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海曲厲氏溯源(四)

作者:由 厲建強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06-07

南宋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六月間,宋高宗接到劉錡的告急軍情,連下數詔給岳飛(1103~1142年,字鵬舉),命其率岳家軍火速支援順昌,並表示允許岳飛舉兵北伐,收復失地。岳飛接到詔書,即先派遣張憲、姚政二將率兵東進牽制金軍,以解順昌之圍,隨後岳飛親率岳家軍主力大舉北伐,首先攻佔鄭州、洛陽等地的廣大區域,並先後在郾城、穎昌府(今河南許昌)等地,以少擊眾,大敗金軍主力。

後因高宗、秦檜主和,下令退兵,被迫接十二道金牌班師。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岳飛受召赴京城臨安,被解除兵權,改任樞密副使。十月,秦檜、張俊等誣陷岳飛,以“莫須有”罪名,設定冤獄。十二月,岳飛被害於大理寺獄風波亭,其子岳雲和部將張憲也被慘遭殺害。

就在岳飛父子被害二個月之後的金朝皇統二年(1142年)二月,資政殿學士何鑄(1088~1152年)、曹勳參加了宋金第二次議和,其盟約要點如下:

一、宋對金奉表稱臣,受金冊封為皇帝。

二、兩國疆界,東以淮水中流,西以大散關(陝西寶雞)西南為界;自淮而西,宋割京西唐(河南泌陽)、鄧(河南鄧縣)二州,及陝西商(陝西商縣)、秦(甘肅天水)二州之半與金。

三、每歲金主生辰及正旦,宋遣使稱賀。

四、宋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兩匹,於每歲春季,搬送至泗州(安徽盱眙縣東北)交納。

五、金許歸宋徽宗梓宮及高宗母韋太后。宋稱臣割地,歲貢賀旦,自列於藩屬。

透過談判,南宋接受了以上五條款,金國便撰寫“冊文”一道,於三月丙辰派遣左宣徽使劉箬使宋,以圭寶、佩璲、玉冊等,冊康王趙構為帝。此後,南宋和金國之間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各自版圖如下圖所示:東海縣的大體住置就在下圖金國部分中紅圈內。

海曲厲氏溯源(四)

宋金第二次議和後,雙方維持近二十年之友好。到了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始由金國第四任皇帝海陵王完顏亮(1122~1161年,字元功)重開戰端,在這個過程中雙方各有勝負。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高宗趙構傳位於宋孝宗,改元隆興。

隆興二年(1164年),宋金第三次議和,雙方約定:

一、易君臣之稱,為叔侄之國,宋主稱金主為叔父。

二、兩國文書,改表詔為國書。

三、宋歲幣銀絹各減五萬兩匹,並不稱歲貢。

四、兩國疆界,仍一如紹興之舊。五、兩國各歸還被俘之人,但叛亡者不與。

此次盟約,雖仍極不平等,但已較紹興十一年大有進步。宋至是始正敵國之禮,可稍湔臣事之恥。

宋金最後一次和議,是在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年)。先是,韓侂冑排除異己,大興偽學之禁,為立蓋世功名自固,遂於開禧二年(1206年),獻謀舉兵伐金。

然而南宋的這次伐金,諸路皆敗,潰不成軍。韓侂冑北伐失利,南宋轉而謀求與金議和。開禧三年(1207年)四月,南宋遣使臣方信孺赴金交涉,信孺至濠州(今安徽鳳陽)被金河南路統軍使紇石烈子仁囚禁。金提出割讓兩淮之地、增加歲幣、出犒師銀、遣還歸正人、斬韓侂冑函首以獻五項條件,方許議和。最終韓侂冑被殺害,南宋函首乞和,重訂盟約如下:

