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智慧的牧羊人

作者:由 Lucylu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12-02

科技改變生活,金融改變格局!

歡迎來到JLLA孕育基金經理人的金融公益大講臺來共同學習!

《牧羊人的哲學課》,副標題是“人文視角下的金融真相”。

這本書的作者叫肖小跑,是一名資深的金融從業者。她曾經在大型商業銀行做過戰略規劃、宏觀經濟分析,還在香港的一家金融科技公司做過首席市場戰略總監,現在是香港一家高頻交易公司的聯合創始人。

不過,肖小跑雖然在金融行業做得風生水起,卻向我們坦白,文史哲這些人文學科才是她的“真愛”。而且,入行十多年來,她慢慢發現,用人文視角來解釋金融好像更清楚。因為,在她看來,在金融等社會科學裡,“邏輯”比“事實”更重要。因為“事實”是無窮無盡的,你永遠也看不完。但是,邏輯從哪裡來呢?它大機率來自金融現象背後的“人文”理念,比如文學、歷史和哲學。

所以,肖小跑目前問世的兩本書,《羊群的共識》還有《牧羊人的哲學課》,它們的副標題都是“人文視角下的金融真相”,目的就是帶讀者用人文視角,在金融的牆壁上鑿開一個洞,讓我們藉著這縷光亮,對這個紛繁複雜的領域多看清幾寸。

今天這本《牧羊人的哲學課》,出版於2022年,它在《羊群的共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告訴我們,在理解了“人性是金融市場執行的重要驅動力”之後,我們該怎麼利用這個發現,讓自己在金融市場中更好地趨利避害,做一個“智慧的牧羊人”,也就是善於識別“羊群”動向、把握市場規律的人。

書名裡的這個“哲學”,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狹義的哲學,也就是來自哲學家們的思想,或者專業的哲學理論;第二層含義是更廣義的哲學,指的是透過表象,看到事物最本質的邏輯,破解複雜現象背後的那套“底層程式碼”。

今天的解讀,我們先來沿著狹義的哲學這條線,看一看,金融史上的一些知名的“牧羊人”,他們受到過哪些哲學思想的影響;然後再把目光放大到更廣義的哲學上,看一看,我們普通人,怎麼樣破譯金融市場的“底層程式碼”,成為一個“智慧的牧羊人”。

第一部分

好,首先我們進入第一部分,看一看,金融史上的一些知名的“牧羊人”,他們受到過哪些哲學思想的影響。

我們要說的第一位,叫納西姆·塔勒布,他是華爾街最有傳奇色彩的對沖基金經理。他的職業生涯經歷了三次美國股市大崩盤,分別是1987年股災、9·11事件和2008年次貸危機。在這三次大崩盤中,無數人損失慘重,但塔勒布卻賺得盆滿缽滿。

在塔勒布看來,這種百發百中的成績,主要是源於他對不確定性的研究。注意,“不確定性”跟“風險”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般來說,所謂風險,是知道未來有哪些可能性,只是不知道哪一種會發生。比如擲骰子,我們知道結果肯定是六個數字中的一個,而且每個數字出現的可能性為1/6,只是我們不知道最終出現的會是哪個。但是,不確定性,是我們根本不知道將會發生什麼。所以,相比於風險,不確定性會讓人更加恐懼不安。像我們剛才說的美國1987年股災、9·11事件和2008年次貸危機,都屬於重大的不確定性事件,因為它們都是以前沒發生過、很難預測到的。而顯然,塔勒布卻很善於從不確定性中獲利。

後來,圍繞著“如何應對不確定性”這個主題,塔勒布寫出了《黑天鵝》《反脆弱》《隨機漫步的傻瓜》《非對稱風險》等一系列知名著作,得到聽書之前也都為你解讀過。在那些書裡,我們大多是從金融、經濟的角度來分析塔勒布的思想的,今天,我們來跟著作者,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看,塔勒布這套思想體系的底層邏輯是怎麼形成的。

