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奇葩說之“毫無邏輯非常亂”的見解(六)

作者:由 來來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8-12-15

已經到了最後一篇奇葩說的文章,就這樣過了兩個月,想想真是快啊。感慨還是很多的,但一時理不清頭緒,不知從何說起,既然如此不如不說,直接進題。

1.假如能看到別人的“死亡時間”該不該告訴TA們?

看到這題給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這是道腦洞題,但又並不是確確實實的純腦洞,應該是介立於現實和想象之間,只是拿大多數人來說並不會有這樣奇特的視野出現,而對於某些特殊人群來說面臨類似事件則是家常便飯。

比如,醫護人群就可以說是能夠看見別人死亡時間的人群,也是對於死亡感觸最深,最有話語權的人群。他們的本職是救死扶傷,當盡最大能力依舊於事無補的情況下便只能充當死神的角色,述說、宣告時間就是他們需要做的了。假如看到別人的死亡時間告訴他們,是醫護人群的工作需要和責任。所以現實社會當中,這是個存在的事件,而且是給出答案的,不過這種情況只佔據了整體疑問極小的一部分。

那拋開特殊例子的指定範圍,僅以普通人的視角來說,這題之所以玄幻沒有佐證,其重點就在於“看到死亡時間”。死亡給人的感受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在每個人都知道死亡是一個人的最終結果,迄今為止誰都逃脫不了,也知道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死法,相比較於一無所知的事物,死亡這個詞彙還是有一定程度的熟悉度。陌生於它是一個人生命的最終端,活著的生命誰都沒到達過、經歷過,完全不知死時的狀況和死後的想法,更別提某些突如其來的死亡宣告。雖然理論上來說,每個人都知道別人的死亡時間,只不過所知道的時間非常的模糊,並不會精確到年月日時。

通常遇到死亡這個詞的時候,給人的感覺就是沉重。看到別人死亡就像看到一場悲劇的發生,不管他是意外身亡還是壽終正寢,一個生命的逝去多少讓人唏噓不已。歸根結底,死亡在人們眼中所留的印象就是壞事的發生,甚至可以不計時間的長短。也就是看到別人遭遇壞事的發生,該不該告訴他們?

告不告訴取決於自己,想法不同做法自然不同,道德讓我們選擇理應提醒,理性卻要我們做視而不見,至於是誰將佔據上風,多數人的選擇已經給出答案。

至於我自己的想法還是視情況而定,單單做法來說沒人能評判對錯,也沒有對錯,只有怎麼做能讓自己心安理得,捫心自問下無愧於己。畢竟只以告訴或者不告訴來做答案多少有些不合理,沒有了所謂的人情味。

單拿“告訴”來說,告訴的目的多數因為自己看到別人死亡時間後,想給他們以提醒,可能的話讓他們避免死亡籠罩或者提前預知調整心態 ,不會是為了說出來看別人眼中泛起的恐懼或只充當宣佈死亡時間的角色。它的不合理就在於需要你情我願,前提肯定是不能看到人就拉著他跟他說死亡時間。在別人問自己,而自己不想說的情況下,也有拒絕的選擇。就比方說,毫無意義的答案和強人所難的答案。在得到這項技能往後的時間裡,總會遇到自己不願做出選擇的選擇,那時的無法告訴終將是不可避免的。

再拿“不告訴”來說,不告訴的理由就在於我們終將有不想訴說的時刻,厭倦了也好,不情願也好,不能講也好,反正做不到永遠告訴。這個選項很正常,別人也不能指責你什麼。唯一的不合理在於自己內心。當某天你能知曉別人死亡時間,看到他們什麼時候會死去時,真能心安理得的不做點什麼嗎?尤其是你明明知道一個人在何時會死,卻什麼都不做,當他真的死後,內心能饒過自己嗎?對於至親之人,或許可以選擇不說,而用行動來表達無法避免的痛苦,但對於陌生之人,自己無法顧及、無法幫他時,告訴他時間反而是緩解內心不安的唯一方式,不僅是緩解不安,也是自我救贖。

最後談點感想,寫到後面對於這題我自己會感到有些惶恐,因為它並不像“假如自己有一項特殊的技能,要不要告訴別人?”或者“假如別人即將丟失一樣東西,要不要告訴他?”那樣,用平常心的態度就可以面對。它是在講人性,也是在考驗人性,而且是用極其殘忍的方式來讓人做選擇。讓我真心認為擁有看到別人死亡時間的能力,不是一件好事,其實是對一個人的懲罰。

2.我不合群,我要改嗎?