一、兩國國境如前,金盡以所侵之地還宋。

二,改依靖康故事,世為伯侄之國,宋主稱金主為伯。

三、宋增歲幣為銀絹三十萬兩匹。

四、宋單獨以犒軍錢三百萬貫與金。

這次議和後,金即受困於蒙古,無力再作大規模南犯。

再來介紹一下蒙金關係:金國自建國始,長期以來推行殘酷的民族壓迫政策,使蒙古人對金統治者恨之入骨。金熙宗時期,成吉思汗的先祖俺巴孩汗就曾被金朝以反叛罪釘在“木驢”上處死。金世宗時,金不僅要蒙古納貢,還每三年遣兵向北剿殺,謂之“減丁”,這都大大激起了蒙古人對金人的怨恨。

金泰合六年、蒙古成吉思汗元年(1206年),蒙古乞顏部首領鐵木真(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用軍民合一的千戶制組織百姓,擴充護衛軍,組成一支強大的、善於野戰和遠端奔襲的蒙古軍。建立蒙古汗國之後,成吉思汗便想討伐金國,一則報祖宗之仇,更主要是逐鹿中原,掠奪財富和擴張勢力,以圖天下。

也就是在南宋嘉定元年、金泰和八年、蒙古成吉思汗三年(1208年),金國衛紹王完顏永濟即位。衛紹王本是庸碌之輩,在未即位前,曾奉命到靜州接受蒙古的貢物,當時成吉思汗便知其人。當衛紹王即位後,傳詔蒙古拜受,成吉思汗得知是衛紹王為帝,便說:“我以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人做的,沒想到競是這種庸碌之輩!有什麼好拜的?”說完,即乘馬北去。衛紹王聞知大怒,企圖等成吉思汗入貢時將其擒殺。成吉思汗得知後,與金朝絕交。

為伐金,成吉思汗做了五年的戰爭準備。在戰略上:

一、出兵西夏,迫其臣服,先剪除金朝的一翼,也除掉了攻金的牽制力量。

二、招納為金守衛界壕的汪古惕部,使陰山以北地區成為攻金的基地。

三、策反金軍內部,招納金戍邊官兵為內應。

四、利用商人、使節等刺探金朝的情報,並麻痺金軍。

戰前,成吉思汗利用各種渠道,刺探金朝的政治、軍事情報;完顏永濟雖早已得知成吉思汗與金絕交,力圖反金,卻自以為泱泱大國,未把新興的蒙古放在眼裡,而將其主要兵力置於金宋邊界。對於蒙古卻疏於戒備,邊將報告敵情反受懲罰,還禁止百姓議論邊事,從而使自己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

蒙金戰爭前後歷時二十四個年頭,雙方多次易帥,戰爭方略屢有改變,然戰爭主動權始終為蒙古軍掌握。

金貞祐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八年(1213年)七月,蒙古軍第三次攻金。八月,金將胡沙虎發動政變,殺死完顏永濟,改立金宣宗。隨後鐵木真乘勝進攻金朝的首都中都(今北京市),金帝被迫獻出公主和五百童男、五百童女求和,成吉思汗撤兵。新皇帝害怕蒙古再次進攻,不顧徒單鎰和太學生的反對,計劃決定遷都南京(今開封)。

海曲厲氏溯源(四)

金貞祐二年、蒙古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五月,金宣宗畏懼蒙古軍再攻中都,下令正式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這一年也是今開封市首次成為了金國的國都。

海曲厲氏溯源(四)

金國遷都南京(今開封市)後的蒙金宋形勢圖

六月,護從金宣宗的糺軍因受歧視,在良鄉(今北京房山東北)一帶譁變,推舉斫答為帥降蒙。成吉思汗乘金遷都、人心浮動之機,命部將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等率軍,在漢族將領王裁引導下從古北口入長城,會合糺軍圍攻中都;又命木華黎率軍進攻遼西、遼東以作策應。三摸合拔都等採取圍城打援和招降之策,迫使金右副元帥蒲察圻等投降,切斷漕運,殲滅金援兵及運糧隊,使中都糧盡援絕。

