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作者:由 知薦美育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04-13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宋代大文豪蘇軾給予了荔枝很高的評價,作為我們生活中常見的水果,除了其甘甜的味道令人喜歡外,同時也具有極深的文化寓意,在知薦《傳統國畫課程》中便帶大家瞭解認識了荔枝背後的意義。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荔枝原產於我國南方,其栽培歷史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代,後傳入緬甸、印度等地,現在世界上很多國家及地區均有種植。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荔枝為常綠喬木,其樹高可達10米左右,木質堅實,紋理雅緻,歷來為上等木材。果實卵圓形,成熟時呈暗紅色或鮮紅色,種子被半透明凝脂狀的果肉包裹,味鮮美,但不易儲存。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關於荔枝的最早記載文獻是西漢司馬相如的《上林賦》,當時寫作“離支”,意為割去枝丫,因為那時候古人已經發現這種水果如果連枝割下保鮮期會變長,大約東漢開始“離支”寫成“荔枝”。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荔枝果肉甘甜鮮美,同時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實甘平無毒……主治止渴,益人顏色,食之止煩渴、頭重心躁、背膊勞悶,通神,益智,健氣”,是食療佳品,但其性熱,不宜多食。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除了食用價值,古代文人也留下了很多關於荔枝的詩篇,比如我們開始講到的北宋文豪蘇軾,他對荔枝極其喜愛,當年被貶時路過當地有名的荔枝村,但已過荔枝成熟的季節,他只能遺憾作罷,後遇赦後再次經過荔枝村,正趕上荔枝成熟的季節,村民為了紀念蘇軾兩次踏進荔枝村便將村名改成了蘇二村。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還有一個我們耳熟能詳的典故:相傳楊貴妃十分喜歡吃荔枝,但由於古代交通不便,荔枝的儲存時間又很短,為博愛妃一笑,唐玄宗下令荔枝摘下枝頭便立即派出快馬背上,日夜兼程,沿途各省備有駿馬,跑死一匹立即更換下一匹,不得耽擱,期間不知道跑死多少匹馬,於是有了唐代詩人杜牧“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名句。

以世人的眼光來看唐玄宗此舉可謂是昏庸無道,因美色勞民傷財,並不是一個合格的君主,但是作為相愛之人,自然是想將最好的給另一半,只不過身份及所處的時代讓這顯得是種過錯。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唐代詩人白居易也根據唐玄宗和楊貴妃的故事創作了名篇《長恨歌》:“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除了詩篇中對荔枝的描寫,其意象也被應用在國畫當中:

荔枝樹姿態優美,四季常綠,枝葉茂盛,果實鮮紅,是一種富裕生活的象徵;“荔枝”與“利枝”諧音,有福利滿枝頭之說,其果實也代表“利子”、“吉利”、“多利”等吉祥寓意。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一顆尋常的荔枝竟有著如此多的典故及含義,這正是我們優秀傳統文化歷經傳承的歷史沉澱,在知薦《傳統國畫課程》中我們也能更多的瞭解到這些文化知識。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課程透過對國畫意象的分析介紹,帶領學生掌握繪畫方法技巧的同時,能更深入的瞭解這些意象所代表的文化含義,擴寬知識層面,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及文化自信心。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為保證課程質量,知薦打造了專業的研發及師資團隊,如國畫老師謝俊,師從著名人物畫家張寬武教授,從小跟隨中原貓王喬三林學習國畫,7年一線美術教學經驗,參與《少兒創意美術》、《素描靜物》等教材出版。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傳統國畫採用進階式教學和跨學科融合教學方式,從小學到初中分別採用遊戲筆墨式教學、觀察探索式教學、師法造化式教學和主題研究式教學,結合該學齡段的特點針對性的設計課程內容。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除了優質的課程內容,知薦還和浙江大學等國內眾多高校及展館合作,帶領學生走出校園,切身實地的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參觀中增長見聞、收穫知識。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知薦 | 利滿枝頭,道是荔枝來

標簽: 荔枝  國畫  知薦  教學  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