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攝影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作者:由 匿名使用者 發表于 攝影時間:2015-03-03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徐小森2015-03-03 17:43:47

謝邀!

對於

@Jun

的回答呢我已經就之前的7點做了明確的迴應但是就8、9、10點本人才疏學淺確實不很是很懂,所以下文中沒有提及。第一個答主頁已經就第九點做了反駁。希望原題主

@Jun

能夠以一種科學嚴謹的態度來反駁,很多人反對你不僅僅是因為你文章中大量的漏洞更加是你對柴靜女士評論時候言語輕浮。

以下是我的部分觀點僅供參考:

1、答主說到了霧霾是什麼?維基百科上對霾有詳細的解釋,而引起霾的主要因素是PM2。5顆粒物(我國將把灰霾資料納入空氣質量評價標準)。而且對人體健康又主要影響了也是PM2。5顆粒物,所以談霧霾就談到PM2。5是合適的。如果是PM10或者PM100 那不是應該來談談沙塵暴了。

2、取樣儀的電池供應問題,電池難道不可以更換嗎?我們實驗室採用的是英國Turnkey Instruments公司生產的DustMate粉塵檢測儀器同樣是透過多塊電池更換達到連續監測的,這部分我認為不存在問題。一塊電池能有8小時,24小時也就3塊電池。不用自己整天揹著,沒電前回去換就可以了。答主這段無非有誘導各位看客的嫌疑。

3、取樣膜的顏色,我認真的告訴你就是白色的。因為不在實驗室的原因不能上圖。另外吸附的黑色的東西是不是碳……我們曾經利用FEI公司QUANTA200F型環境掃描電鏡外加能譜儀對取樣膜上的物質元素進行分析,確實有碳但是S、Pb、Fe、Cr等元素都較高。所以所這上面的重金屬含量還是很高的,其次是這上面可能確實有一部分碳,但是有部分重金屬物質或者細菌會吸附在碳上,怎麼能說這樣的碳是無毒的呢?在這裡答主有所以猜測的嫌疑。

4、空氣溼度和風向條件等等當然很重要,而且柴靜沒有重複試驗所以資料具有偶然性。但是流量資料什麼的柴靜在最後告訴我們的是一個μg/m³,是一個計算過的流量資料以24小時為一個測算單位1立方米的空氣重PM2。5顆粒物質量。我認為這個資料還是很合理的,只不過是沒有當天氣象相關的條件罷了。當時也是實驗的漏洞所在。

至於答主說膜不會這麼黑吧!!!告訴題主你是不在中國北京生活,我們實驗室開展的植物葉片對顆粒沉降資料分析時候。單單過濾200平方釐米葉片蠟質層中粒徑在0。2-2。5μm的顆粒物就讓這個膜烏漆墨黑,我們採用的是疏水性濾膜(EMD Millipore, USA)。

5、至於NASA的那幾張衛星圖說實話我對遙感影像不是很懂,但是和我們合作的中科院生態中心在研究華北地區霧霾移動過程中確實有用過衛星遙感影像來研究霧霾擴散移動過程。但是柴靜要單張圖代表全年是不科學不合理的。

6、三張圖是中科院提供的一個測算結果,想說的是圖表很可能是這個測算中的一個結果部分。柴靜在之前說過了是PM2。5升高時候一個人群的死亡趨勢的一個結果圖。圖中確實只有年份但是這是一個摘錄過來不完整的圖片沒有告訴我們圖表中年份對於的PM2。5值得變化趨勢。我認為這是一個表象的圖,只是為了告訴我們PM2。5升高後的危害是人群死亡率會升高。所以題主攻擊的點是錯位的,這只是一個其中的部分摘要沒有將PM2。5相關的資料擺出了是因為這個一個圖示要的不是具體的資料是告訴大家一個相關的趨勢,要是投稿發表當然是不對的。

7、R。 Zhang et al。: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Beijing這篇文章就是王躍思研究員的團隊的研究成果