金貞祐三年、蒙古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五月,金中都主帥完顏承暉服毒自殺,副帥抹捻盡忠潛逃,餘眾以城降。蒙古軍佔領中都,成吉思汗下令將中都城府庫的財物運往蒙古草原,隨後又下令允許蒙古將士入城搶劫。金中都陷入一場滅頂之災,大火月餘不息,一座繁華的都城變成了廢墟。隨後攻掠河北、山東等地。其間,成吉思汗採納部將唵木海的建議,吸取中原先進技術,組建了蒙古炮軍,遂注重攻城以炮石為先。

金貞佑四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一年(1216年),成吉思汗為探明金朝的實力,命三摸合拔都率萬騎,由西夏襲取潼關,以略河南。兵至南京城下,探知金朝屯有重兵,旋渡黃河北歸。成吉思汗鑑於短時期難以滅金,於是決定一部兵力在金境作戰,自率主力返漠北休整待機。

金興定元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八月,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全權統率蒙古兵一萬三千人、汪古部兵一萬及降蒙古的么、漢諸軍攻金,並諭其招納中原豪傑,建置行省。

成吉思汗則率領主力軍西征。木華黎赴任後改變以前肆意殺掠和奪地不守慣例,重用降附蒙古的河北清樂軍首領史秉直、史天倪父子,興中府元帥石天應,易州土豪、金中都留守張柔等人,攻取遼西、河北、山西、山東各地數十城,並置官鎮守。

金正大四年、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四月,正在進攻西夏的成吉思汗見夏亡已成定局,遂揮師入金境,連破臨洮(今屬甘肅)等地。七月,成吉思汗病卒於清水縣。臨終時遺命借道南宋,繞過潼關以滅金:“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遽破。金急,必徵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時任淮西轉運使喬行簡上書曰:

“強韃漸興,其勢已足以亡金。金,昔吾之仇也,今吾之蔽也。古人唇亡齒寒之轍可覆,宜姑與幣,使得拒韃。”

海曲厲氏溯源(四)

喬行簡的態度很明確,蒙古武力昌盛,已具備滅金的實力,而金亡則宋危,如今應該暫且與金人抱團,讓金人擋住蒙古。

宋廷在經過討論後決定,不與蒙古聯合,暫且保持中立,只是通知金國,南宋不會再繳納歲幣。

孟珙是南宋後期名將,他同樣認為蒙古滅金後必然滅宋,但現在金國已經註定滅亡,救是救不了了,不如暫時與蒙古聯合滅金,先搶一些地盤,為以後的抗蒙戰爭多爭取一些戰略空間!也正是在這段時間,隸屬金國的東海縣再次迴歸南宋。

下面再來看一下金國地盤上山東一帶的情況:早在貞祐二年(1214年)五月,由於金國統治者迫於蒙古軍的壓力,將都城由中都(今北京市)遷到了南京(今開封市)後,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依然對境內的人民,橫徵暴斂,加重了剝削。在這種情況下,今山東、河北一帶爆發了規模很大的民變,由於變民武裝多身穿紅襖,所以人稱“紅襖軍”。

其中,楊安兒稱王,置官屬,改年號天順;李全(1190~1231年)從小喜歡習武,弓馬矯捷,善使鐵槍,人稱“李鐵槍”。隨著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壯大,義軍將領劉慶福、國安用、鄭衍德、田四、於洋、於潭等人也都歸屬於李全指揮。不久,李全、楊安兒和泰安人劉二祖分別領導的起義軍,成為當時紅祆軍起義的三支主力。

舟人曲成貪賞錢千金,引金軍襲擊楊安兒。楊安兒墜水而亡。餘部由妹楊妙真(人號四娘子)與母舅劉全統領,並奉楊妙真為首領,稱“姑姑”。當時劉二祖也被金軍擊敗遇害,部下霍儀、彭義斌先後領導殘部繼續與金軍作戰。李全也險些被金軍所擒,為儲存實力,他決定退守東海縣。