影響塔勒布思想的第一個契機,是他的祖國黎巴嫩發生了大規模內戰,他的家族一夜之間由盛轉衰;而他的祖父作為國防部長,對戰爭的預測竟然並不比出租車司機準多少。這讓他認識到,沒有人能預測到,這個世界將會發生什麼。也就是說,沒有人能避免不確定性。

而讓他的這種不確定性思想得到進化的,是古羅馬的一位哲學家,叫塞內卡。他是羅馬帝國暴君尼祿的老師,在任十五年期間,享盡富貴榮華。而只因為羅馬城的一場大火,他就被君主——也就是他自己的學生,以陰謀罪賜死了。但是,面對命運的捉弄,他非常平靜。他說:人是一個輕微搖晃就會碎裂的容器,沒人能保證你一定活過今晚,活過這個小時……所以你根本不用震驚,發生任何事情都不用太驚訝。

塞內卡是一名斯多葛學派的哲學家,而他說的這幾句話,也很典型地體現了斯多葛學派的處世哲學——平靜、自制、可以承受任何打擊。這樣的哲學理念啟發了塔勒布。他意識到,“安寧又穩定”的環境根本不存在,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逃避不了,也抗拒不了,只能選擇接納。接納的正確姿態,就是,不要糾結於短期的預測,不要總想著怎麼能預測未來,而是要想辦法增強自己的反脆弱性。反脆弱的意思是,外界環境越波動、越混亂,反而越能堅定成長。就像火苗越吹越大,煤球越捅越旺一樣。

後來,塔勒布沿著這個思路,提出了“保證充分的現金冗餘”、“槓鈴式”投資策略、“利益攸關”原則等眾多金融決策方法。這些,得到聽書之前也都在解讀中分析過,在站內搜尋關鍵詞就能找到。這些方法不僅幫塔勒布自己成功應對了股市大崩盤等不確定性事件的衝擊,也對後來人產生了巨大影響。

再來說一個比塔勒布更有名的人,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他的任期從1987年,一直持續到2006年,將近二十年,經歷過四任不同的美國總統。

他掌舵的這段時期,美國經濟執行平穩,也沒有重要危機發生,可以說是一段黃金時期。但是,在他卸任的兩年後,爆發了2008年金融危機,這也讓一些人開始質疑格林斯潘:為什麼在任期間沒有意識到潛伏的巨大風險?

作者說:格林斯潘並不是沒有看到風險,只是他當時,傾向於相信市場的自律,認為還沒有到需要人為干預的地步。

作者認為,格林斯潘的這種不喜歡干預市場的作風背後,也有著一位哲學家的重要影響。這位哲學家叫安·蘭德。格林斯潘在20多歲時,非常迷戀安·蘭德的客觀主義。客觀主義認為:利他主義是虛偽的,是社會強加給人的,奉行利他主義,會摧毀價值創造的原動力,給社會帶來傷害;當人們都去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時候,才能有動力去發明創造,社會才能受益。所以,要鼓勵人們去為自己謀取利益,一切形式的約束和監管都是不好的。

而深受這種哲學影響的格林斯潘,成長為一個經濟專家之後,也傾向於放任市場發揮“自由”天性。這也奠定了他執掌美聯儲期間決策風格的底色。

剛才我們說了,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影響了塔勒布,美國哲學家安·蘭德影響了格林斯潘,下面再來說一個,影響了很多金融市場中的“牧羊人”的哲學家——波普爾。波普爾反對單純根據歷史經驗來總結規律,或者說,他是反對經驗主義的。

經驗主義,我們都知道什麼意思。比如,有一頭牛,從出生之後的1000天裡,主人對它按時投餵,精心照料。於是,經過這1000天的謹慎觀察、嚴格論證,這頭牛得出結論:牛生來就是要被精心照料的。所以,它安逸自得,就連柵欄忘了關的時候,也從不會想著要跑出去。然而,它不知道的是,除夕很快就要到了,自己即將成為年夜飯裡的一道美味。可以說,這頭牛,就是掉入了經驗主義的陷阱。

波普爾認為,經驗主義的問題在於,它會讓我們的大腦變得封閉,只看得見那些我們覺得符合經驗的東西。這就意味著,我們在作決策時,很可能會不自覺地忽視掉,在未來遭遇不確定性事件的可能性。