以下文章摘錄自@

大臉撐在小胸

的微博

“論文中說,北京地區PM2。5的6個來源,分別是土壤塵、燃煤、生物質燃燒、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工業汙染和二次無機氣溶膠,它們的平均貢獻分別為15%、18%、12%、4%、25%和26%。

首先,請大家注意,這6個來源中,有一個叫做“

二次無機氣溶膠

”,佔26%。

直接進入到大氣中的氣體汙染物或者顆粒物,這叫“

一次氣溶膠

”,它們在大氣中並不會始終如一地保持原貌,而是會與紫外線、臭氧等發生複雜的光化學反應,生成“二次氣溶膠”。

也就是說,

在二次無機氣溶膠中,其實也有一部分是汽車尾氣經過二次反應後生成的,這一部分同樣也屬於汽車尾氣的貢獻。

王躍思研究員的研究表明,二次無機氣溶膠中,一般至少有一半以上是由汽車造成的。26%的一半以上,就是13%以上,加上一次氣溶膠中汽車尾氣的3%(汽車尾氣與垃圾焚燒共4%,論文中說明汽車尾氣為3%),就是16%以上。”

所以提出機動車對PM2。5貢獻在20%—30%左右,所以柴靜的提法是沒有問題的。

而且該論文采用資料的時間範圍為2009年4月-2010年1月,事實上只有10個月,還不到一年。儀器架設地點在北大環科院樓頂不能代表北京全城資料。

只有兩個餅狀圖,分類的比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只是為了突出重點說明有問題嗎?

題主如此攻擊柴靜有點不道德了。

8、此項真的不太懂,化石燃料的燃燒什麼的真心不懂圖是如何形成的我再次不討論。希望其他知友補充。

9、10兩項也是個人研究領域有限

對於第十項確實柴靜的資料有應用的偏差問題,在這裡也肯定原po的否定是正確的。

總體來說我還是很肯定柴靜的這個紀錄片的真的是個大眾普及了關於霧霾相關的詳細知識,從危害到成因然後淺顯的探究了治理方式的和治理過程中的利益矛盾。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知乎使用者2015-03-03 18:24:22

竟然被邀請了好雞凍=。=

剛剛在原問題那裡答了關於JUN第九點的看法,在這邊稍微展開一下

原答案的演算法是1L飽和汽油蒸汽的質量(0。02g),這個計算毫無意義,柴靜所說的應該是在加油過程中每升汽油(大約750g)會因蒸發損耗掉1。5g,類似的報道也有一些

轎車每加一次70升油將揮發245ml 相當一盒王老吉

(雖然不是什麼像樣的訊息,有空補充)

由於影響油品蒸發損耗的因素很多,這個每升1。5g的資料我認為沒有什麼問題。

題主還問到“蒸發掉的“碳氫化合物”比汽車尾氣排放的還多”的合理性,我在那邊也答了,搬運一下

wikipedia。org 的頁面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以要求最嚴的小型車為例,碳氫化合物的排放限制在0。1g/km,假設百公里油耗9L/100km,相當於每燃燒一升汽油排放0。1*100/9=1。1(g/L),說蒸發掉的比排放的多並沒有什麼不妥。

不過與

@徐小森

的意見不同,我覺得第六點的攻擊不算太錯位

因為這個圖確實是什麼都沒說明,只是個年份和所謂“增長百分比”的關係,這百分比具體意義也不甚明瞭,總而言之我認為是個單純用來裝逼的圖,因為柴靜自己也說了這就是個“複雜的圖”

況且裡面還有個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R方=0。19的擬合,要說這曲線有什麼意義我才要覺得奇怪呢

別的點沒仔細考證,也有不少不在知識領域裡的點,先佔坑以後慢慢補充

說起來題目上加個引號會比較好理解吧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知乎使用者2015-03-03 21:26:01

這些牛人們想證明什麼呢?

