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寵物

動物馴化與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作者:由 阿去 發表于 寵物時間:2022-11-26

重讀了《槍炮、病菌與鋼鐵》,討論關於動物馴化的話題,做了一篇讀書筆記。

列夫托爾斯泰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的開篇寫到:幸福的家庭總是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為了得到幸福,婚姻必須在很多不同方面都是成功是:兩性的吸引、對金錢的共識、對孩子的管教、宗教信仰、七大姑八大姨和其他的重大問題,只要這其中某一方面出了分歧,可能會使得婚姻變得很糟。

如果把這個道理推廣到動物馴化中,也同樣適用。地球上的動物種類據說有150多萬種,而我們馴化的卻十分有限,畜禽按馴化時間和程度分為三類,即較早期馴化物種(24種)、較晚期馴化物種(16種)、近緣野生種(14種)。

在動物馴化的方面,我們也可以說,

可馴化的動物都可馴化,不可馴化的動物各有各不可馴化

書中主要對14種大型哺乳動物進行討論,首先我們來看看什麼叫作“大型”和“馴化”。書中所說的大型哺乳動物,指的是體重能達到100磅(45KG)以上的不以肉食為主的哺乳動物,比如人們飼養的牛、羊、馬是草食動物,豬、狗是雜食動物。

那麼大型食肉動物可以嗎?想想45KG以上的食肉動物,可能是豹子、老虎,一是惹不起,二是養不起。

還有馴化呢?東南亞很多人騎大象,蒙古的王公貴族飼養豹子作為寵物,這樣算不算馴化?不算,因為這些大象、豹子都是從野生的小象、小豹子從野外捕捉來的,他們是唄馴服的野生動物,而不會在人類馴養的環境種產生後代。

馴化的定義:

使某種動物在圈養過程種透過有選擇的交配,使其產生與野生祖先不同,便於人類飼養、控制繁殖,最終為人類所用。

(突然覺得這個定義有點殘忍,讓我想到了聖農雞,從出生到走向餐桌,沒有見過陽光和蟲子)

還有“透過有選擇的交配”,透過選擇,狗都繁衍出不同的形態,比如說吉娃娃和高加索,真是體型差異巨大。最常見的牛、豬和綿陽在馴化中,體型變得更小了,讓人們更容易控制,而豚鼠則變得更大了,金魚變得更加豔麗,雞鴨下的蛋更多了。

換而言之,馴化是把野生動物變成對人類更有用的東西。

來看看人類祖先所馴化的14種大型哺乳動物及年代:

動物馴化與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從目前的考古證據種,以上的動物基本馴化在公元前1萬年至公元前2500年之間,那之後4500年以來,人類再也沒有馴化過有重大意義的動物了。

從上表還可以看出來,大部分的動物都是在亞歐大陸上馴化的,因為亞歐大陸是最大的陸地板塊,動植物的生存環境從熱帶雨林、溫帶雨林、沙漠、沼澤和凍土,應有盡有,生態環境的千變萬化,也提供了生物的多樣性。比起美洲,亞歐大陸屬於開局一把屠龍刀的節奏。

當然,從上表還可以看出來,非洲大陸上很少馴服的動物。可是今天,非洲大陸正是以動物多樣性而聞名,去東非大草原看動物大遷徙也是我的夢想之一,一位肯亞的小夥伴跟我詳細描述過動物遷徙還有那邊的酒店環境,非常令人神往。

非洲有這麼多的動物,為什麼馴化的卻那麼少?是不是因為動物太多了,馴化它幹啥,餓了出門獵捕一頭,反正成百上千頭,像早期東南亞人種水稻,人家是不用插秧的,撒下去就行,因為自然環境太優渥,犯不著累著自己。

答案並非如此,當亞歐大陸主要的5種馴化動物(綿羊、山羊、牛、豬、馬)到達了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只要條件允許,很快唄本地居民接受了,同時,這些非洲牧民藉此對狩獵採集的族群產生了巨大的優勢,尤其是班圖族的農民,很大程度向西非擴張,也因為引進了馬,改變了戰爭的情況,成為了依賴騎兵的國家。

在此之前,非洲大地上那麼多強壯的斑馬,怎麼沒有人馴化斑馬,然後騎上斑馬去征服世界?

最後,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許多動物像斑馬之類,不能唄人類的祖先馴化的原因?

