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不安分守己的革新者—讀石齊的繪畫

作者:由 翕兮小姐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08-13

文: 邵大箴

不安分守己的革新者—讀石齊的繪畫

石齊 《潑水節》

石齊在70年代中期的全國性展覽會上推出自己的作品《飛雪迎春》,1979年展出《潑水節》,逐漸在畫界樹立起自己的形象。可以設想,假如他按照這兩件作品的路子走下去,他的藝術不會引起如此的爭議。因為他使用的語言是大家已經習慣了的和公認的。在原來寫實的基礎上,有所創新,有個性的表露。可是石齊偏偏在進入80年代之後,一心思變,而且一發的不可收拾變化的幅度越來越大,這就惹起了麻煩,受到一些人的非議。

抽象地說“變”是好是壞,很難。繪畫語言和文學語言一樣,是作者內心的表露。當作者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感情時,他有權利,也有必要選擇他的語言。這種選擇又往往是不自覺的。猶如一個人說話的語氣和姿態,總是為了最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情感。表達的手段越自然說明表達者的感情越真誠。不可想象,表達手段可以成為一種戒律和模式,要求大家共同遵守。藝術史的無數事實說明,死守戒律的人,多是在藝術史上無所作為的平庸之徒。石齊在藝術天性上是個不守本分的人,實際上,在《潑水節》一畫中,就有不少變革的因素。例如,他努力突破傳統人物畫中人物安排的程式,克服傳統筆墨色彩比較單薄的弱點,使畫面有洪大感和厚重感。但這種變革對石齊來講,僅僅是開端。當他想突破具象和情節時,他又開始思考新的課題。對此,他有一段“獨白”:“七十年代末,我的畫在中國畫壇贏得了一定的聲譽,但是,我並不因此而滿足,我在思考一個新的問題。我想中國畫是千年一朵花,但是人們欣賞觀念和欣賞習慣各不相同,僅此一朵花,遠遠不夠,而應有千千萬萬朵花。中國畫的思路太窄,形式太單一。我恨自己在這個問題上醒悟得太晚,感到再不能只循著傳統的程式亦步亦趨地向前爬行,而必須儘快從中解脫出來。”

不安分守己的革新者—讀石齊的繪畫

石齊 《林海雪原》83cmX75cm 1984

不安分守己的革新者—讀石齊的繪畫

石齊 《達摩》 68X68cm 1985

顯然,石齊感到傳統的模式阻礙了他主觀感情的表達,強烈地想變。變的目的全在於加強繪畫語言的表現力。邊的手段則在全面地提高修養,增長見識的基礎上,尋求手法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他說,在1980年後的五年中,他幾乎不再畫傳統的中國畫,每天除了信手畫十五幅連環畫外,就是在宣紙上把原來的畫法拆散,改裝,從多方面尋找適合他自己的新風格。大概正是在這時,石齊才逐漸悟到藝術的本質不在於摹擬生活的表象,而在於個性和心靈的表現,才悟到畫家自我的重要性。說到個性和心靈,說道畫家自我,人總是把它們和“生活”,“客觀”對立起來,其實,任何畫家的個性和心靈,任何畫家的自我,,都是受外界制約和影響的。繪畫表現中最重要的是感情,感情是個性,心靈的集中表現,而且是情緒化了,有感染力的表現。感情必須建立在體驗生活的基礎之上,否則便是無病呻吟。石齊懂得這一點,他在加強個性和心靈的自我意識外,絲毫沒有忽視生活和感情的體驗。他到黃山,九華山去觀察,去體驗。他力圖在對自然景象的體驗中領會藝術本質,在這兩者之間找到內在的聯絡。不,他更進一步,在這種體驗中,領悟更深的人生和繪畫哲理:“當我坐在一座寺廟的放生池旁,望著掛在空中的一輪圓月時,忽發奇想:何不把天堂,人間和地獄想溝通?”

