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寵物

巴蜀和漢中的地理大勢概述

作者:由 文彧 發表于 寵物時間:2021-09-12

注:

本文中所說的四川均指廣義上的四川,與明清時期的四川省領土大致相當,疆域和今天的四川省+重慶市差不多。另外,要說巴蜀,總是避不開漢中,所以這裡會對漢中的地理形勢也做一個概述,但也只是概述,不會詳細展開。如果大家對三國時期魏蜀在漢中、隴右一帶的交兵感興趣,後面找時間我會單獨寫一個文章來講。

巴蜀和漢中的地理大勢概述

巴蜀地區是歷史上中國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戰國時期,利用巴國、蜀國相攻的契機,秦惠王派司馬錯伐蜀,後又滅巴,建立了巴郡、蜀郡,將這一地區納入秦國版圖。西漢時設立十三州,巴蜀地區被劃入益州。唐代時劃分為劍南道和山南道一部分。宋朝時劃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四川由此得名。至元明清時期劃為四川省。

巴蜀和漢中的地理大勢概述

四川是一個典型的盆地地形。它北有大巴山、米倉山與漢中相隔,東有巫山與湖北地區相隔,南有大婁山然後與雲貴高原相接,西有川西高地、青藏高原,崇山峻嶺,層層環繞,外圍防護十分厚實。內部則有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等一系列河流匯入盆地南部的長江,既利於內部的航運,同時江河沖積又使得土地肥沃、利於農業生產。

此外,四川內部多鹽井,還有鐵礦、銅礦等,山林、竹木廣佈,蜀錦名聞天下,堪稱“沃野千里,土壤膏腴,果實所生,無谷而飽;女工之業,覆衣天下;名材竹翰、器械之饒,不可勝用,又有魚鹽銅鐵之利,浮水轉漕之便”。諸葛亮在隆中對時稱益州為“天府之國”。唐宋時期,益州富裕與揚州相當,賦稅為天下之最。

而在地理上,四川處在長江上游,對荊襄、東南地區呈上游之勢;又北接漢中,與隴右、關中相望。因此四川是一塊戰略要地。

歷史上,每逢天下紛亂之際,四川都會形成割據政權。西漢末年的公孫述,東漢末年的劉焉、劉璋、劉備,西晉末的李雄,東晉末的譙縱,五代時的王建、孟知祥,元末的明玉珍……歷史上建立於四川的政權最好的態勢就是蜀漢時劉備政權同時跨有荊、益二州與漢中時。不過遺憾的是,他們都沒有實現以四川為根據地而爭雄天下、統一全國。這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政權本身的偏安;蜀道艱難北伐不易;政權建立者多為外來人,與四川本地人士的共存問題;對當時歷史背景的判斷不足等等,比較複雜,這裡就不展開了。

以上是對四川歷史、地理脈絡的一個概述,下面來說說四川內外的地形與巴蜀重鎮。

巴蜀和漢中的地理大勢概述

由於歷史上四川西部、南部的相鄰地區開發都比較晚,因此四川與外部的溝通聯絡主要在東部和北部方向。

四川與東部之間的聯絡主要靠長江的溝通,走水路,經三峽,進入荊襄地區。瞿塘關(又稱江關、悍關)就設在三峽最險要的地段——歷史上的夔州、如今的奉節,是川東的門戶。戰國時,巴楚相攻,瞿塘關被楚所據,用來抵禦巴國;劉備夷陵慘敗後退至白帝城,扼守瞿塘關以防禦吳國。

不過,瞿塘雖險,川東的重心卻在重慶,原因在於:

1。長江不只三峽地區比較險要,從重慶到宜昌這一段都不甚好走,湖北宜昌在這段路的東端,重慶在這段路的西端;

2。在重慶至宜昌這段江路上,長江兩岸的山脈都和江流方向同向,因此,凡是想從川東進入四川腹地的,很難從橫向穿過這些山脈,因而始終繞不過重慶;

3。重慶附近眾水彙集,涪江、嘉陵江、渠江在重慶北部不遠的合川彙集,再由重慶匯入長江;從重慶溯游而上,還可經瀘州入沱江,經宜賓入岷江。因此,重慶是川東的水運樞紐。

在四川內部的一系列河流中,比較重要的是嘉陵江、涪江、岷江、沱江:

