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寵物

世界史(印度古代文明)

作者:由 林先生 發表于 寵物時間:2022-05-27

1、雅利安人的國家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文明,是印度本土土著居民創造的文明形態,但是在公元前1750年,印歐人開始入侵印度次大陸,他們來自於中亞或者伊朗地區,這批印歐人,自稱自己為雅利安人,即最高貴的人。

雅利安人原本是遊牧民族,一直到了公元前1000年,他們到達恆河流域,建立起了農耕文明。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以後,所形成的時代,稱之為吠陀時代。吠陀指的是,雅利安人的歷史記載在婆羅門教的四部經書之中,這些經書稱之為吠陀,意味著知識。

吠陀為四部吠陀經,分別是《梨俱吠陀》、《沙磨吠陀》、《耶柔吠陀》、《阿闥婆吠陀》,其中最重要的是梨俱吠陀。依照這個吠陀經,可以把雅利安人入侵一直到孔雀王朝統一,分為三個時期

1。早期吠陀時代(約公元前1500—前900年),是吠陀書中最早的

一部《梨俱吠陀》所反映的年代,這是史前社會向文明社會的過渡階段;

2。晚期吠陀時代(約公元前900—前600年),是另外三部吠陀(《婆娑吠陀》《耶柔吠陀》《阿達婆吠陀》)反映的時代,為雅利安人國家形成與早期發展階段;

3。列國時代(約公元前600年—前4世紀末葉),雅利安國家由小國分立走向統一大國的階段。

後世的雅利安人對於吠陀經視為聖典,對他進行不斷地註釋,其中形成的《奧義書》體系成為了印度哲學的開端。

公元前600年,雅利安人進入了列國時代,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戰國,他的原因也是因為鐵器的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導致了商業貿易的頻繁,社會分化明顯,社會處於急劇轉型期間。

在這個過程中,恆河中下游的摩竭陀王國逐步強大起來,有統一列國的趨勢。

摩揭陀王國大約在公元前4世紀,統一了恆河流域,但是尚未統一印度河流域,也就是統一了印度北部,還沒有統一其南部地區。

在這個過程中,希臘的馬其頓王國崛起,亞歷山大大帝遠征到了印度地區,摩竭陀王國有個叫做旃陀羅笈多的人,乘勢投奔亞歷山大,並且學會了馬其頓的戰略戰術。然後擊敗馬其頓軍隊,後來亞歷山大班師西歸,亞歷山大控制的五河之地就被旃陀羅笈多所佔據,進而公元前321年,揮師殺回摩竭陀,最終奪取王位。因為他是來自於養孔雀的家族,所以他所建立起的王朝稱之為孔雀王朝。

孔雀王朝控制著整個北印度地區,在孔雀王朝時期,阿育王在位期間,締造了這個王朝的最高峰,成為了孔雀帝國,整個印度次大陸都被孔雀王朝所統治。但是阿育王后來信仰佛教。

隨著阿育王死後,孔雀王朝開始衰落,公元前184年,帝國末代皇帝被權臣巽伽所殺,建立起巽伽王朝。

但是巽伽王朝統治羸弱,巽伽王朝滅亡以後,印度再次迎來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一直到笈多王朝建立,北印度再次統一。

那麼,在雅利安人統治印度期間,創立了一種獨特的種姓制度,種姓制度下,各個種姓之間互不通婚,互不交往,為什麼會出現這個制度呢?

原來這個制度,實際上是雅利安人作為征服者控制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土著居民,印度本土人是東南亞的棕色面板,而雅利安人是印歐人,所以他們是白色面板,為了控制本土居民,就形成了這樣的一套種姓制度。當然後來雅利安人內部也出現分化,小農、小商販與手工匠人是勞力者,構成雅利安社會的下層平民階級,被稱作吠舍

那麼,原本的本土居民,作為被征服者他們的社會地位是最低的。圍繞著這個制度,雅利安人建立起了梵我合一、輪迴轉世的學說。

婆羅門教的觀點可以歸結為三個口號,分別是:吠陀天啟、祭祀萬能、婆羅門至上。

與婆羅門教相反,在公元前7-6世紀,印度思想界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時代,出現了以婆羅門教為主流的正統思想,以及各種反婆羅門教的沙門思想。他們被稱之為外道思想。