一個學新聞的女生做了個節目揭露環境問題,一幫理工男不因為該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沒有做而感到羞愧,不趁著大家環保意識在開始覺醒的時候研究環保對策,居然洋洋自得地出來冷嘲熱諷地挑別人資料的錯,而且還被更專業的人打臉,最最重要的是,那些牛人的目的不是希望片子更好,而是嘲笑新聞女文科女的不專業資料造價別有用心,我真是呵呵了,你是孔乙己在研究茴香豆嗎?

人家是做節目不是寫論文好吧!真正該那些牛人們寫論文影響決策層影響大眾的時候那些牛人們在哪?柴小姐不專業,牛人們能不能更專業點?提供更專業的資料和思路呢?

霧霾漫天不重要,肺癌遍地不重要,重要的柴靜是個高齡產婦大齡菸民是個沒有科學素養所以不配做事的賤女人。

自己不做有建設性對社會有益的事情,說風涼話的時候,那些人,那些牛人們,總是一個比一個地強,一個比一個專業,真是白瞎了。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紐太普2015-03-03 22:23:04

#更新:今天起來發現這篇回答被舉報了,說是不友善內容。我覺得我這人挺友善的啊,用的都是

@Jun

自己的邏輯,甚至用的都是她的原話。樓下評論區一片說我尖酸刻薄的。

看來尖酸刻薄是某些“科學工作者”的專利,別人不能用。

————————————————————————————————

實名反對目前排名第一的

@Jun

的答案。為了避免被認為“不友善”,我就不呼籲大家幹什麼了。

其實一開始你讓我反對

@Jun

我是拒絕的,因為我覺得她說得好像有一點道理,所以作為柴粉,我不但給她點了贊,還留了評論:

1。本人柴粉。

2。對答主的質疑,表示支援:任何作品都可以被質疑,何況答主一幀幀看完,尋找到錯誤來質疑,是很不錯的一件事。至於語氣不善,我覺得可能只是和答主人品心性有關,與答主所得出的結論無關。

3。我目前不能確定答主挑的錯是否全是對的,畢竟並非相關專業背景。透過其他人的回答,希望能夠兼聽則明。

……

6。我真心希望答主這樣的帖子多一些。我相信,柴靜也是這麼希望的。她就是霧霾的外行,有那麼多專業人士願意指出她的錯誤,願意提出更好的見解,對她是一件好事。

當然,我也留了個心眼,並沒有毫無保留地相信: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請無視背景,有想要背景的請百度“白茶 貓”)

果然,我等到了:

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錯誤? - 徐小森的回答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錯誤? - 知乎使用者的回答

特別推薦第二篇曾加的回答。

好了,接著讓我來以Jun小姐的視角,來考察一下Jun小姐的答案吧。其中尖酸刻薄的言語,基本來自她的原話。

有人說,叫她Jun小姐是對她的諷刺,覺得我口氣不善。我的解釋是:

1.Jun小姐在原文中就是這麼稱呼柴靜的,我不認為用她對他人的習慣性稱呼來稱呼她本人是不妥的;

2.柴靜是確定已婚的女性,Jun小姐的情況我無法確定。這個情況下,稱呼Jun小姐為小姐,相較稱呼柴女士為小姐,相對還更妥當一些。

之所以要原話奉還,其實是想讓大家瞭解,一個懷著惡意的人,能夠因為自己的言辭,給他人帶來多大的傷害。如果你覺得看到我的這篇文章不舒服、不友善,那麼你就會明白,Jun在用錯誤的資料、觀點和“乾貨”夾雜這類尖酸刻薄的言辭時,帶來的是什麼樣的影響。以下加粗體都是Jun小姐對柴靜的原話,我也原話奉還。

Jun小姐的前幾個問題,一個是關於霧霾與PM2。5的關係,一個是關於取樣儀能工作幾個小時,一個是膜是不是該這麼髒。關於這幾個問題,上面兩個回答分析得夠好了,無需我狗尾續貂。

我只是想知道,柴靜在影片裡清楚地介紹了黑碳的吸附性以及可能帶來的危害,而到了Jun這裡,一句“碳本身的毒性不大”就帶過去了。我還是挺信柴小姐的,你說呢Jun小姐?

