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 - 知乎

作者:由 甘德霜.css-1cd9gw4{marg 發表于 文化時間:2022-09-19

崖山之後,再無中國 - 知乎甘德霜.css-1cd9gw4{margin-left:.3em;}2022-09-19 07:07:52

1279年的3月19日,是中國歷史上黑暗的一天,蔓延數千年的漢族政權首次被徹底擊潰,也就是在這一天,南宋王朝徹底覆滅。

今天,讓我們回到那悽風楚雨的歲月,看一看漢人的風骨和血性。

1276年初,臨安淪陷,南宋朝廷土崩瓦解。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bǐng),在母親楊太后的帶領下,逃出都城,到達溫州。大臣陸秀夫派人招來了躲藏於此的陳宜中,大將張世傑也率兵從定海前來會合。五月一日,趙昰在福州即位,是為端宗,改元景炎。陳宜中被任命為左丞相兼樞密使,張世傑為樞密副使,陸秀夫為籤書樞密院事。

南宋雖然有許多地區已經投降蒙元,但福建、兩廣大片地區仍處在流亡小朝廷的控制之下,李庭芝也在淮東、淮西地區進行著頑強抵抗。但淮東、淮西等地相繼失陷,李庭芝戰死。景炎元年(1276)十一月,元軍逼近福州,此時福州有正規軍17萬,民兵30萬,淮兵萬人,足可一戰,但由於主持朝政的陳宜中膽小怕事,因此小朝廷立足未穩,就又開始了逃亡。離開福州之後,小朝廷只能四處流亡,輾轉泉州、潮州、惠州等地。景炎三年(1278)春,來到雷州附近。逃亡途中,宰相陳宜中藉口聯絡占城,一去不返。端宗在逃亡途中患病,四月十五日病死,年僅11歲。端宗死後,群龍無首,眼看小朝廷就要分崩離析,陸秀夫慷慨激昂,振作士氣:“諸君為何散去?度宗一子還在,他怎麼辦呢?古人有靠一城一旅復興的,何況如今還有上萬將士,只要老天不絕趙氏,難道不能靠此再造一個國家麼?”眾臣便又擁立年方7歲的趙昺為帝,改元祥興。

元軍步步為營,不久雷州失守,形勢危急。張世傑數次率軍反攻雷州,但都沒有成功,於是將流亡政權遷至崖山。歷史似乎註定了要選在這裡翻開空前悲壯的一頁。

南宋祥興二年(元至元十六年)正月,張弘範兵至崖山。這是宋朝末年宋朝軍隊與元軍的最後一次戰役,這場戰爭標誌著南宋的滅亡,中國方面對參與這場戰爭的人數有30萬及50萬兩種說法,但據日本方面的記載,宋元雙方投入軍隊50餘萬(其中宋方面20萬,但20萬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屬、宮廷人員、普通百姓,實際戰鬥力只有數萬),但張世傑此時指揮出現了嚴重失誤,他判斷蒙古人的優勢是騎兵,不擅水戰,必須依靠水軍與之作戰,因此放棄了對崖門入海口的控制,把千餘艘戰船背山面海,用大索連線,四面圍起樓柵,結成水寨方陣,把木製戰船兩側用襯墊覆蓋,以防禦元軍的火箭和炮弩,趙昺的御船居於方陣之中,打算在此死守。

張世傑此舉失誤在於,一是放棄了對入海口的控制權,等於把戰爭的主動權拱手交給了對方;二是把千餘戰船貫以大索,結成水寨,雖然集中了力量,卻喪失了機動性。此後張弘範率大批元軍趕到,控制了崖山之南的入海口,又從北面和南面兩個側翼切斷了宋軍的所有退路。宋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此後10多天的中,宋軍只能以乾糧充飢,飲海水解渴,飲過海水計程車兵嘔吐不止,戰鬥力嚴重削弱。最終宋軍全軍覆滅告終。此次戰役即標誌著宋朝的滅亡。南宋殘軍與元軍在崖門海域展開曆時20多天的大海戰,雙方投入兵力50餘萬,動用戰船2千餘艘,最終宋軍全軍覆沒。

二月初六日晨,崖門海域風雨交加,元軍發動總攻,宋軍血戰至黃昏,最終戰敗。太傅張世傑護楊太后突出重圍,左丞相陸秀夫攜少帝突圍無望,遂杖劍驅妻子入海,並揹負年僅九歲的少帝趙昺蹈海殉國。大宋後宮及群臣也紛紛投海殉國,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趙昺死,赴海死,張世傑葬之於海濱,亦投海殉國。宋遂亡。

