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 與“魔鬼”鬥法的人

作者:由 秦鴻明 主任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9-09-02

摘要:

由秦鴻明開創的家庭戒毒康復新模式,打通了“強制隔離戒毒—社群戒毒—自願戒毒”最後一公里, 成為我國現行戒毒工作體系重要並有效的補充。

—— 與“魔鬼”鬥法的人

2016年春節,秦鴻明和往年一樣,又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幾百條祝福和致謝簡訊。幾百條的數目不稀奇,稀奇的是這些發信人,多是感激涕零卻和老秦素昧平生。更稀奇的是有的人發過了簡訊,又和家人一起不遠千里,專程趕來當面致謝,甚至行跪謝大禮。“謝謝您拯救了我們的孩子和家庭!”所有的感謝都是至真至誠,發自肺腑。因為他們的確是把秦鴻明當做恩人,是老秦和他的團隊開創的家庭戒毒康復新模式,把他們自己(或親人)從魔咒中拯救出來。

堅守18年的公益

秦鴻明說:“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當病人和家屬需要你時,就是你的人生價值充分體現。”上海市徐彙區上中西路,一座不起眼的灰色臨街樓,一面50釐米見方的“陽光中心”紅色牌匾懸掛在門楣上,與周邊店鋪的大字商招相比顯得很另類也頗寒酸。“上海陽光戒毒防復吸醫療指導中心”坐落在六樓,正在整理病歷卡片的張緒西教授說:“這幾間辦公室是秦主任透過關係租借的。”“租借……就是半租半借。你知道的,我們中心是不盈利的。那裡有錢買房、租房?只能‘訛’朋友。我們的工作人員也幾乎都是義務工作者,包括孫安清和孫伯良、張緒西這些老教授、老專家。”老秦如是說。

—— 與“魔鬼”鬥法的人

週四的下午,孫伯良教授出診沒在辦公室,記者見到了今年72歲的孫安清督導和82歲的張緒西教授。退休前,孫督導是上海司法系統一名正處級公務員,張教授是上海公安醫院的一名主任醫師。看著二老精神矍鑠,熱情不減,繁忙有序地工作著,我很好奇,他們是因為什麼聚集在一起,共同熱衷於戒毒這份繁難的事業的?

秦鴻明說:“說起緣由很簡單。1997年冬天,我陪同一位戰友的媽媽去上海戒毒所。老太太懷抱著小孫女頂著刺骨的寒風,心情糟糕透頂。我至今都忘不了戒毒所裡那悽慘的場景和祖孫三代人哇哇的哭聲撕心裂肺,心寒徹骨。這些觸碰到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了……”

“1998年6月,我獲得了一個關於戒毒方面的專案,有幸認識了我國著名的醫學專家、北京大學科學研究所所長韓濟生院士,在他的引領下投身戒毒事業。我開始做這個專案時也沒想不賺錢,可是乾的時間久了,接觸到的大部分人都是家道敗落,家庭分崩離析,生活無著落的可憐人,不做公益怎麼辦?拒之門外就會貽害社會,確實於心不忍……”

1998年秦鴻明創辦了“上海陽光中心”,十幾個專家、醫生和幾十名禁毒志願者(他們大多都憑藉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心理諮詢師、社會工作師的職業資格)組成了一支既熱心又專業的服務團隊。一般由一個醫師(專家)搭配1-2名社工師或心理諮詢師組成一個工作小組對接一名“病人”,或其代理人(家屬),義務為病人和病患家屬提供戒毒諮詢和心理輔導。十幾個小組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輪替不歇,18年來終年無休,服務地域涵蓋了大江南北二十幾個省區市,面對面接待病人或家屬近4000人次,接聽和解答諮詢電話多達1萬多人次。

—— 與“魔鬼”鬥法的人

“要知道,這可都不是簡單的諮詢,有時一個諮詢電話時長要達一小時以上。”張教授插話說。諮詢電話大多都是病人和家屬口耳相傳慕名打來的。他們心中有太多的苦水需要傾訴,有太多的煩惱需要人理解,有太多的困擾需要人幫助。在老秦親自指導服務的1200多個家庭個案,每個案例均需2-3年時間持續戒毒才能成功。而每一個個案一年累計下來,見面或者電話交流、簡訊、微信服務聯絡次數,最少都要在百次以上。

老秦告訴我,輔導一個家庭病人戒毒,是一件十分艱難繁雜的事情,工作量巨大,且經常會出現反覆,眼看著功虧一簣,甚至一敗塗地。“戒毒難,畢竟這是在跟魔鬼博弈。魔鬼不是毒品,而是吸毒者的心癮”。