至於之後幾個問題,柴靜明明放了全球圖,Jun小姐卻截取了一部分:

這是jun的截圖: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這是jun認為一個科學工作者應該放的圖: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這是柴靜現實中放的圖(截圖來自

@曾加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你看,Jun小姐可以隨意截出最槽糕的圖片。既然都是網上資源,幹嗎不直接放影片而要截圖片?因為圖片是可以操作的。(原話哦,應該不算不友善吧)

第7個問題: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資料來源的問題我們不去談,畢竟不同來源的資料確實可能不一樣,Jun小姐有不錯的資料,但柴小姐的資料也不是大風吹來的啊,人家也列了來源啊。

不談資料,就說這兩張圖,Jun小姐就能看出柴靜把問題簡單化了,又能看出她一會兒攻擊煤一會兒攻擊油。別忘了,這兩張圖一個是全國一個是北京,兩幅圖之間也沒有明顯的矛盾之處。

我就是不喜歡為了自己的觀點而誅心搞陰謀論,很惡俗。

(原話哦,應該不算不友善吧)

@徐小森

所說,

只有兩個餅狀圖,分類的比例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只是為了突出重點說明有問題嗎?

Jun小姐做學生的時候導師常教導她說,自己不是很明白的圖表不要去誤導人,看來Jun小姐不是很聽導師的話。

(原話哦,應該不算不友善吧)

第8個問題: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這是Jun小姐在24:06截的圖,用來證明柴小姐說的是”全球“,用的卻是沒有南半球的圖。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這是我在24:04截的圖。

因為很重要所以再說兩遍:

你看,Jun小姐可以隨意截出最槽糕的圖片。既然都是網上資源,幹嗎不直接放影片而要截圖片?因為圖片是可以操作的。

你看,Jun小姐可以隨意截出最槽糕的圖片。既然都是網上資源,幹嗎不直接放影片而要截圖片?因為圖片是可以操作的。

(原話哦,應該不算不友善吧)

當然,這還不是最大的烏龍。作為一個嚴肅的科學工作者,在螢幕左上角清清楚楚寫著”二氧化氮對流層強度“的情況下,Jun說:

這個圖說真的我不是很懂,什麼叫燃燒強度?怎麼測啊? 不過我稍微轉個彎想想,她們是想說二氧化碳的排放吧,因為大部分能源燃燒排放的是CO2, 於是我找到了下面這張圖。

您這個彎轉得真別緻。看來不但大學的時候沒聽導師的話,初中語文都是跟體育老師學的吧。

Jun小姐這樣隨便瞎找圖片資料,為自己所用,還堂而皇之的拿出來show,我真是佩服。

(原話哦,應該不算不友善吧)

至於第9個問題,身為科學工作者的Jun小姐都算錯了,

我該佩服你博學多才呢還是記憶力好呢。

(原話哦,應該不算不友善吧)

這個時候我已經不想繼續看下去了。一般來說在學術界,你要一個數據錯誤,造假,manipulate.你的reputation就沒了,因為你就是這個水平。

(原話哦,應該不算不友善吧)

Jun小姐,你作為一個嚴肅的科學工作者,你的reputation呢?

如果說前9個問題還是能力不足,那麼第十個問題,Jun小姐你暴露了身為無腦柴黑的本質。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我想看看PM2。5的資料,結果我得出來的是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原來這個資料1999才有,至於她們怎麼拿到1970-1999的,大家就自行腦補好了。

可是,柴小姐提供的這張表,不是PM2。5資料表啊。

至於Jun小姐為什麼要這麼幹,大家就自行腦補好了。

(原話哦,應該不算不友善吧)

答案分析完了,說說我的想法。

首先,作為一個嚴肅的科學工作者,

@Jun

,當你以刁鑽刻薄的語氣來指責他人的科學素養時,最好保證你自己別出太蠢的錯誤。

其次,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Jun的reputation在哪裡?你的行為和言論誤導了相當一批公眾(7000多個知乎上的贊,加上微博、微信上的各種轉發)。如果你不迴應或者道歉,你賭上的是科學界的聲譽。憑什麼柴靜的片子要被你這樣歪曲嘲弄,而你作為科學工作者,卻可以一邊以此標榜自己,一邊躲在屏幕後面?