後來有記載稱:宋軍敗局已定,陸秀夫知道已沒有逃脫的可能,便把自己的妻子兒子趕下大海,然後對趙昺說:“事已至此,陛下當為國捐軀。德佑皇帝受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趙昺身穿龍袍,胸掛玉璽,隨陸秀夫跳海自盡。數天之後,陸秀夫屍體浮出海面,被當地鄉人冒死收葬。元軍在清理戰場的時候,發現一具身穿黃衣的幼童屍體,身上帶有金璽,上書“詔書之寶”四字,送交張弘範,經確認是趙昺所帶玉璽。張弘範再派人尋找趙昺屍體時,已下落不明。

張世傑保護楊太后衝出重圍,聽到帝昺的死訊後,楊太后手掩胸口大哭:“我不顧生死,萬里跋涉來到這裡,為的是存趙氏血脈,現在已經無望了!”於是跳海身亡。元軍繼續派重兵追擊張世傑,處於弱勢的宋軍且戰且走。張世傑計劃到占城後整頓軍馬,再圖恢復,五月初四,船到南恩州平章港(今陽江海陵島)遭遇颱風。部下勸他登岸,他說不用了,焚香仰天拜道:“我為趙氏亦已盡心盡力,一君亡,又立一君,現又已亡,我不死,是想為趙氏存宗祀。天若不讓我光復趙氏,大風吹翻吾船!”此時,風浪更大,舟覆人亡,倖存士卒為張世傑焚屍殮葬,墓今仍在海陵島上。南宋這支殘存的抵抗力量至此完全覆沒。

崖山之戰是滅亡南宋的最後一戰,從戰術層面看來,張世傑、陸秀夫等人的部署失當,對戰役失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他們在絕境中所表現出來的民族氣節和那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不能不讓人歎服。今日位於崖山南面的崖山祠,是一座古老的建築。在這裡供奉有陸秀夫和張世傑的塑像,以紀念他們的忠烈。這兩個人,一文一武,正是在流浪小朝廷中起了關鍵作用的中流砥柱。

崖山海戰,是空前慘烈的一場戰役,說其慘烈,更多的是體現在戰役勝負已定之後。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為了不使戰艦落入敵手,宋軍將數百艘戰艦自行鑿沉,然後,超過十萬眾的南宋軍民,包括官員、士兵、婦女、百姓,不願被殘暴的蒙古政權所奴役,紛紛韜海自盡……蒙元所編的宋史客觀的記載了這段史實:七日之後,海上浮屍以十萬計……10萬人自殺,在浩如煙海的中國歷史長河中,只留下了一行字,但它背後的震撼意義,令後人嘆息不已。在國家命運的轉折關頭,從皇帝到大臣、士兵甚至普通百姓,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行為表態。在崖山附近一個叫延安村的小村莊旁邊,有一座沒有碑文的墳墓,與眾不同的是,墓的四周,全部是用蠔殼圍砌起來的。傳說這就是當年的楊太后之墓。楊太后殉國後,匆忙之間,張世傑將她葬在了這裡。迫於蒙元的壓迫,百姓不敢為她樹碑立傳,只得用蠔殼為楊太后修建了一座特殊的墳墓。為了懷念這位堅貞不屈的太后,每逢四月初二楊太后誕辰日,四鄉八里的百姓都會來這裡祭拜,久而久之,已經成為了一種風俗。此外,還有一些忠義之士,冒著天大的危險,將僥倖逃脫的趙氏皇族後代嚴密保護起來,隱姓埋名,直到蒙元滅亡,他們才恢復本來姓氏,在崖門附近建立了趙氏的皇族村,並將宋代十八位皇帝的靈位永久供奉在村裡的祠堂裡。

歷史是殘酷的,宋朝最後的天子並非暴虐的無道昏君,他只是一名小童,自幼跟隨南宋殘軍過著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涯。而他身邊這群大臣也是兢兢業業、忠於職守,心中惟有報國的決心。歷史卻將最後的重擔放在了這群君臣的肩上,亡國的責任實在不該怪罪於他們。

陳寅恪曾經在自己的著作當中提到,“宋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後文化發展的指南,我國民族文化的更新,必將走上”宋代學術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的道路。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天水一朝。”

咳。。。。一聲嘆息……

————————————————-

微信公共帳號igandeshuang,希望大家幫忙多推廣。

標簽: 張世傑  陸秀夫  元軍  南宋  趙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