劉全、楊妙真等率萬餘人與李全會合。李全與楊妙真在磨旗山(今山東莒縣東南)結為夫妻。不久,彭義斌率領的劉二祖餘部也來歸附李全。

金宣宗興定元年、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宋寧宗下詔伐金,並招安各路義軍。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正月,李全等人投靠了南宋,被改編為“忠義軍”。受時任淮東提點刑獄兼楚州(今淮安市)的賈涉(1178~1223年)節制。賈涉即南宋權臣賈似道的父親。

緊接著賈涉集中了各路義軍兵分兩路攻打金國。李全襲破莒州(今山東日照市莒縣),擒金守將蒲察李家,別將在洋克密州(今山東濰坊諸城市)。李全兄李福也克青州。宋朝廷始授李全為武翼大夫及京東副總管的稱號。

四月,金招撫副使黃摑阿魯答又奪回密州,李全戰敗。接著李全又在莒州戰敗。九月,李全出兵圍海城,反攻密州,擒黃摑阿魯答、夾谷寺家奴,進而攻克壽光、鄒平、臨朐等縣。並解送阿魯答到楚州(今江蘇淮安市)知府。這年冬天,李全軍駐紮淮陰的龜山。

繼李全之後,紅襖軍將領石珪、夏全、時青等相繼率軍附宋抗金,使金朝受到極大的威脅。

金興定三年、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年)秋,李全回濰州掃墓時,聞知已經歸附金國的益都府卒張林,知道他有反金歸宋之意。於是李全親臨青州城,勸說張林早日歸附南宋。張林尚遲疑,李全只帶數人入城與張林相見,張林置酒交談甚歡,結為兄弟。張林遂附表將所轄山東青、莒、密、登、萊、濰、淄、濱、棣、寧海、濟南等二府九州版籍歸宋。南宋朝廷授張林為武翼大夫,京東安撫使兼總管。李全也升為廣州觀察使、京東總管,改駐紮淮東軍事重鎮楚州(今江蘇淮安市)。

第二年三月,金兵進入黃、濠、滁、揚、真、盱眙等州,南宋軍屢敗,朝廷震驚。賈涉於是將李全、楊友所率領的“忠義軍”進行改編,裁減老弱殘兵留下精幹人員六千人進行軍紀訓練,然後分兩處屯守。到了六月,本來就與季先不和的李全,暗中勾結賈涉的門客莫凱,進讒言說季先陰謀造反,其實賈涉一直想找機會除掉季先,便派人召季先來議事,暗中在季先必經之路上埋伏了殺手,趁季先不備,襲殺了季先。

金興定四年、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八月,李全合張林軍北渡黃河襲擊金東平府,因金行省蒙古綱率軍固守,不得,改為夾汶水立寨。在汶水被金東平副帥幹不搭擊敗,兵力損失多半,不得不退回楚州。當時南宋朝廷稱附宋的北方抗金義軍為“北軍”,雖然授以官號,只是利用他們抗金,但又行分化抑制的政策。因恐懼他們造反,竟封鎖淮水,不許北軍南渡。這樣,各路義軍無法聯合起來共同抗金,增強防禦能力,反而使他們逐漸變為地方割據勢力。

李全也因此由農民起義軍將領蛻變為擴張個人勢力的野心家。當季先被誘殺後,宋朝制置使賈涉想收編季先部,但季先部下裴淵、宋德珍、孫武正、王義琛、張山、張友等人拒不受編,擁石珪為統領。賈涉又決定把季先部瓜分為六,以分化忠義軍勢力,但遭到拒絕。李全聞知,請率部討伐石珪。賈涉以李全部逼石珪就範,石珪卻率眾降附蒙古。李全乘機吞併原季先的漣水忠義軍。

