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惠山古鎮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曾接駕過清朝的康熙乾隆兩帝

作者:由 航司內參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19-05-13

江蘇無錫,向來有著“魚米之鄉”的稱號,河多、橋多、小巷也多。在無錫城西面的惠山古鎮上,就有一條叫作“龍頭河”的小河浜,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曾迎來無數的遊客從河上來到古鎮。尤其是清朝的康熙、乾隆兩帝,先後十二次從這條河上經過。

惠山古鎮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曾接駕過清朝的康熙乾隆兩帝

說“龍頭河”,或許好多人並不清楚,要是說到惠山浜,或者寺塘涇,那麼上了年紀的本地人都知道。這是一條從無錫古運河的“西關”黃埠墩處,直通至惠山古鎮的橫街口的小河。橫街口處立有一面高大的牌坊,上書“人傑地靈”四字。人們便是從牌坊下棄舟登岸,進入惠山古鎮的惠山寺或寄暢園。

惠山古鎮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曾接駕過清朝的康熙乾隆兩帝

惠山浜全長約有1。4公里,因為從前的古鎮沒有一條陸路可以直達,所以想要去惠山寺燒香,想要去寄暢園遊玩,必須從惠山浜上行船經過。可以說惠山浜便是從前古鎮的黃金水道,身世顯赫,地理位置重要。

惠山古鎮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曾接駕過清朝的康熙乾隆兩帝

東西走向的惠山浜,河道並不寬,現在人們見到的河面,也就五六米左右。在惠山浜流入古鎮口時,有一座石拱橋連線小河的兩端。這座橋名叫“寶善橋”。史料記載:這座橋是由明代萬曆二年進士、無錫人鄒迪光興建。從寶善橋至“人傑地靈”牌坊,便是人們俗稱的“龍頭河”河段。

惠山古鎮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曾接駕過清朝的康熙乾隆兩帝

龍頭河一名的來歷,大概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在“人傑地靈”牌坊下,建有一座會吐水的石螭。螭是傳說中的龍太子,頭上沒有龍角,長著大肚子,喜歡吐水。因而在古建築中,石螭形狀,便用來裝飾水流湧出來的地方。

惠山古鎮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曾接駕過清朝的康熙乾隆兩帝

這隻終年不斷吐水的石螭,其嘴中流出來的水,來自一街之隔的寄暢園。那裡匯聚了惠山山間的泉水,當寄暢園的水滿溢時,透過暗道,從石螭的嘴裡流入龍頭河中。另外一個原因便是清朝的兩帝,先後十二次到達惠山古鎮,這條小河是不折不扣的“御河”。

惠山古鎮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曾接駕過清朝的康熙乾隆兩帝

龍頭河的南岸一條街,人們稱作為“下河塘”,自然西岸一條街便是“上河塘”了。上下河塘的街邊,彙集了惠山古鎮眾多的古建築,以名人祠堂為居多。據統計,現在能查到姓名家譜的祠堂,就有一百多間。這些古建築,從明代起一直延續至民國時期,包括現代整修翻新的在內。

惠山古鎮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曾接駕過清朝的康熙乾隆兩帝

上下河塘昔日裡之繁華,可以說是江南文明的一個縮影。下河塘街上,就有無錫最早對外開放的私家園林惠山園,高忠憲公祠、張文貞公祠、楊藕芳祠;而上河塘則有先賢廉子祠、朱樂圃先生祠、張義莊祠、薛中丞祠等。建築風格以明清兩個時代為主,中間也間隔著西式洋樓建築。

惠山古鎮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曾接駕過清朝的康熙乾隆兩帝

下河塘臨近寶善橋處,還有一條橫切的小河,舊時被稱作“燒香浜”。因為每到惠山廟會或節慶時,周邊地區的百姓駕著小船前來惠山寺燒香。因為龍頭河是“管道”,普通百姓的船隻無法駛入,只能改道進入燒香浜,從那裡上岸後經惠山直街進入惠山寺。

惠山古鎮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曾接駕過清朝的康熙乾隆兩帝

龍頭河也好,燒香浜也好,因為河道過於狹窄,當年康熙和乾隆所乘坐的龍舟,均無法直接駛入進來。所以民間也就有皇帝來惠山寺,也得跟百姓一樣,換條小船才能上岸的說法。只是乘坐小船,慢悠悠地從龍頭河駛過,看上下河塘的街景,確實可以領略到江南水鄉的風味。

惠山古鎮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曾接駕過清朝的康熙乾隆兩帝

現在,惠山古鎮龍頭河的兩岸,成為市民喝茶休閒的好地方。每天從早到晚,沿著兩條街,一字排開的是一張張茶几和茶椅,三五好友坐在岸邊,喝茶聊天,竟然成為古鎮上的一道風景。作者簡介:陸建華攝影(攝影師、旅行家、自媒體人)

惠山古鎮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曾接駕過清朝的康熙乾隆兩帝

標簽: 惠山  古鎮  河塘  龍頭  寄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