在金融市場中,我們能見到,有很多金融分析師,在剛入行的時候,執著於針對歷史資料的技術分析,但隨著經歷過的不確定性事件越來越多,逐漸放棄了這種做法。作者認為,技術分析雖然不是完全沒有用,但是時效性太強,沒有辦法形成知識,最多隻能算經驗。它只是一種工具,可以用來觀察資金流的變化、市場情緒的變化,幫助你止損或者清盤。但是它不能幫你預測未來,因為未來會發生的事情,很多是沒有在歷史資料裡體現過的,所以,我們並不能相信,僅靠過去的價格,就能預測未來。

對於這類問題,波普爾提醒我們,要有一個開放的心態。他說,認為信念可能是錯誤的,這是接近真理的最好方式。也就是說,即使我們只能根據目前的資料,相信似乎“最有可能”發生的事;也應該隨時做好信念被推翻的準備,願意根據新證據的出現,來修正現在的信念。這個觀念,後來也被不少知名的金融分析師提到過。

第二部分

好,剛才我們說的是,很多金融市場中的“牧羊人”,都受到過哲學的影響。這裡的哲學,是狹義的哲學,也就是來自哲學家們的思想,或者專業的哲學理論。但是,很多人可能會說,我並沒有接觸過專業的哲學理論,也沒有時間進行系統性的哲學學習,還有沒有可能成為一名“智慧的牧羊人”呢?

在作者看來,哲學,研究的是事物最本質的邏輯和規律,是複雜現象背後的那套“底層程式碼”。我們在開頭提到,作者認為,金融市場本質上是由人和人的行為構成的;許多金融現象的背後,其實是人性的驅動。這就是她為我們破譯出的,金融市場的一個底層程式碼。認識到這一點,就是成為一名“智慧的牧羊人”的第一步。

作者認為,回到人的視角,我們能看清金融市場裡的很多事情。

比如,金融市場裡有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做投資的人,不管投資的是股票、債券、大宗商品、衍生品,還是房地產,他們大多都研究過“週期”這件事。

週期有很多種,有按時間分的,長週期、短週期;有按型別分的,經濟週期、債務週期、庫存週期、房地產週期,等等;還有很多以人名命名的,比如費雪通縮螺旋、明斯基迴圈,還有周金濤的濤動週期論,等等,五花八門。不同週期的內容都不一樣,但都能自圓其說。這些週期理論基本都是在教你,怎麼透過識別各種訊號,來預測市場的下一步走向。而之所以有那麼多人痴迷於研究週期,正是因為,他們相信,市場的走向是可預測的。

然而,也有很多人失望地發現,就算把所有周期倒背如流,依然不能準確預測未來。這是為什麼呢?

作者認為,單純從金融的角度來看這件事,是很難找到答案的;但如果我們往更底層去探求,從人的視角來看這件事,就能得出一些不一樣的啟發。

在書裡,她特別提到一個詞——反身性。這個詞放到“預測”這件事上,大致意思就是,我們會根據對未來的預測,作出行為決策;而決策作出的一瞬間,就會讓未來發生改變,反而會偏離我們一開始的預測。

比如說,我預測明天大盤一定會漲100點,那麼根據這個預測,我今天當然會買入。但是“今天買入”這個行為,本身就會改變明天的市場,它就不再是今天我預測中的市場了。

而考慮到,除了我以外,市場裡的其他投資者,也各自對明天大盤的漲跌有不同的預測。所以要準確預測未來,就必須要知道,市場上所有參與者對明天的預測,以及他們根據預測會作出的行為。

那麼,這是可能的嗎?顯然不可能。但是,這也能給我們一個啟發,那就是,想要更好地把握市場的脈搏,或許,我們不應該僅僅是關注那些理論模型,而更應該去關注,驅動金融市場執行的、更根本的動力,那就是人。雖然,我們沒有辦法知道市場上所有參與者對明天的預測,但我們可以去摸索市場中“共識”的變化,也就是大多數人是怎麼想的。

