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 繪畫

美軍進攻志願軍,料定必勝特邀記者觀戰,結果1個營沒打過1個排

作者:由 太陽神少女 發表于 繪畫時間:2021-10-24

1953年1月25日,朝鮮鐵原以西的“丁字山”腳下,美軍高階將領雲集,仰頭觀看美軍第7師第31團第2營對山頂的志願軍陣地的攻擊行動,被邀請來的12位記者,要麼埋下頭奮筆疾書,要麼舉起相機“咔咔咔”地拍個不停。

第7師新聞官華爾夫面帶微笑,給在場的觀看者挨個發裝飾精美的《作戰流程手冊》,手冊上詳細列出了兵力配備、行動時間和作戰目的。華爾夫對記者們說:“諸位有了這個手冊,報道起來就更加方便了,請諸位一定對我們的勝利多加宣傳,這也是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里特的意思。”

華爾夫還有句潛臺詞沒有直接說出來:這還是一場“雪恥之戰”,雪上甘嶺戰役之恥,美軍要用一次“攻堅戰”的勝利為自己正名,只要各兵種配合得當,美軍是有能力拿下志願軍以坑道為核心的防禦陣地的。

在場記者頻頻點頭。從範佛里特到華爾夫,再到觀戰的記者,都認為勝利是必然的——精銳的美7師一個步兵營在一個坦克營、一個轟炸機聯隊和數個炮兵營的配合下,還拿不下一個總面積30平方米、只有一個排志願軍守衛的山頭麼?

然而,結果讓所有美國人失望了。在空軍投彈23萬鎊、炮兵發射17萬發炮彈的密集轟炸下,美軍一個營圍攻一天也沒有拿下“丁字山”,最終死傷150人,不得不停止了進攻。

而志願軍方面,只傷亡了11人。

不知美國記者回去後用什麼口徑報道這次戰鬥,但美軍高層終於、徹底地認輸了——“丁字山”之戰後,直到朝鮮停戰,美軍再也沒主動向志願軍陣地發動大規模進攻。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講一下徹底打沒了美軍自信的“丁字山”之戰。

美軍欲奪“丁字山”以正名

上甘嶺戰役失敗後,美軍意識到,志願軍以坑道為核心的防禦陣地體系已經形成,正面陣地非常穩固。但美軍高層同時也認為,上甘嶺失敗的原因不是因為志願軍戰鬥力強,而是美軍各兵種之間沒配合好,只要各兵種能周密協同,把美軍裝備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那拿下志願軍的防禦陣地是不成問題的。

所以,關鍵還是要強化美軍內部的協同和配合。

在這個認知的基礎上,“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命令美軍第7師與第58戰鬥轟炸機聯隊搞一次協同作戰演習,尋找攻克志願軍防禦陣地的有效辦法。

美第7師師長史密斯接到命令後,向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里特建議:既然要玩就玩大點,光演習多沒意思?不如找一處志願軍陣地,來一次步兵、炮兵、坦克兵、航空兵協同的實戰,奪取志願軍陣地,抓幾個俘虜,提升下美軍日益低落計程車氣。

美軍進攻志願軍,料定必勝特邀記者觀戰,結果1個營沒打過1個排

但範佛里特有點擔心,萬一實戰失敗了怎麼辦?史密斯說,我們別去啃硬骨頭上甘嶺,可以在其它地方找個軟柿子捏嘛。

美軍找的這個軟柿子,就是“丁字山”中的“斯巴德高地”(志願軍稱之為“205高地東南無名高地”)。

“丁字山”位於朝鮮中部鐵原以西,由幾個山頭組成,北邊是城山和芝山,南經205高地與190。8高地相接,從高處俯瞰,整個形狀像一個“丁”字,所以被志願軍稱為“丁字山”,美軍則稱為“T字山”。