01 | 日常食物

我們之前談論過為什麼馴化的動物都是草食、雜食的大型哺乳動物。養動物是需要成本的,如果牛喝的是奶,擠出來的是草,我們還會飼養它們嗎?顯然不會,這太不經濟了。

這裡還插播一個有趣的事情,阿茲特克人,前文說卡哈馬卡之戰,168名西班牙人大勝8萬印加士兵,生擒了皇帝的故事之後,西班牙人又趁著一場天花的流行,大敗了阿茲特克人。因為南美馴養的家畜太少了,所以阿茲特克人對病菌的抵抗能力很弱。那麼,阿茲特克人主要是肉食來源是什麼?是吃狗肉,因為沒有任何其他的家畜,而他們馴養的狗吃的是蔬菜和食物下腳料。

基本上,吃的是草,生產的是肉,或者能幫助勞動生產,人們才會飼養這些動物。

02 | 生長速度

之前寫過一種格陵蘭鯊,一年身長只能加1釐米,這長得也太慢了,還沒來得及養到能吃,人類先餓死了。

大象看起來也不錯,只吃草,肉還很多,但是大象長得慢,等他們繁殖小象要十幾年,頭髮都等白了。

所以,你看養豬多好,一年左右就可以吃了,正好趕上年底做臘腸用。

03 | 圈養中如何繁殖後代

現在有好多動物,人類養不了,是因為它們在人類圈養的環境中狠難繁殖後代。

舉個栗子,我喜歡吃的蒲燒鰻魚,用鰻鱺做的,但是鰻鱺怎麼在人工環境下繁殖後代,是個技術難題,成本很高,成活率很低,通常是撈魚苗來養殖。不僅日本,國內也在努力解決這個問題,其中居然還有集美大學也在默默研究,希望早日攻克,這樣吃蒲燒鰻魚更便宜。

再舉個栗子,南美小羊駝是安第斯山脈的野駱駝,它的毛是獸毛裡最輕最細的,古代印加人會把野生小羊駝趕到圍欄裡,剪了毛再放走。那為什麼不直接養起來?因為小羊駝的求偶儀式非常複雜,圈養中無法實現,而且雄性小羊駝彼此水火不容,會打架鬥毆。

04 | 性情兇猛

我小時候幻想過像射鵰英雄傳那樣撿到一隻受傷的小鷹,養大了,它能聽我的話,好在始終也沒有撿到。任何一種體型夠大的哺乳動物都能殺人,包括豬,如果性情兇猛,可能人類會先陣亡。

比如河馬,吃草,肉多,力氣大,看起來挺理想的,但是它有4噸重,脾氣很差,控制不了。河馬是每年殺人最多的動物了,屬於惹不起系列。

05 | 受驚程度

我首次知道動物會受驚嚇而死,是在看魚,老闆提示我不能拍水箱,否則有些魚會受驚而亂撞,最後鱗片脫落,感染而死。

新月沃地是人類最早定居的地方,這裡有很多瞪羚,但是它們過於機警,速度飛快,抓不住,或者抓住之後太緊張很快就情緒崩潰的死掉了。

06 | 群居結構

幾乎所有大型哺乳動物的野生祖先都具有群居的特點,這樣它們可以關在一起養,一起帶出去放牧。

它們還維持著優勢等級,比如羊群中有頭羊,馬群中母馬A支配母馬B、C、D,B服從A,但可以指揮C和D。這樣它們知曉自己在族群裡的地位,本能跟隨族群領袖,這樣它們不會經常打架,還非常適合帶出去放牧,很容易就驅趕在一起。

如果一個動物是獨居的地盤性的動物,那就很難了。你很難看見一個人放牧一群貓,把它們帶到大草原上還能集中管理的。

基於以上,所有千千萬萬種動物中,人類祖先最終只馴化少數的種類,“

唄傳喚者眾,而唄選中者少

”。

寫在文章之後,瞎叨叨。

Q1:寫一篇讀書筆記花了差不多3小時左右(算上排版),有什麼好處?

“輸出倒逼輸入”,學會一個概念,最好找個人從頭到尾說一遍,想學某個技能,不妨找個案例去實操一遍。此外,我覺得記錄讀書裡學到的偏門小知識,還挺愉快的。

Q2:動物馴化、糧食傳播這些話題,對於生活有什麼用?

嗯,沒有什麼特別用處。如果我有小盆友,也許將來會說給他聽。其實人生在世,有很多無用之用,往往正是無用之事,會給你靈感與啟發,類似王小波說的,人僅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

大家都說我寫字是非常跳躍的,所以今天做讀書筆記以前,居然寫掰了個框架,也算是某種實踐。

動物馴化與安娜·卡列尼娜原則

標簽: 馴化  動物  人類  哺乳動物  小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