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如何從多個角度評價手機影像能力?

作者:由 JCDZXYYYDS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22-04-20

首先誇一下照片拍得還是挺好的(這種照片放攝影話題下肯定有一堆攝影老法師來打擊你,但咱畢竟不是攝影專業還是學生黨,拍成這樣不錯了)

然後噴一下你這手機照片的質感真不太好啊,手機的問題

如何評價手機影像能力?你可以從看咋拍好ZPH的一些評測影片,他們的評測挺專業的,各個有意義的方面都測。

下面我來簡單介紹一下。

如何看引數

不能只看官宣和評測軟文

這個我單獨列一個標題,因為非常重要,官宣和多數評測、指導選購的文章往往只給你看他做得好的地方,一般的地方不給你。蒐集資料是一門本事,可以先從官網和京東自營後面的“詳細引數”部分開始蒐羅。“咋拍好ZPH”這種專業的、沒收錢的評測影片經常有大量有用的引數。

哦,還別忘了

不要相信DXO Mark

JCDZXYYYDS:手機廠商有多[虛偽]?聊聊那些被普遍虛標的引數

畫素不重要

首先,糾正一大誤區:畫素高就是好

現在手機的感測器很多都採用了四合一甚至九合一畫素技術,基本上所有主攝實際上都是1200萬或1000萬畫素,最多1600萬,所謂的“4800萬”“一億”都是把一個畫素點畫個九宮格或者十字,然後依然合併輸出。

如何從多個角度評價手機影像能力?

有人說,不是有“高畫素模式”嗎?

高畫素模式是用多張低畫素的照片合成一張畫素更高的照片,不是直接拍一張畫素更高的照片。松下相機也有“高畫素模式”,2400萬畫素的感測器拍出來9600萬畫素的照片。

高畫素模式一般可以提升一點清晰度,但是拍出來的照片層次感和質感比普通模式都會變差。

所以畫素絕不是評價手機影像能力的因素!

焦距

看攝像頭,首先要看焦距。我們一般用等效35mm全畫幅的焦距來看。焦距的倍數就是所謂“放大”的倍數。一般手機的1×是24mm焦距,蘋果和華為是26mm,焦距越短視角越廣。呃,24mm和26mm其實差不多的。一般旗艦手機都是三攝或四攝系統,iPhone 13 Pro三顆鏡頭焦距分別是13mm,26mm和77mm,影像王者三星S22Ultra是14mm,24mm,72mm和240mm。國產之光VIVO的旗艦是14mm,24mm,50mm和120mm,一般認為這麼配最實用。小米旗艦是14mm,24mm,120mm,這種搭配不實用的,但是適合在釋出會上吹牛逼。

有很多手機的鏡頭不都是幹活的鏡頭,有的是拿垃圾的景深鏡頭、黑白鏡頭湊數的。看三個圈別以為那一定是三攝哦!

有關焦距的拍照技巧就是透視。看過相機攝影話題的應該瞭解,24~35mm焦距適合室內拍攝;12~24mm焦距適合拍攝有視覺衝擊力的風光;35~50mm焦距適合拍攝人文;35mm焦距接近人眼雙眼視角,50mm焦距接近單眼視角,透視最自然;70~150mm焦距適合拍人像,85mm被稱為人像黃金鏡頭,105mm以上拍人像有空氣壓縮感。

對於手機,所有虛化幾乎都是演算法虛化,很不自然,儘管如此,我們仍推薦在開闊場地拍人像時使用50~70mm焦距,也就是2~3x放大。

光學原理一定程度上說明,手機鏡頭通光孔徑就是有限,極限大約就在機身厚度的一半再小一些。

不擴大通光孔徑,長焦鏡頭無論多麼長,成像質量都不會相比主攝有質的飛躍。而相機的變焦鏡頭變長焦的時候通光孔徑可是隨之擴大的。

遠處的光線到達手機感測器時,到達的量取決於通光孔徑,長焦鏡頭通光孔徑與主攝一樣的話,從成像的角度基本相當於裁切了主攝的畫幅,能做的只是把成像區域的面積做得比主攝大一些,對應的畫素比主攝高一些。這就是為什麼手機長焦鏡頭並不能比數字變焦(裁切)的畫質高太多。結構限制了手機只有主攝能夠拍出最清晰的照片。

別說潛望式長焦,它也不能解決進光量問題。三星打磨了幾代潛望長焦,可是最新的S22 Ultra的10×潛望長焦有效畫素仍然僅為主攝的約15%。這大約就是光學極限了。

感測器大小與光圈

現在很多廠商都特別喜歡宣傳自己家手機主攝用了多麼多麼大的感測器,誠然,感測器越大越有利於接收到更加清晰的畫面和更多的光線,但是談感測器大小絕不能不談光圈。光圈f值指的是通光孔徑除以實際焦距,一般手機主攝在f1。8左右。而實際焦距=等效焦距×感測器長邊長度÷36mm。

真正影響進光量和決定鏡頭用料多少的不是感測器大小,是通光孔徑

。小米為首的廠商光顧著大底感測器,光圈卻沒見有多大,所以跟別人家一比也沒有太大優勢。我整理了一張主流高階機通光孔經表。

如何從多個角度評價手機影像能力?

