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天淨沙秋思》你是喜歡馬致遠的還是白樸的?

作者:由 zhuang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1-11-20

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秋思》將秋效郊黃昏之景與羈旅之行役之愁結合在一起,是情景交融的佳作。在思想上,首三句全部寫景,營造了一種淒涼悲傷的氛圍。最後二句,卒章顯志,直抒天涯遊子之悲。曲子第一句本就讓人心中有些孤寂感,第二句看到了小橋流水人家,這時候情緒應該是“上升”的。第三句時,只有古道西風瘦馬,即使有人家也與他無關,他自己只有瘦馬作伴,不能歸家,已經是巨大的落寞與悲涼了,而夕陽本是遊子的“引路人”,但馬上又將落下,遊子即將獨自面對黑暗宿露野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遊子心。

在手法藝術上,一、簡約與深細相依。這首小令全篇僅5句28個字,用前18個字寫了9種事物,用語凝練而不簡陋,9種事物“藤、樹、鴉、水、家、道、風、馬”之前分別冠以“枯、老、香、山、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徵的修飾語,使事物均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中構成了一個統一的整體,構成一幅形象生動的深秋晚景圖,簡約中更見深細。二、靜景與動景相應,作者將9種相對獨立的事物巧妙而又自然和諧地納入一個畫面中,從而形成動與靜、明與暗、背景與主體的相互映襯:寫環境的幽靜用“流水”的動態與“小橋”“人家”的靜態相映;寫蒼涼的道路則用“西風”與“古道”相映;“小橋流水人家”的安適、靜雅與“斷腸人在天涯”的淪落異鄉相映,使“斷腸人”更添悲愁。三、景色與情思相融。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悽苦之情,詩人運用傳統的寄情於物的寫法,把原本抽象的,難以表達的悲苦之情藉助景物畫面刻畫得淋漓盡致。在現實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沒有感情的,但當詩人把這些客觀事物納入審美的認識和感受中時,這些事物便被賦予感情色彩,同人的感情融為一體了,如“小橋”“流水”“人家”本是極常見的普通景象,但當它們今“斷腸人在天涯”同處於一個圖景之中時,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為“斷腸人”心醉斷腸之觸發物,使採帶上悲的色彩

白樸的《天淨沙·秋》,曲子的主題是“秋天”,但卻無一字落在“秋”字面上,前面兩句與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非常相似,一樣都是是透過名詞的鋪排詩綴,打造一派秋天冷清寂寞的典型印象,但從第三句“一點飛鴻影下”之後,就完全是兩回事了,“青山綠水,白草綠葉黃花”。可見,在白樸的曲子裡,在淒涼的景象後,透過一道“雁影”帶來了一個理想中色彩斑斕的世界,那裡是山清水秀,百花盛形開的春天。表達了作者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處世態度。

《天淨沙·秋》中,除了我們肉眼可見的意象疊加手法外,還有四種藝術手法,一是白描手法,開頭兩句詩人粗略地勾勒了山村,夕陽、煙霞、老樹、寒鴉等事物,展現出一副冷寂、悽清、蕭瑟的山村風景畫。二是遠景與近景結合,前三句先寫孤村、落日、殘霞與鴻雁等遠景。最後一句寫白草、紅葉、黃花等近景,畫面層次感強烈,引人入境。三是色彩角度,最後兩句描繪了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等景物,透過“青”“綠““白”“紅”黃”五種色彩的點染,展現了明朗、絢麗、多彩的秋景。四是借景抒情,詩人在詞中透過對青山、綠水、白草、紅葉、黃花等景物的描繪,體現了明朗、絢麗、多彩的秋景的喜愛之情。

要說最直觀的感覺,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持續給人一種蕭瑟慘淡的感覺,而白樸的《天淨沙·秋》,開始顯得寧靜寂寥,而後兩句的風景,又顯得格外明朗清麗。

標簽: 天淨沙  斷腸人  事物  白草  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