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寵物

問禮——重建華夏民族文化信仰

作者:由 廊橋 發表于 寵物時間:2022-08-20

廈門漢服文化交流協會會長 蔡金保/文

“在西語裡沒有‘禮’這個概念,屬中國獨有。要了解中國文化,必須站到更高來看到中國之心。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①“。——錢穆

問禮——重建華夏民族文化信仰

▲錢穆先生書房一角

禮,是我們華夏文明之根本,信仰之源。古之先賢精通三禮者皆懷有經世之才,統攝國家文化、教育。道門脫胎於此,釋氏亦深受其影響而漢化。

今世禮樂衰弊,民不知本,千百年來從未有之。西教東進,言其欲補缺中國無信仰之弊,另人心塞。“現代化”近等於“西化”,我們要拿什麼來積極參與應對?所幸近年來傳統文化自民間覺醒、復興,漸尋文化自信。大有否極泰來之勢,一時各式“國學”熱潮迎面撲來,但大多根體不正,亦缺乏生活基礎,多表現為虛火假熱之症。

問禮——重建華夏民族文化信仰

▲孔子問禮圖

衣冠禮儀最是貼近生活,易從生活處著力。穿上漢服,用最簡單的方式去感知傳統的溫度,用我們的肌膚與之親近、對話,喚醒我們深藏於心底的那份情懷,去尋找屬於自己的中式高雅生活。用我們鮮活的生命去體驗。

如此,文化復興實不該丟棄衣冠形象而不顧,衣冠踐行更不能丟棄禮儀而獨行。漢服復興最初以民族文化復興、捍衛義禮信仰而起,當下卻為穿衣而穿現像逾重,如果這僅是一場穿衣運動同樣是盡失本意,必會成為一短暫潮流而不復存。

問禮——重建華夏民族文化信仰

▲琴香伴讀

始於衣冠,禮歸何處?

放眼四海之內,我泱泱“禮儀之邦”,大家要麼講“西式禮儀”,嚴重水土不服;要麼講書本中、歷史裡的“古禮”,遠離生活不近人情;要麼急進求功,偏離禮學軌道虛偽教條化;更有目的不純、夾帶私貨者害人、害已。

禮的本質,本應來自於真誠的生命體驗,誠敬仁愛之心的感應,這種覺醒無需額外提醒強力約束。我們何不回到本質,重新出發?

出發之前不禁三問

一問:我華夏禮儀之邦,這禮之源頭在哪,如今安在?

禮者,天地之序也②。皇氏雲:“禮有三起,禮理起於太一,禮事起於遂皇,禮名起於黃帝。③”其義理與天地同在,起於天地混沌未開;以順應天地自然規律而做的禮事實踐始於遂皇,經黃帝而發展出禮之名目,五禮始具。

“禮,履也,以事神致福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神事也。④”可見禮是源起於人與天地自然對話、交流踐履的過程,以適應天地規律以求發展生存空間。在其演變過程中,於周代發生了非常重大的轉變:“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⑤”從重占卜鬼神的巫術色彩深厚中逐漸演變發展為修身、德育教化的禮教系統。故:“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⑥”從而影響後世千年未變,成為華夏民族堅實的文化信仰。

此信仰系統在傳承發發展中是一個動態損益的過程,雖時有偏離,但其發展脈絡清晰可見,有章可循。子張問禮於夫子:“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⑦”漢唐宋明皆以宗周為本,得以讓華夏禮儀文明傳承至今未斷。現今天散落於民間習俗、禮儀還大量保留有華夏文明信仰體系的“基因”,並混融於佛道之間,遠播日韓等東亞漢字文化圈。

問禮——重建華夏民族文化信仰

▲臺南文武廟

禮,亦在發端於心也。孟子《滕文公上》:“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⑧”其描述葬禮的來源是從人的內心仁、孝等情感的支配而生髮一套儀式。這些儀式在宗周文明體系下具有明顯的華夏文明特色,形成一系統。在此係統之下隨著時代、區域亦不斷地改變,而人心的仁孝的情感是萬古相承不變的。禮儀在發展踐行、制定中皆循有此理。

故因俗而治禮,由情而作;以禮端其俗,立信正人心。

這也是我們普遍求個心安,對得起自己良心始然。

二問:禮究竟是什麼?她是吃人的教條,還是君子之彬彬;是封建統治者奴役百姓工具,還是治世之良方?

