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洪門”發祥地浮出水面

作者:由 藝風社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0-07-13

洪門在什麼地方

“洪門”發祥地浮出水面

前段時間,筆者對壽寧縣平溪仙岩寺考證,相關史料、文物佐證了該寺是明末清初興起的“反清復明”秘密組織“洪門”的發祥地、在這裡出家為僧的明鄖西王朱常湖是“洪門”的精神領袖。

仙岩寺的前世今生

壽寧縣平溪鄉位於壽寧縣西南部,地形隱蔽、險要,是壽寧境內最早有人類生存的地方之一,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這裡繁衍生息,古稱“駐馬”,是連結閩東北、閩浙贛主幹線的重要交通樞紐,是鄰近鄉鎮的邊貿中心。

仙岩寺後改名仙崖寺,位於平溪鄉環溪村下游一公里,因背靠極像仙人菩薩的岩石而得名,與2010年建的金牛山文昌閣毗鄰。《福寧府志》載:僧覺圓於元大德三年(1299年)。明洪武元年至十八年(1368—1385年),僧正宗二次重修。弘治元年(1488年),僧本空重建。正德三年(1508年)重修,嘉靖年間再重修。

仙岩寺明朝時香火極其旺盛,現還保留明正統年間(指明朝的1436年到1449年, 為明英宗朱祁鎮的第一個年號)石塔一座。明末清初,因明益宣王朱翊鈏的第十三子鄖西王朱常湖,在仙岩寺剃度為僧,在此招兵買馬,發動“白頭變亂”,兵敗後該寺被清兵破壞,在《康熙壽寧縣誌》曾記載“順治戊子,白頭變亂。時大師恢復,發兵搜山……”。該寺雖幾經修護,但還是逐漸零落成為一片廢墟。曾有村人賦詩嘲曰“飛雲谷裡一仙庵,寂寞柴門少客參。更自韋馭西去後,空餘斜照映清潭。”

洪門的前世今生

“洪門”發祥地浮出水面

“洪門”俗稱天地會,是一個明末清初興起的“反清復明’秘密組織,曾長期活躍在閩贛、臺海及長江與珠江流域。由於受到清廷的血腥鎮壓,而被迫採取極其隱秘的封閉形式儲存實力,如以“三點會”、“三合會”等名義繼續分散活動。至清中、晚期,“洪門”組織蔓延壯大,山堂支系幾遍及江南及中國各地,甚至發展到東南亞及歐、美各國,會員以百萬稱。由於堅持抗清武裝鬥爭,“洪門”會黨成為了太平天國和辛亥革命的重要同盟軍,孫中山、秋瑾、陶成章等辛亥革命黨人曾先後加入“洪門”組織,孫中山先生甚至稱“洪門”組織為“民族老革命黨”。中共創始人李大釗在《中山主義的國民革命與世界革命》一文中稱:“天地會”是與馬克思親自建立領導的第一國際保持組織聯絡的唯一的中國革命團體。當時的洪門致公堂,現在也成為中國民主黨派之一——中國致公黨。目前不少身居海外,卓有成就的華人大實業家也都出身洪門。

對於歷史上這樣一個重要的民間秘密組織,海內外許多專家學者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來研究,有的更畢其一生之心血,洪門學著可以說是汗牛充棟,屈指難數。然而,洪門究竟興起於何時何地?為何人所創?一直是一大歷史懸案。

仙岩寺與洪門的淵源

順治三年(1646),不甘心朱明王朝覆滅,力主抗清奪回大明江山的明益宣王朱翊鈏的第十三子鄖西王朱常湖,在壽寧縣平溪鄉仙岩寺剃度為僧,以此為據點,說禪論道,秘密聯絡南少林武僧,廣收門徒,的壯士數百人。順治四年(1647)春,朱常湖所部大將王祁率眾首攻壽寧縣城。經過一番激戰,一舉攻破鰲陽城,殺死清朝第一任壽寧知縣吳允焞。吳允焞,浙江雲和拔貢,順治三年隨清兵徵福建,以軍功任壽寧知縣,清乾隆《福寧府志》載“順治四年,山寇四起,乃集義勇,身先禦寇,眾寡不敵,被執。”

朱常湖所部王祁大軍有相當部分將士是南少林武僧,所以從將領到士卒用白布纏頭,故民間稱為“白頭變亂”。朱常湖所部以反清復明為口號,號召人民反抗異族入侵,不當亡國奴,且軍紀嚴明,沿途百姓投附者眾。一時之間,星星之火成了燎原烈焰,朱常湖大軍一度勢如破竹克復政和、建甌、福州、崇安諸府縣。《浦城縣誌》載:“南明鄖國公王祁攻下郡屬各縣後,率兵數萬乘勝進逼浦城,與清兵在九秋橋和陂頭激戰”,一時威震江南,清廷震駭。清朝初年的這一場戰事,讓平溪仙岩寺名標青史。由於在朱常湖的遊說下,眾多南少林武僧參與了起義,後清廷派兵焚燬南少林寺,導致南少林地址眾說紛紜,呈現莆田、泉州、福清“三足鼎立”的局面。

《永慶昇平》和《彭公案》是兩部描寫清廷鎮壓天地會、八卦教起義為主要內容的小說,具有重要的歷史和文學價值。它揭示了天地會、八卦教的生態環境及其諸種特徵;折射出天地會的起源、與八卦教的關係等若干史影。其中寫道,一直以來天地會流傳這麼一句切口(即暗語)“木立鬥世六十載,太子十三來結義!”這句切口難倒了無數“洪門”研究者和“清廷官員”,至今未見合理解釋!筆者認為, “太子十三來結義”最初的意思應該是“朱常湖讓部下來仙岩寺商議起義等事宜”暗語,因為鄖西王朱常湖是明益宣王朱翊鈏的第十三子,“仙岩”二字也是十三畫。

江西學者吳之邨、陳江等認為 “洪門”是由朱元璋的子孫——明益王后裔建立的反清復明組織。陳江在其專著《“洪門”考源》中指出,大約一六四四年秋,明益藩永寧王、羅川王等王族子弟與方以智、艾南英等抗清名士建立了反清復明的秘密團體,這就是“洪門”的起源。另外,陳江還提出了其它一些證據,如天地會簿稱會黨“頭上有水……腳下有火”。《明史》載,朱元璋為皇族世系各擬二十字詩,為子孫命名,中一字以太祖譜名詩為序,下一字取五行偏旁以金、木、水、火、土迴圈為序。益藩抗清領袖永寧王朱由植的父輩如鄖西王朱常湖、侄輩如益末王朱慈炱,恰為“上水下火”行輩。

筆者認為,明末清初,在福建真正組織過有效抗清活動的是朱常湖所部大將王祁,其中相當一部分將士是南少林武僧,他們用白布纏頭,故民間稱為“白頭變亂”。兵敗後,由於清廷對天地會黨徒的嚴刑究辦,殺戮株連,這段傳奇故事逐漸成為塵封的歷史;又由於朱常湖殘部沿用其宗派集會方式囗頭傳述來秘密結社,“湖”在中原方言語系中發音“洪”,“洪門”即“湖門”,朱常湖應是“洪門”的精神領袖,仙岩寺是“洪門”的發祥地,這樣許多蛛絲馬跡得以傳承,才有南少林“洪門五祖”等等諸多傳說。

(福建省商盟公益基金會 周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