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如何判斷詩詞中到底是否真的用典了?

作者:由 亦有所思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18-04-27

準確判斷是否用典,很難!

因為從典故來說,任何一個詞彙都有典故可詢。我無法提供給你真正而精確的答案,但是可以說一下自己的心得或看法。

描寫景物的詩基本無典,描寫景物崇尚的是煉字功夫,僅用一字而啟用全篇。

懷古或諷詠人物的,不用典故很難,因為只要用上典,二個字就可以概括很多層面,並且還會產生含蓄的效果。

應酬詩大多用典故,所謂應酬,基本上就是不寫不行,確切地說是根本寫不出來,只要拼湊一番,既然是拼湊,實在是沒有比用典更為取巧的方法了。

感懷身世的,懷人或思鄉的,經常會在第三聯(頸聯)用典故,因為二聯(頜聯)多為景物描寫,三聯再寫景物難度太高,所以三聯需要進行轉折或遞進,這時擇一典故而入,可以有點鐵成金之效。

體裁不同,有時也可以成為一個標準。如果是五言絕句,那麼典故幾乎沒有,即使是有,也是常用而淺顯的。如果是七言,如果運用典故,那麼一定會非常明顯。至於律詩,從李杜開始,用典已經是很尋常的事情了。

另外,看詩的作者也可以做為詩作是否用典的標準之一。以詩為例,如果作者是白樂天或元微之,那麼用典的可能太少。如果是杜公或義山,幾乎用典的可能性非常之高。如果換做黃山谷或王半山,那簡直可以說是典故大全了。以詞為例,如果是李後主,李易安,晏氏父子,哪怕是用典,也可以當做沒有來看,但如果是白石或稼軒,那麼典故就非常明顯了。

按常規理論,當一個詞我們沒看懂,或者不明白,那麼這就可以理解為用典了!

何況,這個典故如何界定也是一個問題,詩經是民歌,在當時不算典故。可是唐詩宋詞若是引入“蒹葭”那就是典故了,兩樂府也是民歌,自然典故極少,可是宋朝人把“庭中奇樹”放進詞裡,那顯然就是表達分別後思念的典故了。

這還算清楚的,何況在詩中運用成語(王半山),甚至是俗語,這算不算用典故呢?高山流水是樂曲名,可也是景物名詞,還有漁樵,陽關之類的,以陽關而論,世人熟知,此典故已經不是典故了。還有柳枝寓別離也是此中情形。

所以,我感覺還是因詩而論。正所謂,劉禹錫詩中的劉郎是自己,可劉禹錫之後出現的劉郎有可能指的是漢帝,指的是劉晨,更有可能指的是“桃花”,僅僅因為劉禹錫那首“前度劉郎今又來”太過於出名,以致於成為典故。

草草之言,破碎不堪,僅供參考。

標簽: 典故  用典  景物  如果  劉禹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