對於禮教吃人、奴役百姓一說,這是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反思、糾錯。亦是一文化系統自我修復的免疫系統,但不能徹底切割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我們應拋開時間、空間、語竟等特定條件,在追本溯源的中尋找正確答案。

在《禮記-曲禮》中有這麼一句:“禮以教人,知自別於禽獸⑨。”顯然可以看出,禮在華夏文明系統裡是人之所以為人者標誌。與西方價值體系中大不相同。程頤亦曰:“禮一失則為夷狄,再失則為禽獸。⑩”做人,實為以禮修身。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 ,亦可以弗畔矣夫!⑪

約之以禮,成為華夏君子一生真切實際的追求,而非得道不老以昇天,成佛化西出輪迴,更非遷升天堂換得永生。

問禮——重建華夏民族文化信仰

▲禮記體注古本

故:“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⑫”禮,從自我的道德修養,到端正社會風氣、明辨分爭是非;從家庭長幼和睦,到尊師敬長親愛;從社會次序和諧,到盤闢祭祀立誠存敬,非禮不足以成。其間精妙怎可不用心體會,又怎能棄而求它?荀子亦曰:“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⑬”可見禮是立身之本,亦是治國之本。關於經世治國,定公問夫子:“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 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⑭”季康子問夫子:“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⑮”

孔子曰:“上好禮,則民易使也。⑯”

以上:孔子一再強調,禮重言傳身教,是對自己的約束,是士大夫自律之精神。而非用殺罰制度強行管束他人。上位者應涵養自我,約之以禮。才能化民成俗,教化昌明。故:“能為師然後能為長,能為長然後能為君。⑰”為師、為長、為君者皆是華夏民族精英,是文化信仰引領踐行者,更是華夏道統強有力捍衛者,名曰:士大夫;亦稱:讀書人;西方贊之為“貴族精神”。他們窮則獨善其身做道義的默守者,達者兼濟天下成聖賢、明君、賢臣。絕非在上作威做福,奴役百姓的豪強。用禮管束別人,不約束自己,嚴重背離“己所不欲,勿施於人⑱”精神。治人必先修己,

“禮”不是一種強制推行的等級制度、行為規範,而是一種能夠透過個人修養和精神調節而達到的內在行為準則和道德規範。是修齊治平,內聖外王的涵養工夫。這才是華夏文明最高的信仰。

問禮——重建華夏民族文化信仰

▲端午祭

三問:中國千年來傳統社會結構瓦解,面對現代化都市文明,全球普遍認同的科學精神下,我們如何積極參與其中,因時制禮?

當下工業社會都市文明,歷史中前所未有。在給我們帶來豐富的物質享受與便利的同時,也慣養了我們自私慾望。快節奏更迭下迷失自我,多元化外衣之下價值觀錯位,失去了敬畏之心。追求外在感觀刺激與物質虛榮,一味索取,恣意破壞自然,人情疏離,出賣靈魂,透支未來……林林總總之不和諧,這是全人類在發展中面臨的巨大挑戰。“禮之用,和為貴⑲”恰能補缺現代都市文明之短。在全球化浪潮之下,現代化萬不能拋棄自己全盤的“西化”,我們向別人學習先進同時,亦應積極參與“化西”中來,在對等互動下為世界文明貢獻自己所長,我們理應有此擔當。這是對自己負責,亦是對推進全人類文明發展負責。《尚書》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⑳”在我們的信仰裡,天地間人在其中,立仁義之德以順應天地化育萬物。以人為中心用禮連結天地、萬物,順應自然求以中和。《周禮-春官-大宗伯》將五禮坐實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

吉禮為五禮之冠,即祭祀之禮。“國之大事,在祀與戎。(21)”祭天地以順自然,起敬畏;禮聖賢以尊道統,正人心;祀宗親以承血脈,傳基業。在宗祠、家廟,乃至鄉間的儒釋道混融的神廟祠堂,寄託了中國人對於未來、對於生命、對於生命的價值與尊嚴,古往今來乃至於悠悠千載之下的神聖思考。雖是一香一燭進退揖讓,文化的薪火相傳就在其間,心靈安放之所就在其間。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22)”出生禮,迎接新生,關愛成長;拜師禮尊師重教,學以化民;成人禮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養之以福,以行其義;婚禮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喪禮衰死亡、明親疏。祭禮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飲食禮親宗民族兄弟,賓射禮親故舊朋友,荒吊禬恤對應賑災幫難。優優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23)

