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古琴琴絃為何容易跑音?

作者:由 大音<em>琴</em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1-02-01

學會點贊發現不同的閃光點……

古琴在使用傳統的上弦法時,上弦者往往會發現,每當他們上好弦後,音高變化得極快,很快就會低下去;彈奏者在使用傳統上弦法的琴彈奏時,有時會發現會中途琴絃松馳跑音,音高也會低下去。這兩種情況都是由於“虛張力”在作怪。

古琴的傳統上弦法,是在左右兩端分別透過雁足與琴軫來固定琴絃,左側是纏繞在兩個雁足上的,靠弦與雁足的摩擦力及上緊的弦產生的壓力來將弦固定住,右側是透過繞在琴軫上的絨扣將其套住拉緊。左側的雁足不能調節,而右側的固定端可透過旋轉琴軫來對絨扣的長短進行調節,進而間接地控制弦的張力與音高。

這樣就產生一個問題,如果纏繞在雁足上的弦沒有充分拉緊,或與弦相連的絨扣沒有最大限度地繃緊,弦的張力就不會穩定。例如,假如雁足上的弦纏得不夠緊時,被自身的張力所牽拉,使雁足上纏繞的弦不斷被纏緊,而弦的張力卻在下降,即可造成音高不穩定;假如因為在旋轉琴軫調節音高的時候,只是放鬆絨扣,或在拉緊絨扣時左手推送蠅頭,則絨扣都不在最大張力狀態,曲中一旦遇到“潑剌”等需要重彈的指法,就會導致絨扣的繃緊,將弦變鬆。弦在被拉松之後則處於相對的穩定狀態。這種在張力穩固之前存在而在穩固後消除的張力,我們姑且稱之為“虛張力”。

弦的張力變化會帶來音高變化,對上弦及彈奏均有極大的影響。對彈奏的影響就是,輕者會令人覺得音準不對,嚴重者在終曲時原本的弦式音高已面目全非。

解決“虛張力”的辦法是在儘量趕在彈奏之前先去除它。有經驗的琴人在上弦時,往往將弦的音高拉得比所要求的音高略高一些,然後靜置一段時間,或使用人工的牽拉,令雁足上的弦逐漸繃緊,使弦釋放出“虛張力”。在旋轉琴軫調節音高時(特別是在放鬆琴絃後),用手指捏起弦的中點向上提拉,令纏在雁足上的弦繞得更緊,以及使絨扣的張力調整得更大。經過這樣調整後的弦,其張力已基本穩定,不會有大的變動。相應地,在校音時對音準的考察也應以釋放出“虛張力”以後的弦為物件。

釋放了“虛張力”的弦,其張力已相對穩定,從彈奏開始到結束,都會保持相對穩定的音高。

如果在彈奏時琴絃跑音太厲害,需頻繁地校音,可能需要注意以下兩個問題:

1.絨扣材料的選擇,不應採用尼龍等具有較大彈性的材料,否則其張力極不穩定。打一個形象一點的比方,就如同使用橡皮筋作絨扣,弦的張力當然極易變動,音高必然會不穩定。可採用棉線或彈性較小的混紡線作絨扣的材料。但即使這樣,絨扣還是會存在不穩定性,或在受牽拉時變形。

2.上好弦的琴需用一定的力度牽拉琴絃,並彈奏一段時間,徹底釋放“虛張力”,使琴絃達到穩定的狀態後才能用於演奏,應極力避免在正規演奏會上使用新張弦的琴。

在實際演奏中的確很難保證琴絃的音高沒有“絲毫”變化。可以這樣說,有變化是絕對的,無變化是相對的,只不過要看這種變化是否有音樂上的意義。無論採用何種方式的上弦法,在靜置或彈奏時,琴絃都會產生張力上的變化,從而帶來音高上的改變,其不同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已。採用精密的測量儀器,均可發現琴絃音高的細微變化,但人的耳朵畢竟不是機器,未必能聽出這麼小的差別,也就是說,人的耳朵是可容忍一定量的音準的差別的。

例如,在徽外按弦時作幅度極微的位移(如定吟),假如用儀器來測,都會有相當幅度的音高差別。又例如,在張力穩定的弦上彈撥空弦,所用力度不同,琴絃的張力都會不同,從而會有音高上的差別,但一般人是可以容忍這種微細的差別的。故而絕對的音準在音樂的演奏與欣賞上並無意義。

當然,如果這種音準的差異大到能明顯被人的耳朵聽出來時,則說明確實需要重新校弦調音了。

雖說人的耳朵可容忍一定量的音準差異,但琴絃的張力當然是越穩定越好。對於這個問題,最徹底的解決之道,就是採取新式上弦法。可參考

古箏及吉他的上弦方法,在軫池處採用螺絲來纏繞固定琴絃,取代傳統的使用絨扣與琴軫的固定方式,可收到較好的效果。使用這樣的方式上弦簡便快捷,並且琴絃不易跑音,已為某些琴家所採用。與傳統上弦法相比,採用新式上弦法的琴絃,在雁足一端的纏繞更加緊密,在琴頭一側也無需質軟的絨扣來間接地調節張力,故而張力較為穩定。

標簽: 張力  音高  琴絃  絨扣  上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