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為什麼民樂團裡琵琶的聲音總讓人覺得不和諧?

作者:由 OliverLau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1-04-05

民樂團彈撥樂聲部(豎抱彈撥樂)編制:

柳琴、琵琶、中阮、大阮(以前有低音阮但因為太大基本現在已經沒有幾個團在用了)。柳琴是從民間改良(甚至可以稱之為魔改)的,阮族樂器基本上是被重新發明的,所以柳琴和阮有一個最相似的地方就是面板開孔並且透過琴碼傳導琴絃的振動從而發聲。

但是這種結構傳統民樂是沒有的,應該說是借鑑了西洋管弦樂團弓弦樂器聲部的樂器製作方式(畢竟交響化合奏要追求的就是音色音質音量的統一和諧)。而且你會發現柳琴和阮族樂器琴絃張力都特別大,做推拉揉吟這樣的技法就會相對來說難一點。

彈樂聲部的琵琶是唯一一個繼承自古代的樂器(最明顯的是柳琴和阮族樂器沒有古譜和傳統樂曲),所以對琵琶的改良很多但是並沒有影響琵琶的最本質的發聲原理——琵琶是透過粘在面板上的縛手拴弦振動發聲的,沒有琴碼去傳導,所以說琵琶面板的共振就帶有一定的不完美(不如柳琴和阮族樂器一樣面板可以充分振動),並且琵琶弦的張力沒有很大。這是典型的豎抱彈撥樂的發聲方式,看一下民間沒有進入到民族管弦樂團的樂器:月琴、秦琴(未改良),都是拴弦在縛手上,沒有所謂的縛手+琴碼,發聲原理不同導致了琵琶的音色不能夠跟彈撥樂聲部更好地融合。而且琵琶的定弦只比中阮高二度(中阮GDGD琵琶ADEA),整體音域都差不多,除去右手技法的多樣化(在樂團中實際上琵琶的表現力被限制了很多),其實際表現力與中阮沒有太大差異,反而會因為琵琶的這種特殊的音質導致彈撥樂聲部不和諧(實際配器當中琵琶的寫作也相對較難,個人認為如果高音樂器替換為縛手拴弦的月琴其融合性就會稍微好一點)。

民族管絃樂本身就是模仿西洋管弦樂團建立起來的,每一個聲部都需要相對的和諧,但個性太強本身就是民族樂器的優勢與特點。所以現在許多民樂團都在彈撥樂聲部進行探索,有出現琵琶減少而阮增多的趨勢,未來有可能完全變成阮族樂器也未可知(香港中樂團就已經不用柳琴而用高阮,目的就是為了更為和諧),但現在沒有辦法是因為直到今天還沒有出現彈撥樂聲部僅用系列阮(高阮、小阮、中阮、大阮)而不用琵琶的作品出現。

謝邀,希望能有幫助。

標簽: 琵琶  柳琴  彈撥樂  聲部  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