1。沿著嘉陵江而上可以進入巴中一帶,廣元、閬中一線是上游重鎮,合川是下游重鎮;

2。沿著涪江而上可以抵達成都北部,綿陽是上游重鎮,合川是下游重鎮;

(當年蒙古的蒙哥汗進攻四川以伐南宋,在合川攻打釣魚城久攻不下)

3。沿岷江而上可以抵達成都南部,在這條路上,樂山是重鎮;

4。沿著沱江而上可以北趨成都,瀘州是重鎮。

又因為綿陽不只是水路樞紐,同時還是陸路樞紐,且涪江中分四川,因此涪江是四川內部最重要的一條河流,歷代據有四川者都很重視涪江一線,大抵上游經營綿陽、下游經營合川以備不測。

以上是關於水路沿線的分析,下面來說說成都、綿陽以及北部險要一帶。

在四川內部,重心歸於成都,歷代據有四川的政權也基本上以成都作為統治中心。成都所在的成都平原地區,是四川內部最為富裕的地區,成都東、西兩面均有山脈橫亙,在南北兩面各留有兩個缺口,而南北兩面各有水路可以通向四川內部的其他地區,因此,四川內部,成都形勢獨盛。

巴蜀和漢中的地理大勢概述

巴蜀和漢中的地理大勢概述

成都往南,可由岷江與外部溝通,樂山是重鎮;成都往北,可由涪江與外部溝通,綿陽是重鎮。又因為四川北部以大巴山、米倉山與漢中相鄰,漢中北部以秦嶺與關中相鄰,所以由於北部諸險要的關係,綿陽成為更重要的一方重鎮。

歷代經營四川,無不以劍門關為北部關隘之首,一旦被外部突破劍門關,尚可以綿陽作為抵抗來犯之敵最後的屏障,若綿陽再失,則成都只能面臨被圍城的局面了。(而且,即使出奇兵走陰平道,繞過了劍門關,也始終繞不過綿陽)

四川北部是漢中,四川和漢中之間以米倉山、大巴山間隔,往來通道主要有二,都是在大山中穿行,不甚好走:

1。米倉道:通往巴中地區。東漢末年曹操徵張魯時,張魯就是從這條路逃跑的;曹操佔據漢中之後,留下夏侯淵、張郃等將據守,張郃曾沿著米倉道進入巴中,不過被張飛擊還;

2。金牛道:通往綿陽、成都。這條路是由漢中進入四川最常走的道路,最早為秦惠王伐蜀時所開,後來鍾會攻蜀漢、尉遲迥伐益州、後唐郭崇韜伐蜀、北宋伐後蜀、蒙古攻南宋,走的都是這條路。因為四川政權基本上以成都為統治中心,而這條路可以直趨成都,因而十分重要。劍門關即在這條路上。

巴蜀和漢中的地理大勢概述

在劍閣縣附近有大劍山和小劍山,兩山相連,山勢險要,飛閣通衢,稱之為劍閣。因為大山峭壁中斷,兩邊懸崖鑲嵌,中間像大門一樣,因此稱之為劍門關,其險要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歷史上,割據四川的政權多次在劍門擊退來犯的敵軍。而歷史上滅蜀的經典戰役,比如曹魏伐蜀漢,鍾會在進入漢中、陽平關而進兵劍閣之後,頓兵於劍門關之下,是鄧艾偷渡陰平打開了局面;北宋王全斌滅後蜀,也是由劍門南二十里出奇兵繞開了劍門關才攻入四川內部。

巴蜀和漢中的地理大勢概述

劍門之外,實際上據守廣元(古城利州)要更好一些,廣元可以同時庇護劍閣和閬中兩個方向。只不過,一是廣元附近不如劍閣險要,二是因為劍閣方向直趨成都更為致命,因此劍門關基本上作為金牛道中的樞紐存在。

當然,除了金牛道和米倉道,還可以走隴右的陰平道而繞開劍門關,不過陰平道更加難走,不適合大規模作戰,而適合出奇兵;在鄧艾偷渡陰平的戰役成功之後,歷代據守四川的都開始對陰平一線有所防備,這條路線逐漸失掉戰略意義。