人生新的一頁

—— 與“魔鬼”鬥法的人

孫安清督導說:“他們是病人,需要社會的理解,需要家庭的接納,更需要專業愛心團隊的幫助和指導。”說話間,一位陽光、幹練的女志願者端著茶水進來。老秦介紹說她就是葉雄。葉雄自稱是“從地獄裡爬出來的女人”。1990年代初,她跟男友一起做生意,“白粉”是當時富人圈裡趨之若鶩的時髦標誌。男友先涉毒,戒後復吸的痛苦與艱難勾起她的好奇和膽氣。她天真地以身試毒,只為證明自己靠堅強的意志完全能戒毒。結果卻事與願違,令她陷入地獄。百萬家產化成青煙,30餘次戒而復吸,將她折磨成行屍走肉,直到被送進強制隔離戒毒所。

2002年3月,葉雄走出戒毒所,在老秦和主治醫生的幫助下開始接受陽光戒毒防復吸醫療指導。葉雄至今後怕,10多年來,假若沒有恩人的拖拽,沒有社會正義的拱抬,僅憑自己還能否堅持操守獲得新生?

葉雄說:“與毒品戰鬥一生,不單單是自我救贖,更要施救於人。像恩人救我一樣。”葉雄是幸運的,在老秦的推薦下,2003年10月,她以康復者身份,為上海“自強服務總社”第一批禁毒社工講課。當站上講臺的那一刻,葉雄淚流滿面。葉雄說那時候自己並不是緊張,而是百感交集,她感到自己“整個人升騰起來,終於翻篇,終於開始人生新的一頁”。

—— 與“魔鬼”鬥法的人

此後,葉雄在上海市禁毒辦和市禁毒志願者協會的關心支援下,成立了“葉雄工作室”,設立了“自強戒毒諮詢熱線”和“葉雄戒毒網”。 2008年,她獲得上海市社會工作優秀案例評選第一名。2009年在上海舉行的“萬國禁菸會百年紀念活動”中,她贏得聯合國禁毒署官員及國家禁毒委領導的讚揚;2012年,她是上海市首屆十大社會工作傑出人才;2014年,她被評為上海市十佳禁毒志願者。

家庭康復之路

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力量,探索中國特色家庭戒毒新模式,是打通現行戒毒模式最後一公里的重要工作。初創不易,堅守更難。18年來,老秦和他的團隊無怨無悔地戰鬥在戒毒服務工作第一線。與此同時,他們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自我,從數以千計的成功個案中尋找規律。老秦站在患者的立場思考問題,不斷地探索、創新和擴充套件戒毒服務內容和機制。

業界普遍認為,成癮性疾病的康復是一項專業性、連續性很強的工作。上海自強總社總幹事厲濟民先生表示,在戒毒工作中,我們配合政府幫助戒毒人員解決低保、生存就業問題的同時,更應重視和強化對戒毒人員生理、心理偏差及家庭認知、心理糾偏、家庭問題、家庭環境的綜合矯治,否則就難以達到預期的工作效果,而家庭戒毒恰好成為三種戒毒模式的有益補充。

怎樣把預防醫學、預測醫學、個體醫學、參與醫學的理念運用到家庭戒毒服務個案之中,真正走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家庭戒毒康復之路。在今年3月上海舉辦的“戒毒·共同參與”論壇——戒毒康復治療模式研討會上,老秦明確提出:“自2008年實施《禁毒法》以來,確立了我國以強制隔離戒毒、社群戒毒、自願戒毒為主體的戒毒工作體系。而家庭戒毒模式是自願戒毒不可或缺的一環,是早期預防復吸的有效戒毒方式。家庭的作用與親情的力量在戒毒防復吸的實踐中不可替代,家庭戒毒是打通現行戒毒模式最後一公里的重要工作。”

—— 與“魔鬼”鬥法的人

陽光中心高階心理諮詢師莊凌雲認為,戒毒病人復吸的原因十分複雜,是生理、心理、社會和生物學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難點在於反覆性。高復吸率除了毒品本身的強烈的成癮性外,戒毒病人的不良個性、家庭的不良環境也是重要因素。因此要預防復吸必須首先著眼於源頭,這就是要提高家屬對疾病的認知能力,調整好家庭成員的關係,這樣才能促進病人逐漸恢復身心健康。實踐證明,家庭是戒毒病人接受治療的重要動力源和最適宜的環境。

老秦還多次提到了家庭綜合矯治的概念。他說:“解決復吸難題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確保家庭全程參與治療的同時,必須要有一支具有愛心、專業戒毒生理、心理臨床經驗的服務團隊,從個性化的角度給予病人及其家庭提供系統、專業、長期的指導,充分調動家庭成員的積極性,為家庭戒毒康復營造良好的環境和氛圍。讓病人真正感受到家的溫暖,真正確立我要戒毒,我能戒毒,為我戒毒,為家人而戒毒的信念。”

人民日報《民生週刊》

記者: 馬岑

責任編輯:劉燁燁

2016年5月30 日

—— 與“魔鬼”鬥法的人

—— 與“魔鬼”鬥法的人

—— 與“魔鬼”鬥法的人

標簽: 戒毒  家庭  葉雄  復吸  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