志願軍和美軍在“丁字山”都有陣地,志願軍控制著城山、芝山和205高地,美軍控制著190。8高地。兩軍從1951年下半年開始就在“丁字山”對峙,前沿陣地相距僅有幾百米,炊煙可見,雞犬相聞。

美軍準備奪取的“斯巴德高地”,地勢突出,美軍可在三個方向進行火力射擊;高地前坡度較緩,地勢平坦開闊,便於坦克進行支援。另外,志願軍守衛這個高地的兵力只有一個排,這個排隸屬於志願軍第23軍第201團第1營第1連,因為23軍剛入朝不久,沒怎麼和美軍打過仗,比較缺乏經驗。

所以,從各個角度看,“斯巴德”高地確實像個“軟柿子”,美軍是很有把握奪取並以此為基礎佔領整個“丁字山”的。

確定目標後,美軍制定了詳細的作戰計劃。第7師第31團第2營與第73坦克營主攻,第58戰鬥轟炸機聯隊和第57炮兵營以及7個隊屬炮兵營負責火力支援。進攻分兩個階段:1月25日前,空軍和炮兵對志願軍山頂陣地進行轟炸,步兵進行試探性進攻,主要是摸清志願軍的防禦配置情況;1月25日,空軍和炮兵對山頂陣地進行飽和式轟炸,步兵和坦克發動正式進攻。

這次作戰,被命名為“劈拍行動”。

從1月20日開始,美軍空軍、炮兵開始轟炸“丁字山”志願軍陣地,進行第一階段作戰。

志願軍一個排依託坑道做好防禦準備

美軍開始炮擊後,志願軍第201團團首長就意識到,美軍可能要對“丁字山”陣地做大規模進攻,命令1營做好戰鬥準備。因為1排守衛的“斯巴德”高地將在美軍攻擊中首當其衝,營裡擔心1排兵力不足,臨時把2排4班配屬1排。

1排在“斯巴德”高地上的防禦陣地以一個“T”型坑道為核心,“T”型坑道尾部的出口在山頂後坡斜面,頭部的兩個出口通往前沿陣地左右兩側。除了“T”型坑道外,陣地上還密佈塹壕和交通壕,形成了嚴密的環形防禦體系。

1排接到作戰命令後,立即抓緊時間搶修工事,準備彈藥,並對兵力進行了佈置。具體為:敵人飛機大炮轟炸時,全排士兵都藏身在坑道內,只在陣地前沿放置觀察哨;敵人步兵進攻時,1班、3班、4班從坑道出擊,2班作為預備隊。

“丁字山”其他陣地上的志願軍部隊,也都做好了戰鬥準備。

美軍自認勝券在握,正式進攻時邀請媒體觀戰

經過美軍數天的連續轟炸,整個“丁字山”的志願軍陣地表面工事基本被摧毀,一些塹壕也被夷為平地。

美軍高層認為,“劈啪行動”的成功將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在正式進攻前又臨時加了專案——邀請世界各國的12名記者到“丁字山”下觀戰,希望以此來炫耀美軍實力,一雪上甘嶺戰役失敗之辱。

美軍進攻志願軍,料定必勝特邀記者觀戰,結果1個營沒打過1個排

1953年1月25日上午8點,美軍數名高階官員和12名記者走進了觀戰所,“劈啪行動”第二階段作戰開始。

第58轟炸戰鬥機聯隊的飛機首先出動,對“丁子山”實行地毯式轟炸。轟炸持續了3個小時,一共投擲了23萬磅炸彈,其中包括8顆凝固汽油彈。

飛機完成轟炸後,美軍130門火炮接過班,不間斷地轟炸志願軍陣地幾乎一個小時。隨後,美軍坦克出場,開到“斯巴德”高地下的開闊區域,對志願軍陣地表面殘存的工事進行了直瞄射擊。