金宣宗元光二年、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十一月,南宋朝廷以許國任淮東安撫制置使。許國到任後,壓制北軍,凡北軍與南軍有爭執,無論曲直皆罪北軍,並裁扣朝廷犒賚北軍的物資十之七八。李全時駐青州,不肯參謁,許國數致厚餽,邀李全議事。及李全前往參謁,許國時又孤傲自大。許國的幕僚章夢先也對李全手下的大將劉慶福傲慢無禮,使李全等人極為不滿。李全返回青州後,決意除掉許國。於是遣劉慶福還楚州,與忠義軍統領王文信設計,趁許國晨起蒞事,亂箭攻之,許國在親兵的護衛下棄城逃命,家眷悉被殺害。劉慶福手刃章夢先,放火燒了官府,積蓄盡為亂兵所奪。沒過幾天,許國也在途中自縊而亡。

楚州城之亂,使南宋朝廷震動,丞相史彌遠恐再生變故,暫時平息了這件事也沒有再過問。授徐晞稷繼任淮東制置使,令他屈意安撫李全。李全得劉慶福的報告,一面傳牒原劉二祖部的彭義斌,稱許國謀反,已伏誅,並要求他的軍隊聽從節制。一面自青州至楚州,假裝責備劉慶福不能壓制忠義軍的內訌,迎徐晞稷入城。徐晞稷對李全以禮待之,方相安無事。

金正大三年、宋寶慶二年(1226年)九月,蒙古將孛魯率軍入山東,想招降李全,李全不從。孛魯下令攻打青州,李全未能擊退蒙古兵,於是嬰城自守。城內原有軍民數十餘萬人,被圍困一年後,僅剩數千人。這時糧草用完,牛馬也吃完,不得已在第二年五月出降。孛魯奏聞,成吉思汗令便宜處置李全,於是就安排李全為山東淮南、楚州行省最高長官。

這期間駐守楚州的李福與劉慶福發生內訌。兩人互相猜忌,矛盾日深。李福殺劉慶福,納其首去見南宋朝廷派駐楚州將帥姚翀。姚翀見楚州軍亂,深為驚恐。他乘夜隻身逃出楚州,後死在去明州(今浙江寧波)的途中。

南宋朝廷以楚州軍亂為教訓,於是議論輕淮重江,遂改楚州為淮安軍,視若羈縻州。李全部眾,以軍糧不繼,多有怨言。國安用、張林、閻通、邢德等五人均想立功,以邀南宋朝廷的恩眷。他們認為宋廷不發錢糧是李福謀反所致,乃議殺李福以獻。於是起兵殺李福與李全二子。

至楊妙真府邸,殺一女人,誤以為是楊妙真,將首級函送京師。朝廷檄文告知盱眙軍總管張惠、範成進、時青並兵進駐楚州,盡殺李全在楚州的餘部。

李全知道後很悲傷,彙報給蒙古大將孛魯,請成允許其率軍南歸。得到答覆後李全就回到了楚州,此時張惠、範成進已經殺了彭杔歸降金朝,王義深也已逃亡。國安用殺張林,邢德向李全贖罪。李全殺時青,並其軍。此後,李全以豐厚的待遇募兵,不限南北人。又大建舟船,自淮及海相望。李全表面歸附於宋朝,以取宋朝錢糧。實際上以歸附了蒙古,往來的貿易貨物都輸入了蒙古,又遣人焚燒宋御前軍器庫,以銷燬宋朝兵備。他治舟師以圖東南地區。

金正大五年、南宋紹定元年(1228年),李全(1190~1231年)在海州大舉擴軍,準備攻宋。

金正大七年、宋紹定三年(1230年)八月,李全大閱舟師數日。當他的糴麥船透過鹽城縣時,宋知揚州翟朝宗令兵士搶奪。李全大怒,以捕盜為名,率水陸軍數萬直入鹽城,攻入城內,城內所貯公私鹽貨盡為他所有。李全又上書南宋朝廷,說準備搜捕盜賊入城安民,南宋朝廷又加封李全為兩鎮節度使,罷免了翟朝宗的官職,改任趙璥夫接替他。

此時李全仍不打算撤兵,一面加緊造舟,招募水手,一面要挾南宋朝廷將沿江制置使趙善湘,和剛剛在寶慶三年(1227年)升任戶部侍郎、淮東總領兼制置使的岳飛之孫岳珂等人罷官。李全的所作所為令南宋朝廷無法接受,於是決意出兵討伐李全。

