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寵物

《裸猿》:人的動物性

作者:由 kant li 發表于 寵物時間:2020-03-25

首發於公眾號:儒門讀書錄

1。 裸猿

儘管技術在飛躍發展,人類仍然是相當簡單的生物現象。儘管人類有著崇高的思想、矜持驕傲,我們仍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動物,受著動物行為一切規律的支配。

——《裸猿》

與其它靈長類,乃至整個哺乳類動物相比,人類的外表特徵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它渾身赤裸,除了頭部、陰部、腋窩等小部分割槽域,其它地方都沒有毛髮,或者極為稀疏,或者只是一些短絨。

有些水生或穴居哺乳動物也沒有毛髮,或者毛髮退化了一部分,以利於它們在水中或洞穴中的活動。但人類既非穴居,也非水生,而以沒有毛髮作為主要外貌特徵,按照動物學上的命名規則,本書作者 德斯蒙德·莫利斯 將人類命名為“

裸猿

”。

之所以要一個新的命名,是為了有一個新的,討論人類行為的視角,也就是動物學的視角。

自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以來,進化論已經逐步被大家接受。但對人類行為的分析,主要還是從文化層面,而非動物層面進行。雖然也有些人類學家,深入原始部落,觀察原始人的生活方式與行為規律,但在作者看來,終究是避重就輕,舍大取小。因此,這本書所討論的,都是先進文明、主流社會中的人類行為。

《裸猿》的意圖,就是

以分析動物行為的方式,分析人類的基本行為。

這些基本行為包括:

性、育兒、探索、爭鬥、覓食與進食、修飾

等等。

2。 爭議

莫利斯寫的每個字都成為爭論的物件——《裸猿》成為禁書,地下流通的書被沒收,教會將其付之一炬;人類進化的思想遭到譏笑——卻讓《裸猿》系列賣了20 000 000冊。

——《裸猿》簡介

《裸猿》出版後引起很大的爭議。這些爭議主要包括幾個部分:

其一是關於信仰的爭議。

這種爭議自進化論提出以來就一直存在,在可預見的未來恐怕也還將繼續。這部分爭議沒有太多討論空間,卻最為激烈,往往試圖從實體存在上消滅對手——近代以前以殺人為主,近代以來,則以燒書為主。

其二是關於歧視的爭議。

本書在評論人類學家對原始部落的觀察時,說到:

當今之世生活著的技術簡陋的部落,並不是真正的原始部落,而是智力發展受挫的部落。真正的原始部落並沒有歷幾千年而存活到現在。裸猿從本質上說是一個不斷探索的物種;任何停滯不前的社會,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必然是失敗了的、“出了差錯”的社會。

這個評論所暗示的一些傾向,自然會引起很多人的警惕。何況本書出版於 1967 年,距離納粹黨退出歷史舞臺,也不過二三十年而已。當然,如果有些讀者覺得這段話說得不無道理,我會推薦你看完另一本書再下結論:《槍炮、病菌與鋼鐵》。

第三個引起爭議的方面,是書中的具體內容。

一些現象描述與結論推導過於草率,不能讓人信服。

比如說,作者將人類的性行為分為三個典型階段,求愛階段、性前動作階段、性交動作階段,並根據當代的情況,認為人類在求愛階段耗費的時間在動物界來說無比漫長,並煞有介事地解釋其中的進化原因。

但這種行為模式在古代,在原始社會是不一定存在的,至少在有歷史記錄的這幾千年,不論是唱山歌求偶還是家長指定物件,都不會有很長的求愛期。

事實上,現在來看,本書中的許多論點都已經過時了。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有必要對一些具體結論保持審慎態度。

3。 人的動物性

我們遲早要日薄西山、讓位給其它動物。如果要讓這一天來得晚些而不是早些,我們必須長期而又嚴肅地把自己看作一種生物種類,以此意識到自己的侷限性。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原因;這就是我不用更常用的“人”字而故意稱咱們為裸猿來嘲弄自己的原因。

——《裸猿》

人的動物性,也可以理解為一種侷限性。在當代社會,這種動物性一方面與高度發達的文明、高度規則化的世界不相適應,另一方面,又潛藏在紛繁複雜的文化現象之中,不容易被人們所注意。

我們首先要做的,應該是承認並充分地認識這種侷限性。

這本書出版幾年後,愛德華·威爾遜 出版了《社會生物學》,又一年後,理查德·道金斯 出版了《自私的基因》。前一本書創立了一個新的學科領域,社會生物學,後一本書深刻地影響了一個時代。

或許正是由於這些書的出版,使今天的我們難以想象,當時這些書面世時所引起的衝擊與遭遇的反對。

當然,人類終究放下了他的矜持與驕傲。

推薦書籍:

標簽: 裸猿  本書  人類  爭議  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