畫畫是技藝,技巧。又遠不在技藝、技巧。境界的大小,格調的高低,遠不是技巧所決定了的。畫中有“道”,要悟到這“道”絕非易事。看來,畫風變革的過程,正是畫家悟道的過程。我看石齊80年代後期的畫,深感他在悟“道”過程中的喜悅和痛苦。

不安分守己的革新者—讀石齊的繪畫

石齊《夜上海》124cmX124cm 2007

不安分守己的革新者—讀石齊的繪畫

石齊《三英戰呂布》 240X240cm 2004

不安分守己的革新者—讀石齊的繪畫

石齊 《珠穆朗瑪的祝福》144X370cm 2006

石齊跳出了“具象”,不為現象所束縛,可他依然依戀看具象,即使在相當抽象的構圖中,也隱隱約約顯示出具象的痕跡。他把古今中外的各種表現手法歸納為三大體系,即“三象”——具象,印象,和抽象。他沒有說自己是屬於三大體系中的哪一體系。據我看,他在三象中游動,選擇和探索。其實,不論具象,印象還是抽象,都是手段。它們予人的視覺映象不同,造型的方法有異,可在感覺性的要求上卻有共同之處。美學,感覺學也。藝術本質上是培養和提高感覺力的一種手段。繪畫,雕塑,音樂,戲劇,從根本上是一種有意義的精力耗費。它們的意義正在於有助於人們感覺力的培養。不管石齊自己是否意識到這一點,他全方位地運用具象,印象和抽象的繪畫語言,正是在充分表現自己的感覺力,並以此來影響別人。看石齊近十年的畫,發現他越來越善於敏銳地捕捉自己的感覺,越來越善於表達他內世界那種微妙的感覺。也正因為他把表達自己的感覺放在最重要的目標,繪畫語言的具象,印象和抽象就自然而然地淪為一種手段,而不為它們所拘。他盡情地在點,線,面中陶醉,為了更細緻,廣闊,深邃地表達自己內心的激情。有一階段,他更多地注意色的塊面;近年來,他又加強線的運用,黑線,色線,相互交穿插,交織,觸動人的心靈。他用色很大膽,有時甚至不怕別人議論“俗”和“生”,用大塊洋紅渲染,石齊的畫,猶如他的為人,天馬行空,我行我素。常聽有人對他的畫提出非議:這也是中國畫?其實,石齊所追求的,正是要跳出傳統中國畫的圈了,為中國畫的多種表現途徑探索新路,其實,畫的體系雖有中西之分,但又何必各存門戶之見,互相排斥,而不相互融合?石齊的創作既不同於傳統的中國畫,又不同於西畫,創造了自己特色的風格,這正表明他畫風的成熟。

不安分守己的革新者—讀石齊的繪畫

石齊 《盼》 124X124cm 2012

有人常把繪畫的現代性和表現的偶然效果混為一談。確實,重視表現的偶然效果是西方現代繪畫的特徵之一。但是,西方現代藝術家是從強調心靈世界的直接流露這一點上,強調錶現的偶然效果和機遇性的。如果不是真誠心靈的流露,沒有獨到的見識(善於發現和捕捉偶然效果),那麼,畫面的偶然性,便缺乏深度,沒有感染力。石齊也是重視偶然效果的,他作畫時傾注全部精力和熱情,對於畫面上稍縱即逝的映象,善於立即抓住,善於把出現的苗頭加以引發,昇華和提練。不同於許多現代派畫家的是,石齊有堅實的寫實造型功力。他表現上的自由性,隨意性,緊緊地和他所追求的目標相聯絡,緊緊地以生活經驗和感情體驗為基礎。這樣,自由性,隨意性以及與之相伴的偶然效果,成為他畫面上閃光點,而整個構思,卻以其完整性和深度給人視覺和心理以感染力和震撼力。

不安分守己的革新者—讀石齊的繪畫

石齊《水漫金山寺》 144X368cm 2011

石齊從不使自己停留在某一點上,即使在他的創作最順利,最得心應手之時,也是如此,半抽象的繪畫語言,已經使他從同輩中跳出。成為一位很有特色的畫壇高手,可他卻偏偏又提出新的計劃,要在不久的將來回歸到70年代的作品,“將那時未形成或未完善的特色加以發展,完善。”他甚至對我說,他要騰出時間來到俄羅斯去提高自己的素描能力,然後再投入寫實的創作,總之,他的目地是要透過廣泛的涉獵,全面的修養,使自己的藝術語言達到更高的境界,以包含更大的精神容量。

不安分守己的革新者—讀石齊的繪畫

石齊 《人生》 68X68cm 1997

我欣賞石齊的創新成果,也讚歎他的勞動和探索精神。我相信他會在成功和失敗中不斷前進,朝著他那預定的,也是看不見的崇高目標。

一九九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於北京中央美術學院

標簽: 石齊  具象  繪畫  中國畫  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