此時的李全也公開與南宋敵對,他欲先取通、泰二州,然後渡江攻取宋京師。等佔領泰州後,進取通州、揚州時,在灣頭為南宋守軍所阻。李全此次的目標是攻佔三城,於是便築長圍,與宋軍展開了長達半年多的對峙戰。初期,李全小勝。

到了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正月,李全軍一再被宋軍擊敗。李全因軍隊給養不濟,攻城不得,欲戰不利,主力損失慘重,最終陷入進退維谷的境地。正月十五日,宋將趙範、趙葵趁李全不備,用計誆他出營帳,並堵塞其退路。李全見中計,被迫逃走,向北逃到了新塘,便陷入數尺深的泥潭。宋制勇軍趙必勝等人追上前用亂槍將他刺死。

李全兵敗戰死後,餘部開始商議退守淮安,聽從楊妙真的指揮,但還沒有成行,就在隨後的灣頭一戰中被宋軍再次打敗,損失慘重。五月,淮安等五城都被宋軍攻破。楊妙真及其餘部據守大城,她對鄭衍德等人說:“今大勢以去,硬撐是不行的。你們不投降主要因為我還在,殺我而降,你們又不忍心,如果我還在,那麼誰還會來納降你們?”

第二天,楊妙真北渡淮水,與養子李璮北返。李璮則繼承父職為益都行省,仍統制其地。而李全在淮安、淮陰的餘部或為宋所滅,或歸降金國。這一年,東海縣迴歸南宋。如下圖所示:

海曲厲氏溯源(四)

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東海縣迴歸南宋

1234年正月,蒙宋聯軍攻克金國最後的據點蔡州,金國滅亡。

李璮襲父職,擔任益都行省長官,深得蒙古人的信任,還將成吉思汗弟鐵木哥斡赤斤的孫女嫁給了他,因此他也與蒙古皇室有了密切聯絡。

李璮見益都地處蒙宋交接地區,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因此仗著元朝皇親的身份不斷擴充勢力與地盤,還在蒙宋之間待價而沽,圖謀割據。蒙古方面多次向益都徵兵,都被李璮以各種理由推辭拒絕了。

蒙古憲宗七年(1257年),蒙古憲宗命李璮帶領所部前往京師覲見,李璮於是對憲宗說:“益都是遏制宋軍的重要港口,需要重兵防守,不宜分散兵力。”元憲宗於是聽信李璮所說,還派他南下攻宋。李璮便率軍南下,從南宋奪取漣州、海州等地。這一年,東海縣又被李璮佔領,又從南宋分離了岀來。

南宋開慶元年(1259年),李璮加速準備反叛蒙古,佔據著海州等四城的同時,又不斷進犯南宋,積極加固益都城防,儲存糧草,截留鹽課。

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繼承了汗位。這一年,李璮被加官為江淮大都督。李璮上報說:“近日抓到一些百姓,知道宋在調兵將攻漣水,且偵察到許浦射陽湖一帶,舟艦相望,看來宋兵的勢頭是想出膠西,向益都進發,請修繕城池以備。”世祖忽必烈便下詔,授李璮金符十、銀符五,以賞有功,且賜銀三百錠,降詔嘉獎一般將士。又令蒙古軍與漢人軍都聽從李璮的節制。

李璮又宣稱:“宋朝呂文德集中淮南兵七萬五千來攻漣水,且分割槽築堡威脅我。收到了南宋賈似道、呂文德文書,其措辭傲慢,他們大概是知道蒙古朝廷近來內顧之憂,一定是想乘機進攻。因此請求朝廷選將增兵,我當率先渡淮,以雪其來書出言不遜之辱。”