最後一期題目了,“我不合群,我要改嗎?”很簡單的八個字,卻並不是那麼好答,以至於讓我一度不知道要怎麼答,因為合群這個東西其中包含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經歷和感受,那是一個人成長閱歷和人際關係的相處模式,單單一個答案永遠也不會是好的答案,至於要不要改,沒有下定決心的重頭做人為基礎,改只不過想想罷了。

這最後一期題目,我想換一種聊題方式。以往的做法都是看完一期節目然後寫一篇,談談所思所想。這之中積累了節目裡選手說過的感受,再來避免說過的話題。而今天改變了一下行為,只看題目就來作答,純粹針對這個問題,就當一回回答知乎問題。不知會有多少想法跟節目中重合,畢竟僅有一個題目,想法多少都有相似之處,就像之前看節目時突然想到的點子總會有類似的,心有靈犀般出現在眼前。

然後,本來也想就選改或不改一方來作答,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當一回堅定無動搖的持方。但稍微思考之後,發現自己就是個沒有明確持方的人,對待“正也可,反亦對”的問題不能一刀定論,想著想著就變得模稜兩可了,需要多樣性的對症下藥。於是,依舊分兩個觀點,簡單談談,誰也不反對。

先說要改。

為什麼自己不合群卻要改呢?1。很簡單的一點,合群代表著人際關係。什麼是合群?融入集體叫合群,而集體就是由一個個個體所組建的,組建後再構成社會,若想開心輕鬆一點的生活在社會這個大染缸中,合群必不可少。一個人對人際關係的處理方式往往體現出他的社會價值,合不合群是很重要的參考資訊。小到幼兒園,大到老年協會,我們都在慢慢適應集體,慢慢融入人群,以至於歷經社會的過程中一直都在改變。2。很多時候一部分的不合群都是由性格所決定的,比方說外向的人就很少會碰到不合群的事,一般都是自來熟,而內向的人就是潛水型的,話少顯得不合群。人的適應能力其實很強,就算內向的人在一個群體裡待久了,也能敞開心扉,展現出自己獨有的一面,這其中欠缺的就是做出改變的心態,一旦心態變了,融群就會容易。3。第二點似乎是如何融入群體並不是要不要改,確實,原因是因為一個人的群體往往是自己去選擇的,而不是群體選擇的自己。也就是大部分時候,一個人周遭的群體都是由自己的生存狀態所決定的,當出現不合群的情況下,如果還想在這之中待下去,就不得不做出相應的調整。畢竟改變自己,比改變群體容易的多。

再說不要改。

為什麼不合群了還不改呢?1。理由很簡單,自己不想待在這個群體了。從頭到尾不合群最後的代價是什麼?就是被踢出群或被無視。我們都知道當一個人開始不合群的時候,就會被其他成員議論、孤立、排擠,由此可見不合群還是挺難受的。反向推論,當自己實在不喜歡這個群體時,當討厭壓過難受時,不合群就是解決方式,也是一個人從一個圈跳往另一個理想圈的結果。2。人的生活圈子並不會一成不變,很多群體會解散,很多不合群終歸會出現。時間促就我們的成長,我們停留不在每一個停留過的群體,為了合群只能不合群。說起來也有些悲哀,但又無可奈何,誰讓我們只能拿有限的精力去經營有限的群體。就像從小學到初中到高中、大學跟步入社會,當初的我們都在合群,如今再說合群想必已經做不到了,也不會去做了。3。改不改到底還是由自己做主,有些實在想脫離卻脫離不掉的群體,沒必要去改。就比方說親戚群,七大姑八大姨圍坐一圈,有些人勢利,有些人八卦,有些人自大,有些人理念完全跟自己不同,如此一來怎麼合群,強求自己不是自討苦吃嗎?這就是群體選擇了自己的情況,相比較於自己選擇的群體,能夠合群最好不過,合不進去就不必搭理。對於選擇不了的選項,不去選擇就是選擇。

最後的最後談一點感受。

我覺得這題挺好的,能讓人清晰的認識到一件事情並不是只能兩者選其一。絕大部分的時候都是隨著變化的發生在做著改變。就如有些合群只是一時的,有些不合群只是半刻的。

結束了,只是沒想到還有道BBKING的題目。既然是兩人之間爭奪戰的題目也就不來寫了。然後,恭喜陳銘,實至名歸,他和如晶之間誰都有得KING的能力。至於如晶也要恭喜,恭喜她的成長,同時預測第六季參加的話,KING應該是板上釘釘了。

最後感嘆自己能抽空寫下來,儘管雜亂無章的,但也有些欣慰。就像那句不知誰說的,不求完美,只求堅持完成。

(完)

標簽: 合群  死亡  群體  自己  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