美軍指揮官相信,在這種猛烈的火力打擊下,“斯巴德”高地上的志願軍已經遭到了重創,步兵的攻擊只會遭到輕微的抵抗。

當天中午12點半,美軍飛機去而復來,投下大量煙霧彈。在煙霧的掩護下,美軍出動一個營的兵力,衝向“斯巴德”高地山頂。

這個營分成三部分,其中大部分美軍在20輛坦克的掩護下從正面進攻,右路一部美軍在7輛坦克的配合下佯攻芝山,牽制志願軍其它陣地上的兵力,左路一部美軍在7輛坦克的配合下阻斷道路,切斷“斯巴德”高地和其它志願軍陣地的聯絡,阻止志願軍增援。

在火力絕對優勢的情況下,以一個營打一個排,還切斷了志願軍可能的支援,美軍上下都覺得,這下妥妥地贏了。

但他們顯然低估了“斯巴德”高地上1排戰士們的勇氣、決心和戰術素養。

在美軍狂轟濫炸時,1排戰士們隱蔽在坑道中,並沒有什麼傷亡。當美軍炮火開始延伸後,戰士們知道敵人步兵要上來了,3班長和4班長分別從“T”型坑道的左、右兩個出口出去觀察情況。

果然,美軍步兵已經摸上來了,一小部分敵人甚至已經進入了兩個出口之間的塹壕裡。

4班長大喝一聲,端槍掃射,打倒了最近的幾個敵人。與此同時,他也被敵人的機槍射中,倒在地上。從左側出來的3班長朝敵人投擲手榴彈,並大聲向坑道內通報敵情。

1排長聽到外面的槍聲和喊聲後,帶著3班和1班分別從左右兩個出口衝出坑道,從兩側向敵人猛烈射擊。

剛衝上山頂的美軍立足未穩就遭到志願軍的交叉火力的射擊,死傷慘重,頓時亂做一團。

但志願軍不僅有左右兩側的交叉火力,在南側高地的1連3排見“斯巴德”高地上打了起來,架起機槍朝美軍後續進攻部隊進行猛烈射擊,打得敵人趴在山坡上,很長時間不敢抬頭。

山上美軍抵擋不住1排的反擊,掉頭向山下潰敗。1排戰士見敵人退下高地,也撤退到坑道中,防止敵人炮火的殺傷。

果然,美軍退下去後,敵人用大炮對1排陣地猛炸了一通,然後步兵又一次衝了上來。

美軍這種沒什麼新花樣的攻擊,只是徒增傷亡而已,很快又被1排戰士用手榴彈打了下去。

不過,連續打退美軍兩次進攻後,1排戰士也有不小的傷亡,尤其是1排長和3名班長都身負重傷,失去了指揮部隊的能力。

一個營沒打過一個排

沒多久,美軍發動了第三次進攻。這次進攻,敵人使用了新戰術:前面的敵人帶著火焰噴射器,邊走邊噴火,試圖壓制1排的反擊;後面敵人在火焰的掩護下,輪流向我軍陣地衝擊,幾乎就要佔領高地表面陣地了。

關鍵時刻,1排3班副班長陳志挺身而出,主動代理排長,指揮剩下的戰士們戰鬥。戰士們很快想出對付敵人的方法:集中使用手榴彈,先消滅火焰噴射手,再反擊其他敵人。

這個辦法奏效了,敵人火焰噴射手紛紛倒下。與此同時,1營指揮所已經意識到敵人攻擊重點是“斯巴德”高地,命令營屬迫擊炮部隊進行支援,壓制敵人後續兵力。

經過半個小時的激戰,美軍第三次攻擊被打退了,敵人扔下一堆屍體後退回山腳。

美軍第二營營長菲利普見三次攻擊都被我軍打退,又急又怒,命令山下待命的預備隊全部投入戰鬥,用“波浪式”的方式進行攻擊。

美軍進攻志願軍,料定必勝特邀記者觀戰,結果1個營沒打過1個排

什麼叫“波浪式攻擊”呢?