世祖忽必烈得到報告後,告諭李璮說:“朝廷方與宋通和議,邊將只能固守所轄地區。且南人好用離間之計,其欺詐行為已不止一次。所以,只要他軍隊未來,就不要輕舉妄動。”李璮又向世祖忽必烈奏說:“我所領的益都,地廣人稀,自立海州,至今八載,不曾解甲,運輸者不曾休息。民力之凋疲,此時最甚。我們以一路之兵,抗擊一國之師,眾寡不等,人們都擔憂。幸賴皇帝神武,已攻下漣海二州,還打敗夏貴、孫虎臣等十餘萬軍隊。但是,我怎敢恃此而使敵人不再來呢?而且,今日南宋在西方已無牽制,它可以合併所有力量向東。若他們以水陸力量包圍漣州,再遣海軍北上乘虛進攻膠州、萊州,然後率步兵騎兵直指沂、莒、滕、嶧,則山東將不再是我所有了。對此我們怎能輕視而不做好充分準備呢?臣昨日追宋兵至淮安,不是不能乘勝佔取揚、楚,只是因為您制止我進攻,所以我不敢深入。若以棗陽、唐、鄧、陳、蔡諸軍攻荊山,取壽、泗,以亳、宿、徐、邳諸軍聯合我統率的軍隊,進攻揚、楚,則兩淮可定。兩淮若定,則進兵可取江南,自守可減輕人民負擔,這實是上策也。”李璮在上報的同時,又進呈有功將校馮泰等人的名字,世祖忽必烈又下詔以益都官銀分賞諸將校。

蒙古中統二年(1261年)正月, 李璮向行中書省說:“宋人聚兵糧數十萬,列舟艦三千艘於許浦,準備進攻內郡。而宣撫司在運輸方面不能保證暢通,我擔心一旦水陸交通割斷,連報告戰況資訊也不可能,那就糟了。所以請選派精良奇軍,兼程來援,內外配合,乘機出擊,則江淮是能為我所佔領的。”接著,又向世祖忽必烈送去漣水的捷報。忽必烈再下詔書表示嘉獎,並給金符十七、銀符二十九贈賜將士。

正月二十九日, 李璮擅自發兵修治益都城牆和圍城河,且向忽必烈報告南宋前來攻漣水的訊息。於是忽必烈下詔派遣阿鋋、哈剌拔都、愛仙不花等全部兵力開赴益都,還告諭說,在認為適宜的情況下還要增兵調赴益都。於是 李璮向朝廷要求給予他以節制各路來集的兵馬的權力,並請求調撥一批兵器。中書議定給與箭三萬,最終由忽必烈下詔給十萬。

不久,李璮舉兵反叛蒙古,一面投靠南宋,獻海州(今江蘇連雲港西南)等四城,一面積極聯絡漢人世侯,爭取援軍。這一年,東海縣再一次迴歸南宋。

蒙古中統三年(1262年)初,乘朝廷與阿里不哥戰爭之機,李璮密令納為質子的李彥簡竊歸,隨即盡殺境內蒙古戍軍,宣佈以漣、海等城獻於宋,公開稱叛。並帶兵奔向益都。駐益都的原宣撫副使王磐出奔濟南,益都陷。李彥簡逃離闕下時,李璮反跡已暴露無遺。二月二十六日,李璮佔領了濟南,就在李璮頓兵觀望的時候,元廷逐漸完成了圍攻濟南的軍事部署。七月,城破李璮被俘,史天澤將其處死。

至元八年(1271年)十二月十八日,忽必烈釋出《建國號詔》,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正式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市)。

海曲厲氏溯源(四)

元軍包圍襄陽和進攻南宋路線圖

從上圖中可看出,襄陽城早以被元軍包圍,只要城一破將無險可守,處於長江下游地區將門戶大開。

處於長江下游的厲氏族人,自西晉末年由范陽遷南徐州以來,大體主要分佈在今南京主城區上元縣、六合縣、儀徵市、鎮江市京口區諫壁街道、丹陽市雲陽街道、揚州市邗江區瓜洲鎮、廣陵區霍橋鎮、江都區仙女鎮、無錫市、蘇州市等地,以上地區都是自東晉至南宋以來厲氏的密集居住地,在此已經發展了約1271—311=960年。如下圖紅圈內所示:此階段厲氏主要分佈在沿長江兩岸的古南徐州地區。