其中有順世思想,他們認為人死以後,人死如燈滅,沒有什麼輪迴轉世,因此人人都是平等的。還有耆那教。

耆那教主張苦行,不允許殺生,倡導禁止殺生和非暴力,也反對種姓制度和婆羅門祭祀學說。其中後來的聖雄甘地就是受到耆那教極大的影響。

那麼,對於中國影響最大的思想,就是佛教思想。

佛教似乎與前面的思想很像,實則不然,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無我。無我論,目的是指向婆羅門教的天啟學說,因為婆羅門教主張一個梵我的絕對本體,而佛教是反對這一點。佛教也反對順世外道的純粹的唯物論,他是承認輪迴轉世學說,他也反對耆那教的絕對不殺生論,原始佛教恰恰是反對苦行、反對絕對的不殺生,而是倡導中道。

佛教認為,人的業力輪迴,讓人無法解脫,在業力輪迴之中,人總是痛苦的,因此佛教最高目標,是逃脫業力輪迴,不入輪迴稱之為涅槃,並且他認為人的解脫主要靠人自己,無需婆羅門教的祭祀、占卜等等手段。

佛陀死後,由於阿育王的推廣,佛教影響極大,在佛陀死後,佛教開始分裂為部派佛教時期,各個部派對於佛法的理解完全不同,最後大乘佛教開始崛起。

在孔雀王朝瓦解以後,北印度長期混亂,並且很長時間是被突厥人統治,大約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笈多帝國興起,重新統一被印度地區,笈多帝國在第二任君主超日王統治下,達到了鼎盛。

在這個過程中,笈多帝國,與東方的中國,西方的羅馬帝國,成為了溝通的中心,印度商人在東西方貿易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中國的絲織品,往往需要透過阿拉伯海、紅海到達埃及。

笈多帝國並不是中央集權制國家,而是藩屬國制度,在5世紀的時候,白匈奴人(中國史書稱之為厭噠人)入侵北印度地區,在反覆的鬥爭之後,笈多王朝幾乎名存實亡。

528年,笈多帝國的藩屬王公擊敗了白匈奴人,後來突厥人和波斯人崛起,最終擊敗了白匈奴。但是此時笈多王朝實際上中衰了。一直到了唐朝時期,戒日王統治時期,才出現了印度又一次強盛的時候。至於戒日王與笈多王朝的關係,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笈多王朝的延續,另一種認為他與笈多王朝是獨立的關係。

在笈多王朝時期,印度教出現,印度教主要出現了毗溼奴和溼婆崇拜,他們相信宇宙是迴圈的,溼婆毀滅了宇宙,毗溼奴復原了宇宙。在溼婆信仰之中,分裂出性力派,他們認為女神的性力是宇宙動力,男性則是消極被動,男女交合創造出強大的力量。

同時《薄伽梵歌》取代了吠陀經,《薄伽梵歌》的意義在於,不承認祭祀的中介地位,淡化種姓的差別,認為各個種姓都能達到最高的境界,但是同時又認為,每個人應該恪守自己的法,所以又維護了種姓。

笈多王朝也是佛教興盛的時代,當時佛教的最高學府是那爛陀寺,中國的玄奘法師就來此學習《瑜伽師地論》。

但是隨著伊斯蘭教的興起,阿拉伯人不斷地入侵印度,最終1206年,印度進入到德里蘇丹國統治時期。在1526年,印度又被莫臥兒王朝統治,這些都是伊斯蘭教的政權。伊斯蘭教的迅猛發展,促使原來的佛教滅亡。

這裡的莫臥兒,就是蒙古。蒙古帝國極盛時期,控制了幾乎整個歐亞大陸,當時在德里蘇丹國之上,就是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後來分裂為東西兩個察合臺,其中西察合臺王國被帖木兒所滅。帖木兒也是蒙古人,是成吉思汗的子孫,但是這些蒙古人是被突厥化的,而突厥是信仰伊斯蘭教,所以這位蒙古人也是信仰伊斯蘭教的。帖木兒就建立起一個帖木兒帝國,當時中國是處於明朝統治。帖木兒帝國維持了近百年時期,衰落下來,後來帖木兒帝國的後代巴布林就征服了北印度,也就建立起來莫臥兒帝國

莫臥兒帝國統治時期,是印度最為強大的時代,經濟發展水平與中國不相上下,至於西歐加起來都不能比上印度。

所以後人評價印度歷史,叫做我們來了,我們住下了。意思就是說,印度歷史,就是各個外族統治的歷史。

標簽: 吠陀  雅利安  印度  王朝  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