比如,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很多人都開始覺得,金融機構不再可信了,這是當時的一種“共識”。然後緊接著,出現了“區塊鏈”這麼一種新技術。它能透過複雜的演算法,使得各個資料節點具備匿名、可追溯、不可篡改、公開透明等特點。它的理念是,建立信任的唯一辦法是不信任何人,只信技術。一時間,市場中又形成了一種新的共識,那就是:區塊鏈可以重建信任。

但是,就像我們在《羊群的共識》那本聽書裡分析過的。這個共識並不一定是正確的。因為,這就像,把一件古董贗品放在頂級的保險箱裡,也不會變成真品;我們把某一時點說過的話放在區塊鏈上,並不能讓這句話更加可信。

冷靜下來後,再回頭想想,為什麼我們會有“區塊鏈可以重建信任”這個念頭呢?這似乎也並不是我們原生的想法。

作者告訴我們,事實上,在很多這樣的時刻,我們都是在“被共識”。意思是,我以為某個認識是我自己的,實際上只是被別人的認識“同化”了;我以為某個行為是我自發的,實際上只是被別人的行為帶動了。

而當市場中的許多人都在“被共識”的時候,就會形成一種“羊群效應”。意思就是,個人的觀念或行為由於群體的影響,向著跟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牧羊人”就是發現了這種羊群效應,並且善於利用“羊群的共識”,從中獲利的人。

具體該怎麼做呢?

作者告訴我們,首先最重要的,就是重視語言的力量,認識到,語言是促進市場共識形成的主要驅動力。

哲學家康德說,我們戴著眼鏡看事物,眼鏡是怎樣的,事物就只能展現怎樣。作者認為,語言就是我們的一副眼鏡。我們透過語言來描繪這個世界,所以,語言塑造了我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講,不是人支配語言,而是語言支配人。

在經濟或金融領域,也是這樣。比如,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美國經濟大蕭條期間,羅斯福總統的一句“我們唯一需要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讓美國人民受到極大的鼓舞,對提振消費、恢復經濟起到了很大作用。而剛跨入2000年的時候,美國小布什總統也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他說:“在美國,如果你擁有自己的房子,那麼你正在實現美國夢。”這句話經過媒體發酵,讓買房跟愛國關聯到了一起。後來,房產抵押貸款巨頭房利美還藉著熱度,打出廣告:“美國夢,我們的夢”。這些都助推了當時美國的房地產泡沫,成為金融危機爆發的序幕。這些例子,並不是八卦傳聞,而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席勒在他的《敘事經濟學》這本書裡記錄的。

書裡還舉了個例子。我們知道,2012年的時候,歐元區正處於經濟危機之中,希臘等國深陷債務泥潭,整個歐元區面臨分崩離析的危險。而到了8月,一件事讓形勢發生了轉變。當時的歐洲央行行長馬里奧·德拉吉發表了演講,裡面有一句話是,“不惜一切代價,拯救歐元”。這句力度很大的話,一說出來就被瘋傳,被媒體稱為是“德拉吉的勇敢之舉”,極大地提振了歐元區人民的信心。很快,西班牙股指上漲了17%,義大利股指上漲了13%。整個歐洲股市迅速回溫。後來,歐洲央行確實憑藉著前所未有的貨幣寬鬆政策,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歐元區國家,化解了歐元危機。但人們至今依然感慨,德拉吉的那句話起到了巨大的強心劑作用。正是因為那句話,才讓歐元區的市場環境在政策出臺之前就有了明顯緩和。這對危機的解決起到了重要作用。

剛才說的這些例子,都體現了語言在創造共識上的強大作用。短短的一句話,經過媒體的宣傳、人們的自發傳播,很可能就會成為一種共識,擁有改變市場的力量。而當下,發達的社交媒體讓語言創造共識的過程變得更快,效果也更猛。