其三,Jun的行為對這部紀錄片的聲譽,對柴靜以及和她並肩認真工作的人的聲譽造成了傷害,這種傷害不可挽回。簡單來說,《柴靜資料造假》這樣標題的文章,必定會廣為傳播;而”《柴靜資料造假》資料造假“這樣的文章,則不可能像前者一樣被傳播。所以,當你聳人聽聞地提出觀點的時候,你必須對這個觀點負責,正如柴靜這樣的公眾人物,要為她的片子負上更多責任一樣。

其四(因為很重要所以單獨出來說),正如我之前說的,柴靜這麼招黑的人,到現在都沒有什麼人能拿出真正的證據證明她資料造假,只能從人家裙底裡黑,或是像Jun這樣下作地編造資料,惡意截圖。這一點本身就證明她的片子紮實、靠得住。

另一方面,柴靜是《蒼穹之下》的最重要品牌與代言人,但誰給你們的錯覺,讓你們認為這部片子是她一個人做的?誰給你們的錯覺,讓你們以為這一定是一部文科生拍的片子,因此肯定要有很多錯漏,和人家的

paper

不能比?片尾長長的感謝名單,多位科學、科普領域高人從頭到尾的審閱,是這部片子推出前必須經歷的。

所以,因為很重要所以再說一遍:Jun的回答,傷害的是科學界的reputation。為了避免“不友善”,我就不呼籲大家幹什麼了。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黃鑫Xin Huang2015-03-04 11:20:45

直接將我在原問題下的回答搬過來了,原問題地址(柴靜的霧霾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有哪些科學上的錯誤? - 釗年的回答)

另外,由於高票答案的答主Jun已經自行修改了很多內容,無法查證,請參考廣為流傳的微信: 共和國經濟史, 其中大部分引用了Jun的原始答案。

(2015-3-5 更正)

經 @巖一 提醒,由於不確定其官方身份,

將“NASA中文官微”改為“NASA中文微博”

,其文章中引用的動畫來自於NASA。

(2015-3-4, 19:00補充)

NASA中文微博對柴靜引用的NASA資料真假問題的迴應Sina Visitor System

感謝 @波紋 提供的資訊和建議,我因此得以對Jun的原始答案中的第6和第8點作些許調查

原文

(避免混淆,這裡的原文指的是 @Jun 的原始答案,由於Jun已作修改,請參考共和國經濟史

,後同)

第6點

柴靜引用的論文被認為是:

Time-series analysis of mortality effects from airborne particulate matter size fractions in Beijing

其中圖6和柴靜引用的圖的內容很類似,說的是年PM2。5水平和死亡率的關係,圖中顯示的結果,並不支撐她的觀點,同時她也去掉了PM2。5的資料。

那麼PM2。5到底和死亡率有沒有關係呢?我不是這方面的專業人士,但粗讀下來,文中的不同圖表從不同角度去描述了顆粒物、時間間隔、季節、溫度、年份等等變數綜合作用同死亡率的關係。(個人感覺舉其他圖都好唯獨這個圖6最不能說明她的觀點。)論文的結論如下: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總的來說,他們發現日死亡率與PM2.5和PM10存在極大的相關性,但與PM2.5-10則不是。PM2.5對死亡率的影響在北京比其他發達國家和地區要小一些,但呈增長趨勢。顆粒物對人健康的影響小於溫度。避免在寒冷天氣暴露在戶外尤其重要。控制人為排放對避免因暴露在顆粒物環境中產生的健康風險尤其重要

。(這裡adverse reverse我查了下,在醫學中是指治療過程中不必要的損害效果,不知道我這樣理解對不對。)

雖然論文結論支撐PM2.5和死亡率的關係,但柴靜在這裡的確做得不專業!!!!

