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把傳統穿上身,讓時尚更有料

作者:由 手藝網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2-05-29

文|春桃狐狸 部分文字經編輯整理

中國人的服飾多樣,

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與歷史底蘊。

從嫘祖養蠶繅絲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唐時開拓創新,

宋明華夏民族服飾的復興與發展,

清代的“剃髮易服”,近代的滿漢融合

……

一絲一線、一布一衣,

世代中國人將變遷的傳統材料與工藝,

濃縮在一套華夏民族服裝裡,

成為中國人穿在身上的歷史。

把傳統穿上身,讓時尚更有料

蓋亞傳說自然之美系列,融入了手繪、蘇繡、緙絲等多樣傳統服飾技藝。圖片提供 |蓋婭傳說

交織的文明

把傳統穿上身,讓時尚更有料

最原始、廣泛的織布機——腰機。人,也被視作了機器的一部分。

在距今5000多年的良渚文化遺址裡,出土了完整的腰機配件,大都用青玉製成。腰肌這種最原始的織布機原理十分簡單,使用者雙腳蹬著一頭,腰背撐著另一頭,然後雙手翻騰就可以織出幾十釐米寬的窄布。

把傳統穿上身,讓時尚更有料

在今年的成都國際非遺節上,手藝人現場展示的海南黎族絣染技藝,依然在使用腰機。

更神奇的是,無論是相隔萬里的東西方,還是隻隔著一山一水的兩個民族,都有這種簡便而有效的織布機身影。即便現在,很多地方仍在使用著腰機。

把傳統穿上身,讓時尚更有料

法門寺地宮出土的唐代金衣蹙金繡半臂。

如今我們身穿棉布、化纖服裝,殊不知絲綢才是伴隨中國歷史最久的夥伴。

用織布機織出的絲織物其實在仰韶文化遺址裡就已經出土。法門寺金光燦燦的地宮、南宋少婦滿是輕羅紗衣的墓室、敦煌石窟、明代皇陵……每一處歷史之地,都告訴我們先人曾穿在身上的絲綢就是傑出的文明!

很多人產生好奇,與我們熟知的很多用以標記文明的物質相比,

絲綢文明究竟優勝在何處?

把傳統穿上身,讓時尚更有料

南宋《蠶織圖》

玉器,可能是偶然發現的;石器,可能是由於擊打產生的巧合;陶器,也可能是黏土被烘烤後的恍然大悟。但惟有絲綢不同。

育蠶、種桑、取絲、造機杼作衣——每一步,都需要人力的參與。這不僅僅是智慧,還有經驗,更重要的是創造。

絲綢是農業、工業以及藝術的結晶

,沒有什麼比這樣一整套過程更能考驗當時的文明程度了。

由科技推動的歷史

戰國晚期的江陵馬山楚墓,墓主是一位中年女性,令人驚歎的是她的絲綢寶庫幾乎完整儲存下來,最惹人注意是一塊已發現的、最大的先秦時期的提花圖案。

把傳統穿上身,讓時尚更有料

馬山楚墓出土的龍鳳虎紋繡

古人是如何織出有圖案的布的?

這需要先給織布機“程式設計”,一片片紋綜記錄著每一次抬起經線的不同,只要將所有綜片都抬起過一遍,就織好了一個提花單位。

而馬山楚墓出土的這塊長度僅為5。5釐米迴圈的提花圖案,經分析需要143片紋綜,踩下一個踏板才能控制一片綜,143片綜一字排開遠遠超過一臺織布機的寬度,這將是一個多麼浩大的工程啊!所以古人用力學知識設計了傳動裝置以達到省略踏板的目的。

你以為織布製衣只是一個美學設計的問題嗎?

其實,它是由科技推動的歷史。

把傳統穿上身,讓時尚更有料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dān】衣,一件不足一兩(50克)重,薄如蟬翼,輕若煙霧,即使握在掌心裡也不易被發現。

做這樣的衣服,首先需要又細又韌的蠶絲,而這又得將家蠶品種改良,種出高質量的桑葉,並不斷改進繅絲技術。這需要一代代人的經驗積累和技藝的精進。

把傳統穿上身,讓時尚更有料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出土文物是一架漢瑟。現代人使用鋼絲絃,而古人用的卻是絲絃,所以樂器才會叫“絲竹”。製作絲絃要用未脫膠的生絲,將很多根生絲用紡車紡織成線,便可以做弦。

馬王堆出土的這架漢瑟,上用了292根生絲才有了直徑不到2毫米卻粗細均勻的弦。將絲繞成線的過程叫做捻絲,是一切織物最基礎的工序,它的成熟顯示了當時中國在紡織上的技藝已不輸於現代。

而這些,都是發生在2000多年前!其實有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東西,都是古人傾注了難以想象的努力,橫跨了科學的鴻溝才得以成就的。

把傳統穿上身,讓時尚更有料

精湛的絲帛紡織技藝,讓馬王堆的T型帛畫得以儲存。

傳統是現代的動力源泉

把傳統穿上身,讓時尚更有料

把傳統穿上身,讓時尚更有料

蘭玉將東方的絲綢面料、剪紙藝術,融入西式的剪裁,碰撞出全新的東方韻味。圖片提供 |LANYU

「每一種文化都與其他文化交流以自養,

但它應在交流中加以某種抵抗。

如果沒有這種抵抗,

那麼它很快就不再有

任何屬於自己的東西去交流。

服飾,是最直接的文化符號。不同時代裡的權力鬥爭,意識形態的轉變,審美潮流的交匯,都會在它身上有所表現。在服飾文化領域裡,中外、東西並非全然是“差距”,更多的是“差異”。東西方長期互相碰撞著,彼此的不同讓我們互相吸引,成為交流的動力。

把傳統穿上身,讓時尚更有料

2016年“遊線·拾遺”動態展,藍·衣夏主題服飾,將中山領、藍染運用於設計中,既有傳統的民族風格,又可作為日常穿著的時尚裝束。圖片提供 |北京服裝學院

把傳統穿上身,讓時尚更有料

羊絨氈是遊牧人最古老的發明之一,用以製作蒙古包。雕塑系列透過融入現代設計,根據衣服的紙樣進行揉捏、搓散、塑形,將這種技藝運用到服裝的製作上。圖片提供 | 上下

現代文明的進步,科技的高速發展,可能讓我們越來越多地摒棄並忘卻了以往的生活方式,盡情地享受現代文明的種種便利。但當下的時尚界,掀起了一陣陣呼喚傳統迴歸、中國風起的浪潮。

把傳統穿上身,讓時尚更有料

荷言旗袍工作室用傳統絲綢材質羅製作的旗袍,優雅莊重。圖片提供 |周立言

材料的探索、技藝的臻備、美學的融合,這些過去的人們用無數時光積累的知識,正一點一滴被手找回,並在傳統與現代、東方美學與西方潮流的碰撞之下,煥發出新的活力。正如日本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所說:“

傳統並不是現代的對立面,而是現代的源泉。

基於此,手藝網最新推出專題a href=“

http://www。

91craft。com/newborn。htm

l

”>“新生代·讓傳統手工藝迴歸生活,卻不再傳統”(猛戳標題,看情懷與溫度兼具的內容),尋找這份傳統與創新兼具的答案。

本文整理自1月號專題-

新裳

更多中國服飾的知識

請翻閱《中華手工》1月號

標簽: 織布機  傳統  絲綢  技藝  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