以上就是關於巴蜀地區的地理大勢要說的,下面來簡單說說漢中地區的地理大勢。

漢中地區夾在大巴山與秦嶺之間,北接關中,南接四川,南北狹窄,往往是關隴勢力和四川勢力犬牙交錯的地帶;又有漢水從中流過,東西綿長,往西可通隴右,往東可通南陽盆地,而由南陽盆地北上可入中原,南下可入荊襄。因此漢中是一個戰略樞紐。

巴蜀和漢中的地理大勢概述

但是漢中對於四川的重要性又甚於關中。原因是秦嶺之險甚於大巴山。從漢中穿過秦嶺前往關中的主要通道有:古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與子午道。這些道路要比金牛道、米倉道更難走,多有溪澗穿行,沿山開鑿、架路,修成棧道。在這四條路中,相對好走一些的是陳倉道和褒斜道。

如果漢中握在關中勢力的手中,那麼漢水谷地就可以作為伐蜀的根據地,西守陽平關,並且可以由此往西掌握隴右地區。這時候四川的局面十分被動,要面臨敵人可能從金牛道、米倉道或者是隴上來犯,形勢不利,出川路線也被封閉,戰爭的主動權就握在了關中勢力的手中。

如果漢中握在四川勢力的手裡,那麼四川政權就與關中政權平分秦嶺之險,塞住交通孔道進行防禦。而且漢水谷地可以作為北伐的根據地,可以選擇橫穿秦嶺,也可以選擇西出陽平關、走隴西、出祁山,進攻選擇也變得豐富。但是這時候對於關中勢力來說,並不會很被動,原因在於穿過秦嶺的四條路,子午道和儻駱道都十分難走,不利於大軍穿行;褒斜道和陳倉道雖說相對好走,但是距離長安較遠,不會構成致命威脅;而且無論是從漢中走陳倉道,還是走隴右、出祁山,始終繞不過大散關,因此,即使沒有漢中,關中勢力可透過據守兩、三個點就避開了致命威脅。

所以,面對漢中的取捨問題,劉備選擇舉全州之力攻取,曹操在受挫後選擇放棄。

蜀漢也是亡於丟失漢中:諸葛亮去世後,蔣琬、費禕相繼主持大局,但都比較保守。最後是姜維掌握軍權,但仍然受到朝中掣肘、不能完全放開手腳。後期姜維把主要精力放在攻取隴西,貫徹諸葛亮北伐的政策,認為秦嶺諸通道不適合大軍穿行、進行賭上國運的戰略決戰,走秦嶺通道,一旦戰敗就難有退路。然而姜維兵力不足,漢中久無戰事,這就給人一種漢中兵力“閒置”的錯覺,因此姜維一改最初魏延定下的“分兵把守秦嶺諸險要”的策略,而是將兵力都集中於漢水谷地腹地,想要“放敵進入、聚而殲之”,這顯然是錯估了兩國之間的強弱。這一策略也導致後來鍾會伐蜀時,輕而易舉的穿過秦嶺通道,圍城漢中,並攻破陽平關,進軍金牛道。而此時的姜維及主力部隊,還在隴右地區被魏國的偏軍拖住。無奈之下,姜維只好放棄經營多年的武都、陰平一帶,舉大軍回救劍閣,與鍾會相持,給了鄧艾偷渡陰平的機會。最終還是無力迴天,蜀漢滅亡。

以上就是關於漢中地理大勢的一個概述。

最後放一張敬愛的諸葛丞相吧,圖片似乎與主題無關呢。

巴蜀和漢中的地理大勢概述

文末彩蛋:

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因為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名揚天下。其實,在山東滕州也曾經有一座滕王閣,如今的閬中也有一座滕王閣。原因就是,唐高祖第二十二子李元嬰最早受封于山東滕州,因而成為滕王,他在那裡修建了滕王閣。後來被貶到蘇州,又轉任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於是又在南昌修了滕王閣。再後來,李元嬰又改任隆州(今四川閬中)刺史,於是又在閬中修了滕王閣。。。而杜甫在客居四川時,曾兩次遊歷閬中,並寫下了《滕王亭子》:

君王臺榭枕巴山,萬丈丹梯尚可攀。

春日鶯啼修竹裡,仙家犬吠白雲間。

清江錦石傷心麗,嫩蕊濃花滿目班。

人到於今歌出牧,來遊此地不知還。

巴蜀和漢中的地理大勢概述

(圖片:閬中古城)

標簽: 四川  漢中  劍門關  成都  綿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