提取有兩種基本形式,分別是回憶和再認。

①再認是指人們對感知過、思考過或體驗過的事物,當它再度呈現時,仍能認識的心理過程,再認也叫識別。

②回憶是過去經歷過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們的頭腦中重新出現的過程。在回憶過程中,人們所採取的策略,將直接影響回憶的程序和效果。

(四)特徵

1。長時記憶的容量無限,它可以儲存一個人關於外部世界的一切知識,是一個龐大的資訊、知識庫;

2。長時記憶中的資訊保持時間長久,它能夠按時、日、月、年乃至終生記憶;

3。內容會發生重構,記憶的構建是-一個主動的過程,我們在形成新的長時記憶時,原來的記憶常常發生變化,有些資訊丟失了,有些則透過邏輯推理、猜想或新的資訊加以彌補;

4。語義編碼是長時記憶對刺激資訊進行編碼的主要形式。

五、遺忘

記憶的內容不能保持或者提取時有困難就是遺忘。

(一)艾賓浩斯遺忘曲線(也叫保持曲線)

1。材料:無意義音節

2。方法:節省法

3。保持量的指標:節省法的節省率

4。實驗結果表明,遺忘在學習之後立即開始,而且遺忘的程序並不是均勻的。最初遺忘進展很快,以後逐漸減慢。艾賓浩斯認為“保持和遺忘是時間的函式”。

5。啟示:

要及時複習

(二)遺忘的影響因素

1。識記材料的性質與數量

一般來說,對熟練的動作、形象材料和有意義的材料遺忘得慢。在學習程度相等的情況下,識記材料越多,忘得越快。

2。學習的程度

一般認為, 對材料的識記沒有-次能達到無誤背誦的標準,稱為低度學習; 一次達到了無誤背誦的標準是適度學習;如果達到恰能背誦之後還繼續學習一段時間,稱為過度學習。研究表明,150% 的過度學習的效率和效果最佳。

3。識記材料的系列位置

一般來說, 學習材料的中間部分遺忘得最多,學習材料的前面部分和後面部分遺忘得較少,這種在回憶系列材料時發生的現象叫系列位置效應。最後呈現的材料最易回憶,遺忘最少,叫近因效應,最先呈現的材料較易回憶,遺忘最少,叫首因效應。

4。識記者的態度

識記者對識記材料的需要、興趣等因素也會對遺忘的快慢產生影響。

(三)遺忘的原因

1。編碼缺失

這種說法認為我們對一些資訊無法回憶,是因為編碼缺失。雖然有些資訊是自動編碼的,但是有些資訊必須進行有意識的加工。

2。衰退說

衰退理論認為,遺忘是記憶痕跡得不到強化而逐漸減弱,以致最後消退的結果。

3。干擾說

干擾理論認為,遺忘是因為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所致。一旦干擾被排除,記憶就能恢復,而記憶痕跡並未發生任何變化。干擾說可以用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來說明。前攝抑制是指先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後學習材料的干擾作用。倒攝抑制是指後學習的材料對識記和回憶先學習的材料的干擾作用。

4。壓抑說

壓抑理論認為,遺忘是由於情緒或動機的壓抑作用引起的。有些經驗,進入人的意識會使人產生痛苦的體驗,因此被壓抑到無意識中。如果這種壓抑解除了,記憶就能恢復。

5。提取失敗說

這種理論認為,儲存在長時記憶中的資訊是永遠不會丟失的,之所以對一些事情想不起來是因為在提取有關資訊的時候沒有找到適當的提取線索。

六、內隱記憶

(一)定義

內隱記憶是指在不需要對特定的過去經驗進行有意識回憶的測驗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記憶形式,它的表現就是先前獲得的經驗無意識地影響了後來的作業成績。內隱記憶的特點是,人們沒有意識到自己有這種記憶,也沒有有意識地去提取它,但它卻在特定的作業中表現出來。

(二)

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的關係

1。加工深度對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影響不同

研究發現,對刺激專案的加工深度並不影響被試的內隱記憶效果,而對外顯記憶則有非常明顯的影響。

2。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的保持時間不同

外顯記憶的回憶量會隨著學習和測驗之間時間間隔的延長而逐漸減少。但是,內隱記憶隨時間延長而發生的消退要比外顯記憶慢得多。

3。記憶負荷量的變化對內隱記憶和外顯記憶產生的影響

不同外顯記憶成績隨著所學詞彙數目的增加而逐漸下降,而內隱記憶成績則不受詞彙數目增加的影響。

4。呈現方式的改變對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有不同的影響

研究表明,以聽覺形式呈現的刺激而以視覺形式進行測驗時,這種感覺通道的改變會嚴重影響內隱記憶的作業成績,而對外顯記憶的效果則沒有影響。

5。干擾因素對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的影響不同

外顯記憶很容易受到其他無關資訊的干擾,前攝抑制和倒攝抑制現象的存在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但是,內隱記憶不易受到干擾。

如果小夥伴兒看到這兒,覺得對你有幫助!還請給學長點個贊同!!!碼字真的不容易啊qaq

持續更新~~

【歡歡學長の日常乾貨】普通心理學重難點講義-持續更新(二)

標簽: 知覺  記憶  感覺  視覺  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