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每日真題試練(20)

作者:由 文博碩士考研資訊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05-07

北辛文化

分佈:

北辛文化是分佈於黃河下游一種新石器時代文化,集中分佈在魯中南,蘇北和皖北地區。

典型遺址:

主要遺址有山東滕州北辛、兗州王、泰安大汶口、江蘇邳縣大墩子、連雲港市二澗村和淮安青蓮崗等。

時代與分期:

碳14 測定這種文化的年代在一般認為在公元前 5400年至前 4400 年之間,其後發展為大汶口文化。即北辛文化的年代在距今7300—6100年之間,可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約在距今7300—6800年,中期距今6800—6400年,晚期距今6400—6100年。可分為北辛型別和苑城型別。

聚落(房址和墓葬):

北辛文化已形成完整的聚落,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建築,橢圓形或圓形。墓葬流行長方形土坑豎穴墓,無葬具,可見多人合葬和二次葬。出現拔除側門齒習俗。陶器蓋在死者頭部。

文化特徵(石器、陶器、骨器等):

生產工具主要是石器,骨、角、牙、蚌器十分發達,製作工藝以磨製為主。陶器有夾沙陶和泥質陶兩種,出現慢輪修整技術,夾砂陶多於泥質陶,陶色不純,以黃褐色為主。器形有圜底折腹鼎、圜底釜、小口雙耳罐(壺)等,總體而言,以三足器和圜底器為主,紋飾以附加堆紋和刻劃紋為主。

經濟形式/生業經濟:

農業、飼養業、手工業和陶器製作業均有所進步;社會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過渡,所有制形式由氏族公有制向家族私有制轉化。遺址中還發現了家豬型的頭骨,重新整理了中國的養豬史。

北辛遺址的發掘與“北辛文化”的命名,是海岱文化區,新石器時代的一次重要發現,是山東大汶口文化發展的源頭,她將山東的始前考古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環境考古學

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互交叉和滲透而形成的新興邊緣學科,是考古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任務是探求環境變遷的規律,從認識環境演變過程中地質、地貌、氣候、資源等環境因素對人類生活場所的選擇、變遷、遷徙所造成的影響,以及環境與人類自身及其文化、社會、政治、經濟和軍事活動等方面之間的相互關係。環境考古學的研究物件包括氣候、地質地貌、水文、動物、植物在內的自然環境,探討古代的自然環境如何影響和制約人類的生存、人類怎樣適應並改造環境等問題,進而揭示古代自然環境與人類生存活動的互動關係。

金石學

是以古代青銅器和石刻碑碣為主要研究物件的一門科學,偏重於著錄和考證文字資料,以到達證經補史的目的。它是考古學的前身,形成於北宋時期,歐陽修是金石學的開創者,到清代鼎盛。曾鞏的《金石錄》最早提出“金石”一詞。金石學的“金”,主要是指青銅器及其銘文,“石”是指石刻而且主要是指石刻文字。為求將文字資料儲存永久而刻於石上,特別是鑄於青銅器上,是古代中國的一種重要的文化傳統。在關於金石學的著作中,儲存了許多有價值的古代銘刻資料,甚至有的書籍還輯錄了一些器物的影象以及其名稱和用途,這些使得金石學的著作具有了一定的史料價值。但其未對器物的形制、劃紋等進行深入的研究以及沒能進行斷代研究,故而未能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金石學與考古學的根本區別是缺乏考古學所具備的以考古地層學和型別學為基礎的科學的發掘和研究方法。

標簽: 北辛  文化  金石學  考古學  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