原文第8點

NASA中文微博已經給出了柴靜引用的動畫,我這裡說錯了,

的確是二氧化氮而非二氧化碳

看看原動畫先

Hyperwall Item 30014 或者 Sina Visitor System

那麼來源是沒有問題了

。有朋友提到了二氧化氮對流層和化石燃料燃燒的關聯程度,NASA告訴我們: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那麼看來,雖然化石燃料燃燒並不是二氧化氮排放的唯一來源,但它被認為是人為NO2排放的主要來源,個人覺得用這個動畫來表示化石燃料燃燒強度沒有問題。

(2015-3-5)

當然,化石燃料燃燒強度是不能等價於NO2排放的,正如NASA的說明裡提到,非人為因素,以及化石燃料燃燒強度之外的因素,都在影響著NO2排放。

不知道有沒有化石燃料燃燒強度這樣一個現成的指標,但我感覺有更直接的方法去表示,消耗了多少化石能源的數字很好查,其中多少最終用於燃燒,均攤到GDP,人口等等上是多少,應該都是好測算的。而用NO2表示,其他非化石燃料燃燒,以及非人為因素,都對這個有影響。這個演講選用這個動畫,應該有考慮到觀賞效果。

當然還有朋友提到了影片講到這裡時切換鏡頭到中國上空的事,

個人覺得,既然在講中國,鏡頭切換到中國上空沒有不妥,這樣就認為她在耍手段,有些牽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始答案分界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我不是柴粉,我在這個影片火之前甚至都不瞭解她。我因為工作關係,會經常跟蹤一些工業行業的動態,看到這個影片,發現柴靜講的東西,拋開細節不講,基本符合我的認識,也感覺到這個影片於情於理地道出了老百姓和政府的心聲,老百姓需要更乾淨的水和空氣,必須靠環保,政府想要調結構促發展,處理好國內外壓力,也必然繞不過環保。我還在想,接下來也許終於可以期待一些皆大歡喜的事發生了。

總之,我是支援這個影片的。昨天下午刷微信朋友圈卻看到好幾個朋友轉了同樣的內容,小圖一個大大的“假”字,說柴靜資料造假,誤導輿論,(原微信見:共和國經濟史)我倒是驚了一下。影片裡細節的資料我是沒驗證過,但大方向沒講錯啥啊。我點進去一看,發現裡面大部分內容來自這個問題下@Jun的觀點。

我一條條讀了,由衷讚歎作者嚴謹求實的態度,但也因為一些觀點和我的瞭解實在大相徑庭,不能很乾脆的點個贊。於是我想,要麼我也來調查一下?搜搜二手資料對我來說也是家常便飯了,當然,我時間有限,一些專業問題以及細節的東西,有待各位繼續挖掘了。

調查過後,

我有點失望,Jun的這些內容有多少乾貨難說,好幾處刻意混淆事實,透過歪曲點東西,企圖誤導大家的想法,更多的讓我感到了各種惡意。。。

以下將我的發現與Jun的結論按出入大小排序列出(注:我在發這個回答時,Jun已經修改了其答案中的一些內容,我不得不用那篇轉載他評論的那個廣為流傳的微信內容來截圖)

原文第7

PM2。5來源的資料。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不同的定義、不同的統計方法、不同的樣本,都會導致不同的數字結論。我對@Jun的結論分歧最大的地方就在這裡。因為根據我的瞭解,機動車是主要汙染源之一,怎麼會才有4%左右的PM2。5貢獻。

Jun的結論: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我在中科院的微博上找到了一條微博,提到了疑似和Jun提供的論文中一樣的結論和圖表。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我才發現這個論文(R。 Zhang et al。: 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and sourceapportionment of PM2。5 in Beijing)中文名為

北京PM2.5化學組成及源解析季節變化研究

,是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張仁建與國內外同行合作的課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原文。不難發現,這個對PM2。5的來源的結論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地方:

a.該研究所用樣本是在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之間北京某一個站點的資料,是否具有足夠的時效性和代表性,我不敢確定;b.二次無機氣溶膠是一次汙染物在空氣中產生化學反應後的產物,文章沒有交代二次無機氣溶膠的來源分佈