海曲厲氏溯源(四)

也就在襄陽城被圍困期間的1271年,居住在長江下游地區的南京主城區上元縣的厲氏族人,在這一年選擇了部分外遷,分散居住。外遷地主要選擇目標就是要找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還要避開將來蒙軍主力可能到達過的地方。其中就有尚書文懿公厲實的二兒子厲表二這一支,當時選擇去了乘船去了東南沿海的浙江方向;還有海曲厲氏先祖這一支遷往了長江以北的楚州、海州方向。從下圖中也可看岀,如果過長江到江北,那麼在海州西側的東海縣就屬首選的外遷地,它即屬於南宋的地盤,又接近了蒙古的佔領區。

海曲厲氏溯源(四)

南宋末年1271年蒙宋形勢圖

再來看一下上元縣這一支外遷厲氏,據記載,東溪厲氏始遷祖為表二公,舊譜雲公繫上元縣學正文元公之三世孫實尚書文懿公之次子也兄弟遭宋末棄家航海而來卜居茲土以尚書之令胄為開基之鼻祖源遠流長端有自矣。

公,繫上元縣學正文元公,之三世孫。實,尚書文懿公之次子也,兄弟遭宋末棄家,航海而來,卜居茲土,以尚書之令胄,為開基之鼻祖,源遠流長,端有自矣。

浙江寧波象山縣東溪村厲氏,始遷祖表二公,號清溪。是尚書文懿公厲實的二兒子,1271年為避元亂,兄弟幾人棄家,乘船自長江順流東下,一路來到了今寧波象山縣東溪村這個位置定居下來,並以先祖尚書對後代的要求標準為依據來教育後代子孫,表二公也就成了東溪厲氏始遷之祖,家族發展源遠流長,願望也就實現了。

海曲厲氏溯源(四)

同一時期,海曲厲氏先祖渡江北上,外遷到了東海縣房山鎮山前村附近。如上圖所示:這也是海曲厲氏自得姓以來外遷的第五站。

海曲厲氏溯源(四)

1273年

至元十一年(1274年),忽必烈下令二十萬元軍自漢江入長江,沿長江東下,一路上南宋將領或者紛紛投降,或者望風而逃,根本組織不起有效的抵抗。

海曲厲氏溯源(四)

1274年

至元十二年(1275年),海州知州降元,此時的海州是個總稱,分別由朐山縣、東海縣、沭陽縣、贛榆縣、漣水縣這五個縣組成。這一年,遷到東海縣的厲氏族人正式屬元朝政府管轄。從下圖中也可看出海州五縣已經脫離了南宋。

海曲厲氏溯源(四)

1275年

海曲厲氏溯源(四)

1276年

海曲厲氏溯源(四)

1277年

海曲厲氏溯源(四)

1278年

元朝天曆元年(1328年),泰定皇帝去世後,元朝大臣知樞密院事燕帖木兒遲遲不立年幼的太子阿速吉八即位,並把阿速吉八趕到上都,在大都(今北京)擁立元武宗之子圖睦帖木兒即位,是為元文宗。這一年,東海縣發生大水災,莊稼棵粒無收。特別是住在今房山鎮山前村的厲氏族人又靠近一個大水庫,更是雪上加霜。在這種情況下,居住在東海縣五十七年之久的厲氏族人被迫北遷日照縣。這次外遷,或許是是由當地政府分流受災人員所致,在民間的說法為逃荒而來。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首遷日照縣洪寧鄉中疃社小洪塘,這也是一個地勢比較高的地方。這也是海曲厲氏自得姓以來外遷的第六站。就在遷中疃社的第二年秋,即天曆二年(1329年)秋,元朝政府以去歲大水免去東海縣受災地區全年田租,再一次證明了元朝中期,在東海縣所受到的災情的嚴重性。

標簽: 李全  南宋  蒙古  成吉思汗  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