問禮——重建華夏民族文化信仰

▲五禮結構簡圖

面對當下都市文明,我們要因時制禮,積極參與構建社會和諧。

以禮義為魂,禮法為骨,禮容為血肉,在五禮實踐中將找回文化自信,重新樹立鮮活的華夏文明信仰體系。

禮義即行禮要義,是禮之核心,其設定都有很強的道德指向;成書有《禮記》等篇。禮法,即行禮的程式方法,包括行禮的時間、場所、人選、器物、音樂、人物的服飾、站立的位置,以及行禮的順序等。成書有《儀禮》等篇;禮容,即即行禮中進退容色、辭令;其精要最難把握,自魏晉不傳。子曰:“禮經三百,可勉能也;威儀三千,則難也。”公西赤曰:“何謂也?”子曰:“貌以儐禮,禮以儐辭,是謂難焉。(24)”書中得來終覺淺,言動氣韻優雅從容,考驗的是日常涵養功夫,是內化外現的威儀。涵養身心的密碼皆在坐站行揖之間。

《左傳》劉子曰:“吾聞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謂命也。是以有動作禮義威儀之則,以定命也。能者,養以之福;不能者,敗以取禍。是故君子勤禮,小人盡力。(25)”今重建禮容意義重大,以繼絕學。不然空說禮義無儀可象,單行禮法虛偽刻板,又談何動容教化?踐行要義即是融入生活,用心體會。以衣養形,禮以修身。禮,履也;踐而行之曰履(26)。對內修已、安心,對外正俗、立信。不去做,實無意義可言。讓我們互勉、共進,踐行而起。蛾子時術之(27),歷時將成。

問禮——重建華夏民族文化信仰

▲禮要素簡圖

禮學廣包禮經類,禮論類,禮儀類加之各種註疏通考,類目極其繁雜;精研三禮學者更是群英薈萃,仰望如環宇之星辰。將這些年零碎講課內容系統成文,當是給自己這十年踐行之路做一總結,亦是給自己未來的十年立一綱目。如今借用思維導圖方法,將禮之本質、分類、要素、溯源做一簡單梳理,摘選精要立一大綱、條目以知其本。在追本溯源中繼往,把握禮義要素開來,從五禮實踐中創新,為“中華新禮”做堅實的積累。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28);誠邀諸君共進,教學相長……

本篇目有限,將來圍繞此脈絡結合實踐再逐一與大家分享。不求立功、立言,但求心安。

廊橋先生:本名蔡金保,廈門市漢服文化交流協會創會會長、緣漢-漢服漢禮推廣中心創始人、傳統禮儀講師,長年開設漢禮講學、培訓。致力於推廣漢服、漢禮於現實生活中應用;成功實踐有:拜師禮、成人禮,婚禮,祭祀等傳統儀禮策劃,廣受社會關注與好評。

微信\QQ:519208474 郵箱:519208474@qq。com

問禮——重建華夏民族文化信仰

▲禮思維導圖 圖中有紅圈處將重點拆解與大家分享

【參考文獻】

①美。鄧爾麟《錢穆與七房橋世界》

②《禮記•樂記》

③《禮記正義》卷一 曲禮上第一

④《說文解字》部

⑤《禮記·表記》

⑥《禮記·禮運》

⑦《論語·為政》

⑧《孟子·滕文公上》

⑨《禮記·曲禮》

⑩丘濬《大學衍義補》卷75

⑪《論語·雍也》

⑫《禮記·曲禮》

⑬《荀子·修身》

⑭《論語·八佾》

⑮《論語·顏淵》

⑯《論語·憲問》

⑰《禮記·學記》

⑱《論語·衛靈公》

⑲《尚書·周書·泰誓上》

⑳《論語·學而》

(21)《左傳·成公十三年》

(22)《論語·為政》

(23)《禮記·中庸》

(24)《孔子家語·弟子行第十二》

(25)《左傳。成公十三年》

(26)《禮記正義》序

(27)、(28)《禮記·學記》

華夏復興 衣冠先行

始於衣冠 達於博遠

共建廈門漢服家園

廈門市漢服文化交流協會

HanFu Culture ExchangeAssociation of Xiamen

為廈門市唯一的

市級漢服社團

,簡稱“廈門漢服協會”。是由熱愛傳統文化、立志推廣與復興漢服、漢禮、民俗文化的漢服同袍組成的一個溫暖大家庭。

標簽: 漢服  禮記  文明  非禮  華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