就是把部隊縱向分成若干梯隊,第一梯隊受挫,第二梯隊立即壓上,始終保持著對我軍陣地的壓力。

面對敵人的“波浪式”攻擊,代理排長陳志冷靜應對,把還有戰鬥力的戰士們分成不同小組,梯次配置,火力前置,進行梯次防守。

那啥又叫“梯次防守”呢?

就是隻派出一個戰鬥小組,攜帶足夠的彈藥,集中排裡的好槍,充分利用地形優勢來阻擊敵人,其他小組隱蔽在坑道中養精蓄銳。這個小組打得精疲力竭或者傷亡嚴重後,下一個小組把這個小組替換回坑道,繼續阻擊敵人。

於是,梯次防守VS波浪攻擊,“斯巴德”高地上頓時濃煙翻滾,殺聲四起,槍聲爆炸聲響個不停。美軍攻擊了很久,依然拿不下“斯巴德”高地。

眼看天色漸晚,再打下去就要夜戰了。我們都知道,夜戰一直是美軍的弱點,他們不太敢打野戰。黔驢技窮的菲利普營長只好命令山下所有美軍集團衝鋒,也不講什麼戰術了,分成三路一擁而上,一定要在太陽落山前拿下“斯巴德”高地。

敵人實在太多了,漸漸突入了志願軍表面陣地。

1營指揮部清楚“斯巴德”高地上1排面臨著巨大的壓力,數次組織小股部隊試圖支援,但都被美軍在高地下的優勢兵力攔截了,最後只能以機槍、迫擊炮的火力進行遠端支援。

能不能守住高地,全看1排戰士的了。

雖然部分敵人已經侵入了表面陣地,但1排戰士臨危不亂,依託坑道對敵人進行猛烈的反擊,以手榴彈、爆破筒等武器大量殺傷敵人。

戰鬥非常激烈。一個戰士倒在坑道口,另一個戰士們立刻衝出坑道來接替他的戰鬥,受傷不能戰鬥的傷員們,就靠在坑道牆壁上,為能戰鬥的戰友壓子彈或者揭開手榴彈的蓋子。

在戰鬥中,代理排長陳志犧牲了,但1排勇士們喊著“人在陣地在”,頑強地和不斷湧上來的敵人戰鬥著。

只有1個排守衛、大小僅有30平方米的“斯巴德”高地,變成了一個美軍永遠無法攻克的堡壘。

太陽落山了,美軍又一次退到了山腳。攻擊了一天,步炮空坦全兵種參戰,美軍依然拿不下一個小小的“斯巴德”高地,自己反倒傷亡了150多人。

在場的記者們紛紛搖頭,菲利普營長臉漲得通紅,還想再次調兵繼續進攻。但美軍高層認為,在黑夜中進攻志願軍的防禦陣地,無異於自尋死路,只會在媒體面前出更大的醜、丟更大的人,於是下令所有部隊撤出戰鬥。

最終,“丁子山”之戰以美軍恥辱性的失敗而告終。

擁有優勢武器裝備的一個營,在坦克大炮飛機的配合下,激戰一日付出了150:11的戰損比卻沒拿下一個30平方米的高地,世界戰史上都是罕見的。

“丁子山”之戰,美軍被徹底打服,此後一直到朝鮮停戰,敵人再沒有主動對志願軍的防禦陣地進行大規模的進攻。

美軍戰史酸溜溜地說:

“無論是空中或地面火力,都不足以消滅躲避在構築完好坑道中的敵軍。這場有限戰爭優勢在防禦的一方。”

但美國人錯了,他們的認知是不全面的。

美軍此戰打輸了,不在於“進攻”還是“防禦”,而是在於士兵的素質。與只依賴優勢武器的美軍比,志願軍戰士們都身經百戰,戰術水平很高,打起仗來沉著冷靜。更重要的是,志願軍戰士們深知自己為正義事業而戰,所以他們的決心、勇敢、主動精神和犧牲精神,都是美軍士兵不能比擬的。

標簽: 美軍  志願軍  陣地  高地  巴德