作者做了個梳理,說,在這個時代,訊息傳播的途徑通常是,一張新聞大字標題圖,一個短影片,或者一條名人動態,先被第一波看到的人迅速評論、截圖、轉發;看到這些轉發的人又在自己的朋友圈、社交群或者社交平臺上再轉發;一些有創造力的人會進行二次創作,做成配文動圖,或者表情包,又引發一輪傳播;最後,不等事件的來龍去脈調查清楚,各種評論、截圖就已經滿天飛了,大家的情緒、共識也發酵起來了。而如果是與金融市場相關的,那麼就會很快在市場中掀起波瀾。這就讓金融市場的波動比從前更加頻繁、猛烈。

所以,要成為智慧的牧羊人,我們需要重視語言的力量,要認識到,語言是促進市場共識形成的主要驅動力。

而在這之後,你還需要知道,人們什麼時候正在被共識。

作者提醒我們,那些最容易激發共識的語言,不是那些對已經落地的事實的描述,而是一個“半成品”的故事。比如,像加密貨幣,揹負著“硬通貨”“新黃金”等等尚未證實的猜想,承載了人們關於去中心化、自由、自主的希望,所以吸引了很多人爭相入場;特斯拉作為一家不盈利的公司,它的幾千億美元市值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一個去火星的偉大夢想。還有,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在社交平臺上已經成為“意見領袖”,很多人會追隨他發的動態,去跟風投資,選擇相信他對未來的預測。像這些,都是因為一個“半成品”的故事,推動了共識的形成。

作者認為,在這些時候,我們需要關注一件事,就是故事跟事實的偏離程度。統計學家桑內·克勞曾經反覆勸告人們,面對網路上的訊息、故事,務必要“多點幾下滑鼠”。“多點幾下滑鼠”這個簡單的動作,其實就是在幫我們,從多幾個角度,瞭解事實到底是怎樣的。如果你發現,一件事的事實並沒有發生變化,但是市面上關於它的故事卻出現了多個版本,或者越講越誇張,市場裡對於故事作出的反應也越來越大——比如對於某個概念的追捧越來越熱、資產價格越來越高,那麼在這些時候,故事跟事實,很可能已經發生了偏離,這個時候的市場反應,並不是基於事實,而是基於共識產生的。參與其中的很多人其實都是在“被共識”。意思是,我以為某個認識是我自己的,實際上只是被別人的認識“同化”了;我以為某個行為是我自發的,實際上只是被別人的行為帶動了。

如果你發現,對於某一件事,參與市場的很多人其實都是在“被共識”,那麼下一步,就可以嘗試利用共識,在市場中“趨利避害”。

比如,有訊息稱,某某行業即將有一項重要的技術研發落地,於是,市場中形成了看好這個行業的共識,那麼即使你不看好這個行業的底層邏輯,在這個時候也可以選擇“跟市場說同一種語言”,跟隨市場的共識來作決策。但同時,你要比別人搶先一步,預判共識的演化方向,比如,如果技術真的落地了,市場參與者們會有什麼反應?還可以進一步問,如果技術成果大於預期,共識會怎麼演化?如果成果小於預期又會怎樣?要知道,很多時候,當故事變成事實的那一瞬,反而是共識破裂的時刻。因為人們關於這件事的看法,已經提前反映在了價格裡,引發了價格的漲跌,而當這件事真的發生的時候,市場反而可能不會再作出反應;如果事實不及預期,比如技術成果的應用範圍沒有之前猜測的大,那麼很可能還會引發反向的價格回撥,比如技術落地後,行業板塊的行情反而走低,等等。

我們剛才講的這個例子,其實就是在說,作為一個“牧羊人”,如果想要利用共識,在市場中趨利避害。那麼,你不僅需要判斷當下的市場共識是什麼,還得去主動預判,共識會怎麼演化。這裡還是要再講一遍凱恩斯的那個經典的比喻,他說:金融市場就像一個選美賽場,猜中哪個美女會獲得冠軍,就能拿到大筆獎金。這個時候,聰明的做法是,不要選你自己認為最漂亮的,而應該選大家認為最漂亮的那個。也就是說,你要思考的是,大多數人對於美的共識是什麼,以及,這種審美共識在將來會怎麼演化。