三星S9+是2018年的拍照旗艦,下面的NCS相機讓手機感受什麼是力量

看看這張表,有效畫素有沒有讓你產生什麼思考?

手機的鏡頭都是定焦鏡頭,變焦實際上靠裁切

,你放得越大有效畫素就越低,因為放大的時候你的感測器只被利用了一部分。所謂的“100×變焦”只是給了你裁切得更猛的選項而已,對於提升遠攝清晰度沒有意義。

手機只有主攝才是畫質最好的,副攝光圈都小,無論是清晰度還是進光量都弱於主攝,而光學變焦又少有體積限制的相機沒有這個問題,相機鏡頭畫質最好的集中在50mm~85mm(但是各家變焦頭往往是長焦素質最高)。

手機相機可以做到無實體機械快門和光圈,單反為什麼不行?是理論上都不可行,還是我不夠聰明?

哦,還有一點,有些國產手機的資料嚴重存在虛標嫌疑。

鏡頭的光學素質

這個挺重要的,但其實基本沒法從引數看,手機鏡頭沒有人會去做MTF圖。一般地,7P鏡頭會好於6P,1G6P會好於7P,但不是絕對的。G代表玻璃鏡片,P代表塑膠鏡片。玻璃鏡片難做但是成像質量比較好,塑膠反之。感覺沒有哪個廠家著力過鏡頭光學素質(除了諾基亞),可能當前的技術極限就那樣吧。

影象處理

影象處理已經成為當今手機影像的發力點,因為物理因素決定了手機的成像就那德性。影象處理的策略是影響手機照片質感的重要因素。

影象處理有如下幾種方向(目的):

色彩方面,一派追求所見即所得(蘋果,但是藍色陰天成了新問題),一派追求討喜(三星等安卓手機),其中“討喜”的科學做得最精湛的非三星莫屬,該鮮豔的時候能鮮豔,不該鮮豔的時候能真實。追求討喜的流派如果想要真實,可以開啟專業模式(華為/榮耀開了專業模式也不真實,廣為攝影愛好者和攝影師所詬病)。

銳化方面,一派追求原始真實舒適的質感,與照相機貼近(索尼、諾基亞。蘋果也算是,不過最近玩銳化越來越猛了)一派追求勾勒邊緣以提高畫質晰度(三星、OV),一派願意加黑邊啊,AI“補充照片細節”來提升觀感但是犧牲真實度與細節(華為/榮耀、小米)。貼照相機的現在其實只剩下用力耕耘微單相機的索尼了,勾勒邊緣是各家都乾的事,蘋果勾得算是最舒服,三星可以說並列最舒服,OV也還好但是質感明顯不如三星,華為小米質感最差。

夜景與HDR方面,現在的手機依靠多張合成技術來提升夜景信噪比和大光比環境的動態範圍,華為的夜景確實是最強的,都在釋出會上吹爛了,但是他的HDR捲過頭了,明暗失真。剩下的只要是旗艦機其實都差不多。

影象處理的策略與模式,到底誰好,是一個帶有主觀性質的問題,不過一般認為華為和小米是不太好的。

下面是影象處理的硬體,牽扯到NPU和ISP兩種硬體,OV的旗艦以“自研影像晶片”大肆宣傳,優秀的算力確實有用,不過也不能與蘋果三星拉開差距。各家手機現在都有自研的影像晶片,OV做得最用心而已。同一代同定位手機的硬體都差不多(在這方面蘋果跟安卓也是差不多的)。

評測方式

1,各個鏡頭的原生焦距都評測一遍。

2,挑同一場景測試清晰度,注意觀感清晰不一定真的清晰,有可能是銳化勾勒做得比較過。要看細節保留。

3,測試色散,眩光,鬼影。眩光和鬼影是光線在鏡頭內多次反射的結果,能反應鏡頭鍍膜素質,目前這一塊應該是vivo最強(zeiss標這次沒有白打)蘋果最弱(跟沒鍍膜似的)。色散的原理咱們在物理課上都學過,一支優秀的鏡頭能夠透過最佳化設計製造、採用更好的材料等方式來儘可能地降低色散。色散嚴重的體現主要是拍攝邊緣比較清晰的物體時出現紫邊。目前這塊三星做得好,國產普遍一般。

4,測試夜景效能。亮不是唯一,亮度那東西都能後期調,要看亮部和暗部細節能否同時保持好,看畫面細節多少。

5,測試影片效能,專案與上述專案差不多。影片效能蘋果最強,靠實力壓安卓一頭。

6,測試虛化,雖然各家虛化都是靠演算法,效果都假,但是半斤與八兩之間還是有點區別的。

碼子不易,“簡單介紹”也介紹了兩千多字了,我雖然不是很專業,但起碼研究過這個問題挺長時間,希望對看到的人有所幫助。

JCDZXYYYDS:2022年了,手機硬體相比電腦怎麼樣?請問目前的手機旗艦晶片驍龍gen1放在桌面端什麼水平?安卓和蘋果那個更好?

標簽: 焦距  鏡頭  手機  畫素  主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