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寵物

後真相時代,真相在哪裡?

作者:由 菲菲菲 發表于 寵物時間:2018-08-20

新聞業一直以來將真實性作為第一原則,將追求真相作為記者的使命。但是,社交媒體時代的後真相(post-truth,牛津詞典解釋為訴諸事實不如訴諸情感),讓媒體陷入困惑。

要應對後真相帶來的“烏煙瘴氣”,是否應該更加強調真相?真相到底是什麼?真相的標準是什麼?真相的仲裁者是誰?後真相時代讓我們不得不去重新思考真相的界定。

傳統新聞業將真相定義為:現實的客觀描述。“描述”一詞足以讓我們質疑和反思。一、“描述”帶有主觀性,是一種經驗主義,真相符合論。二、“描述”即是用語言闡釋,海德格爾說過“語言自己說話”,即語言決定認知,薩丕爾-沃爾夫假說也指出語言建構現實世界,影響文化觀念。可見,我們以往追求的“硬真相”(hard truth)本就是個偽命題,真相來源於闡釋。

正如新新聞主義代表人物蓋伊·特立斯所說:並非沒有‘客觀的新聞’,只是沒有絕對的真相,記者能夠查明他們想查明的任何事情。每一位記者都會把他們在戰鬥中留下的全部傷疤帶到事件中來。一位記者永遠得不到真相,他只會得到他得到的,得到他想得到的。

那麼,誰的闡釋才是真相呢?網際網路時代,很多人強調讓技術管理充當“把關人”角色。如社交媒體Facebook等利用技術手段打擊假新聞,維護新聞真實。但是,扎克伯格能夠充當真相的仲裁者嗎?真相最終應該來自公眾自身的闡釋。

由此,約翰-基恩提出“監督式民主”,此處的民主不僅是一種政體,還是一種生活方式,透過公眾對各種社會事務的多元闡釋來達到動態妥協。公眾在各種媒體平臺多元闡釋,多元監督,“真相”得以實現。

可見,世上本沒有什麼絕對的概念,都是人類為實現認知協調,平衡社會生態而達成的暫時性共識。

標簽: 真相  闡釋  描述  語言  仲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