好,最後一點,一名“智慧的牧羊人”,必須要有“邊界思維”。也就是,要尊重自己的能力邊界,不輕易“過界”。

先來說說“能力邊界”這個詞。在能力邊界裡面,是你真正知道、瞭解的事情。這個好理解。那麼邊界之外呢?是你不知道的嗎?作者說,並不是,能力邊界之外的,是你覺得自己知道,其實並不知道的事情。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你可以在家裡隨便找個物件——比如馬桶、吸塵器或者煤氣灶,然後試著詳細描述它的工作原理。你很可能會發現,雖然表面上,你很熟悉它們,但其實,你並不瞭解它們。這就屬於是,“能力邊界之外”。

在金融市場上,也是這樣。比如,從事醫藥行業的人,並不一定了解醫藥板塊的股票;第一時間掌握某公司動態的人,並不一定能根據這條動態作出正確的投資決策;理解貨幣政策的人,並不一定能預測出市場對於政策的反應,等等。人經常低估自己不知道的事情,高估自己對未知的駕馭能力。所以,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在面對一個投資機會的時候,最好不要倉促下手,而是先問問自己,對於這件事,我真的瞭解嗎?基本面、政策面、情緒面,我都清楚嗎?如果回答是否定的,那麼我們的耳邊,就應該立刻響起巴菲特的那個著名的原則:“不懂的,不要投”。

這裡,我想起北京大學的金融學教授徐遠曾經講過一件有意思的事。他在給本科生開設投資課的時候,每學期第一堂課的最後,他都會說:長期來看,對於超過99。99%的個人投資者來說,就只是買一個大盤指數基金,投資業績都會好過自己去股市裡折騰。

有的學生就問:老師,我知道您是為我們好,怕我們賠錢,可是如果這樣,我還學投資課幹什麼呢?

徐遠老師說:這是個很好的問題。其實,你學習關於投資的知識,是為了知道自己能幹什麼,不能幹什麼。不是為了折騰,而是為了不折騰。是為了讓自己有足夠的智慧,管住自己想折騰的手。在這個基礎上,你才有可能慢慢拓展你的認知邊界,開始嘗試一點主動的資產配置。這跟這本書說的,能力邊界,其實是一個道理。

結語

書名裡的這個“哲學”,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狹義的哲學,也就是來自哲學家們的思想,或者專業的哲學理論。順著這層含義,我們講到,很多金融市場中的“牧羊人”,都受到過哲學的影響。比如,塔勒布受到過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卡的影響,格林斯潘受到過美國哲學家安·蘭德的影響,還有,不少有名的金融分析師都受到過哲學家波普爾的影響。

書名裡“哲學”的第二層含義,是更廣義的哲學,指的是透過表象,看到事物最本質的邏輯,破解複雜現象背後的那套“底層程式碼”。作者肖小跑認為,金融市場本質上是由人和人的行為構成的;許多金融現象的背後,其實是人性的驅動。這就是她為我們破譯出的,金融市場的一個底層程式碼。她還提醒我們,當市場上的個體聚集為群體的時候,很容易產生羊群效應。也就是,大家都被周圍人帶動著,去採取相似的行動。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牧羊人”就是發現了這種羊群效應,並且善於利用“羊群的共識”,從中獲利的人。

具體來說,要成為一名智慧的牧羊人,我們需要重視語言的力量,要認識到,語言是促進市場共識形成的主要驅動力。而在這之後,還需要知道人們什麼時候正在被共識,主要就是去關注故事跟事實的偏離程度。如果故事跟事實的偏離在逐漸變大,那麼就說明,這個時候的市場反應,很可能並不是基於事實,而是基於共識產生的。

如果你發現,對於某一件事,參與市場的很多人其實都是在“被共識”,那麼下一步,就可以嘗試利用共識,在市場中“趨利避害”。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要尊重自己的能力邊界,不輕易“過界”,不去做自己能力邊界以外的事情。這就是這本書裡告訴我們的,要在金融市場裡成為一名“智慧的牧羊人”,你需要潛心完成的修煉。

智慧的牧羊人

標簽: 共識  牧羊人  我們  塔勒  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