關於PM2.5來源的其他研究也有很多,Jun並沒有想要舉一下:

在影片中出鏡的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王躍思也做過研究,他的結論是:PM2。5在重汙染時段的主要來源為機動車、燃煤、工業和揚塵,分別約佔42%、28%、13%和12%;而在清潔時段,燃煤佔45%,機動車僅佔13%。詳見:

【中國科學報】燃煤與機動車是北京霧霾兩大“元兇”——中國科學院

2014年北京市環保局釋出的結論(版面略醜)

北京市PM2。5來源解析正式釋出

這一點我的同事們也有研究,北京的機動車對PM2。5排放的貢獻,他們的結論是在20%以上。

當然,關於北京PM2。5來源的研究還有很多,有車輛貢獻偏高的結論,也有偏低的結論,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一搜。

原文第9點,拿蒸汽壓說事

我截了個圖,方便大家都看清楚柴靜那張表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Jun提供的理想氣體狀態方程用在這裡合適與否我不知道,這個方程是用來計算理想氣體在平衡狀態時P,V,N,T之間的關係。而汽油蒸發壓是用來描述其揮發性的。(請專業人士指教)

當然,就算用這個公式去計算,我注意到,Jun用的變數的單位有問題,當體積取升(L),氣壓單位取標準大氣壓的時候,R常數為0。082atm*L/(mol*K),這裡atm為一個標準大氣壓,K為絕對(開氏)溫度單位,我查到的汽油摩爾質量為113g/mol,就用Jun的105好了,我們也可以看到大陸地區的汽油蒸發壓標準都在一個範圍內,比如42-85kPa,就用jun的50好了。

Jun的計算: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我的計算:

摩爾量為n=PV/RT=(0。5X1)/(0。082X298)=0。0204mol, 質量為:nM=0。0204X105=2。15g。

和影片裡的

1.5g在一個數量級了,並且差值也不大。並且注意,這個是汽油蒸發量。不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和Jun的後文拿出的所謂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標準沒有任何的可比性!!!

接下來繼續說所謂美國的標準,我點開Jun提供的連結一看,這不就是美國環保局建議的一個根據汽油柴油平均碳含量來計算燃燒每加侖汽油柴油二氧化碳排放量麼。。。計算出一個參考值省得大家再去重複計算並且有助於各方保持資料一致性。。。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再說了,各國對汽車廢氣排放的標準,有一氧化碳、碳氫化物、氮氧化物、顆粒物等等,但沒見過有二氧化碳的標準。按照前面那個參考值,燒多少油,理論上說就會有多少二氧化碳產生。說對二氧化碳進行控制,各國一般都是從溫室效應角度考慮,從總量上進行把控,進而涉及到汽車總量、里程數、汽車燃油效率等等各方面採取措施控制,和尾氣排放標準不是一回事吧?

歐盟汽車尾氣標準

歐洲汽車尾氣排放標準

美國輕型車輛尾氣標準之一

Light-Duty Vehicle and Light-Duty Truck —— Tier 1 and National Low Emission Vehicle Supplemental Federal Test Procedure Exhaust Emission Standards

原文第10點

Jun說這個時候他不想看下去了,可是我還是想看看他在講什麼,他提到了這張圖。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他提到了這裡面的一個致命錯誤,座標軸數量級錯了,沒錯,柴靜的團隊這個錯誤犯得實在低階!

但是柴靜講PPT的結論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為什麼說應該?因為我查到了VMT,2000年左右是1970年的3倍左右,也查到了各種汙染物排放的量,有下降25%的,也有下降80%的,但不知道柴靜這裡用的pollution包括哪些內容,所以不敢確定,有請各位挖掘。)

然後Jun又說他想看一下PM2。5的資料,發現只有從1999年開始才有,原文如下: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柴靜給咱看的是VMT和pollution的對比圖,我點進Jun給的那個連結搜了一下,1970年就有了好吧。。。。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人家ARB從1990年代末期才開始直接測量PM2.5

,之前都是從總的懸浮顆粒中估算出來的,之前的資料庫你找誰要去?

