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宣紙的由來

作者:由 古逸英華(北京)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1-12-23

關於宣紙的由來,民間傳說,東漢安帝建光元年(121)造紙家蔡倫死後,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以造紙為業,很想造出一種世上最好的紙,為師傅畫像修譜,以表懷念之情。但年復一年,難以如願。一天,孔丹偶見一棵古老的青檀樹倒在溪邊,由於終年日曬水洗,樹皮已腐爛變白,露出一縷縷修長潔淨的纖維,孔丹取之造紙,經過反覆試驗,終於造出一種質地絕妙的紙來,這便是後來有名的宣紙。

宣紙中有一名叫“四尺丹”的品種,就是為紀念孔丹而得名,一直流傳至今。另據清乾隆年間重修的《小嶺曹氏族譜序》雲:“宋末爭攘之際,烽燧四起,避亂忙忙。曹氏鍾公八世孫曹大三,由虯川遷涇,來到小嶺,分從十三宅。此係山陬,田地稀少,無法耕種,因貽蔡倫術為業,以維生計。”曹大三繼承了前人的造紙技術,經過實踐,遂步提高,終於造出了潔白純淨的好紙,因紙的集散地多在州治宣城,故名宣紙。

宣紙的由來

清梅花玉版箋

據《歷代名畫記》《新唐書》等史書記載,宣紙的聞名始於唐代。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雲:“好事家宜置宣紙百幅,用法蠟之,以備摹寫。”這說明唐代已把宣紙用於書畫了。另據《舊唐書》記載,天寶二年(743),江西、四川、皖南、浙東都產紙進貢,而宣城郡紙尤為精美。可見宣紙在當時已名冠各地。南唐後主李煜,曾親自監製的“澄心堂”紙,就是宣紙中的珍品,它“膚如卵膜,堅潔如玉,細薄光潤,冠於一時”。

宣紙的原產地是安徽省的涇縣。此外,涇縣附近的宣城、太平等地也生產這種紙。到宋代時期,徽州、池州、宣城等地的造紙業逐漸轉移集中於涇縣。當時這些地區均屬寧國府(府治宣城)管轄,所以這裡生產的紙均以府治名被稱為“宣紙”,也有人稱涇縣紙。

由於宣紙有易於儲存、經久不脆、不會褪色等特點,故有“紙壽千年”之譽。宣紙“韌而能潤、光而不滑、潔白稠密、紋理純淨、搓折無損、潤墨性強”,有獨特的滲透、潤滑效能。宣紙用於寫字則骨神兼備,作畫則神采飛揚,成為最能體現中國藝術風格的書畫紙。所謂“墨分五色”,即一筆落成,深淺濃淡,紋理可見,墨韻清晰,層次分明,這是書畫家利用宣紙的潤墨性,控制了水墨比例,運筆疾徐有致而達到的一種藝術效果。

標簽: 宣紙  宣城  涇縣  孔丹  造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