(詳見下圖,源自ARB的40週年回顧PPT: http://www。arb。ca。gov/research/health/healthup/feb08。pdf)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Jun非要用搜不到1999年前的PM2.5資料去質疑柴靜圖中pollution資料的來源,還特意加一句“至於她們怎麼拿到1970-1999的,大家自行腦補好了”,在這裡我真是感到了滿滿的惡意。。。。。

原文第1點

Jun非要把smog和霧霾的概念混淆也是醉了。。。為什麼說霧霾要說PM2。5?因為PM2。5水平和霧霾天氣有密切聯絡,PM2。5因其對人體的高滲透性危害較大,我國的空氣質量評價體系以前不看PM2。5(PM10還是看的),現在也將PM2。5納入空氣質量評價標準了。這種東西不是網上一搜一大堆麼。。。。

霧和霾不是同一種東西,霧霾天氣PM2。5水平一般比往常高

霧霾天氣和PM2。5有必然聯絡麼?

我國將把灰霾資料納入空氣質量評價標準(2011)

我國將把灰霾資料納入空氣質量評價標準

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2012)

關於釋出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技術規定(試行)》的公告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ist, Fog, Smog, Haze And Vog

The Difference Between Mist, Fog, Smog, Haze And Vog

原文第2點

這個BUCK LIBRA PUMP L4(不是LIBRA BUCK)我沒用過,多的不說了,我看了看那個說明書,就問一句,

莫非不能在室內插上電源用?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原文第4點

我沒用過這些儀器,也不懂怎麼做實驗,不過Jun說了如下的話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影片裡的取樣膜是很黑亮,當然我沒用過,我也不知道那是否正常。但看來Jun這麼專業的話,我想知道,什麼樣的測試範圍和靈敏度資料是對的,空氣試圖和風向條件要怎樣?流量資料應該如何?你用的“filter放了24小時汙染再大頂多是灰色”的例子,是在怎樣的條件下做的?汙染大到什麼程度?你實驗室放了7年的filter,是放在哪兒還是放在儀器裡用的?你實驗室也在北京?

原文第5點

從這張截圖對比原動畫來看的確有調整亮度的嫌疑: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但是考慮到動畫是先在舞臺熒幕上播放再拍攝下來,以及舞臺聚光燈的影響下,聚光燈所指向區域明顯亮於其他區域: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以及拍攝角度的不同,比如從這個角度看,亮度就比較正常了: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問題「紀錄片《穹頂之下》有什麼科學上的明顯錯誤? 」中的答案有什麼明顯的錯誤?

我不敢確定柴靜或者其團隊故意調整了動畫的亮度

原文第3點

過濾膜沒用過,不瞭解,不置評。

原文第6點

沒有找到圖表來源,不予置評

原文第8點

沒有找到圖表來源,不予置評,但

我感覺柴靜他們把二氧化碳寫成二氧化氮

就Jun所指出的幾點看,

柴靜及其團隊的確有面對資料不嚴謹不仔細的問題

。如果是我來做我會給出確切的資料來源,如果是得到授權的或者公開的,不妨直接將原圖原文呈現出來。

但你要說這中間有多少操控和偽造資料的行為,我表示懷疑。

我覺得面對這個事關每個人的大事,去嚴肅考證,並且有爭論,都是好事,也

歡迎

Jun以及各位朋友去嚴謹的驗證這些資料,有確鑿證據證明造假的情況

,我心服口服

。我不是什麼陰謀論者,起碼對這個答案得到高票表示強烈反對和恐懼。

Jun的回答以其專業人士的立場、看似嚴謹的態度、和身體力行調查,贏得了不少人的贊同,但是這麼多點讚的人,有幾個又真正嚴謹的去親自調查過?

標簽: jun  柴靜  PM2  資料  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